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老的傩戏与傩戏面具

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原始时代,人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为“鬼”或“怪”在作祟。为惊吓、驱逐恶魔,人们戴起相貌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nuó)之声,以惊吓驱逐鬼怪,这种形式约定俗成“傩仪”。人们在举行傩仪时往往载歌载舞,久之又形成“傩舞”;人们在傩舞中分别扮演角色,逐渐形成了“傩戏”。从出土陶、石器文物的图案可以推断,早在新石器时期傩舞就已出现。从四川广汉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约有3000多年历史的大量青铜面具看,可能是傩舞仪式结束后,堆放在一起将之焚香掩埋。春秋时期,就有孔子观傩的记载。《唐写经》(在敦煌发现唐人所书)第一次写到钟馗率十万傩众搜捉丛林浮鬼野神。《新唐书》也有宫廷傩的仪式记载。

傩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的祭礼仪式。巫傩歌舞加入杂技、巫术等内容,扮演因素、表演因素逐步增多,并借鉴地方戏剧种的一些元素,甚至出现了傩、戏杂陈的局面。到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傩戏已脱离傩坛,登上了戏台,经常演出。

傩戏的演出形式很特别。表演时大多戴面具。早期的傩戏角色,是借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多为木质,造型不同的面具能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傩戏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突出了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增加对鬼怪的威慑力,又增强了视觉美感。其次,傩戏的演出分三个阶段: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清末傩戏班子,一般在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背面祭着神像,三面向观众,时空虚拟。傩戏班子里的演员也兼法事主持,并兼“判卦”“绘符”“念咒”等法事。

傩戏在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广西、云南等地的汉、苗、侗、土家、布依等少数民族中都有流行,是流行地域较广、涉及民族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傩戏演出的全过程演员都要佩戴面具。面具的原料多为杨木和柳木,杨木质轻又不易开裂,而柳木民间认为可以辟邪。其制作工艺不如地戏面具复杂精细,造型偏重写实,同时也赋予夸张色彩。傩戏面具色彩较单一、和谐,不强调以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着重以雕刻手法表现不同造型。

从艺术造型上看,傩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

正神面具

正神的形象多为慈眉善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似生活中的寻常老翁、老妪和少男少女,而非高高在上坐享人间香火的神祇(qí)。

凶神面具

凶神指勇武、凶悍、威猛、狂傲的神。在傩戏中他们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其整体形象咄咄逼人,面具线条粗犷、奔放。雕刻时,面具艺人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大胆的夸张,把他们刻画成头上长角、嘴吐獠牙、横眉竖眼、眼珠凸鼓、满脸煞气的形象,将凶神恶煞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山莽将,又叫开山猛将,是傩戏中最凶猛的镇妖神之一。傩戏中他手执金光钺斧,砍杀妖魔鬼怪,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整个面目狰狞可畏。

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傩戏中的先导之神,其职责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前进道路的妖魔鬼怪。其面具造型与开山莽将相似,但头上有三只角。

世俗人物面具

世俗人物在傩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正面人物面具造型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其表现手法为写实,很少有夸张和其他方面的装饰。

古老的傩戏及傩戏面具被赋予复杂神秘的宗教和民俗的含义。虽然傩戏已成为历史,但傩戏面具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

作者:杨福春

刊登:《收藏》总16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土家傩堂戏及其面具
民 间 面 具 里 的 鬼 神
【民俗】神秘的巫傩文化
脸谱的由来
李东学凭《倚天屠龙记》《面具背后》双霸屏,男友力MAX
看《庭外·盲区》,留意这个谜一样的女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