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墓葬中玉器的风化层研究
2014-06-13 点蓝字關註 收藏家

1、“风化透闪石”

考古文献中常出现“鸡骨白”现象,是古墓葬中玉器的标志现象。“鸡骨白” 是何种物质从未涉及,“古墓葬玉器矿物学”从形成的机理和岩矿鉴定分析研究证实,它是阳起石的透闪石化现象,故名曰“风化透闪石”。

作者通过大量包含有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中的碧玉(青玉)材质玉器的鉴定;商、西周、西汉、东汉、唐代的碧玉材质玉器的鉴定;宋代仿汉、元代仿汉、的碧玉(青玉)材质玉器的的鉴定表明,玉器的表面、表层矿物物质形态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风化透闪石” 变化,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墓葬也存在强弱变化的很大差别,只有在“风化透闪石” 十分强烈地段,在未受到墓室中水的干挠情况下,白色布满了整个玉器表层,才会出现“鸡骨白”现象, “鸡骨白” 是“风化透闪石” 化的极端产物,因为“风化透闪石”在没有外来物质干挠下的特性是洁白色的(照片6)。而绝大部分出现的是受到墓穴水质 从中可以想象,刚出土时这种“风化透闪石” 现象一定十分清楚,作者依据鉴定实践与研究成果作出论断,从距今7000年的红山文化至公元900年前后唐、宋、元时代,称之为高古玉、古玉中,均发生过强弱不均的成器后“风化透闪石”化过程,有的风化层十分微弱,通过实体显微镜下寻找,和试剂处理仍能确定它的存在。风化层有无是质的改变,含量多少是风化层强弱变化,一般情况下量多反映的是年代的久远。

如今流传在民间的高古玉、古玉,经历了各种因素的干挠玩弄,佷多信息保存较少,但通过实体显微镜、偏光显微镜下微观分析,仍能清晰的找出“风化透闪石” 变化的蛛丝马迹。

“风化透闪石”如同皮肤上长的癬斑一样,癬好了它的斑痕仍在,当“风化透闪石” 被擦去,通过试剂特殊处理,仍可再现残存物质的残迹。

通过大量古玉检测并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先生及古玉专家王文浩先生、任家明先生和古玉收藏家周成富先生、徐庆年先生、陈根发先生、惠建民先生的断代及研究成果佐证,“风化透闪石” 层的存在,给古玉断代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测试依据。

3、 “风化透闪石”的晶体特征

凹坑及孔穴、刻纹中“风化透闪石”层中的透闪石,显微晶体结构特征是一种洁白的毛发纤维状丛生晶体的堆积体,也有呈现细长柱状丛生晶体,实测得毛发纤维状透闪石晶体,结晶粒度达0.5×0.01mm,细长柱状晶体达0.3×0.01 mm,一般晶体结晶粒度为0.1×0.01 mm,毛发纤维状丛生晶体可呈束状、挠曲状`,正交偏光下显波状消光现象。膜状“风化透闪石”层的透闪石,显微晶体结构特征呈毛毡状集合体。“风化透闪石”层中成丝缕及网状展布的透闪石,与原玉石的结构是有一定联系的的。

4、 “风化透闪石”在玉器面上表现形式

古墓葬有干、湿之分,干性古墓葬中的“风化透闪石” 呈洁白色,没有“侵入铁沁”、“析出铁沁” 的分布,玉器成绿、白两色。湿性古墓葬中的“风化透闪石” 呈浅褐、褐黃、褐灰色,伴有“侵入铁沁”、“析出铁沁”分布,“风化透闪石” 膜状体厚薄不均的覆盖在“析出铁沁” 上,经试剂处理膜状体,可使膜状“风化透闪石” 变白,用另一种试剂处理膜状体后,“析出铁沁” 的褐红、褐色可明显的返出。沿“风化透闪石”膜状体边缘,与碧玉质绿色之间,常形成一圈宽窄不均的“析出铁沁” 环带,颜色由内向外逐渐过渡变浅,由膜层逐渐到碧玉质绿色体,莫氏硬度逐渐升高,由1.5升至6,光洁度也随之加大浸染,演变成褐黄、灰褐、灰白色。“风化透闪石”在碧玉(青玉)玉器面上的形态表现形式,可以用十分形象的“蓝天白云”来表述,“蓝天”相当于碧玉(青玉),“白云”相当于“风化透闪石”。变化的“白云”呈现各种式样,“风化透闪石”在碧玉(青玉)上的分布也呈现各种式样。

“风化透闪石”呈小斑块或斑点状独立分布,进一步发展成小斑块相互连通,斑块间碧玉绿色清晰,抛光面完好。

5、“风化透闪石”在玉器表面粉尘状、雕刻纹、喇叭孔中的表现形式。

雕刻纹中“风化透闪石”,洁白色透闪石分布在绿色碧玉(青玉)玉器雕刻纹中,绿白十分淸晰,这种特征的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干墓中出土的,另一种是人为玩弄后,面上洁白色透闪石被摩擦掉,留下沟纹中不易接触的部位。粉尘状“风化透闪石”, 洁白色透闪石呈粉尘状散布于玉器面上(照片12)。6、 “凹坑” 现象

白色透闪石分布在大小不等,深浅不一,髙低不平的凹坑中,有的保存完整,也有仅少量残留,这种现象特别多出现在年代久远的红山文化及商代以前的玉器中。

玉器上的“凹坑”现象与地质地貌上的“夷平面”现象的成因应是一致的,一个是微观现象,一个是宏观现象。

“夷平面” 现象,是在一定地域内的地壳准平面上,由于风化作用及伴随地层内部的构造因素,在地质营力的作用下,在准平面上切割成高度相等,大小、深浅不同,海拔高程相等的山头。

“凹坑”现象,是在玉器的“准平面” 上,由于“风化透闪石” 化作用,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凹坑,由细小的斑点坑逐步发展成较大的斑状坑,又不断发展成港湾状的坑坑相连,这种现象又称为橘皮特征、古墓葬中蛇纹石玉器风化层中的“风化蛇纹石”

1、“风化蛇纹石”

“风化蛇纹石”化的白色极端产物称蛇纹石玉的“鸡骨白” ,“风化蛇纹石” 膜状体在表层大量覆盖,厚薄不均。

2、“风化蛇纹石”的晶体特征

“风化蛇纹石” 呈洁白色绒毛状,测得纤维晶体长达0.5mm,纤维呈朿状、挠曲状丛生。


3“风化蛇纹石”形态表现形式

“风化蛇纹石” 化现象出现在蛇纹石玉玉器的刻纹、喇叭孔、凹坑中,洁白色蛇纹石绒毛状堆积在里面。

九、古墓葬中玉器风化层的沁色

古玉、高古玉中大部分存在不同颜色沁色变化,使玉器更加美丽,古色古香,故有“五色相渲,千名竟出”;“千般玛瑙万祥玉”之说,古人曰:“玉带三分沁,胜过十万金”。

1、铁沁

古墓葬中玉器的沁色主要为铁沁。“侵入铁沁”分布在各种材质的玉器中,“析出铁沁” 仅在碧玉(青玉)材质中出现,又因碧玉(青玉)是高古玉的主要材质,“析出铁沁” 成为高古玉的主要沁色。

考古中常有土沁名称,从古墓葬玉器矿物学认为,实质应归为“侵入铁沁”, 含铁粘土中分解出来的铁质浸染在玉器上。

2、钙沁

钙沁又称钙化,当玉器埋藏在PH>7的碱性水质中,当富含CaCO3中的碱性水溶液在适宜的环境下,方解石呈质点状晶出,吸附在玉器上,形成一种灰白色厚薄不均的堆积物,吸附牢固程度不等,有的出现钟乳石状、钙华状外貌。

钙沁的出现不代表年代的长短,在明、清出土的玉器表面,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在石灰岩、白云岩发育地区的墓葬中更加普遍。纯度髙的钙化颜色洁白,遭受“侵入铁沁” 的再次作用,可向褐色转变。

钙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溶蚀现象,发生在玉质为大理石或富含方解石、白云石的器形表层,在墓穴中水质呈酸性条件下发生选择性的溶蝕,使大理石的器形表层成溶蝕状,形成一种蛀孔现象。

考古中有“灰皮”、“钙化”术语描述,代表何种矿物含义没有定论。古墓葬玉器矿物学将这些出现率高的“灰皮”、“钙化”沁色现象,归属于钙沁。

3、 硅沁

当玉器埋藏在PH<7的酸性水质中,当富含SiO2中的水溶液在适宜的环境下,石英、玉髓呈质点状晶出,吸附在玉器上,形成一种灰白色厚薄不均的堆积物,吸附牢固程度不等,有的出现硅华状外貌。


硅沁的出现不代表年代的长短,在历代出土的玉器表面,都有这种现象,尤其是在石英岩、石英砂岩、酸性岩浆岩(花岗岩)、板岩、片岩发育地区的墓葬中都有出现。纯度髙的硅化颜色洁白,遭受“侵入铁沁” 的再次作用,可向褐色转变。

4、铜沁

铜沁由孔雀石、蓝铜矿组成,颜色呈绿、蓝色,绿色是以孔雀石佔绝对含量,也有矽孔雀石出现。当玉器埋藏在伴有青铜器的墓穴中时,受碳酸水溶液作用于青铜器,表层风化形成铜绿,紧靠的玉器表面也出现孔雀石的结晶体,形成一片片绿色胶状膜状体,也有深入到缝隙中。

5、锰沁

氧化锰是一种灰黒、黑色矿物质,具有典型的柏树枝叶状形态,常成片出现,也有呈浸染状分布在玉器的表层及显微裂纹中,是一种常见的沁色。当玉器埋藏在锰质的地层中,又具备有MnO2循环水质的条件下,在适宜的环境下,氧化锰呈质点状晶出,吸附在玉器上,形成一种灰黒色薄膜状,常出现单个及成串的柏树枝叶状结晶堆积物。

6、萤石沁

当玉器埋藏在高氟、高钙的地层中,又具备有F2Ca循环的水质的条件下,在适宜的环境下,萤石呈质点状晶出,吸附在玉器上,形成一种灰白色厚薄不均的堆积物,吸附牢固程度不等。纯度髙的萤石化颜色洁白,遭受“侵入铁沁” 的再次作用,可向褐色转变。

7、珠砂沁

珠砂,矿物学上称为辰砂,颜色鲜红,化学成分为HgS,常温下是稳定的,当玉器埋藏在有辰砂作为墓葬人为伴随物入殡时,在墓穴中伴随风化作用下辰砂晶粒逐渐粉化,位移污染至玉器表面,形成一片片红色膜状体,也有深入到缝隙中。


珠砂沁不是外来渗入物,仅仅说明墓葬时有辰砂的伴入。

8、汞沁

伴有自然汞(水银)的墓穴中,伴随水银的升华,汞蒸气被有机质如骨骼吸纳形成黑色物质。

9、雄黄沁

雄黄,颜色橙红,化学成分为硫化砷,当玉器埋藏在有雄黄作为墓葬人为伴随物入殡时,在墓穴中伴随风化作用,雄黄晶粒逐渐粉化,位移污染至玉器表面,形成一片片橙红色膜状体,也有深入到缝隙中。

雄黄沁不是外来渗入物,仅仅说明墓葬时有雄黄的伴入。

10、烟油沁

玉器长期处于烟熏油灯燎绕环境中,表面及表层被一种漆黒、茶黑色稳定的含炭物质覆盖,常出现在明、淸代庙宇供奉的玉器中,也大量出现于仿古玉器中。

十、古墓葬中玉器鉴别

1、古玉断代

从新石器时代起,在万余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玉器,共发现墓葬40余万座,通过对这些出土玉器及未入土的传世玉器的研究,了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済、文化、宗教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佔有十分重要地位。

古玉研究的首要仼务是古玉断代。古玉断代鉴别中常从器形、饰纹、工艺、沁色等方面入手,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所属朝代,这些都属于人们的感观认识和长期资料、经验的积累总结。

器形:是代表一个朝代玉器形态总的基本特征,每个朝代都有典型器形,红山文化的猪龙、C形龙、勾形器;良渚文化的琮、壁、钺、冠;龙山文化的圭、璋、璜、斧、戈、刀、璧;凌家滩文化的龙、璜、璧、环、玦、钺、斧;夏代的钺、墇、刀、戈、矛、圭、柄形器、珠、管、坠;商代的戈、戚、钺、生肖;三星堆文化(相当于晚商)的琮、壁、戈、矛、戚、刀、斧、铲、凿、锛、镯、管、坠、壶;西周的圭、兽面,动物如凤鸟、鹦鹉、马、羊、龟、兔、蚕,扁平器形;春秋的琥、笄、梳、佩、珩;战国的六器有壁、圭、琥、璋、璜,楚铭文出廓璧、璜,”S” 龙形佩,鸡形佩;汉八刀玉蝉、谷纹龙形佩,战国斧形下颚龙,唐代的人神仙佛及梳、簪、带坂、镯。

饰纹:代表不同朝代的文化寓意,都有规律可偱,,红山文化的变形枭鸟;良渚文化的“神徽”图形;夏代的花辫纹、人面纹、双钩纹,人面纹上的“臣”形纹;商周的怪龙异鸟佩;宋仿汉的双重纹饰。

工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切、磨、抛、钻在表面留下的加工痕迹佐证了当时的工艺方式。

2、古玉鉴别的科学依据

运用显微技术对古玉及高古玉中风化层鉴别,为古玉的真伪及断代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风化层中形成的次生矿物,是古墓葬中玉器的变化产物,古玉及高古玉中都不同程度的保留下变化的痕迹,总的趋势是越古老的风化层越明显。据资料文献核查,至今透闪石不可能在玉器表面或表层人工合成产生。

3、仿古赝品鉴别

随着古玉市场的兴起,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及宋、元是中国玉器的顶盛时期,大量做工精致,器形优美的玉器,是人们爭相収藏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做假的主要目标,大量仿古赝品充斥市场以假乱真,仿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仿良渚文化的玉琮,都打着正宗旗号,只要通过“风化透闪石” “风化蛇纹石”层的测定,真假立马确定。

4、仿古假冒方式

古玉赝品一般制作粗糙,但也有十分精致的。通过大量检测统计,冒假方式达十余种之多。

充填物假冒,如聚合物类充填,白水泥充填,方解石粉充填,硅胶充填,石膏粉充填,滑石粉充填,白玉粉充填,立邦漆充填,硅灰石粉充填。

毛面假冒,如局部研磨毛面,针刺冲击细点状毛面。

烧料假冒,粘土烧制成白色。

酸硷腐蚀假冒,在玉器表面用酸硷腐蚀成斑块状白色毛面。

古玉材料改制新作假冒。

材质风化玉料制作假冒。

材质上色喷塑、铁屑氧化假冒。

仿古工艺假冒,如刺手谷纹、刀口。

白色及风化材质假冒,如白色蛇纹石玉、白色大理石玉。

十一、结语

作者通过长期对古墓葬中玉器矿物检测的实践,创立了“风化层微量矿物粉末油浸显微鉴定方法”,为考古中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科学测试依据,同时,将古玉研究与地质矿物学密切结合,为新兴的“古墓葬玉器矿物学” 的学科研究迈开了第一步。


关注公众号请点击文章上方蓝字“收藏家

或查找微信公众账号“shoucangjias”,更多交流请添加创始人个人微信号“liuting360”。


平安本息担保,为您轻松理财!

详情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加拿大碧玉,最好的软玉(转)
玉器图解
和阗玉知识普及
说说市场上少见的和田碧玉籽料
这种玉,在国际上都有一席之地
在迪拜买的“和田玉”,放几天突然冒油?这是“暴发户”的味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