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碳纤维:碳材料的前世今生(下)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之后,航空业的发展走向衰退,全球经济开始停止不前,碳纤维的需求增长也趋向缓慢,自90年代中期以后,碳纤维的工业应该开始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开始将碳纤维应用于压力容器上,这种增长非常显著,由于1995年的部分地区地震,加快了抗震加固应用的需求。在未来,预计碳纤维的主要应用领域将侧重于工业应用,而且这一需求将会稳步增加。另外,新一带的航天计划和与汽下相关的应用都将促进碳纤维的工业化应用。




我国对碳纤维的研究起步并不晚,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多年来发展较为缓慢。据上海擎督信息科技公司金秋能源化工工作室创办人钱伯章高工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工业大学等开始研究工作,并于80年代中期通过了中试,进入产业化试生产阶段,先后建成了从年产几百千克到几吨的小试装置和年产几十吨的中试装置。但总体而言,不论是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等都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较快,安徽华皖碳纤维公司率先引进了年产500吨原丝、200吨PAN基碳纤维生产装置,成功填补我国碳纤维及原丝工业产业化生产空白。


从2000年开始,我国碳纤维向技术多元化发展,放弃了原来的硝酸法原丝制造技术,采用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的一步法湿法纺丝技术获得成功。目前利用自主技术研制的少数国产碳纤维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据钱伯章介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已将碳纤维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作为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随后,一些企业相继加入碳纤维生产行列。目前,我国已有吉林神舟碳纤维公司、山东天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嘉兴中宝碳纤维有限公司、保定天鹅化纤集团、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山西恒天纺织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等生产规模大小不一的碳纤维生产厂家,合计年生产能力为2310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拟建和在建的碳纤维生产企业有11家,合计生产能力为原丝年产量7100吨、碳纤维1560吨,其中在建企业为4家,合计生产能力为原丝年产量1100吨、碳纤维470吨。


反观全球,由于碳纤维生产工艺复杂,至今世界上规模企业不超过12家。他们分别是日本的东丽、东邦和三菱丽阳,美国的氰特工业公司(Cytec)、赫克塞尔(Hexcel)公司、卓尔泰克(Zoltek)公司、阿莫科(Amoco)公司,德国的SGL,韩国泰光产业公司以及中国台湾的台塑公司等。其中领先的生产商有日本的三菱丽阳、东邦和东丽以及美国Cytec、Hexcel公司等。


2008年,我国全面启动和实施的大飞机重大专项整体配套项目中,包括了碳纤维在内的诸多化工新材料项目,随着以该专项为代表的国内各领域对碳纤维产品需求的增加,许多碳纤维研究项目或千吨级产业化项目纷纷启动。然而,由于我国碳纤维行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业化技术,产业发展不会一蹴而就,但发展契机已到。




据介绍,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转化的难度更大,因此碳纤维要真正实现国产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市场短缺,近年来国内出现了“碳纤维热”。但应指出,虽然当前国内市场对碳纤维产品需求较大,但盲目发展存在很大风险,这些千吨级项目实施几年以后市场出现过剩将成为必然。


据相关部门预测,世界碳纤维需求每年将以大约13%的速度飞速增长,2010年, PAN基碳纤维的全球需求量将达5万吨,到2012年将达6万吨,预计到2018年需求量将达到10万吨。




为此,全球七大碳纤维制造商(东丽、东邦、三菱丽阳、SGL、Hexcel、Cytec和Zoltek)已宣布计划在未来3~5年内扩产78%,总投资额为87970万欧元。有关专家预计,短期看来,碳纤维会供不应求。


如何在供应超过需求的前景下,快速提升中国碳纤维产业的升级步速?是我们碳纤维工作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来源:中国碳纤维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碳纤维产业调研报告
碳纤维行业:需求稳定增长 国内碳纤维企业快速发展
国外对中国碳纤维工业现状和发展的看法
化学纤维:产业化渐行渐近 三大高性能纤维市场缺口较大
中国勇登世界碳纤维神坛2-复材在线
“倾家荡产也要造出国产碳纤维” 连亏12年终于盈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