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库解析现代社会分工的重要性


  智库首席专家杨志刚引言:人类的分工在原始社会就有。譬如:狩猎中的分工协作,狩猎和采撷的分工,男性和女性在群体生活中的天然分工,等等。随后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及社会分工的全面大发展。最近,我们智库专家在一起研讨人类为什么要采取分工的形式,分工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

  关于分工的问题早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那里就作过许多阐述。但是,人类分工的实质其实是人类生活手段和生活能力的不断扩张,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譬如:在原始社会狩猎中的分工,扩大了人们的生存能力,狩猎和采撷的分工扩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和范围。随后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也即畜牧业与原始农业的分工,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分工。由此可见人类的社会在这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和进步。


  随着分工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政治、法律及其经济制度等都得到了发展。

  第一,它给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它不仅给了资本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给了各行、各业发展的空间,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由于资本的自由流动,因而造成了同行业和不同行业的竞争。从而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以及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

  第三,它形成了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即市场经济的社会关系。

  第四,它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法律、政治制度。也即三权分离的政治体制。


  智库认为,现代的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科学、法制和经济的社会,源于分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劳动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增加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因此社会分工程度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分工出现以后,同等数量的劳动者能够完成比过去更多的工作量。《国富论》曾提出,分工促进产量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熟能生巧,劳动者的操作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熟练地掌握了属于自己工作范畴内的操作技巧;第二,劳动者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过程通常需要损失大量的时间,有了分工,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损失;第三,在分工劳动的过程中,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出来,使一个劳动者能够完成原本需要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下面,我们智库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有了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势必会有所增加,并且增加不少。分工的结果是让每个劳动者的业务成为单纯的操作,也就是说,他们将终生局限于一项单纯操作,因此一定能够大大增加自己工作的熟练程度。如果让一个惯于使用铁锤而不曾练习制铁钉的普通铁匠因特殊原因来制钉,那么我敢猜测,这个铁匠一天至多只能做出二三百枚铁钉来,而且这些铁钉的质量还会粗劣不堪。即使此人惯于制钉,但是他如果不以制钉为主业或者专业的话,哪怕再竭力地工作,一天所能制造出的铁钉的数量也只有八百枚,最多一千枚。我曾经看见过几个专以制钉为业的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不做其他工作,每人每天能够制造出二千三百多枚。但是,制钉绝对不是最简单的操作。同一劳动者,不仅要鼓炉、调整火力,还要烧铁、挥锤打制,而且在打制钉头时还得掉换工具。与之相比,制扣针和制金属纽扣所需要的操作要简单得多,以此为终生业务的劳动者,其熟练程度也是十分高的。因此,在此类制造业中,有几种操作进行的迅速程度使人难以想象,如果你不曾亲眼见过,你绝不会相信人类的手竟然能有这么大的本领。




  第二,劳动者在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损失一些时间,这些浪费掉的时间原本可以得到的利益比我们所想象的缺失要大很多。对于劳动者来说,想要很快地从一种工作转换到使用完全不同的工具,并且在不同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小农场耕作的乡村织工,先由织机转到耕地,又由耕地转到织机,这个过程一定会耗费许多时间。




  诚然,这两种技艺如果能在同一施工场所内进行,在时间上的损失肯定会少得多,即便如此,损失还是很大。劳动者在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一般总会暂时松懈下来。因为在开始新工作时,人们实在不可能立即全神贯注地积极工作,心不在焉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且这种状况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每半小时都要换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二十项以上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来说,他们很容易在工作或是劳作中养成偷懒、闲荡,以及散漫、随便的坏习惯,甚至可以说这些习惯是必然会养成的。这些习惯会使农村劳动者经常流于迟缓懒惰,即使在非常吃紧的时候也不会精力充沛地干活。所以,即使在技巧方面没有缺陷,这些习惯也会大大减少劳动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三,机械的适当利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简化劳动以及节省劳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这里要讲的是:那些机械的发明能够使我们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也是源于分工。相对来说,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远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分工让每个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方面还有改良的余地,那么每个劳动部门所雇用的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就肯定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因此,分工细密的各种制造业上的机械,有很多都是普通工人的发明。他们整日从事最单纯的操作,当然会发明比较便易的操作方法。不管是谁,只要他经常去制造厂考察,就一定会看到这些普通工人为了要使他们担当的那部分工作容易、迅速地完成而发明出来的机械。最早的蒸汽机原本需要雇用一个儿童守在旁边,按照活塞的升降,不间断地开闭汽锅与汽缸之间的通路。有一次,担任这份工作的某儿童因为一时贪玩,不想守在那儿,就想了个办法,用一条绳子把开闭通路的活动门的把手系在机械的另一部分上,这样一来,活动门就可不需人力而能够自行开闭。但是,并不是所有机械的改良都是由机械使用者进行的。有许多生产机械的改良是出自专职机械制造师的智巧,还有一些改良是出自哲学家或思想家的智能。哲学家或思想家的任务不是要制造任何事物,而是观察一切事物,所以,哲学家和思想家常常能够结合利用各种完全没有关系而且相去甚远哲学家或思想家的智能。哲学家或思想家的任务不是要制造任何事物,而是观察一切事物,所以,哲学家和思想家常常能够结合利用各种完全没有关系而且相去甚远的物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哲学或玄想也同其他各种职业一样,成为某一特定阶级人们的主要业务和专门工作。此外,这种业务或工作,也像其他职业那样,被分成了许多部门,每个部门又各自成为一种特殊哲学家的职业。哲学上的这种分工,就如同产业上的分工那样,增加了技巧,节省了时间,使各人从事自己擅长的特殊的工作。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加全体工作者的成就,而且还可以为工作大大地添加科学的含量。




  一个社会,在政治修明的条件下,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能够使得普通人甚至最下层的劳苦群众都普遍富裕起来。每个劳动者,除去自身所需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因为劳动者的处境相同,所以每个人都能够用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者所生产的大量产物。别人所需要的物品,他能够予以充分供给;而他自身所需要的,别人也可以充分供给。这样一来,社会就可以实现各阶级普遍富裕。




  如果你去文明而繁荣的国家考察一下最普通的技工或日工的日用物品,你就会发现,这些东西中都凝结着难以数计的劳动者的一部分劳动(虽然只是一小部分)。比如说,日工身上所穿的粗劣的羊毛大衣就是许多劳动者联合劳动的产物。为了完比如说,日工身上所穿的粗劣的羊毛大衣就是许多劳动者联合劳动的产物。为了完成这种日常而朴素的产物,必须要有许多部门,如牧羊者、分羊毛者、梳羊毛者、染工、粗梳工、纺工、织工、漂白工、裁缝工以及其他许多人联合起来工作。而这些劳动者所居住的地方往往相隔甚远,如果把材料由甲地运至乙地,那得需要多少商人和多少运输者啊!染工所要用到的染料常需购自世界上遥远的地方,如果把各种染料由每个不同地方收集起来,又需要多少商人和航运的人,还需要雇用多少船工、水手、帆布制造者和绳索制造者呢?为了生产这些最普通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又需要多少种劳动呢?复杂机械如水手用的船、漂白工用的水车或织工用的织机姑且不论,哪怕是简单的器械,比如牧羊者剪毛时所用的剪刀,在制造时也必须经过许多种类的劳动。要用到矿工、熔铁炉建造者、木材采伐者、熔铁厂烧炭工人、制砖者、泥水匠、在熔铁炉旁服务的工人、机械安装工人、铁匠等等,要把他们各种各样的技艺结合起来,才能够生产出来剪刀。




  同样,如果我们考察一个劳动者的服装或是家庭用具,比如贴身穿的粗麻衬衣、脚上穿的鞋子、睡觉时用的床铺以及床铺上的各种物品,还有做饭时用的炉子,烧饭用的煤,虽然煤是由地下采掘出来的,但是也需要经过水陆运输才能送到他的手边供他烧饭。再考察一下厨房中的其他用具,饭桌上的一切用具,刀子、叉子,以及盛放食物和分取食物的陶制和锡制器皿。想象一下制造面包和麦酒供他人食以及盛放食物和分取食物的陶制和锡制器皿。想象一下制造面包和麦酒供他人食用的各种工人,再考察一下那种透着热气和光线并能遮蔽风雨的玻璃窗,以及让这个世界北部地区成为极舒适的居住地的所有大发明所必须借助的一切知识和技术,以及制造这些便利品所用的各种器具等。总之,我们如果把这一切的东西考察一遍,并考虑到在每样东西上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劳动,就会惊讶地发现,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帮助和合作,那么在一个文明的国家里,即使再微不足道的人,哪怕想要按照极其单纯朴素的方式生活(相对于大人物的奢侈华丽而言),也不可能得到他需要的最基本用品的供给。一个欧洲国君在日常享受上必然是优于一个勤俭的农民的,但是这个农民却很可能优于诸多非洲国王——那些支配成千上万裸体未开化的生命和自由的人。



  有关劳动分工思想,我了解最早是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后来上研究生时了解到,这些思想虽然都是马克思具体提出的,而这些思想的雏形却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学问中,对社会分工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童年集中托育是人类社会分工协作体制精细化的必然选择
赵锦英:重审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
失范的分工 ——读《社会分工论》之失范的分工
社会分工
​思政课丨人机之间的工作竞争: 挑战与出路——从风靡全球的ChatGPT谈起
什么是职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