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宜兴陶艺人物录》·综述·上
2014-01-17 壶乐汇

    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溪山秀美,物产富饶,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之一,享有陶都的美誉。据2002年对宜兴归径骆驼墩遗址考古发掘证明,远在7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在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的同时已能抟土为坯,烧造原始陶器了。而后一直星火相传,不断发展。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功成身退,隐居丁蜀后教人挖土制坯烧窑,陶工们尊其为“造缸先师”;同时他还发动百姓开挖运河,人称“蠡河”,而他的居住地则被称作“蠡墅”。这当然是个美丽的传说。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宜兴已能生产几何印花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了。到了秦汉开始生产釉陶,迄今已发掘汉窑遗址16座,它们大部分分布在丁蜀镇南山北麓延绵四公里的范围内。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汤度南山的“均山窑”已是当时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隋唐五代,宜兴青瓷的烧造中心又转移至归径一带。宋元时期宜兴陶业迅速发展,除大量烧造缸、坛、盆、罐等日用陶外,已出现早期紫砂和宜均陶器。明清时期,宜兴陶业更为繁荣,其中“欧窑”和“葛窑”所产的釉色凝重深沉具有质感之美的均釉陶已负盛名,不少精品进入宫廷;火钵、花盆等还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而此时为茶而生的紫砂壶已名匠辈出,佳作纷呈,并受到雅士名流的青睐。至“康乾盛世”,独树一帜的紫砂陶已由民间工艺进入艺术殿堂,并成为敬献宫廷的贡品;除继续出口日本、东南亚,做“东洋生意”、“南洋生意”外,还出口欧美,做“西洋生意”,并被欧洲人称为“红色瓷器”而加以仿制。民国时期,在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下,宜兴陶业空前繁荣,陶器公司、工厂、店号纷纷创立,丁蜀镇及其周边地区“家家捶泥,户户制陶”,丁蜀窑场闻名全国,其产品产销两旺,“鬻于四方利最溥,不胫而走天下半”,“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市”!清代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的诗句“白甀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正是当时窑场的真实写照。

    宜兴陶艺正是在这片历史久远、文化深厚的肥田沃土中所开出的美丽绚烂之奇葩。她以典雅古朴、工艺精湛的国之瑰宝紫砂陶艺为杰出代表,加上浑朴妍正的均陶、如碧似玉的青瓷、形美质坚的精陶以及绚丽多姿的美彩陶艺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五朵金花”,在我国乃至世界陶艺百花园中争奇斗妍,独领风骚。

    宜兴之所以能成为陶的古都,生产质优价廉的陶器,出现精美绝伦的陶艺,形成博大精深的陶文化,首先得益于她的资源、技术、地利之优。这里有丰富的陶土资源,以紫砂泥为例,就只有宜兴独有,它是上天对阳羡的特别赐予。关于它还有一个传奇的神话。据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载:“相传壶土初出用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要买,买富如何?’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从此人们称紫砂土为“五色土”、“富贵土”。另外这里有丰富的松林竹木,可供烧窑之需,再加上此地濒临太湖,河网纵横,水陆交通便捷,有利于运输。尤为重要的是,这里有无与伦比的人力与人才优势。宜兴窑场集中在丁蜀山,大多数人家世代业陶,而周边农村也有“耕且陶焉”的传统,依靠家传、师承,薪火相传,历代能工巧匠众多、陶艺人才辈出。由于彩陶、青瓷均陶等陶艺作品上一般不留下艺人的名字、印记,所以从事这方面陶艺的陶工姓名几乎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好在紫砂陶上大都有作者刻款或印章,加之历代文人著书立说为一部分名匠列传,使我们能记住他们的姓名,了解他们的业绩,领略他们的风采。且举几个代表人物:明代正德年间的供春,本是在金沙寺陪主人读书的书僮,但他看到“金沙寺僧”淘土制壶,于是,在“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后成为制壶高手,被称为“陶壶鼻祖”、“壶艺正始”,其作品有龙蛋、印方、树瘿等,“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栗色闇闇,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万历年间的时大彬,进一步完善了制壶工艺,壶艺“始蔚然大观”。他调砂练土、创新造型,“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其壶艺风格“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他还广收门徒,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壶家妙手,时人评价“壶家妙手称三大”(即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师徒三人)、“明代良陶让一时”,被尊为“千载一刻”,壶艺正宗。清初则有紫砂花货大师陈鸣远,“工制壶、杯、盒”,创新品类,“手制茶具雅玩不下数十种”,时人称其“一技能,间世特出”,赞叹“陈生一出发巧思,远与二子(指时大彬、徐友泉)相争雄”,感叹“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此外还有惠孟臣、杨彭年、邵大亨、顾景舟等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永留宜兴陶艺史册。值得一提的是,为宜兴陶艺繁荣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有来自宜兴以外的许多艺人,且不说“陶者甬东人,非土著也”(王穉登《荆溪疏》),即烧窑工多是宁波人;就是名艺人中也有许多来自外地的,如明代的陈仲美就是江西蝥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以业者众,不足成名”,于是到宜兴来发展,“好配壶土,意造诸玩”,“重锼叠刻,鬼斧神工”,终成制壶名家。另如俞国良原籍锡山、陈光明来自金陵,不一而足;反过来,宜兴的艺人也会外出授艺,清末浙江的玉成窑烧造紫砂就是聘的宜兴名匠王东石、何心舟等;民国初年艺人杨阿时、李宝珍、朱庆生、吴云根还到山西平定建窑办厂、传授壶艺,谱写了一曲“南陶支援北陶”的赞歌。其中清乾隆、嘉庆年间名艺人金士恒,曾应邀远涉重洋赴日本常滑建作坊、传陶艺,被当地人奉为“陶业祖师”。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毕智穷工、呕心沥血为宜兴陶艺作出杰出贡献的能工巧匠、名家大师的名字,同时对自古至今在宜兴窑场默默无闻、手胼足胝从事采矿、练泥、制釉、制坯、烧窑、搬运等辛勤劳动的无数陶工表达深深的敬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紫砂陶
宜兴紫砂陶的“五朵金花“
宜兴紫砂陶的“五朵金花”指的是什么?
我的紫砂情
宜兴前墅龙窑,一座活着的古窑,延续六百年的紫砂史
程寿珍、范大生高徒 | 一代奇才,英年早逝,年仅39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