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知丨李守奎:“清華簡《繫年》與古史新探叢書”前言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一批楚簡,多達2496枚,大部分是完簡,字迹清晰,保存良好,內容十分豐富。其特點可以概括爲五個方面:第一,有大量的當時就屬於古典文獻的“古書”,涉及書、詩、禮、易等各個方面,佶屈聱牙,十分難懂。第二,陰陽五行等術數類文獻多且有長篇,佔有重要位置。第三,史類文獻篇目雖然不是很多,但史料價值非常高。在史類文獻中有一篇記自西周初年,訖至戰國早期的完整史書,就是《繫年》。第四,涉及楚國的內容所佔的比例非常小,除了《楚居》外,再無獨記楚人、楚事的單篇。第五,部分文字有明顯的三晉文字特點。


《繫年》有編號,而且字體在清華簡中屬於獨特的一類,不與其他相混,是最早清理出來的篇目之一。李學勤先生深知這部古書的價值,曾經說過,最早判斷這些竹簡不會假的理由之一,就是看到一支簡上記載了西周末年立幽王之弟余臣爲攜惠王這件事,這件事只見於西晉出土的《竹書紀年》,無法想象作僞的人能有這樣的知識。我最早接觸《繫年》是在2009年下半年,那時在清華大學做高訪,當時我就深爲此鴻篇所震撼。過去的楚簡古書我們不知道有編號,編號的發現讓我們十分興奮,理論上講編號使編聯變得十分簡單,但實際上並非完全如此。當時李均明先生告訴我不知爲什麼裏面有重號。有些號碼也十分不清晰。那個學期我參照文獻把《繫年》認真讀了幾遍,確定了簡序,在筆記中做了簡單的釋文。


李學勤先生對《繫年》的研究高度重視。2010年,《繫年》尚未公佈,李先生就確定以“清華簡《繫年》與古史新探”爲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劉國忠教授在申報過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國家社科基金辦領導與評審專家出於對李先生及其所領導團隊的信任,2010年底課題批准立項。經過將近五年的努力,前期成果“清華簡《繫年》與古史新探研究叢書”問世。我雖爲主編,做的工作却很有限,在此介紹一些基本情況,談一點個人看法。


一、出土文獻與傳統文化


傳統,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大問題。歷史上傳統斷斷續續,起起伏伏,但大都與國家的强盛與否相關。爲了國家的强盛,常常反對傳統文化,歷史上的秦與新文化運動皆如此;國家一旦强盛,就會倡導傳統文化,歷史上的漢與現今都是如此。


中國傳統在歷史上有多次程度不同的斷裂。歷史記載的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末戰亂造成的思想禁錮與文獻散失。我們今天的學術根基是漢代人搜羅殘餘構建起來的。漢惠帝除挾書令,其後逐漸開始對文獻搜羅、整理、研究,到了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等把當時所見的圖書做了全面的清理,劉歆在《七略》中分類介紹,也就是《藝文志》的前身。漢代的學術一直是以文獻的整理與闡發爲核心展開的。隨着先秦出土文獻的大量發現,我們對這個過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


第一,先秦古書很多,留存到漢代的很有限。上博簡、清華簡中的大部分古書《藝文志》未著錄,也就是說這些書漢代人沒見過也沒聽說過。


第二,秦朝的禁書令很有效。最近陳偉先生主編的集成性巨著《秦簡牘合集》出版,其中除了個別記錄鬼怪故事的木牘外,沒有古書。


第三,漢代學者見到一部分“古文”文獻,有金文銘刻也有簡書,像張敞這樣的好古之輩還能夠釋讀。這些古文文獻在當時就成軒然大波,引發經久不衰的今古文之爭。我們可以理解,一部分官方學霸,依照其所見材料構建起一套學術體系而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突然出現的新材料,否定了慘淡經營的學術體系,動搖了其學術地位,情何以堪?不承認,進而誣說是假的,在歷史上每次重大發現之後,都會有這樣的人出現。“世人大共非訾,以爲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漢代一部分人面對出土文獻就是這麼做的,這也可以說是另類“傳統”。當然,對以牟利爲目的的假簡須除惡務必盡,我們堅決支持。


第四,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所有傳世先秦古書都經過漢隸的轉寫,先秦古本的真實面貌已經完全不可知了。


第五,漢代人所見有限的先秦古書,現在絕大部分也佚失了。


這也就是說,漢代雖然在秦火餘燼基礎上“復興”了文化傳統,但先秦時代的很多文獻,漢代人已經見不到了;漢代人所能見到的,很多我們已經見不到了;我們的早期學術傳統就是在這樣有限的文獻基礎上不絕如縷地傳承下來。


出土文獻爲我們打開了一道門,讓我們直接走向那個未經秦火的時代,中國文化的探源工程有了更加可靠的依據。“先秦古典學的重建”、古史的“新探”或“重建”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二、《繫年》的價值


什麼是歷史文化的重大發現?對重大問題或填補空白,或顛覆常識。《繫年》無論從哪個方面都當之無愧。在此之前,我們不知道在那個時代有這麼一部書,而且是如此重要的一部先秦史書。


《繫年》全篇138支簡,每支簡背有編號,共3875字(包括合文與重文)。全篇原分23章,每章相對獨立,章尾有標誌,簡尾留白。內容自武王克商開始,一直到戰國早期三晉與楚大戰、楚師大敗結束。《繫年》的價值是多方面的,略作條述。


首先,提供了一些前所未知的重要史料,尤其是前四章有關西周晚期與後四章戰國早期的史事。這是兩個處於歷史變革的關鍵時期,但史料奇缺,我們所知甚少。李學勤先生根據《繫年》率先在《光明日報》上探討秦人之起源,引起巨大反響;課題組其他成員也有很多成果問世。中間十五章雖然大部分可與《左傳》互證,但或異或同,一些前所未知的重要史料對更加準確認識那個時代有重要意義。隨着材料的公佈,“古史新探”之類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爲先秦史研究注入了活力。


《繫年》的史書體例獨特,是史學史上的重大發現。許兆昌、齊丹丹在《試論清華簡〈繫年〉的编纂特點》中指出,“其謀篇,佈局宏大”,“縱觀各類傳世及出土的先秦史學文獻,《繫年》應與《左傳》、《竹書紀年》、《國語》等史著一樣,代表了先秦史學創作的最高成就”。我完全贊同這樣的觀點。《繫年》在先秦史學創作中還有其獨特性。全篇既不是單純的紀事本末體,更不是編年體,而是有整體佈局,通過敘事與剪裁,表達著者的歷史觀。這種體例先秦史書聞所未聞。在與馬衛東教授談論《繫年》時,他爲那個時代有這樣明確“史學意識”的著作而驚訝。我相信,《繫年》的出現,就像曾侯乙墓編鐘改變對音樂史的認識一樣,也會改變我們對先秦史學的認識。


古書的形制很早就有學者根據文獻上的一些記載做過梳理和推測,但未見實物,撲朔迷離。《繫年》讓我們看到內部分章的一篇或一卷完整的古書。簡背不僅有編號,而且還有明顯的劃痕。編號還有重號和爲了調整重號的闕號。不僅讓我們目睹了先秦竹書的原貌,更爲重要的是在竹書的整理過程中,形制對於竹簡的編聯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繫年》的文字規整秀麗,最初我們以爲是典型的楚文字,經過深入研究,不少字與楚文字的寫法或用法不合,有的保留了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古老特徵,有的字具有三晉文字的特點,這不僅涉及文本的來源、作者的身份等,而且讓我們對“楚文字”也重新思考。具備什麼樣的特徵才能叫楚文字?楚文字內部的地域差異有多大?列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給楚文字帶來什麼影響?《繫年》文字疑難字不是很多,但一些獨特的用法還是讓我們對一些文字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並以此爲契機,對一些構形不明的文字和歷史問題加以新的解讀。


楚簡字迹風格十分多樣,清華簡的字迹從整體上看以整飭規正爲主,不同書手又表現出突出的個性,非常具有觀賞性,從藝術的角度看也很有價值。


作爲一部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我們非常期望能夠對其作者、史料來源、創作目的、歷史觀念、文本流傳等有所瞭解。遺憾的是這些重要信息即使留存也都被盜墓賊破壞不知去向了。隨着清華簡的逐步公佈,我們會對墓主的知識結構、也可以視作《繫年》的知識背景看得越來越清晰。


總之,《繫年》是填補空白、改變常識的重大發現,有着多重價值,需要我們慢慢消化。


三、關於《繫年》項目與叢書


2010年12月6日,課題申報答辯。那天李先生感冒發燒,但還是堅持早早趕到答辯現場。所屬第四專家組召集人是李敬文先生,專家們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宋鎮豪先生建議集中力量攻堅,李敬文先生對我多有鼓勵。項目獲批之後見到林澐先生執筆的“綜合評價意見表”,在充分認同課題價值的基礎上,指出一些課題人力安排上的不足。這確實是問題的關鍵。申報表上所填寫子課題負責人全部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幾位先生,不僅要整理清華簡,還承擔着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等工作,事實上很難分身。2011年3月,問題論證會在清華近春園舉行,專家組有林澐、沈長雲、李家浩、黃天樹、羅新慧、劉樂賢等先生。在專家的建議與指導下,我們對計劃進行了調整,確定主要依靠青年學者,先進行基礎研究,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的方略。在研究進行了一個階段,確定其可行性之後,我們報請國家社科基金辦項目變更,增加了一批課題組成員。


項目的前期成果由學術論文和研究叢書兩部分構成。這次出版的“清華簡《繋年》與古史新探”研究叢書共十一本,依據其内容大致可以分爲基礎研究,與先秦史書比較研究和與《繋年》 相關的研究三類。另有一部會議論文集將在會後出版。


文字考釋與文字闡釋。對於出土文獻來説,文字考釋是基礎。我們通過對《繋年》文字的深入研究,重新解讀了古文字中的一部分疑難字,提出了一些新問題。侯旭東先生與筆者談及歷史研究的方法時指出,以語言研究爲突破點解決歷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有廣闊的前景。我非常贊同。對於先秦史來說,古文字研究尤爲重要。這部分工作主要由李守奎與肖攀博士完成。


相關古史文獻彙集。“新探”需要立足在對已有文獻的全面、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馬楠博士對文獻精熟,在彙集衆書的基礎上,對其異同多有按斷,甚便讀者。


《繫年》研究成果集釋。《繫年》公佈以後,研究成果大量湧現,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也提出了許多新問題,需要對其彙集整理,爲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臺灣學者蘇建洲、吴雯雯、賴怡璇2013年已經出版了《清華二〈繋年〉集解》,對2013年8月份之前的研究成果詳加羅列和闡發。李松儒博士很早就開始搜集相關資料,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集中整理《繫年》文本,對相關研究成果做了概述,其中不乏個人見解。


以上三個方面可以說是《繫年》的基礎研究。


《繋年》與先秦史書的對比研究。這方面的成果很集中。孫飛燕博士在攻讀博士學位與博士後工作期間,長期從事清華簡的整理與研究,對第一手材料非常熟悉,其《繫年》與《左傳》的對比研究在博士後工作期間已經完成。劉光勝博士在先秦史研究方面成果豐富,在博士後工作期間以《繫年》與《竹書紀年》比較爲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多有新見。許兆昌教授是先秦史研究的專家,對先秦史料瞭然於胸,常常從史學史的角度宏觀俯瞰,對 《繋年》、《春秋》、《竹書紀年》的歷史叙事進行了詳細剖析。侯文學教授所從事的專業工作是古典文學研究與教學,但對古典文獻學有濃厚的興趣,她帶着博士生李明麗對純粹史書《繋年》與帶有濃厚文學色彩的史書《左傳》加以比較,揭示了文與史叙事之不同。


以上四部書的作者大都是歷史學或文獻學科班出身,大家關注的焦點一致,方法近同,但結論不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學術現象。


下面幾位作者不局限於《繋年》,對清華簡或先秦史的某些方面展開討論,研究的内容更加廣泛。


楚國官制與世族研究。陳穎飛博士長期關注楚國的官制與世族,《繋年》中相關材料雖然不多,但對《繋年》的研究促成了她修訂《楚官制與世族探研》的決心。《繫年》只是用極其簡練的語言陳述歷史的事實,這些事實的背後推動因素是多方面的,官制與世族就是其中之一,很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楚簡書法研究。邢文教授不僅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而且有廣闊的世界學術視野,在多個領域都有建樹。他在百忙之中完成了《楚簡書法探論——清華簡〈繋年〉書法與手稿文化》,不僅有深入的文獻學研究,而且會受到書法界的關注。


竹書形制的研究。目前還沒有依據先秦古書實物全面探討竹書形制的論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沒有機會觀察竹書實物和缺少相關專業的視角。賈連翔博士對清華簡圖像、字形、信息處理十分專業,取得一系列專利和研究成果,對竹書的形制研究有獨得之秘。


清華簡綜合研究。筆者自2010年秋調入清華至今,已經滿五年了,這期間發表過一些清華簡研究的文章,涉及文字考釋、文獻考察和古史探索等多個方面,不全部是《繫年》研究的專論,但那也不能說與《繫年》無關。對於《繫年》的全面、深入了解,不僅需要對清華簡有整體把握,而且需要在更加廣闊背景下展開。


叢書的出版從始至終都是在李學勤先生的指導和支持下完成的。學術委員會專家對本叢書予以關懷。


四、繼續努力的目標


當今的學術評估體系令學者很難專心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位專家都很忙,很多成果不得不擠時間趕出來。項目限時完成,好處是懶人不得偷懶,弊端是難以打磨精品,依靠知識積累的人文學科弊端就更加突出。我在清華,深得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歷史系、中文系各單位領導與同事的關照,相比較而言,有更多的學術研究時間。中心領導委以主持項目的重任,弱肩挑重擔,壓力很大!很希望能夠竭力做好,不辜負對我的信任,但能力有限,或令大家失望。所幸研究團隊所有同仁精誠合作,無私奉獻,大家都抱着同一信念——一起做點有意義的事請。


現在呈現給大家這套叢書只是《繋年》研究的初步成果。我們都是從自身的專業角度做了一些對自己而言比較容易做的工作,很多關鍵性的問題没有深入和展開。就課題組成員的《繫年》古史研究而論,李學勤先生的系列文章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研究有所突破,成就突出,但是課題最初設計的“楚史新探”、“晉史新探”、“吴越史新探”等課題都未能完成。非不爲也,暫不能也。王國維先生有《古史新探》,是在深厚的傳世文獻基礎上,利用新出土文獻材料探討古史。我們見到了比王先生所見更多也更好的材料,却拿不出更好的成果,那是因爲我們的功底不够, 視野不廣。現在需要的是靜下來潛心去做,希望就在年輕學者的身上,但見到所期望的成就,不會短時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些前期成果中有一些内容與《繋年》没有直接聯繋,對此我個人的理解是作爲前期成果,研究範圍不能太狹隘。只有從不同的角度對《繋年》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通過《繋年》 研究古史。


感謝國家社科基金辦的信任!


感謝答辯評審專家、開題指導專家、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對本課題的指導!


感謝全體作者的辛勤勞作!


感謝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各級領導與同仁的鼎力支持!


感謝劉紹剛先生的書法題簽!


感謝中西書局的精心製作!


李守奎

2015年9月4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讯 | 清华简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新書丨清華簡《繫年》與古史新探研究叢書
脑科学博士研究成果!太惊人了!
师承与门户 – 国学网
致敬! 朱寰先生部分学术成果整理!
拳拳赤子心 绵绵师生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