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涨知识】被忽略的广府传统艺术瑰宝——建筑壁画
2014-07-29 文化广州

壁画是清代至民国初年岭南特别是广府传统建筑上多种装饰工艺中的一类。在这里现存祠堂、神庙和民居建筑等传统建筑上目前还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壁画,据不完全统计,这类有壁画的传统建筑现尚有数百座之多,多分布在珠三角和历史上的广府地区,足见壁画与岭南民间建筑的紧密关系和这种艺术的普及程度。

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这些壁画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传统伦理道德、民间信仰祟拜、传说故事、文化风尚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壁画在中国起源很早,秦汉以前已有壁画流传。到隋唐时这种艺术发展到顶峰,当时吴道子、阎立本等一代大师辈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彩重抹的一页,以佛教和以皇宫贵族生活为主要题材的甘肃敦煌壁画和中原魏晋到隋唐墓室壁画至今仍为国宝。

自宋代宣纸画(即今天所谓的国画)兴起以来,壁画的社会地位就开始下降,逐渐沦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画师也多为画界底层以画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艺人。但壁画艺术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被人们所抛弃。正如后来宣纸画受到少数社会精英的追捧而成为‘雅’文化一样,壁画也因为走向民间而更加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影响广泛的‘俗’文化。壁画的内容也从以前的佛教和贵族文化转变为世俗的民间传统文化,可能正因为这一点,壁画才在后来的历史中广为流传并得到持续的发展。

较宣纸画来说,这种形式的艺术更多的表达了底层社会普遍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道德风尚。可以这么说,民间社会及底层大众的生活趣味及精神世界,在这时的壁画里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东坡听琴

作用类似西方教堂宗教画

晚清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有别与敦煌佛教壁画、中原贵族生活壁画的世俗民间文化壁画,其特点如次:一、清代至民国传统建筑壁画多绘制在民间祠堂、神庙建筑头门外墙上方和建筑内墙壁上部。在民居建筑上的壁画多在头门外墙上方。从形式上看,当时画师在画壁画前,是先在青砖上涂制一层约1公分左右厚的白石灰,待其干透后直接在白石灰面作画。一般情况下,当时一座建筑的壁画都由一两个画师承包绘制,少的几幅、多的有几十幅。在同一座建筑多幅壁画中,一般是在主要的几幅上有画师署名和具体年款,其余画作上多无画师署名落款。这一点也可以作为今天辩认壁画年代及画家的一个依据。即在认定该建筑其中一幅上的作者署名和年款后,同建筑上其他壁画只要风格用笔及保存状况与其一致,即可认定为同一画师的作品。目前也存在壁画翻新后落款也随之翻新的情况,但一般翻新绘制者会加以说明。即使不加说明,也可以根据建筑重修记载、壁画底板制作工艺、壁画笔法、风格及作旧手法给予区分。

广府清代至民国传统建筑壁画内容主要有3类,1为寓吉祥意义的静物画,如象征平安、多子、福寿的花瓶、葡萄、蝙蝠等静物、动物画。2是山水、花鸟等风景画。这两类主要是装饰画,多绘制在建筑后堂内沿房顶的山墙头。体现了民间审美和祈求吉利的内涵和意趣。3是历史典故画,即以历史上的人物或传说故事为内容的画。这部分在清代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中数量较多,信息量也较大;多绘制在建筑头门里外和过厅里的墙上部等显著之处。在普通民居上多是前两类画,在祠堂和神庙上则各类画都有,以第三类为最多。

二、壁画在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如历史典故入画由来已久,敦煌壁画中多见佛经故事即为例证。清代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延续了自汉代以来中国壁画“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其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常可见到的描述西汉的“商山四老”、“伏生传经”;魏晋的“嵇琴阮啸”、“以字换鹅”;唐代“李邕鉴真迹”;北宋“四相簪花”、“米芾换字”故事的壁画。这对于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甚至于不认识多少字的广大基层民众来说,等于是直接向他们图解了传统文化、传说故事、传统观念的具体内容。因此壁画在神庙、祠堂和民居建筑上起着和西方教堂圣经故事画一样的作用,它承担着对基层民众传递神仙法力、传统文化观念、宗族风尚的重任,达到实施封建宗族礼制教育、传播传统伦理、教化观念的目的。可以这样说,壁画是这类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和精华所在,否则神庙和祠堂的宣传和教化意义都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壁画除装饰之外的独特价值。

柑酒听黄鹂

三、清代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主要分工笔彩绘和水墨两类。彩绘画的主要题材有山水、花鸟和人物,这类花红柳绿、色彩斑斓的画占现存壁画的绝大多数。它多采用传统的重彩设色的技法,敷色艳丽。在人物的刻画上,从形象神态、服饰衣冠上讲究细致入微;画面人物安排聚散有致,前后呼应。在历史典故画上多有题跋,以白话叙述该典故的全貌,使画作易于被广大文化程度不高的乡亲所理解、认可。花鸟画讲究用笔清丽、纤细,层次分明,线条圆润流畅。水墨画题材比较少,常见的只有《教子朝天》这一种。在白灰底上用单一的墨色展现飞龙在天、腾云驾雾的效果,真有国画一般的意境,当时人叫它为“水墨龙”。这个题材的画现最早可见到道光二十六年南沙区黄阁东里村辅党麦公祠梁汉云的作品。画面表现在天空浓云密雾中半隐半现的一条老龙怒气冲冲正在教训一条诚慌诚恐的小龙。它采用宣纸画“留白”的手法来展现天空的浩渺无垠,并利用墨色的浓淡来制造和渲染云海波涛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态,堪称一绝。正因为这种画要求有相当高的技艺,因此受到当时壁画界的推崇,晚清甚至于有壁画以画“水墨龙”为题材。

四、宗祠等建筑在乡村社会具有祟高地位,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在类似的建筑上作画,因此广府传统建筑壁画绝非古人闲时的信手涂鸦。广府传统建筑壁画是民间艺术,壁画家的艺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区域民间社会的文化风尚和美术水准。他们多数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画匠,就整体而言,他们的绘画是程式化、机械化的临摹,有着明显的职业化特点,但其中也不乏技艺高超、享有盛誉的大师,如道光时的梁汉云、同治、光绪时杨瑞石、黎浦生、黎天保等。这些艺术家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有相当大的影响,经常被一些有实力的祠堂请去作画,如《广州文史》第七十三辑,"广州陈氏书院的“七绝”装饰艺术"一文就指出广州陈氏书院中的“壁画的绘制由杨瑞石负责。

五、壁画作为图像资料,展现了当时广府民间社会鲜活的文化生态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图解了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的社会内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家对众多细节的描绘更赋予了壁画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它对当时民间文化反映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了传统官修史书和方志等历史文献的不足,是不可替代的广府民间和市井风情的历史记录。由于当时壁画家习惯在壁画上落款,因而这些壁画是具有确切年代的历史文物,成为今天研究当时广府民间文化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另一种“地方志”。欣赏这些原汁原味保存着清晰年轮印痕和光阴故事的壁画可以加深我们对民间文化密码的理解,准确掌握岭南文化内涵。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观察和探讨清代至民国广府民间社会的历史面貌。由于中国传统的官修史书极少有这方面的图像资料,以往的史学研究、岭南文化研究也很少关注这些内容,所以它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性还有许多需要开拓的研究空间。

六、晚清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鲜艳夺目,形式上与同时的其他种类绘画差异明显,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广府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无疑比其他画种更为巨大和广泛。因此它也必然对这个时代广大美术爱好者和孩童有重要的美术教育启蒙作用,并由此对这个区域的绘画艺术形成深远影响。如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扶闾廖氏宗祠中光绪三年(1877)杨瑞石绘制的《三聘诸葛》图右上角有1944年修补人的题记:“杨瑞石先生此幅《三聘诸葛》图,所作人物惟妙惟肖。余儿时尝见之。世事沧桑,忽忽垂五十载。画面已剥蚀浸囗,殊为可惜。兹值廖氏宗祠修缮,主事诸公命为补阙。余以珠玉在前,深惭狗续,盖亦不得已也。甲申(1944)重阳节后三日,连陵张锦池题记。”由此可见杨瑞石的壁画艺术对那一代人的影响。

保护状况堪忧 受到关注极少

我们今天研究晚清以来岭南绘画的艺术历程时,不应当只将目光放在上层文人画家的作品之上,而对这些当年脍炙人口、深入千家万户,真正在广大人群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艺术不去给予应有的关注。应该还原晚清到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在岭南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

综上所述,广府传统建筑壁画是中国历史壁画文物古迹中的一部分,在岭南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应该同敦煌壁画和古代墓室壁画一样给予应有的保护。但就现实来说,它却是一批本该引起重视,却又长久被忽视的文物。就同时期壁画文物的保护来比较,西欧国家的重视程度远较我国为高。如1864年重建的巴黎圣母院教堂大厅内的一幅幅取自《圣经》题材的精美壁画至今辉煌灿烂,而与其同时的清代同治时期广府传统建筑壁画多已是破破烂烂,整体来说已经到了亟待抢救的程度。目前在广东,清代道光之前的壁画已很难见到,说明保护问题已成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清代至民国广府壁画依附于民间建筑之上,显然是一类极其脆弱、易于消失的文物。现代以来它已经遭受了严重的人为损坏,由于壁画的内容浅显易懂、广为人知,在文革破四旧时首当其冲,遭到严重的破坏,大部分被涂盖。而且由于其对墙壁天然的依赖性,比起木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壁画因无法收藏故难以保存,更难以渡过岁月流失和沧桑巨变,建筑一旦翻修、墙壁重起,与墙壁不可分割的壁画就只有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所以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祠堂因大修重新砌墙又使残存的壁画遭到毁灭性的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清代建筑在维修后其他建筑部件还能够保存,但壁画则往往随着墙壁重建而荡然无存或重新绘制。

作为国保单位的广州陈家祠中今天已无一幅当年的壁画就是典型的例证。另外,保护手段落后。虽然文物保护的科技措施能够以提色、固色手段来延长建筑壁画寿命,但由于对这时期的壁画重视程度不够和壁画保护要依赖建筑整体保护而导致的巨大费用,可以说直到现在并没有找到有效适用并能够推广的保护办法。当然,比较而言,这些壁画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情况更令人堪忧。现在图书市场上各类文物书籍汗牛充栋,可清代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资料却如凤毛麟角,一册难寻。我们一再重蹈着当美好东西失去时才感到它宝贵的复辙。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汹涌而来的今天,民居建筑上保存较好的清代壁画已基本消失了。而随着更多祠堂、古庙维修、翻新、改建的加速进行,再有数年这类建筑上现存的清代至民国壁画也将成凤毛麟角。届时不但再谈对其的保护悔之晚矣,甚至于以后的人都无从得知清代、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是什么样。

显然,延续传承壁画的文化内涵、艺术生命,保存广府传统建筑这一重要特色,首先就要对其主体留存备份,做好记录。拍摄今天仍散落于广府传统建筑上的清代至民国壁画,编辑专集出版这些图像,是解决壁画资料保存的有效方法,亟待大力开展。要贯彻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就要积极提倡对清代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进行研究和讨论,形成广泛的关注,争取更多的人去保护现存的壁画文物,以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

壁画赏析:

晚清广府壁画上的国学——《东坡听琴》、《四相图》;李邕鉴真迹---《观帖图》;千古一课,伏生传经——《传经图》;莺声犹在耳,好携柑酒话兴亡——《柑酒听黄鹂》 ;《天孙乞巧》

阅读晚清广府壁画赏析,请点击页面左下方的“原文链接”

↓↓↓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圳出歌了!太好听了,连听三遍都不过瘾!
老广的春节习俗,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
解码广州 | 粤剧博物馆端午惊艳迎客
沥滘:广府水系与先民的智慧
佛山——南风古灶景区之明清古建群
台山这条南粤古驿道,沿途亮点纷呈,你打卡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