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国之风(贰)唐魏之风培植了晋国的民本思想

西周时期有一个习惯,每逢冬天来临之时,各地的诸侯都要去朝见天子,天子也于此时在宗庙主持祭祀祖先,其中的重要议程便是演唱《诗经》。这里所说的“唐魏之风”,是指《诗经·国风》中的《唐风》和《魏风》。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大部分是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共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南宋马和之《唐风图·蟋蟀》


在弥足珍贵的“十五国风”里,晋地占有其二。也就是说,《诗经·国风》中,属于晋国的有《唐风》12篇、《魏风》7篇,约占“风”部分的12%。其中《唐风》包括有:《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卿》《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和《采苓》。《魏风》分别是:《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这19篇诗作,贴近性灵,贴近生活,贴近乡俗,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晋地风情,在思想和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可谓《诗经》及其“风”部分的代表。



南宋马和之《唐风图·山有枢》


其实,远在4000年前的唐虞时代,晋南一带就流传着《卿云》《南风》《康衢》《明良》等歌谣。除少数被官方收集编入《诗经》以外,普通人民自编的大量诗歌早已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南宋马和之《唐风图·葛生》

南宋马和之《唐风图·采苓》


《诗经》是晋国的日常必读物,而《唐风》和《魏风》又是晋国的形象“代言人”。晋国是春秋的盟主,对外交往活动甚多,《左传》记载的外交场合中,《诗经》被引用达230多次,以晋国所占比例最高。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无论是安定生活的向往、深沉爱情的低吟,还是怀才不遇的轻叹,正如孔子所言“思无邪”,“唐风”和“魏风”在表露当时人们的真情实感和社会风俗的同时,更折射出晋国的民本思想,也就是“强国重民”的晋国文化精髓。


精髓之一:思国忧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也体现了晋国文化由来已久的民本思想。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有名的“季札观乐”故事来得以印证。



南宋马和之《唐风图·有杕之杜》


公元前544年,吴王馀祭派他的幼弟季札出使鲁、齐、郑、卫、晋等国。在鲁国举办的一个接风音乐会上,当季札听到十分动听的《唐风》时便深有感触地说:“思深忧远啊!应该是帝尧的后代吧?如果不是这样,忧思为什么会这样深远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后代,谁能如此呢?”季札既是聪明的政治家又是出色的外交家,他是把所听到的音乐同当时的政治背景、人文教化结合起来,从中体会到某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思想情感的。他这样说是对唐尧“深思国之发展,远忧民之疾苦”的崇高美德,表示由衷的钦佩和高度的赞扬。晋国子民多为陶唐氏后裔,《唐风》所涉及到的“河、汾之东,方百里”及邻近地区,“思深忧远”的民本思想代有继承,并伴随着晋国疆域的扩大,成为山西乃至周边地区的优秀传统和社会风气。


精髓之二:敬天保民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在这些斗争中,民心向背起着关键的作用。晋文公能称霸,晋悼公能复霸,无不例外地仰赖于晋国牢固的民本思想。


晋文公重耳即位前流亡异国十九年,身边就集结了诸多敬天忠义之士,他们“看重国家社稷、淡泊个人功利”,留下许多动人故事,如名传千秋的介子推,忠心耿耿,割股奉君,保驾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回国登基、而在封官进爵之时却归隐山林,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而同样是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有一件事使他刻骨铭心。盛夏炎日,重耳逃难路上饥肠辘辘,口渴似火。他向一个老农乞取食物,老农捡起路边一块黄土给他。谋臣胡偃见之,立即拱手接过黄土,对重耳郑重地说,这是土地,这是上苍赐给我们的土地啊!重耳听罢双膝跪地,恭敬老农,叩拜上苍,然后接过黄土,毕恭毕敬地置于袋中。从此,这个流亡奔波晋公子悟出了这样一个至理:黄土乃庶民所依,百姓乃王业之本。要强国称霸,离不开土地,离不开人民。


晋悼公曾向双目失明的大臣师旷询问治国安邦之策,师旷掷地有声地告诉他说,只有以仁义为本。天生民而立君,君必须养民如子,赏言而刑淫,绝不能肆于民上,弃天地之性而从淫;民奉君要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倘若君变成困民之主,使百姓绝望,就必然要灭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阐述“民本”思想的言论之一,其出自曾经诞生尧、舜、禹等华夏祖先的晋国大地上,应当不是偶然的。


然而,晋灵公荒淫无耻、不顾众生,遭到庶民唾弃,《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对此类现象进行了辛辣讽刺。同样,晋国的公室由廉而腐,“民闻公命,如逃寇雠”,其政权也自然由盛而衰,很快便被六卿所把持。


精髓之三:尚德惠民


崇尚高德,忠于大义,恪守规矩,爱民如子,是晋国君主的政治主张,也是晋国文化的核心元素,并且逐渐在全社会流行,最终成为晋国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追求。


晋献公在位时期,布衣祖朝曾上书献公,想聆听他的治国家之策。晋献公派人出去告诉他说,高官大吏已考虑好了,老百姓还管什么政策!祖朝又上书说,朝中决策一旦失当,灾祸就会降临,我们哪能不关心呢?晋献公听到后,觉得言之有理,便邀他谈了三天并拜其为师。


晋文公即位后,追随他的一批患难臣子鼎力扶助,不仅不贪功争权,而且荐贤尚公,其中成语故事“赵衰三让”便是千古传颂的美谈。与此同时,晋文公大力推行裂土分民、免债轻赋、扶贫济弱、奖励农耕、发展商业等措施,生产发展、经济富强之后又施惠于民,安定民心,厚养民性,晋文公因此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使晋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其之后的霸业奠定了雄厚基础。



南宋马和之《唐风图·扬之水》


晋悼公在位时,中军司马魏绛依照军法杀死扰乱军列的晋悼公亲弟弟的贴身仆从,悼公不仅没有结仇记恨,反而把他提升为卿。这种尽忠尽职、从善如流的尚德情怀,是晋国文化品格的一种体现。与文公一样,晋悼公治国时期政治开明,朝中也出现了“君明、臣忠、上让、下兢”的局面,其中“张老五辞”“祁奚举贤”便是例证。同时,晋悼公在国内实施息民惠民的国策,首先是减轻民众劳役,国家拿出粮食借贷于民,让大家先吃饱肚子;同时取消禁利,搞活经济,使民众尽可能摆脱贫困。在晋悼公的悉心治理下,数年之间,晋国果然强大起来,终于促成复霸大业。


晋国名臣亦如此,拿韩厥来说,他的政治主张的核心就是民本。在晋景公谋划迁都时,许多人建议迁到郇、瑕(今运城解池附近)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盛产食盐,能够“国利君乐”。韩厥却从人民生活方面考虑,认为占据郇、瑕之地会引起人民愁怨,应该迁到新田,那里“土厚水深”,居之不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服从政令,当为“十世之利”。景公听之,从善如流,采纳了韩厥这个建议。


待续……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2016年2月24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国之风
安大简《诗经》由“侯六”(侯风六篇)照抄清代吴懋清之说足证系今人伪造
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关雎》又要重背了,最早版本《诗经》被发现
《诗经》课堂:《唐风·扬之水》/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823期)
唐风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