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兹别克族风俗习惯

乌孜别克族,也称乌兹别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居住于中国境内的叫做乌孜别克族,居住于中国之外的叫做乌兹别克族)。乌兹别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曾在军事、经济、文化、政治、史学、艺术等方面创造过卓越的成就。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祖先是 粟特人、花剌子模人,马萨盖特人等,后来发展成为乌孜别克人。这其中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14世纪时期金帐汗国的统治者——苏丹·穆罕默德·乌孜别克汗,《元史》上称月即别、月祖别。当时乌孜别克汗的国家非常强大,乌孜别克汗对他的汗国管理很严,军队也很有名,所以周边的人们他的国家叫做乌兹别克汗国,把他的国民叫做乌兹别克人。

乌孜别克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并混有蒙古人种特征。现代乌孜别克族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和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以及南疆的喀什、莎车和叶城,奇台、吉木萨尔、木垒县乌孜别克族乡。1934年,盛世才召开新疆第二次民众大会,确定乌孜别克族为汉语的正式音译,而把居住在国外的乌孜别克族依然写作乌兹别克族。

乌孜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乌兹别克语目前有三种字母: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和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文字,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兹别克族使用拉丁字母(过去使用西里尔字母),阿富汗的乌兹别克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中国的乌孜别克族亦使用阿拉伯字母,不过,在1990年以后逐渐普及了跟乌兹别克斯坦一样的拉丁字母,越来越多的新疆乌孜别克族群众会使用拉丁字母的乌兹别克文字。由于乌孜别克族在中国非常分散,日常生活中根据所处的环境一般通用维吾尔文、哈萨克文。

乌兹别克伊斯兰教,属逊尼派。自元、明以后,越来越多的乌孜别克族人定居新疆。居住在喀什、叶尔羌、阿克苏、伊犁、奇台等地的乌孜别克族人民自发捐款、捐物、出工,建造了一些规模较大、气势宏伟的清真寺,作为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

乌孜别克族人民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兰经》、《圣训》,履行必修功课。伊斯兰教对乌孜别克族人民的影响深刻地体各个方面。

乌孜别克族老年人吃饭前,一般用双手摸面作都瓦,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祈福仪式,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乌孜别克族是保持这种传统最好的民族之一。

乌孜别克族注重礼节,尊重长者,说话行路均让长者先。骑马外出时若二人同行,则长者在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男的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

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还分席用餐,一般情况下孩子和妇女要另设一席。过去许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饭前饭后都要洗手。现除牧区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乌孜别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调匙。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

乌孜别克族好客,对远道客人盛情款待。他们常用抓饭招待客人,客人至少要吃一点,否则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老年人吃饭时常用双手摸面作“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

乌孜别克族的婚礼,习惯在女方家举行。先是双方父母协商讨休钱,是说以后要是男方提出离婚而需付给女方的款项。

在乌孜别克族的传统习俗中,青年男女结婚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即:1、兄未婚,弟不可娶;2、姐未嫁,妹不可先嫁;3、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乌孜别克族妇女生育时,丈夫不能进入产房。产妇在七天内不得外出。孩子诞生后,即向亲友报喜,亲友则备礼祝贺。产后第二天,举行命名礼。

乌孜别克族男女都喜欢戴小花帽,小花帽的形式很多,有带棱角的,有的则不带棱角,帽子顶端和四边绣有几何形和以花卉为主的图案,有的老年人戴的花帽图案少,有的则无图案,花帽为紫红、墨绿、黑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芯绒。

乌孜别克妇女戴小花帽(do`ppi)时外披长花色头巾,再穿上带有花纹的马靴,显得别有一番风韵。在春夏季节里,她们穿上宽大多褶的花连衣裙,再配上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这就为她们增添了不少姿色。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的褶多且宽大,颜色单调,青年妇女的色彩艳丽,胸前绣有各式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冬天喜欢穿狐皮、裘皮大衣。

乌孜别克妇女戴的首饰样式繁多,质料考究。金、银、珠、玉、绒、绢精工制成的簪、环、花,错落有致地戴在头上,再配上精美玲珑的耳环、金光闪烁的项链、戒指,那真是珠光翠影,大有时装模特的风范。

男子的服饰式样也不少,他们多喜欢穿一种长衫,长衫没有纽扣和口袋,腰问系一条三角形绣花腰带,脚蹬马靴和胶质套鞋,显得潇洒而精神。夏季,男子喜欢穿白色衬衣:这种衬衣的领口开襟处、领边和袖口绣有几何图花纹。

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绒绣成各种图案花边。春秋穿过膝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男女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乌孜别克族的建筑中,有很多具有中亚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其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长形房屋,这种房屋造形别致,独具风格。

“安集延墙”乌孜别克人称为“滑稽泥墙”,是一种用栅栏将土坯连接固定成一个整体的建筑,适合在沙漠或沼泽地等地基不稳定的地带建造。乌孜别克族房屋建筑中有一种叫“阿瓦”的,还遗留着他们古老的传统建筑艺术痕迹。“阿瓦”顶楼呈圆形,有的楼顶覆有铁皮,防止漏雨,开有玻璃窗,木门成拱形,有的还设有拱廊。

南疆的乌孜别克人住的一般是平顶而稍有倾斜的长方形土房,屋墙很厚,冬暖夏凉。屋外用土墙围成一个院落,过去,在院内离院门1米左右的地方通常砌有一堵土墙。住宅前一般都搭设葡萄棚遮阳,葡萄藤枝密盖其上,棚下就成了夏日凉爽的活动场所。庭院内一般还栽有花卉和其他果树,打扫得十分干净。

室内墙壁上挖有许多壁龛,壁龛周围用雕花石膏镶砌起来,形状多种多样,别有一番情趣。壁龛内放置各种用具和摆设,既实用又美观。过去,冬季多采用壁炉取暖,进入到21世纪初,使用壁炉的家庭已经不多见了。乌孜别克族冬季取暖的火塘与其他民族不同,可以把褥子放在火塘上,把脚伸到褥子里取暖。也有一些人家,在室内挖一个小坑,坑内放置火炉,烟筒直通室外。坑上横置木板,再铺上毯子以供坐卧。

生活在北疆牧区的乌孜别克人一般住毡房。毡房一般高约三米,占地二三十平方米。下部为圆柱体,上部为圆弧形。用红柳木交错连接成木栅栏作毡房墙,在毡房墙外围上芨芨草编织的草帘,然后再围上白毡。圆弧形顶部用撑杆搭成骨架,外部全用白毡覆盖。顶部留有天窗,上用一块活动毛毡覆盖,可以随时开闭。这种毡房与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基本相同,可以随时拆卸,适合牧民四季迁徙。冬季,乌孜别克牧民一般都住在固定的土屋或木屋。

乌兹别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为主。面食以馕最为常见,民间烤馕有:撒马尔罕帕特尔(Samarqand patir), 阿克囊(Oq non), 库里恰(Kulcha), 皮牙子馕(Piyoz non), 吉扎馕(Jizza non)等数种。

抓饭(Palov)是乌兹别克族饮食中占第一位,无论任何场合,婚庆、节日、丧葬、接待客人,聚餐必须有抓饭,乌兹别克族抓饭品种很多,主要有:塔什干抓饭(因为大米颜色深,被一些人成为黑抓饭)、安集延抓饭(在新疆一般被翻译成碎肉抓饭),撒马尔罕抓饭、布哈拉抓饭、花剌子模抓饭、吉扎克抓饭、纳瓦依抓饭、婚庆抓饭,茶馆抓饭等,而且每一种抓饭的制作方法不同,味道也有特色。

乌兹别克族嗜好喝茶,喜欢喝红茶、绿茶,奶茶是乌孜别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乌孜别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较简单,多以切小块的馕泡奶茶。

乌孜别克族典型传统风味食品主要有:纳仁(Norin)、朵丽玛(Do`lma)、玛斯塔巴(Mastaba)、玛士霍尔达(Mosh xo`rda)、迪姆拉玛(Dimlama)、尼沙拉(Nisholda)、哈斯普(Hasip)、哈勒姆(Xalim)、苏麦莱克(Sumalak)、烤包子(Somsa)、格勒门德(G`ilmindi)、肉汤(Sho`rva)、瓦罐汤(K`o`za sho`rva)、鹌鹑汤(Bedana sho`rva)、混沌(Chuchuvara)、包子(Manti)、于普喀(Yupqa)、青包子(Ko`k somsa)、吉孜(Jiz)、佳孜(Jaz)、烤肉(Kabob)、手抓羊肉(Besh barmoq)、馕坑肉(Tandir kabob)、喀赞喀巴布(Qozon kabob)、鸡蛋饺子(Tuxum barak)、彩色包子(Rangli manti)、马肠子(Qazi)等。

乌孜别克族也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他们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有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古典音乐等许多种;传统乐器有“都塔尔”、“斜格乃”、“热瓦甫”、“弹布尔”等弹拨乐器以及手鼓、撒帕依等打击乐器等,表演时弹唱,表达情感十分自如。

乌孜别克族能歌善舞,传统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婉转,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多种形式,民间说唱也十分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黑眉毛的姑娘》(这首歌也叫:《掀起你的盖头来》)、《埃尔帕米希》、《古鲁黑拉·苏勒坦》等最为流行。有歌必有舞,乌孜别克族舞蹈优美轻快而富于变化,舞姿舒展,展示浓郁西域风情的《阿伊江》、《乌帕尔》、《塔纳瓦尔》、《哈拉增》等民间舞蹈最为流传。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古尔邦节要屠宰牛羊炸油饼,吃手抓肉和抓饭以及民间特有的风味食品“那仁”。

纳乌鲁兹节是乌孜别克族的春节,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在公历3月21日举行,这时还要举行“苏麦莱克”仪式,届时以村为单位,大家自带各种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锅熬熟后共餐。在此过程中,人们聚在一起进行歌舞娱乐活动,预祝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文章来源:世界风俗网(www.sjfsw.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起源于金帐汗国,元朝称其“月即别”,乌孜别克族有何历史渊源
民族探索文化(二十一)——乌孜别克族(一)
新疆四十七个民族之——乌孜别克族
「华夏民族史·乌孜别克」波斯、突厥、蒙古 最后决赛圈赢的确是我
乌孜别克族
中国一地方人是外国后裔,经常被人认错,却声称:我们是炎黄子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