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大运河郑州段的前世今生

江南北国脉相牵

  隋代千年水潆涟






在中原腹地、黄河之南,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郑州。郑州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荥阳织机洞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十多万年前,这里已是豫中地区人类活动的中心,其用火遗迹、石器种类、加工兽骨都足以表现出当时的文明足迹。李家沟遗址的发现,标志着中原先民从洞穴生活向平原生活的过渡,中原文明从旧石器时代迈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将磨削石器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距今九千年前后,中原先民建房居住,形成了大型聚落,他们使用的玉器、彩陶、骨笛,说明了郑州先民已具有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建于距今五千年前的西山古城,开创了中国城垣建筑的先河,其板筑夯打技术的使用、影壁式城门的防御功能以及众多的房基建筑,代表了我国文明的起源,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为国家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1 世纪,中国大一统国家自夏禹开创,在郑州王城岗立都建国,拉开了中国国家文明时代的帷幕。公元前17 世纪,商汤建立中国第二个王朝,立都郑州商城,将中国青铜文明广泛传播。公元前11 世纪,周王朝诞生,以封建宗法为统治国策,虢、管、刽、郑、韩先后在郑州封国立都。夏、商、周三代使郑州地区进入繁荣与昌盛。进入秦汉以来的两千余年间,郑州时为州、县,仍是文明传播的通道、水陆交通的枢纽、军事碰撞的要地、物资集散的核心、“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中原腹地

 华夏古都


灿烂辉煌的悠久历史,为郑州留下了耀眼夺目的优秀文化和丰富的文物遗产。数以万计的历史文化遗产星罗棋布于山川田野,在我国文明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究其原因,乃与郑州所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郑州地处我国中原之腹地,嵩、皋、广、梅四山环峙,河、济、汴、洛四河襟带,叠嶂层峦,山清水秀,温度适宜,土地肥沃。优越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先民在这里创造出举世文明。依山傍水、位居天地之中的地理环境,是郑州万年文明绵延不断的先天条件,使之历经沧桑,逐渐变成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流经郑州北部的黄河、济水,在郑州连接多处水源汇集而成的汴河,形成贯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相传自大禹始,连绵至今,为我国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禹治水以前,黄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自郑州西北的大邳山出,进入豫中平原。这一段水流无常道,肆虐的洪水常常危害两岸居民的生活,被称为“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大禹不负众望,治理黄河十三年,使河、济二渎在郑州北行,形成一大泽,即我国古代九泽之一的“荥泽”,缓和了黄河流速,河水自荥泽向东北经邯郸、天津入海。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竞相争雄称霸。公元前361 年,魏国在郑州地区挖掘改造鸿沟,自黄河引水经荥泽、圃田泽至大梁,同时又沟通淮河北岸的几条主要支流,构成黄淮之间的水上交通网络,形成了初步的漕运通道,鸿沟成为中国大运河之始。


自禹而后,夏都阳城、商都郑州、秦代三川郡、汉代重镇荥阳,这些都城和要塞都与郑州在全国水利枢纽的地位息息相关,改朝换代的关键之战常常在郑州及附近展开。到了隋代,大运河的开凿进入鼎盛时期。依据中国地理山川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以及河流大多东西流向的自然地势,隋政府开凿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都城长安为起点,呈扇形向东北、东南展开,沟通海、黄、汴、淮、江五大水系。隋朝大运河西线从渭水自长安到黄河段称“漕渠”,东线淮安到扬州段称“邗沟”,此二段均在隋代以前已凿成,而中段最长的一段人工运河,史称“通济渠”。隋大业元年(605 年),隋政府从河南郑州北部的荥阳开始,沿鸿沟旧址重新疏浚通济渠,自郑州地区黄河南岸引黄河水与淮河沟通,到泗州入淮河,全长约650 千米。也就是说,隋朝的通济渠并非全部是新开河道,而是在鸿沟的基础上更规范的大规模治理工程。




隋唐时期,郑州段运河西连洛阳通长安,东接淮河达杭州,位居大运河的南北中心点,是东西南北水运交通的枢纽,被称为“地管御河”,并出现了“商旅往还,船乘不绝”的盛况。北宋时期,通济渠改称汴河。郑州段运河作为汴河上游,在国家漕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末期至金代,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和黄河泛滥等原因,郑州段运河逐渐淤废。到了元代,新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河南,但因黄河泛滥而开凿的贾鲁河沟通了黄淮水系,作为贾鲁河一部分的郑州段运河,在元到清这几百年时间里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到了近代,整个大运河的通漕能力逐渐下降。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在今河南兰考西北)决口北徙,从山东省夺大清河入海,大运河全线南北断航。清朝后期和中华民国时期曾几度倡议治理大运河,但终因战乱而未付诸实施。至今,大运河通济渠段绝大部分河道深埋地下,只有两段河道尚存地面,索须河段便是其中之一。并且,索须河段已变为行洪排涝和沿岸居民农耕灌溉的沟渠,依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2007 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郑州市文物局对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相关碑刻实物等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些实地调查资料与文献资料互为佐证,为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了铺垫。2011 年8 月29 日,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被定为申遗立即列入项目。在郑州市政府领导下,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水务局、郑州市惠济区政府等单位通力合作,使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文物保护、环境整治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3 年9 月,大运河郑州段成功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考察。2014 年6 月22 日,卡塔尔多哈时间10点28 分(北京时间15 点28 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顺利通过表决,成为我国第46 处世界文化遗产。郑州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增加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即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


需要说明的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大运河不断开凿、屡经疏浚,运河各段各有不同的名称。所以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开展之初,郑州段运河的叫法繁多,有通济渠索须河段、汴河故道郑州段、通济渠荥阳故城段等,不一而足,其中“荥阳故城段”使用最多。中国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中郑州段运河用的是“大运河通济渠荥阳故城段”这个名称,这是因为荥阳故城(含荥阳故城城址、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纪信墓及碑刻、荥泽县城隍庙等)是作为郑州段运河的后续项目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的缘故。荥阳故城只是作为古城址的名称使用,在现今的行政区划内已没有这个地名。为了便于大众理解和参观游览,现已将大运河郑州段统一命名为“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在政府相关法律法规中,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简称为大运河郑州段或郑州大运河,故而本书中的“大运河郑州段”“郑州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与“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指的是同一段运河。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科研、科普、休闲观光、旅游体验等价值,而这些价值长远有序利用的前提条件是广大人民对大运河郑州段的了解。本书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以雅俗共赏的手法表现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历史和现在,力图展现郑州大运河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揭示郑州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传承郑州大运河的历史故事、介绍郑州市政府对郑州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等。目的是以运河为引展现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推动郑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

郑州市文物局 编

任伟 主编

责任编辑 张亚娜 田媛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2

ISBN:978-7-03-051345-8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州:寻觅隋唐大运河的起源[图]
一段历史上无比重要的大运河,为何消失不见了?
荥泽
古荥大运河历史文化区是个啥?郑州惠济区凭啥值得投入405亿?
荥阳故事之邙山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