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音——从考古文物看中国乐器(下)

上篇八音——从考古文物看中国乐器(上)“八音”之丝部只有琴类,尚未言及其他,本篇以丝部瑟类讲起。




    瑟是古史记载中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它有二十五根弦,由两排组成,演奏时左右手交替配合,汉画像砖上的弹瑟场景也说明了这一点, 瑟可以在不变色码的情况下转多个音调,十分方便。高音区清脆、中音区明亮、低音区浑厚,饱满是瑟的特征之一,瑟音域宽广,可独奏、合奏。古言“伏羲作瑟、伏羲作琴”,这当然是一种理想化的传说,可诗经中有确凿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曾侯乙瑟

上图为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是这种失传已久的古乐器首次现世。瑟体用独木斫成,长170厘米,宽41厘米。两端岳山外侧各有25个弦孔,可张弦25根,分为三组。尾端有4个系弦的枘。

北当阳曹家岗5号墓出土春秋晚期瑟

湖北江陵楚墓木瑟

古代瑟有大小之别。《礼记·明堂位》:  “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宋。陈晒《乐书》解释说:“故用大琴与大瑟配之,用中琴以小瑟配之。然后大者不陵,细者不抑,声应相保而为和矣”。证以本墓同时出土的另外两具瑟,长度都在180厘米以上,可知当时确实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规格。


竹之部

    “竹”类乐器的特色是制作简易,音质清脆绵长。代表有箫、笛等。

    排箫是世界上最为古老而原始的乐器之一。欧洲人称排箫为Panpipe.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牧神“Pan”.传说是其取芦苇制成最初之捧箫。故亦称“潘神箫”。拉丁美洲很早便已有这种乐器.秘鲁人把排箫称做“安塔拉”(Antara),玻利维亚称之为“西库”(Sicu)。

    我国古代.排箫的称谓很多.但并无“排箫”之名.而只有“箫”。后人之所以取排箫之名.一则是取排箫编管之象:二则当是与今人常见六孔竖吹之单管“箫”以作区分。

甲骨文中的“龠”字

“籥”字亦作“龠”.《说文解字》曰:“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故有人认为籥乃单管多孔竖吹乐器.言者甚众.似乎已成公案。日本学者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中说到:“汉人所谓籥,则足三孔之笛。”

淅川下寺石排箫

上图系淅川下寺石排箫,呈白色,近似汉白玉,石质坚硬,管身长短不等,并排依次递减。共十三管,最长管长15厘米,管内径0.8厘米;最短管长13厘米,管内径0.45厘米。管壁厚0.1厘米。环绕排箫上部斜刻一宽带,以示用带缚管,乃仿竹排箫的形状刻制。有十二管可吹奏。音质尚好。这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箫实物。

    排箫也有“参差”之名,《九歌·湘君》中“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此“参差”即指排箫。《风俗通》云:“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排箫编管为之,每排之中各管长短不,故曰“参差”。箫管作参差状,是为求高低音之变化。

排箫演奏图




    笛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贾湖骨笛

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贾湖骨笛,是用鹤鸟肢骨所制,一般长20厘米, 口径一厘米左右,形式固定,制作规范,上钻七孔。每孔间距基本相等,其中在6孔与7孔之间靠近7孔处另钻一调音小孔,说明骨笛的制作者已有了明确的音阶观念。

    贾湖骨笛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此外,还存在着多宫演奏的可能性。贾湖骨笛的出土,导致了先秦音乐史的补写,由于它的问世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整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有着再度认识的估价和必要,毫无疑问,贾湖骨笛史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中最为久远的乐器。

    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

西汉马王堆竹笛

西汉马王堆竹笛,有6个按孔,背面中部亦有1孔,顶端竹节处为吹孔,一笛长24.6厘米,一笛长21.2厘米。

四川中江汉代吃竖笛石刻拓片

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匏(笙、竽)



    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曾侯乙墓匏笙

上图系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之匏笙,距今2400多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其笙斗保存完好,上面有十四个安装笙管的眼孔,用葫芦制作。在笙斗内发现有四个残存的簧片。簧片是用长方形竹片支撑,四周为稍后的内框。这件笙及残存的簧片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到的实物。两千四百年的住簧片能完整的保存至今,因为如此,我们才知道现代笙簧片的是从古一直沿用至今。

马王堆汉墓明器竽

四川成都汉吹竽画像石拓片

长沙马王堆汉墓鼓瑟吹竽乐俑


土之部



    埙是原始时期出现的吹乐器。最初的埙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鸟兽的。埙从新石器时代的一孔(所谓一孔,是指在不计吹孔的情况下,指孔只有一个。)埙逐渐发展为二孔、三孔乃至五吼埙,其发音能力也由一孔埙的小三度逐步发展为四声、五声乃至七声音阶的发声。

    最初器形有不规则的卵形、橄榄形、圆形、管形、鱼形、平底卵形等多种,到商代晚期基本定型为平底卵型。几千年来,民间虽有所传,但主要沿用于历代宫廷雅乐。埙多为陶制,商代有石制和象牙制的埙。

关于埙的来历有多种传说:

   《世本》载:“暴辛公作埙”
   《拾遗记》卷一说;“庖牺氏灼土为埙。”
   《通历》:“帝喾造埙”

关于其形制,文献中也多有记载,如:

   《说文》云:“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从土熏声。”
   《释名》云:“埙,喧也.声浊渲渲然也。”
   《尔雅·释乐》郭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广雅》“埙象秤锤,以土为之,有六孔。”
    
    上古埙的考古发现,在北方有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和辽宁等地.在南方有浙江、江苏和安徽等省.其覆盖面极广,可见,埙在上古时期是一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广泛使用的乐器。
    
    目前发现最早的埙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埙.这时期的陶坝分无音孔(如姜寨358号墓陶埙两件、万荣荆村陶埙等),—音孔(如河姆渡陶埙)和二音孔(如郑州大河村陶埙、南召老坟坡陶埙等)三类。

陕西临潼姜寨陶埙

上图系陕西临潼姜寨陶埙,西泥红陶,橄榄形,高7厘米,中空,顶端有一吹孔,无其他吹孔,仅可发一音。

江苏邳县大墩子陶埙

江苏邳县大墩子陶埙,泥质红陶,形如小猪,头尾各有一孔,可发二音,通常12.6厘米,距今5000年左右。

南京安怀村新石器陶埙

上为 南京安怀村新石器时代陶埙,陶质梨形,顶端和一侧各有一孔,可以吹出一个相当准确的小三度音程,通高6.厘米。

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

上图系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出土时有20多见,距今3500年左右,红陶鱼形,有3个音孔,大多可发4到5个乐音。

山东潍坊龙山陶埙

河南安阳妇好墓陶埙

上图系河南安阳妇好墓陶埙,泥质灰陶,器表磨光,埙体呈倒置陀螺体,5音孔,能吹出复杂的旋律,高5.2—9厘米。

吹埙图


革(鼗、雷鼓)



    在原始部落、氏族社会中最初没有音乐,人们仅以拍打身体和敲击地面来取乐.这“拍打”和“敲击”就是敲击乐器的起源.以后人们发现了陶制的缶、瓮之类既可以作食器,也可以敲击产生声音作为音乐.此时,人的听觉认识到了鼓腔这一共鸣体使物体发声洪亮的道理.以后这种食器的缶、瓮被蒙上了兽皮,在共鸣腔上又添上了振动膜,这一发现使鼓的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甘肃永登马家窑文化陶鼓

河南内乡仰韶陶鼓

青海民和阳山陶鼓

上图为青海民和阳山陶鼓,距今4300年左右,泥质红陶,中间呈筒状,一端向外扩口,通长37.4厘米。

    鼓的进一步发展由体鸣乐器过渡到膜鸣乐器。这是由于作为体鸣乐器,土鼓和木鼓虽音色清脆,但难用过重的强力度敲击。且音量甚小,将其蒙上兽皮变为膜鸣乐器之后,音量宏大,有着震撼人心的效果。《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载: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先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之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诗经·大雅·灵台》中有“鼍鼓逢逢,蒙瞍奏公”之句.夔牛和鼍,都是指扬子鳄,神话传说扬子鳄每逢雷雨到来之前,便“鼓其腹则雷”,在原始社会蛮荒时代,雷电这一自然现象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恐慌,在原始先民观念中以为是天公暴怒所致,于是,就出现了“雷神”,将雷声当作是龙身人头的雷神鼓腹。

陶寺墓鼍鼓

上图系陶寺墓鼍鼓,用空心或实心树干挖空后刮去树皮制成。高101厘米,鼓体呈立桶形,有纹饰图案。原用鳄鱼皮为鼓面。

湖北崇阳商代兽面纹双面铜鼓

上图为湖北崇阳商代兽面纹双面铜鼓,重92.5公斤,铸造工艺登峰造极,整个器形浑厚雄伟,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鼓。

曾侯乙建鼓出土时情形

曾侯乙建鼓复原图

建鼓分鼓腔、鼓座两部分,一圆木柱纵贯鼓腔正中,插于青铜鼓座上而成,鼓皮用四排竹钉固定。除蒙皮处外,通体饰朱漆。底座有八对主龙躯干,并有数十条小龙攀附其身。

曾侯乙墓出土鸳鸯盒上的击建鼓图

湖北江陵山楚墓虎坐鸟架鼓

击鼓图

广西贵县西汉铜鼓

唐代黑油蓝斑瓷制腰鼓

唐代黑油蓝斑瓷制腰鼓,长形,两端粗中腰细,器形优美,整个鼓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

木之部



    柷是起乐用的乐器,木质近方形。《旧唐书》云:“柷,众也。立夏之音,万物众皆成也。方面各二尺余,旁开员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柷

上图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柷,木制,形如方斗,通高58.8厘米,三面内壁有隆起圆形,为受击点,一面开圆孔,为出音孔。外壁绘五彩吉祥图绘。敲击的工具称为“止”,柄长35.5厘米,朱漆。


   
    敔为木质虎形乐器,《说文》云:“敔,禁也。一曰乐器,椌楬也,形如木虎。” 奏乐将终,击敔使演奏停止。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敔

上图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敔,木制,形如伏虎,背上有27片薄板,饰以五色相间。木座上有竹制用具,饰以朱漆,用来在薄板上刮奏。演奏“中和韶乐”时,连刮三次,乐止。


    朱头案:“八音”大致如上,中国乐器种类繁多,除了自本一些属于本土的乐器,自汉以来,大量的外来乐器传入.如汉武帝汉灵帝时传入竖箜篌(曾称胡箜篌)

新疆且末县出土箜篌

上图为新疆且末县出土箜篌,是考古史上首见的的箜篌实物。通体木质,有音箱、琴颈和琴杆三部分组成,通长87.6厘米。推测其演奏方式是右胁夹持音箱,左手扶持颈端,右手单手拨琴。

    还有著名的“琵琶”。

四川乐山虎头湾崖墓琵琶乐伎石刻拓片

以及明代传入的扬琴和唢呐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待得空时再作一份“八音”外篇,介绍这些乐器文物,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古老的中国乐器,你认识几个?
音乐知识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乐器
杂志精选| 中国古代吹管乐器溯源
唐代的乐团:来自西域、安家长安,八人在驼峰上的表演,定格千年
【收藏】中国古典音乐合集200首(18种乐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