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艺术史:​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塔马约【157】

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鲁菲诺·塔马约(Rufino Tamayo,1899-1991年),墨西哥画家及壁画家,生于瓦哈卡,曾在法国巴黎和美国纽约居住过。他是从事拉美表现主义人物造型的前辈画家之一。年轻时在当地圣喀罗斯艺术学院求学。

塔马约最初的绘画留存下来不多,作于1920年的《瓦哈卡的一座小教堂》和1921年完成的《帕茨库阿罗镇》是其中的两幅风景画,它们让人看到了塔马约学艺时的倾向。头一幅油画显示出后印象主义的特点,后一幅油画流露着近似印象主义的品质。《留声机》(1925年)、《工厂》(1925年)这样一些作于塔马约任职人种志绘画部期间的静物或风景画,与《帕茨库阿罗镇》等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沉着的色调取代了鲜明的色调,二十世纪的立体主义或未来主义的倾向凸现起来了。与此同时,从中散发出来的那股质朴的气息不由令人想到墨西哥传统的浸润。

1926年他在墨西哥城的一间空房子里举办首次个展,同年秋季又赴纽约举办了题为“鲁菲诺·塔马约油画、水彩画、素描及木刻”的展览,获得好评。这个以展示瓦哈卡土著印第安人形象和生活的展览颇为成功,报纸纷纷介绍,评论家交口称赞,再加上三十九件展品卖掉了十二件,凡此种种显然鼓舞了塔马约。被评论家们所感受到的“印第安人塔马约”今后将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作用,深入开掘本土形象的丰富内涵,追求属于墨西哥的独特美术。

塔马约1928年底在母校获得绘画教师的职位。这时,形而上绘画迷住了他,受德·基里科影响,他画了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油画,《有脚的静物》(1928年)就是这样的作品。

1929塔马约在墨西哥城的画廊首次举办了他的作品展。像其他墨西哥画家一样,尽管他画了许多壁画,但在他早期的绘画中,就已经有了挣脱壁画束缚及寻求更丰富的现代绘画技法的倾向。最初他受马蒂斯和布拉克影响,作了一些色调低沉的油画小品,个人风格趋于成熟。1929年后,他的作品色调转为明朗,主题也具有社会性内容。

随后《自画像》(1927年)、《静物》(1928年)、《少女们》(1929年)、《红裸女》(1930年)、《玛丽亚·伊斯基耶多像》(1932年)、《窗》(1932年)等不同题材的一大批绘画,反映出塔马约在三十岁左右已是一位优秀的美术家。在具象绘画的世界中,他把现代主义绘画的经验与墨西哥美术的传统糅合起来,传达他作为一位印第安血统的画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单纯、浑厚、质朴、粗犷的品质贯穿着上述意蕴和情调不尽一致的作品。

《音乐家》,1934

《工人的韵律》,1935

早在30年代,塔马约就开始了他的壁画创作生涯。主要作品有《歌唱与音乐》、《革命》、《种族的赞歌》、《我们民族的诞生》、和《墨西哥人与世界》等。1933年,塔马约应邀为墨西哥国立音乐学院绘制大型装饰性壁画《歌唱与音乐》。

塔马约的艺术创作,使举世闻名的墨西哥壁画更为丰富。在墨西哥20世纪的艺术史上,塔马约堪称是与里维拉、奥罗斯科、西盖罗斯“壁画三杰”并驾齐驱的艺术大师。但是,由于塔马约曾旅居欧、美,因此,创作中带有“印象派”的影响。不过,塔马约的创作灵感主要也是来源于对墨西哥印第安民间艺术的领悟。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由500幅画组成的、反映墨西哥人生活与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画卷。因此,人们称塔马约是“一个属于他的土地与他的时代的人。”他的作品综合展现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的艺术、墨西哥民间艺术和现代欧洲绘画的影响。在《特旺特佩克地峡的妇女》《带花的女孩》等绘画作品中,出现了明亮的色调和无景深的部分抽象形式。

1936年后他主要在纽约居住,从欧洲现代艺术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吸取营养,并和墨西哥本土古老印第安民间艺术相融合,创造出一种颇具特色的风格(这也与他的双亲是印第安人有关)。他的主题包括动物、静物和人物肖像,也有描绘他妻子奥尔弹钢琴的肖像。在动物素描与绘画里,他故意将形体位置倒错以显示作品力度。

作于1937年的油画《可爱的小姑娘》就是动人的范例。这是一幅描绘印第安女孩的全身像。利用直线性的构图、生涩的笔法、简略的形体处理、冷暖色彩的对比,塔马约塑造出一个不亚于委拉士开兹笔下西班牙小公主画像的普通人形象。

《小女孩》

毕加索对塔马约的影响在纽约现代美术馆1939年举办毕加索大展后显得更加突出了。《红假面》(1940年)、《弹吉他的女人》(1941年)、《长笛演奏者》(1944年)、《耍鸟人》(1945年)等油画,《戴披巾的女人》(1947年)、《拿西瓜的男子》(1948年)等素描,都让人明显地感到毕加索的影子。在众多受毕加索启示的作品中,《动物》上两条形貌夸张的恶狗占据着整个画面,它们朝天狂吠的形象,在黑红两色配合下,强化了作品令人生畏的气氛。塔马约以象征的手法,传达了反战、反法西斯的感情。这样政治色彩鲜明的创作对塔马约来说是罕见的。《长笛演奏者》的选材更符合常态,古朴的形象,美妙的色调,营造出梦幻般的诗情,让人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动物》

《拿西瓜的男子》

《女人对月亮》,1946

50年代他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后,在巴黎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到故乡。以后大部分时间住在墨西哥。他喜欢在画上用红色、赫色,以表现宁静和庄重,也常把人物与抽象的有特点的风景地貌联系起来,突出一种遥远的历史感。

塔马约1951年在巴黎就自己的艺术方向说了这样的话:“现在,我追求极度的单纯,我的人物应当变成纯粹的核。我要简化再简化……谁知道呢,我以后绘画中的人物或许就没有嘴没有眼了。”单纯、简化体现在不同的绘画上。他1957年的静物画《西瓜与橙子》一画,确实更加单纯了,绚丽的红色调及平面化的处理。在纯红的画面上,近乎平坦的半圆形西瓜块与圆形的橙子融汇为和谐的形色世界,墨西哥人爱吃的水果被隆重地展示出来。

塔马约堪称色彩大师,在运用红色上似乎与其欣赏的马蒂斯不相上下,《西瓜》及后来的《灰色妇人》(1959年)的单纯和简化用于营造另一种境界,它们都同样传达了热爱生活的心态。土黄色背景上浮现的灰色人物,真是无嘴少眼了。古拙的怪异形象、沉着朴实的色彩,把观者引向一个神奇的世界。如果要同西方20世纪美术运动联系,自然得说这后一类绘画具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倾向。

《灰色妇人》,1959年

1952年和1953年,在墨西哥城美术宫里,他用合成树脂画了两件墨西哥式壁画:《国家的创立》、《今日墨西哥》。壁画创作在塔马约整个艺术生涯中并不占据重要的位置,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他的壁画无价值,只要看一下《向墨西哥印第安民族致敬》(1952年)和《能源》(1969年),就会发现塔马约多么擅长利用线条、色彩、节奏等要素营造美妙的场景和浩大的气势。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艺术精神始终交织在一起。在具体塑造人物时,画家以生硬的线条勾画出夸张的形象,其中依然体现出纯真质朴的情趣。色彩的运用,突出壁画的涩味,与构图和人物造型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1968年,他又创作了壁画《兄弟情谊》,并把它赠送给联合国。

塔马约60至70年代的绘画,越来越明显地流露出墨西哥情调。1974年他的故乡奥克斯卡市“早期墨西哥艺术塔马约博物馆”开馆,他捐赠了自己的艺术收藏,主要是早期的一些拉美艺术作品。如果要同西方20世纪美术运动联系,自然得说这一类绘画具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倾向:《拿烟斗的男子》(1964年)、《狂喜的女人》(1973年)、《裸体》(1975年)等。

2位名流》,1961

《拿着烟斗的男人》,1964

在其创作的最后阶段,塔马约的精力大多放在描绘人物形象上。从《三个歌唱者》(1981年)、《两个白衣人》(1984年)、《一位引人注目的女人》(1986年)、《举手》(1989年)、《裸体的毕加索》(1989年)等一系列油画上,可以看到一些共性,那就是人物以正面直立的姿势出现在画面上。看来这种“拙”的方式一直为画家钟爱。在这里,既有古老传统的影子,也有现代美术的追求。

《红晕中的两位妇人/两女子》,1978

《歌唱家和吉他手》,1986

《举手》

《小提琴手》,1990

塔马约的晚年,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1981年,墨西哥城建立了“鲁菲诺.塔马约艺术博物馆”。1989年,他的画《游戏中的家庭》,在纽约以60万美元高价拍卖,创下了在世画家作品的价格之最。1990年5月,他的画价再次创下纪录,一幅《唱歌的女人》,以77万美元的价格被人收藏。塔马约出生于1899年,他的创作生涯跨过整个20世纪。虽然他一直献身于艺术创作,但是,他说过,面对世界上许多使他困惑不已的不公正现象,他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塔马约的逝世,使墨西哥失去了20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画家。

其它作品:包括《提鸟笼的妇女》、《狂欢节》以及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的史密斯学院、墨西哥城的美术宫、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的壁画。

《美国》美国休斯敦西南银行壁画,1995

 《三人行》

 《太阳和月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残疾女的艺术人生
地域文化——鲁菲诺·塔马约
鲁菲诺·塔马约的神怪现象
绘画的感性主观和理性主观
墨西哥画家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简介
全亚洲最多壁画的大酒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