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士澍谈中国金石文化——古代礼乐器(2)


前言: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便重视礼乐。

流传至今的古代器物中,礼乐器的数目非常多。

礼器,古人总概其名曰“尊彝”,甚至单用“尊”或“彝”来概括。

根据用途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称呼。

如烹煮类的礼器有鼎、鬲、甗等;

存放谷物的礼器有敦、簠、簋等;

盛酒的礼器有尊、罍、壶等;

盛肉的礼器有豆,盥洗的有盘,盛冰的有鉴等。



上文查看:苏士澍谈中国金石文化——古代礼乐器(1)


6.盒(hé)

盒,或者称为盒子,是自战国之后盛行于世的一种盛器。该盛器由底盖相合而成,也有呈抽屉式的。在祭祀等礼仪上.盒子逐渐取代敦和簋,成为常用器皿。

至于盒子的材质,也各有不同。有的盒子甚至使用纯金打造,如宋徽宗《宫词》中就有“小金盒子黄金帖”这样的话语。而比较普遍的,是使用竹、木等制成的盒子。有的盒子外涂有漆,称为“漆盒”。

盒子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食品、饰物等等,都用它来盛装。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说的是用它来装饰品。而《红楼梦》中也记载:“明日就拣我们爱吃的东西做了,按着人数,再装了盒子来。”这说的是用它来装食物。到后来,人们往往用盒子装礼品送人,以至盒子成了“礼品”的代名词。《儒林外史》中记载:“这就是周先生看见我这一集上只有荀家有几个钱,捏造出这话来奉承他。图他个逢时遇节,他家多送两个盒子。”



文竹嵌玉炕几式文具盒,清中期,通高28.5cm,长30.1cm,宽13.2cm。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具盒通体包镶文竹。台座为长方几式,正背面均嵌贴龟背莲花锦地纹。四足,正面设小屉五,错落为高低二层,下层中间隔有空洞,洞饰镂雕花牙。每屉均装铜钮,钮上配挂蝠形白玉片,以便于抽拉。

较高的座面上立一木座方瓶,瓶身亦包镶文竹,并贴深色蕉叶纹、卐字不断头纹等为饰。瓶分4节,可拆分成3层小盒,各层均以子母口相合,瓶口部即为盖。瓶口内斜插如意,肩部嵌白玉兽首衔环耳。方瓶旁为一木座椭圆盒,贴饰缠枝莲纹,盖顶镶嵌青玉蟠螭饰件。

较低的座面上置一书函式二层盒。盒盖面阴刻卐字纹地,上嵌玉书签,饰青玉雕蟠螭及染牙丝穗玉佩。盒壁仿书口处粘贴竹丝以象征书页之相叠状,颇生动。

此作工艺精益求精,造型多变而富装饰意味,展现了文竹工艺独特的美感。




7.尊(zūn)

尊是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

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商代时,该器物已经出现,如原始青瓷尊。春秋后期,以青铜制成的尊仍偶有所见。北朝时,出现了青釉仰覆莲花尊。这种尊的形体高大,绘制精美,显得富贵华丽。宋代开始,瓷器制成的尊开始盛行,主要用于盛酒或作为宫廷陈设,如汝窑三足尊。清代景德镇所产的尊式样丰富,有观音尊、太白尊、牛头尊、萝卜尊、苹果尊、石榴尊、鱼篓尊、马蹄尊、络子尊等。

在所有的尊中,牺尊是比较特别的一类尊。这些尊主要出现在商周至战国期间。由于这些尊往往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故而统称为“牺尊”。牺尊上装饰有各种华丽的纹饰,尊盖做成兽背或兽头状。这些牺尊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湖南宁乡出土的一尊四羊尊,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在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只大卷角羊,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尊的四个肩部,浮雕出四条极为生动的龙;羊的颈部还饰有蕉叶纹。该尊造型雄奇、设计精巧、技艺复杂,属于商周古铜器中的奇珍,其风格特点也在同类器物中独树一帜。



三羊尊,高52cm,口径41.2cm,重51.3kg。商代晚期器物。故宫博物院藏。

尊为大口广肩型,厚唇外折,细颈上有三道凸弦纹。肩部等距离地装饰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头,间以回形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较肥硕,纹饰更为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边有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较大圆形孔,这是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纹地上饰有六组兽面纹。全器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类器物中之最大者。



8.罍(léi)

罍是酒樽的一种,也可以用来盛水。《周礼》介绍司尊彝时说“皆有罍”,可见,罍一开始可能是酒樽上的一种装饰物。故而《礼记》中说:“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而《疏》中说:“罍,犹云雷也,画有山云之形也。”

作为一种大型的盛酒器和礼器,罍流行于殷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罍的肩部有双鼻,到西周后期多无鼻。器身一般布满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

留存至今的罍中,以战国兽耳罍最有名。该器属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酒器,于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楚王墓中,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该器为圆口、直颈、广肩、鼓腹、圈足,高30厘米,重9.6公斤,两侧有对称的兽耳衔环,腹部饰有云纹。罍体较矮胖,花纹装饰简洁端庄。整个罍完好无损,是一件战国时期少见的青铜艺术品。



淊御史罍,高33.3cm,宽36cm,重9.9kg。故宫博物院藏。

此罍平沿,斜肩,肩上有兽首衔环双耳,腹斜收。颈饰窃曲纹,肩饰涡纹间变体夔龙纹,腹饰蕉叶对夔纹。

罍口内有铭文5行19字:

淊御史作

尊罍。其

万年无

疆,子子孙孙

永宝用享。

记淊地的御史自做此罍,祈望万寿无疆,子孙后代永宝用此罍。




9.卣(yǒu)

卣是古代常用的盛酒的容器,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尚书》上载“以秬鬯二卣”、“用赍尔秬鬯一卣”等语,因此,有学者认为,卣是专门用来盛放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的器皿。

在考古发掘中,卣的数量颇多。基本形制为扁圆、短颈、鼓腹、圈足、带盖,往往有提梁。还有少数其他形状的,如直筒形、方形、圆形、鸟兽形等。筒形卣主要出现在晚商和西周早期,方卣、动物形卣在晚商也已出现,其中,方卣之端庄浑厚更盛于其他形状的卣,在商代器皿中堪称精品。

在留存至今的古卣中,以1990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凤鸟纹提梁卣和2006年出土于陕西的联珠纹提梁卣比较具有代表性。凤鸟纹提梁卣出土于安阳郭家庄第160号商代墓中。器体平面呈椭圆形,直口、束颈、鼓腹、圆底、高圈足、有盖。盖、腹部和圈足上都铸有四条扉棱。除了纹饰外,该器盖内和腹底都铸有相同的铭文,通过辨认,当为.“亚址”二字。西周联珠纹提梁卣外形呈扁圆形、腹扁圆外鼓、圈足外撇、弧盖,肩上有两个半圆形的钮环与绹索状、曲形的提梁相连,提梁的底环有销,用以固定提梁。在器物上,有铭文,其文如下:“乍(作)大(太)子丁尊彝”。该器出土于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保存完整,造型精美,为研究商末周初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cm,宽21.5cm,重5.78kg。故宫博物院藏。

卣方体,斜肩,腹部平直,有盖,盖顶上有一屋顶形钮,有提梁,提梁两端各有一兽首,盖、腹、足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肩部正背两面各有一浮雕兽首。盖饰兽面纹及夔纹,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夔纹及兽面纹,足饰夔纹,通体无地纹。

盖、器有7字对铭:

ㄐ毌六六六父戊

铭文大意是:该器是为去世的父亲戊做祭器,在做器时进行了占筮,得出的卦画符号是“六六六”。“ㄐ毌”是作器者的族名。



10.觥(gōng)

在古代,宴饮尽兴时,往往使用“觥筹交错”加以形容。可见,觥是古代常用的一种酒器。作为一种盛酒器,该器皿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从现在流传和出土的文物来看,觥的形制不一,其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虎凫合体式、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等。从式样上来分析,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器身为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三足、四足不定,带盖,盖常常做成有角的兽头或者长鼻上卷的象头。与牺尊不同的是,该器的盖往往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

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者村出土了一尊龙纹觥。此觥整器呈牛角状,首部作龙头状,上有双角;龙口有齿,其间隙用以注酒;龙背作盖,上有钮状捉手;器身下有方形圈足。这是现存著名的商代青铜器之一。另外一件可作为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的,是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的折觥。该觥上刻有铭文,记载了周王赏赐给折土地、奴隶、青铜器皿等事件。该器腹部呈长方形,有盖,盖的前端为兽头形,造型稳重,装饰富丽。



龙纹觥,高19厘米,长44厘米,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在礼器中,用以蒸煮食物及盛纳饭食、酒等的器皿很多,除了上述10种之外,尚有觚、方、彝、瓿、盉、簠、爵、俎、枓、斝、笾、勺等,不胜枚举。







文章来源

《苏士澍谈中国金石文化》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一[130P]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
中国古代青铜器
钟鼎酒道,青铜器之青铜酒器
湖南省博物馆之湖南人(上)
商代青铜盛酒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