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故宫馆藏看清康熙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中)——颜色釉篇

    康熙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它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优良传统,丰富和提高了瓷器的品种与品味,融汇传统与创新,显现出万千姿态。康熙帝为振兴御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修养及其对西洋先进科技和工艺的浓厚兴趣,成就了康熙御窑的振兴与繁盛,尽展风华,彰显于中国陶瓷史册。


豇豆红釉菊瓣瓶


豇豆红釉莱菔瓶

    御窑是官窑的一种特殊形式,《饮流斋说瓷》中这样记载:“清代于官窑之中更有‘御窑’,而专备御用而下不敢僭。若官窑则达官亦得用之,设专官以监督其工,发内帑以支销其用。故所制物品日益精美,御窑画龙必作五爪,尤其显著之识别欤。”


豇豆红釉洗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代在顺治朝重建御窑厂,是沿袭明代旧制而建立的。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的烧造都是通过景德镇的御窑厂来经办的,康熙朝也不例外。康熙帝及朝廷对于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造十分重视,实行了“官搭民烧”的政策,即在御窑厂内完成拉坯、成型等初期工序,然后在民窑中最好的窑位完成瓷器的烧造。这种做法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后形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官搭民烧”在客观上促进了官窑与民窑的竞争,促进了陶瓷技术的进步和瓷业的不断发展。


郎窑红釉观音尊


郎窑红釉琵琶尊

    清朝改变了明代派遣宦官来做督窑官的做法,康熙时派驻朝廷官员为督窑官兼理景德镇御窑的烧造事务,并以督窑官的姓氏作为瓷窑的名字。康熙时期最著名的督窑官为臧应选和郎廷极,在他们主持窑务期间烧造的器物称之为臧窑和郎窑。督窑官对于御窑瓷器的烧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监督、指导作用。


霁红釉梅瓶


霁红釉笔筒

    康熙朝颜色釉在继承元、明景德镇颜色釉烧造成就的基础上,开创了颜色釉烧造的新时代,特别是在督窑官臧应选和郎廷极主理景德镇窑务期间,颜色釉瓷器的生产异军突起。著名的红釉品种豇豆红釉和洒蓝釉就是臧窑时期的作品,除此以外还有“蛇皮绿、血黄、吉翠、黄斑”以及“浇黄、浇紫、浇绿”等品种;而郎窑的重要贡献则是闻名遐迩的郎窑红。在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还创烧了更多的颜色釉品种,如天蓝釉、苹果青、冬青、珊瑚红、胭脂水、湖水绿、乌金釉、米色釉、金釉等。康熙颜色釉瓷器品种丰富,它标志着清代制瓷工艺的精进,不论是高温铜红釉中的豇豆红、祭红、郎窑红釉,或是以铁呈色的天青、冬青、粉青釉,还是以钴呈色的天蓝釉,以及低温黄釉、绿釉等,都达到了釉色纯正、色调稳定的程度,或晶莹明丽、或莹润蕴蓄的高水准。


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

康熙瓷器胎体特征

   此时的胎土,淘炼得极为纯净细腻,如同糯米粉一般细白,又由于制坯技术的精密分工和烧成温度的适宜,使得康熙瓷器的胎体具有坚緻细密的时代特色,较之明代及后世各朝的胎质更为细润。虽然这种密度很大的胎体,在烧结后都有沉重感,但仍与本身器型的比例和重量相宜,在器物上手时便能本会到这一特点。孙瀛洲先生在鉴别瓷器真伪时曾讲过“行家一上手,便知有没有”。这是他亲身体会了康熙与其他时期瓷胎的比例和重量,而得出的经验总结。在康熙早期的一些粗糙民窑器物中,掺有杂质的粗松胎体还偶有所见,少数砂底无釉器和厚胎器的足际露胎处有火石红痕,虽也为黄褐色,但不如明代那样浓重强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乾隆时期方告结束。


德化窑白釉楸叶式洗


白釉青花四字小盅

    大器及一般琢器,胎体均较厚重,仍采用分段啣接的制作方法,但修胎工艺细緻,接痕处平滑规整,不像明代那样明显到可用肉眼看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改进,及采用先进的工具,这时使胎体的处理和各种复杂器的成型,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浆胎的器物,以胎质细腻和体轻著称,米黄色的胎体较为疏松,粉白色的胎体略为坚硬。


天蓝釉花觚



康熙时期器足有以下数种:

     平足——砂底无釉,平润光滑,偶有浅显或深重的螺旋纹。

     宽厚圈足——常见于盘、碗类,属早期器物。有釉或无釉的圈足宽厚,斜削呈里低外高状,亦有平切呈硬折角者,此种器足最早见于明代万历时期。同时,还有较宽厚圈足、窄的斜足、平切足。

     双圈底——圈足内的底面近足处挖有沟槽,宽窄深浅不一,槽内无釉。圈足外墙着地,里墙悬空。这种底于明末和顺治出现,延续至康熙中期,见于大盘和厚胎盘类。又有圈足上带有窄小沟槽的器物,如笔筒、印盒、小碟类,槽内施釉极为齐整。

     二层台底——于圈足外墙处施削一圈釉面露胎,使釉不能抵达足端,从而形成两个不等高的切面,使着地面的足端呈齐平硬折方形或略圆的尖状(方形年代略早于圆尖者),俗称“二层台”或“台层底”。多见于琢器类。二层台圈足亦有曲折不圆的现象。


苹果青釉瓶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

     拱壁底——亦称壁形底。多见于笔筒。壁形宽窄不同,施釉于中心凹脐处,器底有一圈露胎无釉,砂底靠近足边有釉者,年代稍晚。

     圈足——早期常于圈足端面挖有细小沟槽。早期的圈足着地处,常量两面斜削的尖状,中、晚期则大量施削为泥鳅背状;至雍正时,这种足端滚圆的圆足己成型。民窑器圈足底面隐现跳刀痕。早期圈足较高,内圈足与底面衔接处呈弧形,有的为斜削;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渐渐又由高深足恢复为深浅适中的圈足。方瓶多是较宽的砂底四方圈足,中心方形凹处有釉,但三彩器例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豇豆红釉、霁红釉、郎窑红釉、鲜红釉,你真分得清?
故宫 清康熙瓷器珍藏之三
上海博物馆(十五)瓷都景德镇珍品展出
谈康熙瓷器的鉴定要素 论坛
康熙官窑霁红、郎红和豇豆红瓷品赏鉴
豇豆红:上海博物馆赏瓷大系之康熙瓷器欣赏中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