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蜀金玉器上镌刻的神虫


核心提示:古蜀金杖、金箔、玉器上镌刻的长有三对翅膀的昆虫,可能已经灭绝,它们在四五千年前的古蜀国,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是极其高贵、受人崇拜、具有图腾意义和功能的神虫,仅在祭祀等特殊场景出现。它们与古埃及、良渚玉器上的蝎子图案,风格一致,用途相同,在年代序列上处于较晚位置。因而,镌刻长有三对翅膀的神虫的器物,可能是古蜀先民与世界交流的物证,也可能是古蜀先民吸收、采借其他文明区域的文化因素再创作而制成,是用于祭祀等宗教礼仪的通神之物。


开头的话


蜀,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关于古蜀国的记载寥若晨星。古往今来,人们辛勤地在史书和史迹中寻觅古蜀国的过去,随着一大批神奇的文物出土,将辉煌的古蜀文明真实面貌逐一展现。但是,一连串的历史之谜也接踵而来,留下不少晦涩难解的历史文化密码。例如,常识告诉我们,自然界的昆虫都是长有两对翅膀,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玉饰牌上镌刻的虫子,却长三对翅膀。这研究是怎么回事呢?


图(1)刻有长三对翅膀昆虫图案的古蜀金箔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我们看见了这块昆虫纹玉饰牌,其上大面积减地阳刻一只双目方形,头顶菱形纹,长有管状长吻,身躯前部两侧,长有三对翅膀的昆虫。其雕刻阳线匀齐流畅,构图严谨美观,加工工艺十分精湛。查阅《再现辉煌的古蜀王都》一书,对其容貌的描述为,长5.5厘米,厚0.46厘米,为灰白玉质,“受埋藏环境影响,器内外有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器呈圆角方形,器一面以阳线技法雕刻出一变形昆虫类动物纹样,刻纹线条极其流畅,加工工艺十分精湛”。

在其他资料中,玉牌以不同的名字出现:“阳刻变形纹昆虫玉饰牌”、“金沙昆虫纹玉片”、“阳刻昆虫类动物纹玉片”。十多年来,它身上的纹饰令人琢磨不透,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昆虫?一直没有确凿的称谓。

相传上古时,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羌族人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和成都平原。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后来,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生下儿子蚕丛,蚕丛在四川平原建立了古蜀国,之后传给鱼凫,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朝代。

这些神虫、神鸟的后代,起源于何时,无法从史书、典籍中知晓。但是,可以从民间器物中窥其一斑。四川民间收藏的十余个直径33厘米的古蜀玉璧,一面均浮雕长有三对翅膀虫子的图案。它们外形好似琵琶,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背面,有头晌甲,其上密布的颗粒状凸起。玉璧的另一面,刻满古蜀文字。据透露,民间收藏的古蜀黄金权杖、金箔上同样錾刻长有三对翅膀虫子的图案。


图(2)古蜀金杖上刻有长三对翅膀昆虫的图案


据教科描述,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所有昆虫都有坚硬的用于保护的体壳。覆盖着整个身体的外骨骼由分开的体节构成,体节之间有可弯曲的关节连接。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基本的部分。成虫的头部有1对触角、眼以及1套口器。有的昆虫有两对翅膀,有的昆虫有一对翅膀,有的昆虫甚至没有翅膀。

目前,自然界中还没有发现长有三对翅膀的昆虫。因而,有人认为长有三对翅膀的虫子,是蝉的变异图案,有人认为是蝎子的简化版,也有人认为它是已经在自然界中灭绝的虫,是受四五千年前的古蜀先民崇拜、具有图腾意义的神虫。由于牵涉到的不仅是历史研究领域,因而,我们有必要进行动物学中昆虫知识方面的探究。


一、    三对翅膀的昆虫是上古时期蝉的变形图案吗?


大多数蝉的体型通常不大,世界最大的帝王蝉(Megapomponia imperatoria)翼展达20厘米,体长约7厘米;栖息于南亚地区的一种婆罗洲巨蝉(Tacua speciosa,翼展有18厘米,其体长则约4至5厘米。

在我国,1989年出土于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的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时期的蝉形玉器,长3.2厘米,宽1.8厘米。为青玉质地,采用琢磨工艺制作,造型古朴。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

古书《诗经?小雅?小弁》中写“菀彼柳斯,鸣蜩嘒嘒”,说的是蝉鸣。《诗经?大雅?荡》中“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说的是群蝉群鸣。晋代郭璞有《蝉赞》云:“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是说蝉有出污秽而不染,吸晨露而洁净的天性。可见,蝉可能代表有饮食清洁之意,被古人看重。


图(3)古蜀玉蝉


出土于济南长清小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商代举方鼎,体呈长方形,立耳,略束颈,微鼓腹,四柱足,四隅有扉棱。其腹内壁铸铭文“举祖辛禹”铭文。这件器物的足部饰有阴线蝉纹。

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射妇桑”鼎,直腹,双附耳,方角足。其名来自腹内壁铸刻阴文三字,商代射妇桑鉴曾著录于《西清古鉴》等书。口沿下饰连续的倒立三角蝉纹。

在仰慕“蝉”的路上,古蜀先民并非独身影只。考古发掘的古蜀国燕尾宽叶青铜矛,双面饰蝉纹。矛体较长,矛身宽大。从纹饰上来看,此矛所饰蝉纹细长,且非常写实,蝉翼上的羽纹皆用细线铸出。1959年,四川彭州竹瓦街青铜器窖藏出土过装饰有蝉纹的青铜大矛。

2016年,文物工作者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发现了近200座春秋至战国时期的船棺墓群,在出土的上千件文物中青铜器中,有鼎、壶、敦、鍪,戈、钺、剑、矛,斤、凿、锯、削。它们品种多样、琳琅满目,形制优美,精美异常。纹饰包括虎纹、龙纹、手心纹、巴蜀图语、蝉纹等。

民间也收藏数量众多,雕琢精细,体积硕大的古蜀圆雕玉蝉。其中古蜀圆雕玉蝉长29厘米,的头部刻画有力,尾作弧形收敛,背脊线隆起,用减地法琢出双目及两翼,器形平正。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

另一玉蝉长34厘米,晶莹润泽。器体扁薄,两眼外突,正面磋出双翼,背面琢出腹部,线条流畅、简练,做工细致精巧。以上举例说明,在黄河文明、古蜀文明中,蝉的图案也已经进入信仰领域,蝉神化后与神龙、神凤、神虎共舞。蝉的图案是独立的、完整的,至今没有被简化,完全可以明确分辨。


二、三对翅膀的昆虫是蝎子的变异图案吗?


有人分析判断,长有三对翅膀的昆虫,是蝎子的变异图案。我们查阅资料得知,蝎子种类超过1000种,广泛的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和温带。亚洲东部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中以山东莱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辽宁等省分布较多。蝎子是蛛形纲动物,蜘蛛与鲎亦同属蛛形纲。成熟的蝎子体长约5--6厘米,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


图(4)古蜀玉璧上长有三对翅膀的昆虫图案


在国外,8000多年前的埃及尼罗河两岸的广袤区域,是适于游牧的草原。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一个传说,埃及文明的始祖之一纳尔迈,他的形象是一个蝎子。翻阅资料,得知蝎子王的故事发生在古埃及分为上下两个王国的时期。根据历史学家曼内托所著埃及史和寺庙中发现的帝王世系表分析,埃及第一个法老王朝的创建者,是美尼斯国王。但是,1898年在上埃及的希拉孔波利斯发掘的埃及文明发祥时期的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块叫做“纳尔迈小石板”,上面雕刻着埃及历史上从未提过的一位国王。这位国王戴着上埃及的白色王冠和下埃及的红色王冠,这表明是他统一了这两个王国。

1898年,在埃及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根权杖,上面刻着一位头戴上埃及白色王冠的男子,还有国王的一些标志和蝎子。至今,埃及有一幅记录那尔迈拿着锄头,领导兴修交错纵横的水道工程的石刻画。图中,那尔迈由两个手拿大羽扇的侍卫护卫,站在一条人工挖掘的水道旁,手拿锄头正在掘土。他的前边,一个人弯着腰拿着簸箕正准备接过那尔迈铲出的土。他身后也有一大群人在忙碌着挖掘河道。那尔迈的锄头上方清晰地画着一只蝎子。

我国浙江良渚文化玉器上面有一图案,一只小鸟站在长方形的框上,长方形框内,有一个蝎子图案。

史书《说文》云:禹,“虫也。”《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尚书笺》云:“夏,中国也。始自西夷,及于内陆。”《潜夫论五德志》把夏禹称为“戎禹”。据比对,这个虫的形状和那尔迈石刻画上代表他蝎子王身份的那只蝎子标志,完全相吻合。

5000年前,“蝎子王”那尔迈时期的古埃及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明,于是开始了统一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周边地区的国家。那尔迈期间最大的功绩则是治理并利用了尼罗河的泛滥用于农业生产。5000年前的良渚玉器上面有蝎子图案,是否说明良渚文化,与5000年前的古埃及文明有关联呢?


图(5)古蜀玉蝉


民间收藏金皮包卷成的古蜀国木芯权杖,长1.5米。杖的上端有三组共长46厘米的平雕纹饰图案。两组纹饰相同:一组的下方均为两背相对的鸟,上方为两背相对的鱼,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压有一穗形叶柄。另一组刻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高冠、耳垂系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金杖上的人头像,与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出土青铜立人的形象造型相同,显然是蜀王的形象。这金杖无疑代表着神圣的王权。令人惊诧的是,上面竟然錾刻一只长有三对翅膀的神虫的图案。除此之外,民间收藏的古蜀玉璧、金箔上都发现长有三对翅膀的神虫的图案,它们与蝎子图案差异明显,并不相同。因此,如果认为长有三对翅膀的昆虫是蝎子的变异图案,不仅缺乏说服力,而且有牵强附会之嫌。


三、世界上有没有长三对翅膀的昆虫?


昆虫和人类是共同体。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螳螂、黄蜂、蝎子、蝉……,都是同在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中。最近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000万种,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按最保守的估计,世界上至少有300万种昆虫,有待人们去发现、描述和命名。在已定名的昆虫中,鞘翅目(甲虫)有35万种,鳞翅目约20万种,膜翅目(蜂、蚁)和双翅目(蚊、蝇)15万种。

研究表明,最初的昆虫不会飞翔。但是,由于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促进种族的繁衍和躲避天敌等原因,昆虫逐渐长出翅膀,并因此拓宽了种族的生存活动空间。大约在3.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种会飞的昆虫,它像是浮游和蟑螂的混合体,有4只或6只布满花纹的翅膀。在自然界中,无论鸟类还是昆虫,它们最多有两对翅膀。有人认为,昆虫翅膀的进化在数量上呈现越来越少的特点。假如是这样的话,远古昆虫身上可能出现3对翅膀。由于多对翅膀不利于飞行中的平衡和转向,才使得昆虫翅膀逐渐退化、减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昆虫是比人类资格更老的一种生物。几万年来,自然界的昆虫大灭绝在悄悄地进行。昆虫灭绝并不一定是受到人类的直接伤害。相反,几乎没有哪种昆虫是被人类蓄意直接消灭的。

根据古代神话传说的记载,早期先民过着饮血茹毛的艰苦生活:“昔者……未有火化,食草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伤害腹胃,民多疾病”。他们那时的食物中,是否包括各种昆虫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自喻的。尤其是自然灾害或是其他特殊原因造成主要食物馈乏的时候,那些个体较大的昆虫肯定会成为先民盘中的食物。自然界的昆虫数量极大,又极易捕捉;而当人类发现火以后,烧烤的昆虫散发出其他野兽肉所没有的独特香味,对人类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使昆虫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一种更为喜爱的食物来源。《周礼》记载周代专有昆虫食品蚁子酱,而且只有上层人物才可以吃到,或祭祀时才可以使用。《礼记》上记载,蝉、蜂等昆虫在君主们的筵宴上属于山珍海味。周代的这种食虫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为了掌握农业生产的播种、收获时间,我国古代农民能从昆虫或其他动物的出现,来计算气节,进行一定的农业技术的操作。我们在《诗经》、《礼记》、《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书上可以找到“孟春之月,蛰虫始振”; “孟春之月蝼蝈鸣”;“五月螽斯振股,六月莎雉振羽”等很多关于昆虫气候的记载。

在美国的科罗拉州,科学家发现了一块刻印着蟑螂祖先尸体的化石,经过检测,初步猜测这些化石存在的时间可能已经9500万年。另外,科学家还在亚洲的土壤中发现一个化石中刻印的蟑螂。美洲的蟑螂为什么会搬迁到亚洲去?科学家认为,由于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发生,蟑螂凭借它们坚强的生命存活了下来。之后,由于地球大气再次发生改变,蟑螂为了找寻种群的生存空间,于是就搬迁到亚洲的地带。由此想到,三对翅膀的昆虫是否已经灭绝,或者从古蜀国迁徙到了地球上某一个适合于它们生存的地方,只是人类至今没有发现而已呢?


四、三对翅膀的昆虫纹饰,也许是古蜀先民与世界交流的物证


考古证据显示,人类早期的迁徙和交流,相当频繁。当今的人们低估了人类早期远距离迁徙的实际能力。假若5000多年前的马车没有被发现,现代人很难相信,人类在那时就可以进行长途负重迁徙。再有,人类的迁徙障碍与其说是自然阻隔,不如说是各地政治势力的区域分割。早期人类分布更为稀疏,组织能力相对低下,那时,拥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军事能力的人群进行远距离迁徙遭遇的阻力,可能更小。


图(6)古蜀玉璧浅浮雕长有三对翅膀的昆虫,左右有六角、七角星图案。玉璧背面,刻满古蜀文字


我们知道,史前时期“蚕神”嫘祖的后代、古蜀王蚕丛在成都平原“教民养蚕”,引发了古蜀丝绸的兴起。《史记》记载了中、印、阿富汗的经济文化交流。《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三国时人鱼豢的《魏略·西戎传》里,也提到罗马帝国“有水通益州(四川)”。最早研究南方丝绸之路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著《交广印度两道考》一书,他对南方丝绸之路的陆道和海道有深入的研究。历史学家“南方丝绸之路”的提出,是基于以古蜀文化为重心,分布于云南至缅甸、印度的地区内,出土大量相同文化因素的文物。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包括古蜀文化,而且更有印度乃至西亚的大量文化因素,其时代明显早于经中国西北出西域的丝绸之路。由于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代称,已被中外学者所普遍接受,因此,便称这条由古国蜀为起点,经云南出缅甸、印度、巴基斯坦至中西亚的交通古道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古蜀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古蜀国是丝绸的主要原产地,丝绸织锦自古称奇。西汉扬雄《蜀都赋》曾称颂,“蜀锦鲜艳华丽,品种繁多,发文扬采,转代无穷”。

据英国人哈维的《缅甸史》、霍尔的《东南亚史》等著作记载,公元前二世纪以来,中国的丝绸从缅甸经印度到达阿富汗,远至欧洲。西方人考古发现,希腊雅典kerameikos一处公元前5世纪的公墓里,发现了5种不同的中国平纹丝织品,织法与四川丝绸相同。埃及和欧洲考古发现的中国丝绸,与中国考古发现的印度和近东文明的因素,两者在中西文明交流与互动的发生、发展年代上十分吻合,互为佐证。

西方地中海地区的古希腊、罗马,最早知道的中国丝绸,便是来自古蜀地的产品。由此可知,从中国西南到印度,再从印度经巴基斯坦至中亚阿富汗,由此再西去伊朗和西亚、欧洲地中海地区和北非埃及。这条路线正是中国丝绸经由南方丝绸之路西传的交通线。

考古学证据表明,古蜀文明经由西南地区与近东文明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存在。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均出土大量来自缅甸、印度的象牙,还出土了数千枚来自印度洋和南海的海贝。这些外来文化因素集结在像三星堆和成都金沙这样的大型都城和区域中心内,说明当时南方丝绸之路已发挥了古蜀国与南亚地区贸易的功能。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中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这证明古蜀先民与南方世界均有往来和交流。

有研究认为,西亚是世界上冶金术最早起源的地区,西亚与古代中国一直存在着文化交流。最新的发现甘肃张掖的西城驿遗址,可能是河西走廊的一个冶金中心,表明至迟在距今 4100 年前后河西走廊地区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冶金业。金杖、金箔、玉璧等,在类别和艺术风格上都与西亚的同类发现相近,因而古蜀文明可能是在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亚古老文明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文化。


图(7)古蜀玉蝉背面的古蜀文字


历史总是在经过了沉淀之后更能展现魅力。几千年后,隐秘已久的古蜀王国,终于从遥远的迷雾中走出来,骄傲地把它辉煌的物质文明展现在了现代文明的面前,这不仅在地方史研究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且填补了中国宗教历史研究的众多空白。在原始宗教时代,王权往往与神权相结合,一定的宗教体系可以反映出相应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结构。

民间收藏的古蜀金、玉器,具有的独特面貌与内涵。它们穿越四五千年历史,光芒无法掩盖,记录了古蜀历史的演变过程,记录了古蜀文化的源远流长,揭示出成都平原曾经存在的发达的黄金冶炼、制作、加工技术,这足以改变传统的历史观,使我们对成都平原乃至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图景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断延续的文化基因,是树立我们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看得见、摸得着,大气磅礴的实物载体。

金杖、金箔、玉璧上的三对翅膀的昆虫,既不是蝉的变异图案,也不是蝎子的变异图案。我们知道,金器和玉器是贵重物品,为古蜀国的上层统治阶层所掌握,主要用于祭祀等宗教礼仪,是通神的导具。三对翅膀的昆虫在古蜀金器和玉器上频繁出现,说明它们绝非等闲小可之虫。除了三对翅膀的昆虫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面貌外,更在于它们所蕴含的独特观念。

可以想见,与使用刻有三对翅膀昆虫的金杖、金箔、玉璧等遗物相伴随的,还有人群的迁徙与流动、不同文化的影响与剌激、远程的交往与控制等。或许正是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激荡,改变了成都平原的文化和社会面貌,并成为早期国家形成的契机。

刻有三对翅膀昆虫的金杖、金箔、玉璧等遗物,表明古蜀国时期,已经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区域性文明。这一时期的成都平原,已出现了复杂社会,甚至形成了早期国家。这样的国家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与中原地区的早期国家有何异同?应当立足于考古资料,参考民间收藏的器物,运用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获取独立的认识。

刻有三对翅膀昆虫的金杖、金箔、玉璧等遗物,或象征政治权力,或用于某种宗教活动,最终都是服务于对社会的统治。这一信仰体系,正是古蜀文化明显不同于商周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研究古蜀文化的信仰和观念,是认识古蜀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蜀金杖、金箔、玉器上镌刻的长有三对翅膀的昆虫,可能已经灭绝,它们在四五千年前的古蜀国,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是极其高贵、受人崇拜、具有图腾意义和功能的神虫,仅在祭祀等特殊场景出现。它们与古埃及、良渚玉器上的蝎子图案,风格一致,用途相同,在年代序列上处于较晚位置。因而,镌刻长有三对翅膀的神虫的器物,可能是古蜀先民与世界交流的物证,也可能是古蜀先民吸收、采借其他文明区域的文化因素再创作而制成,是用于祭祀等宗教礼仪的通神之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精彩虫虫——同翅目
看来3000年前古蜀人也有搞科普的......
李金硕《捉蝉记》
异食记:虫
安阳古国:见证了古蜀人和古秦人之间的纠葛
《三星堆畔古蜀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