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文摘丨历史建筑保护中“岁月价值”的概念、本质与现实意义(下)


 

郭    龙


3. 岁月价值的坚持与妥协

 

李格尔在搭建起价值论框架的同时,也引出了不同价值间的潜在矛盾。在李格尔的价值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价值认知方式:一种是通过知识的积累与理智的判断而认识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有意为之的纪念价值、使用价值;另一种则是通过情感的体验而认识的价值,包括:岁月价值、艺术价值(新物价值与相对的艺术价值)。尽管在李格尔看来岁月价值是其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价值形式,但这并不是说在其他的价值形式相遇时就需要以牺牲其他价值为代价而换取岁月价值的保留。与拉斯金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建筑思想不同,作为一名充满理性意识的艺术史家,李格尔试图通过科学的具有逻辑的方法来调解岁月价值与其他价值间的矛盾,以达到在文物保护实践中各种价值可以和谐共存的目的(表2)

 

表2/李格尔价值体系种各价值矛盾及解决方式

图片来源:陈曦.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63.

 

李格尔认为在所有的价值矛盾中,“历史价值”与“岁月价值”的关系最为普遍但也最为暧昧。如前所述,历史价值是文物价值中最为古老也最为重要价值之一,其核心在于保持其真实性。正如拉斯金为保持建筑的真实性而修复一样,李格尔也强调“原初的物品是唯一可信的基础,为了满足更好的与更为一致的假设性重构需求,它必须保持原初状态。”在二人看来任何对文物进行臆测与复原的行为都可能出错,文物只有以真实可信地状体保存,才可能实现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就岁月价值来说,与历史价值的显现需要建立在对客体知识的系统研究与积累之上不同,岁月价值的认知不需要观者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而是基于人类的情感体验,它直接源于人类对于时间的赞赏,它既不需要观察的对象处于完整状态,也不需要以当下的“艺术意志”看待古人的艺术思想。因而,岁月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历史与真实的束缚,这也是李格尔之所以推崇于岁月价值的地方,即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感知与体验而认识到文物价值的所在。当岁月价值与历史价值相遇,岁月价值要求的是放任衰败,历史价值则需要阻止衰败。而就其具体妥协方式,李格尔给出的答案是:“对于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我们关注的是历史价值,对年代较近的历史建筑,我们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以及岁月价值”。但对已经丧失使用功能且呈现为废墟状态的古迹来说则应“尽量延缓衰败,缓和价值冲突”,即在保证岁月价值的基础上,维持古迹的废墟状态,并延缓其衰败的速度。因为在历史建筑沦为废墟之前,其仍具有“使用价值”,而“历史价值”也是主要价值形式之一。但在历史建筑丧失使用功能并沦为废墟后,其审美价值价值则上升为主要价值(仍具有部分历史价值);当“岁月价值”与“有意为之的纪念价值”相遇,因后者的存在目的为长存不朽,因而每遇损坏则尽可修复;当“岁月价值”与“使用价值”相遇则要视文物是否仍在使用以及它的年代而定,对于正在使用的建筑则应考虑其坚固与安全,但对于那些已经丧失使用功能而沦为废墟的建筑则需参考其坐落的位置以及所具有意义而进行判断。例如,一座在暴露于荒野的中世纪教堂废墟可能具有如画的品质,如果置于城市则可能更多地予人以沮丧之感,但如有特殊纪念意义则又另当别论,如德国柏林纪念教堂(Gedächtniskirche)的废墟便矗立在城市中心(图3),成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碑(其主要价值已经从岁月价值转化为有意为之的纪念性价值);而“岁月价值”与“新物价值”之间如按价值属性论则并没有交集之处,但其特殊性则在于此类建筑往往因其宗教属性而被赋予永恒性,并兼具纪念价值与使用价值而往往成为保护实践中最具争议的建筑类型。因而,此类建筑的保护措施需兼顾“岁月价值”与“新物价值”的不同需求;当“岁月价值”与“相对艺术价值”相遇,因二者均为主观价值,其评判则需要参考其它价值权重,同时也要考虑建筑本体在艺术史上的价值。

 

图3/德国柏林纪念教堂废墟(Gedächtniskirche),2012年

图片来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Ged%C3%A4chtniskirche1.JPG

 

但是,尽管李格尔以科学分析的方式给出了各价值和平共处的建议,但就岁月价值与其他相关价值的处理结果来看,其实李格尔仍然延续了拉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所倡导的“重保护,反修复”的主张。


4. 岁月价值的哲学理念解读

 

拉斯金与李格尔都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对于岁月价值的欣赏,同样他们也清楚这一价值所带来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衰败程度的不断增加,建筑给予观者的影响就会越发集中和深刻。但随着衰败的持续发展,年代价值就会变得越狭窄,残留的东西也会越少,引发想象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其最终的结果便是古迹本体的消亡以及所有价值的消失。那么难道我们就只能看着它的消失而不给予人为干预吗?拉斯金与李格尔再次一致认为,无此必要。

 

拉斯金与李格尔都认定衰败仅仅是万物生命过程的一个阶段,因而无须担心时间对建筑造成的伤害或者彻底的消亡。其原因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价值交替并存的法则。建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相比其自然消亡的速度是缓慢的,对于建筑来说尤其是石质建筑,在非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可存在数个世纪甚至千年以上,而在这段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各种价值都可以找到展示自己的机会,价值间的矛盾也并非一直处于激烈的状态(图4);二是,新旧交替的自然法则。当旧的历史文物消亡,而新的文物在社会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并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岁月痕迹的增加而成为新的文物,以此从整体上形成文物的周期性的循环。李格尔所坚持的立场与拉斯金“用心创造好的当下建筑,便无须担心将来没有好的历史建筑”的观点同样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三是,审美层次与转化原则。文物从产生到消失的过程也是不同价值交替出现的过程,反应在文物价值上就是从新物的艺术价值到相对艺术价值与岁月价值的审美转化过程。即使是一座即将沦为废墟的历史建筑,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人们对于它的审美活动也没有停止。也就是说在拉斯金与李格尔看来,新建筑固然有着一种完整意义上的美,但其废墟状态则更具如画内涵。

 

图4/李格尔价值论中“从新生至消失的过程”

图片来源:作者改绘,原图见http://www.eraarch.ca/wp/wp-content/uploads/2011/01/timeline.jp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废墟情怀 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圆明园,被洗劫的连石头都不剩,却不料废墟中还暗藏5万多件文物
乔家大院变成“钉子户”,航拍才发现四周已经一片废墟,让人心寒
黄氏峭公祠
圆明园被毁了上百年,专家修复时有新发现,废墟下挖出文物5万件
【独家揭秘】| 圆明园的前生今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