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北涿州元代壁画墓孝义图解

按语:

历史总是在云山雾海之中,其事实是真实存在的。面对海量的考古资料,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拿来主义。我们需要做的是:拂去其上积聚的历史尘土,还原其本来的面目,进而去接近、去揭示历史的真相。我的学术研究一直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开展,河北涿州元代壁画墓孝义图像解读就是努力去实现“是什么”问题。

 

2002年河北涿州市在华阳路立交桥工地施工时发现一座元代古墓,墓室壁画保存较为完好。据专家考证,这座古墓是该省境内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元代壁画墓,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填补了该省元代墓葬壁画考古的空白。据公布资料表明,河北涿州元代壁画墓是丰润县尹李仪夫妇合葬墓,根据题记二者卒年分别是元“至顺二年”(1331年)和元“至元五年”(1339年)。该墓是仿木雕砖壁画结构,壁画内容有竹雀屏风、奉待备宴、祥云瑞鹤及孝义故事等。其中墓门两侧的东南壁和西南壁绘孝义故事,每个故事均以山峦、曲线自然相隔。这种将孝义故事图浓缩于一壁的手法不多见(笔者所了解仅此一例),因无题榜,原文没有对孝义图作定名考释。笔者拟对该墓出土孝义壁画图内容作一分析,同时对宋元墓葬的孝子图像提出一些意见。

                                    

涿州元代壁画墓孝义图画面简略,多以意会,图中没有题记,并有所损益,缺少背景刻画,不易推断每幅孝义内容。笔者在收集历年出土孝义文物的基础上,特别是结合宋金元墓葬中有榜题、或题记的行孝故事砖雕、线刻或壁画图像对比研究,从而给涿州元代壁画墓的孝义壁画较详图解。为便于述之,在从每幅壁画的左下角开始编号,顺序一一进行考释。

东南壁的壁画孝义故事图解:

1号图,一位武将身穿盔甲,持枪跃马,旁有小兵卒持刀侧目而视,马前有一瘦小老者跪地作揖,前放两竹编提篮和一扁担状物。此图与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和长治市安昌金墓的“蔡顺”壁画图相似。后二者都是武将(或持刀)端坐,旁一人拱施礼,脚下放一篮,都有“蔡顺”二字题榜。《二十四孝》“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2号图,一成男子拄锹拭汗,前一妇人抱一婴孩作欲置地状,二者之间一土坑,土坑有闪光之物。此图与河南荥阳孤伯嘴宋金壁画墓中东南壁中“郭巨行孝之处”图相似,其内容是“郭巨埋儿”。其事见《太平御览》卷411《孝感》引刘向《孝子图》:“郭巨,河内温人,甚富,父没(殁),分财二千万为两分与两弟,已独取母供养寄住。……妻产男,虑养之则妨供养,乃令妻抱儿,欲掘地埋之,于土中得金一釜,上有铁券云:“赐孝子郭巨”。郭巨还宅主,宅主不敢受,遂以闻官。官依券题还巨,遂得兼养儿。”另西晋干宝《搜神记》和郭煌出《孝子传》都有相似记载。

3号图,一老妇右手拄杖,左手作指点状,面有愠色。前面有头戴礼帽男子略拱手躬立,后有一拱手妇人。二者之间有一泓涌泉,中有露脊双鲤。此图与荥阳孤伯嘴宋金壁画墓的南壁“姜诗子行孝之处”图及山西沁县金代砖雕墓北壁榜题“姜诗行孝”雕砖图比较,其内容应是“姜诗孝母,涌泉跃鲤。”其本事见《后汉书》卷84《列女传·姜诗》:“广汉姜诗妻者,同郡庞盛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妻乃寄止邻居,昼夜纺绩,市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姑感惭呼还,思养愈谨。……姑嗜鱼脍,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脍,呼邻母共之。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日辄出双鲤鱼,常以供二母之膳。”

4号图,一妇人挽袖露臂半跪地,作割手状,前置一碗状物,侧有一案几,上置盘、碗什物。妇人身后一茅屋内一老妇侧躺高床,身后有设物案几。此图与荥阳孤伯嘴壁画墓东南壁的“王武子行孝之处”图及长冶安昌金墓中“王武子妻”图相似,其内容是“王武子妻割股奉亲”故事。其本事见敦煌出《孝子传》:“王武子者,河阳人也。以开元年征涉湖州,十年不归。新妇至孝,家贫,日夜织履为活。武母久患劳(痨)瘦,人谓母曰:‘若得人肉食之,病得除差’。母答人曰:‘何由可得人肉’?新妇闻言,遂自割眼(股)上肉作羹,奉送武母。母得食之,病即立羞。河南尹奏封武母为国太夫人,新妇封郢郡夫人,仍编史册。”

5号图,山石流云之间,一小女孩头留双髻,圆脸,身穿红色长裙,跨骑老虎,双手紧揪虎额头按之,老虎趴地回首挣扎。此图与长治安昌金墓“杨香女”图和荥阳孤伯嘴宋金壁画墓西南壁的“杨昌行孝之处”图相似,为杨香扼虎救父故事。《太平御览》卷892引《孝子传》:“杨香其父为虎噬,忿愤博之,父免害。”《二十四孝》记叙更为具体:“晋杨香,年十四岁,随父割稻田间。父为虎所噬。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才得免于害。诏旌门闾。”

6号图,山石为界,山上端踞坐一木讷老者,面有失意,下端一男孩手拖一担架前行,手指心胸,侧身回望似语状。此图与荥阳壁画墓南壁“元觉行孝之处”图和长治市安昌金墓“元觉”图相似,其内容为孝孙元觉故事。《太平御览》卷519引《孝子传》曰:“原毂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毂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毂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毂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待养。”

7号图,一棵枯树周围,围绕六位男子、或掩面而泣、或仰头察看、或挥指言语。其中一长袍束带,方脸大腹者最为突出。此图与荥阳壁画墓西北壁“田真行孝之处”图和安昌金墓“田真”图相似,其内容是田真行孝的故事。其本事见于《太平御览》卷421引《续齐谐记》曰:“田真三兄弟,家巨富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财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芙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烧,叶萎枝摧,根茎燋悴。真至携门而往(视)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本同株,闻当分析,所以燋悴,是人不如树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花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

图 1 东南壁孝义故事图

西南壁壁画孝义故事图解:

1号图,画面四人一马,左侧马昂首竖耳,披鬃,长尾拖地,鞍鞯齐全。马上端坐一人,头戴圆帽,怀抱一光头幼童,幼童右臂向前伸,作挣脱状。马侧有一军士,头裹抹额,肩扛骨朵状物。马后一妇人面左,布束发,着紧袖曳地裙,束腰带,双臂半曲前伸,欲接幼童。其后为一长袍方巾的男子。此图与河南洛宁出土的北宋乐重进画像石棺左帮“刘明达”图基本相似,另与荥阳壁画墓“刘明达行孝”图和安昌金墓东壁“刘明达”图也基本相似。其内容是“刘明达行孝”的故事。其事见《变文·孝子传》载:...由不足,更被孩儿减夺,老母眼见消瘦,将儿半路卖与王将军,其妻见儿被他卖去,随后连声唤往,肝肠寸断,割弥身亡。诗曰:明达载母遂(逐)农粮,每披孩儿夺剥将,阿(耶)卖却孩儿去,贤妻割弥遂身亡。

2号图,画面四人,右边椅上一对老者端坐,男者捂嘴嘻笑,女者身微前探,左手平举似言状。左边也是一对老者,满脸胡须,略显年轻,其中男者左手上举过臂,后手向下后摆,作舞蹈状,身侧的女者拢手胸前拱立。此图与洛宁北宋乐重进画像石棺左帮“老莱子”图相似,其内容是“老莱子娱亲”故事。“老莱子娱亲”最早见于宋代洪适撰《隶续》载《武梁石室画像》中“老莱子、莱子母、莱子父”一图。其本事见《太平御览》卷413引南朝宋人师党授《孝子传》曰:老莱子,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着斑兰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因僵扑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之心矣。”又敦煌出《孝子传》也有相类似的记载。

3号图,山石之间一短衣打扮者肩担山柴,似匆匆赶路。其衣袖上挽,回首侧望,脚下不停。此图与北宋乐重进石棺右帮“曾参”图和荥阳壁画墓北壁“曾参行孝之处”图相似,其内容是曾参“啮指心痛”的故事,只是将曾母形象隐去。其本事最早见《搜神记》曰:“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太平御览》卷370引《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侯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施顷走归,见正不语,入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石臂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

4号图,画面绘一男子,赤裸上衣,下着短裤,枕手侧身卧于河冰之上,身前有一前一后两条鱼儿作上跃状。此图与安昌金墓东壁“王祥”图和荥阳壁画墓东北壁“王祥行孝”图,其内容是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其本事见《晋书》卷33《王祥传》:“王祥字体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之后也。……祥性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5号图,画面一戴帽男子弯腰拱手,旁边没有什么背景,估计此图不完整。此图与安昌金墓北壁“韩伯俞”图有点相似。安昌金墓“韩伯俞”图左侧绘一男子,身着圆领长服,身左侧,拱手躬身。右侧绘一老妇,手持长杖作敲打状。其本事见汉代刘向撰《说苑》卷3《建本》:“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衰,不能痛,是以泣也。’”另宋代洪适撰《隶续》载《武梁石室画像》有“(伯)榆母”图。

6号图,画面上绘有江河,河面漂浮人的骷髅。岸边立一妇人,身着长袖孝服,掩面作哭泣新状。此图与安昌金墓北壁“曹娥”图和洛宁北宋乐重进画像石棺后档“曹娥”图相同。其内容是曹娥“哭江寻父”的孝义故事,其本事见《后汉书》卷84《列女传·曹娥》:“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7号图,画面5人一马,右边一骑马将军,穿盔带甲,旁一执旗军士,耀武扬威。左边一妇人,头束高髻,身着衣襟长裙,怀抱一小儿,脚下一小儿,面有惊恐状。此图与安昌金墓东壁“鲁义姑”图和荥阳壁画墓东北壁“鲁义姑行孝”图相似,其内容是鲁义姑“舍子救侄”的孝义故事。其本事见刘向《列女传》卷5《节义传》六《鲁义姑姊》:“鲁义姑姊者,鲁野之妇人也。齐攻鲁,至郊,望见一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而行。军且及之,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儿随而啼,妇人前行不顾。齐将问儿曰:‘走者尔母耶?’,曰:‘是也’。‘母所抱者谁也?’曰:‘不知也。’齐将乃追之,军士引弓将射之,曰:‘止!不止,吾将射尔。’妇人乃还。齐将问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对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齐将曰:‘子之于母,其亲爱也,痛甚于心,今释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妇人曰:‘已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兄无所屐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于是齐将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也。乃至于境,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齐君许之。”

8号图,画面左上方绘一少妇,头束高髻,身着交领宽袖长裙,袖手立于云气之上。右下方绘男子,头裹抹额巾,着圆领窄袖袍服,腰束带,半跪、面左仰望拱手。此图与安昌金墓北壁“董永”图和洛宁乐重进石棺“董永”图,以及荥阳壁画墓西北壁“董永行孝”图相同,其内容是董永“卖身葬父”的孝义故事。其本事见《太平御览》卷411引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如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愍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如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好,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曰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妻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雾四垂,忽飞而去。”此图所绘就是织女告别董永“忽飞而去”的情景。

9号图,画面左侧绘一老者,身着交领长服,坐姿,一手略向前伸。右侧绘一小童,双手捧物至胸前,面向老者,躬腰似行,中间有一橘状小圆物。此图与安昌金墓西壁“陆绩”图和洛宁北宋乐重进石棺右帮“陆续”图相似(“陆续”当为“陆绩”之误)。其内容是陆绩“怀桔遗亲”的孝义故事。其本事见《三国志》卷57《吴书·陆绩传》:“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10号图,画面四人,左侧端坐大汉,头裹抹额巾,满脸胡须,身着交领袍服,脸露凶气,手向右指。旁立短衣绑腿者,方巾裹头,嘴似含匕首,手捧长刀之状物。右侧跪方巾裹头,身着袍服二人,一人正双手拢袖作躬,另一人双手扯胸前衣,袒露前胸。此图与洛宁北宋乐重进画像石棺石帮“赵孝宗”图相似,其内容是赵孝宗“舍身救弟”的孝义故事。其本事见《后汉书·赵孝传》:“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也。……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赢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谓曰:‘可且归,更持米  来。’孝求不能得,复往报贼,愿就享。众异之,遂不害。乡党服其义。”赵孝宗即为“赵孝”之讹所致。

11号图,画面左侧一着红色交领衫梳髻的老妇盘腿拢袖坐于一靠背木椅上,右侧一头戴高冠男子穿着长袍,拱手施礼,身后一妇人也行交臂礼。此图与洛宁北宋乐重进石棺右帮“丁兰”图和荥阳壁画墓北壁“丁栏行孝处”图相似,其内容是丁兰“刻木事亲”的孝义故事。晋干宝“搜神记》一卷《孝行》:“昔有丁兰者,河内人也。早失二亲,遂乃刻木为母,供养过于所生之母。其妻曰:‘木有何所知之,今我辛勤,日夜侍奉。’见夫不在,以火烧之。兰即夜中梦见之母语兰曰:‘新妇烧我面痛。’寢寐心惶,往走来归家,至木母前,倒卧在地,面被火烧之处。兰即泣泪悲啼,究问不知事由。妻当巨讳,抵死不招。其时妻面上疮出,状如火烧,疼痛非常,后乃求哀伏首,始得差也。”

12号图,画面似不完整,只有一男子。男子身着圆领长服,身右侧而立,右手似握物上举。此图与安昌金墓北壁“舜子”图相似,只是没有身前绘象图(没有空间)。其内容是大舜“感天动地”的孝义故事。其本事出于《史记·五帝本纪》和刘向《列女传》卷1《有虞二妃》。又王充《论衡·书虚篇》曰:“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

 图 2西南壁孝义故事图

                     二

通过以上图解考释,我们可确知涿州元代壁画墓中孝义图人物:东南壁为蔡顺、郭巨、姜诗、王武子、杨香、元党、田真;西南壁为刘明达、老莱子、曾子、王祥、孟宗、曹娥、鲁义姑、董永、陆绩、赵孝宗、丁兰、舜子,共19位孝义人物。这些孝义人物基本符合宋金元时期考古发现材料中的孝义人物。目前根据考古材料,我们可以确知宋、金、元时期二十四孝的人物已基本定型。以荥阳孤伯嘴宋代壁画墓、山西长治安昌金墓(明昌六年,1195年)、河南巩县西村宣和七年石棺(1126年),洛阳崇宁五年张君石棺(1101年)、山西芮城永乐宫元宪宗六年潘德冲石槨(1256年)、山西永济金贞元元年石棺(1153年)、山西沁源县中正村金大定八年墓(1168年)、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等八例孝义图完整墓葬为例,其二十四孝的人物都是舜子、丁兰、董永、郭巨、郯子、鲍山、刘殷、闵子骞、韩伯俞、曾参、王武子、陆绩、姜诗、元觉、田真、曹娥、孟宗、老莱子、王祥、蔡顺、杨香、赵孝宗、鲁义姑、刘明达。以上八墓记年最早是洛阳崇宁五年张君石棺(1101年),最晚是山西芮城元宪宗六年潘德冲石槨(1256年),二者相差近一百五十多年,但二十四孝义人物相同,就说明以上二十四孝人物已经定型,并已经有相当影响。河北涿州元代李仪壁画墓记年是至元五年(1339年),为元顺帝末年,几近元代结束,(元代1341年结束),其孝义人物基本上与考古的宋金元中二十四孝人物相同,只是人物数量不够,反过来也证明以上二十四孝人物在宋金元中已基本定型。

二十四孝即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二十四个尽孝道的典型人物,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昔日民间坊间刊布的范泓《典籍便录》收录的传说元代郭居敬所辑《二十四孝》,其集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庚黔娄、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褒、丁兰、孟宗、黄庭坚二十四人的孝行传说编成。与宋金元考石发现的定型的“二十四孝”人物有很大差别。民间坊间刊布的《二十四孝》中“汉文帝、仲由、江革、唐夫人、吴猛、朱寿昌、庚黔娄、黄香、王褒、黄庖坚”十人为宋金元时考古的“二十四孝”中所无,而宋金元考古“二十四孝”中“韩伯俞、元觉、刘明达、田真、曹娥、刘殷、鲁义姑、赵孝宗、鲍山、王武子”十人也为前者所无。二者比较,人物相差几近一半。元代郭居敬为郭守敬之弟,其时代为元初。其时正是金末考古二十四孝最流行之时,考古的二十四孝观念在河洛之间(包括民间)应该是最流行。故其辑《二十四孝》的范本也自然有所依。其《二十四孝》定本就不应为考古中二十四孝之间有如此大差距。又《二十四孝》中最晚的黄庭坚为南宋时人,其距元初很近,其时《宋书》尚未刊行,其事迹应为不显,故也证之《二十四孝》成书不可能早至元初。故可推之坊里刊布的《二十四孝》估计不是传统上认为是元代郭居敬辑,其时代应晚,可能是晚至明代。事实上,笔者最早指出宋金元时期的孝子图像就是中国最早、最成熟的二十四孝——“画像二十四孝”。(该文最早于2005年发表在北京大学考古系主办的《青年考古学家》刊物,有关具体《二十四孝》成书问题拟另文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涿州元墓壁画研究
妇人启门
在阴冷寂静的地宫里,怎么会有美若天仙的小姐姐?
墓穴中的“妇人启门”之谜
二十四孝之发展演变
画像二十四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