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7罗马万神殿(中二)


大家好,欢迎收听我在喜马拉雅FM上独家放送的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我是碎片。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喷饭。为什么叫个“中二”呢?好吧!是我的错,本来预计上中下三期可以讲完的万神殿在写着写着的过程中就变多了,我就不得不命名为中篇的第二集,简称“中二”了。


 -1-


我们上一次聊的是这个万神殿古老的门廊残骸和最经典的圆球穹顶。那是一个完整的半球,然后里面划分了五排方格子。既有视觉冲击又有数理暗喻。这些非常感性的东西实际上也是用非常理性的手段来完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理性的部分,就是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罗马的核心建筑结构是拱券,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混凝土。两相结合就成就了恢弘的历史高峰。看下面这个图:

 

 

这是今天在庞贝城露天陈列的一具尸体。在当年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时候很多庞贝的市民都是这样被瞬间掩埋,躯体融化留下了一个躯壳的形态,而这些躯壳实际上就是火山灰。今天我们要是能突破这个玻璃罩子去用手摸一摸就会知道,其实不用害怕,因为我们摸的并不是尸体,是一个类似水泥的人体造型。火山灰就是罗马混凝土的精髓了。

 

混凝土在真正使用时,除了要掺入石灰以外,还要有一种东西,建筑学上称为“骨料”。实际上不同配方的混凝土的区别主要就是骨料不同。最普遍意义上的骨料就是碎石子。不过现实运用时远远没那么简单。这里面的说道非常的多。

 

乔托钟楼

 上面这个图是佛罗伦萨著名的乔托钟楼。他不是古罗马的东西,而是相距古罗马1300多年左右的文艺复兴早期作品。主持修建者是我们以前介绍过的湿壁画画家乔托大神。这座钟楼代表着佛罗伦萨的威信。因为在同期,相邻的另一个大城市比萨也在修建钟楼。谁的更高谁的更美,事关重大。这个就有点像我们今天各国比拼修摩天大楼一样。历史就是这么的相似。和乔托钟楼竞争的比萨钟楼我们更熟悉,就是那个伽利略扔过两个铁球地斜塔。


因为地基打得不好,它歪了。乔托钟楼倒是非常稳定。从这点看,当时的比拼一定是佛罗伦萨占了上风。不过今天我们更耳熟能详地恰恰是那个歪的。很多事情真的是说不好到底怎么回事。


人活在时间的链条之中,某一个时间点的纵切面之好坏,放在链条的横向上来说可能展现完全不一样的价值。

 

抛开别的,以后说。现在就看一个现象。从结构框架讲,乔托设计的这个钟楼下半部分基本没有窗户,然后越往上窗户越多越大。为什么呢?开始的时候我只想到一点,那就是上面挂着钟啊,要敲响传遍四方,所以得开窗户。这是自然,但是从结构的稳定性上说,这种设计会造成一个现实,那就是在全部使用天然石料进行建造的前提下,上部逐渐的开满窗户就会使整体建筑越往下越沉,越往上越轻。这样做为一个细长高挑的钟楼,在没有钢筋框架的当时,它就不会轻易倒塌。我们可以认为乔托的这个经验来自对文艺复兴之前哥特式建筑的观察与学习。不过哥特式的这个经验呢?其实古罗就有。只不过通过另外的一种方式来实现。那就是上面我们说到的“骨料”

 

在同样是火山灰与石灰的前提下,掺入不同重量的骨料,会使混凝土的整体重量发生变化,然后在一栋建筑的不同高度上产生不同的重量,同样做到下重上轻。古罗马人达到这种稳定性的方式不是逐级减少材料而是逐级减轻材料。而相比全石头结构的哥特式以及之后的建筑而言,也只有罗马的混凝土浇筑建筑工艺才能完成添加不同重量骨料的要求。混凝土其事就是人造石头。中世纪的人却只能用天然的石头。从这个角度讲,古罗马人简直可以称为建筑领域的造物主。

  

 -2-

 

了解了上面这些以后我们就来讲具体的建造过程,一言以蔽之就是浇筑。我们已经了解穹顶就是一个单拱券360度旋转得到的。那么他就具备拱券的所有优点和缺点。优点就是坚固,而且取消柱子,拥有了充分的内部空间。缺点,就是建筑师要克服的部分。老调重谈,我们拿出当初讲基本拱券的图来分析一下。

 


这张图里有两个信息,一个是建造拱的过程中需要木架子。第二个就是拱会将自身的压力同时向下,向侧面传导。

 

我们先说架子。建造好的拱虽然会很结实,但是在搭建的过程中直到最后一块拱心石插进去之前,它完全就是松垮垮的一堆烂石头。必须有一个架子拖住。这个东西叫做拱鹰架。这就是一个拱建造时的前期程序。那么穹顶时单拱旋转而来的,下面如果要施工的话,拱鹰架也得建造一个360度的。那是个啥呢?就是一个雨伞骨架。可是别忘了,这是一把直径40多米的雨伞。想起来就恐怖啊。

 

首先,直到十九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木头都是制作机械的主要材料。那么古罗马人就得考虑有没有这么大的木料?即使有,强度够不够?即使强度够了,如何搭建?穹顶盖好了以后又怎么给拆下来。这种方案在同样是1000多年后又一次被讨论了。那就是刚才那个乔托钟楼旁边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那是有文艺复兴早期的建筑大师,布鲁奈雷斯基主持修建的。直径46米的穹顶建成之后刷新了绵延千年地罗马人建筑记录,它所比拼的恰恰就是万神殿的这个直径43米地穹顶。

 


当时在佛罗伦萨,人们依旧计划使用拱鹰架来完成穹顶的搭建。这就同样会遇到拆除的难题。据说有两个方案,第一个就是将一个足够大的圆筒首先树立在穹顶圆心的下方,装满沙子。然后将一根足够强度的大木桩插进沙子里。在这个木桩的顶端搭建符合尺寸的拱鹰架,然后开始建造穹顶。等最后一块拱心石搭建完毕。穹顶就会超级稳定。然后,卸下拱鹰架的方式就比较精彩了,要将大圆柱木桶的下部凿开一个孔,一点一点将沙子掏出来,于是上面的架子就可以慢慢下降,脱离穹顶。最后落到一定高度之后方便拆卸。

 

第二个方案听起来就有点像笑话了。那就是首先把要盖穹顶的下方建筑填满沙子,堆出一个鼓包。在这个上面相当于是贴着一个山包盖一层建筑石料,也就是穹顶。等建造完毕之后,再将下面的所有沙子掏出去。关键是谁会去掏那么多沙子呢?工程委员会的馊主意就是,在堆沙子的时候里面掺上金币。等工程结束之后,发动全城的人来挖金币,求财心切的人一定会把每一捧土都给掏干净。我想说的是先把是否荒诞搁在一边不论,我们先想想这修的是什么?教堂啊!穹顶之下就是作弥撒的神圣所在,然后你用这样拜金贪婪的方式修建是不是有点儿太那个了!

 

最后这两个方案都没有被采纳。布鲁奈雷斯基采用了别的方式。是什么呢?等我们讲到那里的时候再说吧!

 

返回来说古罗马的万神殿,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的呢?现实是穹顶虽然是拱的一种最高形式,但是从纵向看的话,其实它是由一个一个逐渐向上收紧的圆环构成的,再结合混凝土的浇筑工艺。罗马人就成功的在不搭建拱鹰架的前提下完成了穹顶的建筑。

 

首先搭一圈模版,然后按照必要的混凝土配方制作混凝土。开始浇筑第一个圆环。由于这不是一块块大型的石头,只要一桶一桶的把混凝土倒进去就行,所以连大型起重设备都省去了。这样待完全干燥之后,这第一圈圆环就是第二圈圆环的操作面,如此反复进行。既可以省去搭建拱鹰架的难度施工又可以随着圆环的逐级升高改变混凝土配方以达到下重上轻的目的,并且圆环的厚度也逐级向上而变薄。最下面一圈厚6米,最上面只有15。这样的结构获非常合理。

  

-3-

由架子讲到穹顶的具体建造,下面我们说一说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拱结构给下面和旁边的墙体造成的压力。对于侧面压力,哈德良在万神殿的设计中采取的办法是加一个混凝土箍结构。我们看一下图:

 

我们看到这个图,实际上CDE层都是穹顶的部分,而C层的外面还包括一圈混凝土箍,就是图片中淡蓝色的部分。目的就是克服拱结构的侧向压力。

 

向下的压力就由整个圆筒形状的墙壁来承担。由于它就像一个敲的鼓,所以我们一般会称呼他为鼓形座。这个部分分为埋在地下的石头地基和露在地上的混凝土浇筑部分。也就是上图中的ABC三个部分。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这个英文字母是什么意思。不要着急我马上就告诉大家。

 

上面我给大家提供的是万神殿建筑用混凝土骨料分析图和具体的配料表表格,按照英文字母的分层给出了万神殿从地基到穹顶的全部配料内容。我们看到天然的石头骨料有石灰华,凝灰岩,黄凝灰岩以及浮石。从地基一直向上分为五个配方逐级改变。根据上面我们提到的构造原理,就会知道这些配方和所用的骨料肯定是越往上总体质量越轻。这里最有意思的是那个“空心陶管”。我想这算是最早的人造建筑材料了。就是红砖的质地,只不过是一粒一粒的空心小东西。如果你家曾经有过大型鱼缸,在过滤泵里面一定有这种类似的东西,我找了一个图给大家看:

 

 

不一定准确,不过大概就是这种类似的玩意儿。

这样整个万神殿的主体部分从地基开始逐级向上越来越轻薄,达到了一种稳定的效果。

 


-4-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万神殿穹顶上面的最特殊一块,那就是中心的眼。一个直径8米多的大洞。这个洞有宗教性的含义,室内唯一的光线从这里摄入殿内,并且随着太阳的移动,一个巨大的光斑也在室内墙面上不停的移动。在没有电气化照明的古代这道光绝对具有十足的神性。同时从视觉效果上讲,室内超级空旷的空间感,会是人很快产生一种压力。不过这种压力是良性的,毕竟这里是神灵所在之地。视线会随着建筑的墙壁装饰向上升腾,最后有形的实体墙壁将人们的注意力导引到没有实体的空洞之上,空洞是虚空,填充这虚空的就是光,它代表了最高的、无以明状的神。

 

说起来真是伟大的设计,但是我们从今天特别理性的角度想,要是下雨怎么办呢?水会灌进来的。当年万神殿一定配备了很多保洁阿姨拿着拖把日夜打扫。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想,这种担忧就会瞬间消失。担心漏雨的麻烦是因为把万神殿先入为主的看做一间房子。其实它不是一间房子,它是一个祭坛。而且是一个带有看起来是屋顶的露天祭坛。如果是这样,我们还会担忧露天祭坛遭到雨淋吗?恐怕不会的。而且这样的一个穹顶的设计有一种将普通的雨露神圣化的转换感,同样从云里掉下的雨滴,直接掉下来的和通过这个空洞掉下来的意义完全不同。正是出于这样的追求与认识,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也并没有在那里盖上一层玻璃。所以,如果我们去参观万神殿时赶上下雨,不要感到懊恼,其实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可以看见室内打伞穿雨衣的奇观。也算是万神殿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了。晴天有光斑运行,阴雨有甘霖降下。这种设计就是全天候无死角的,所以说万神殿最起码要去三次,第一次看阳光,第二次室内观雨,第三次晚上屋里看月亮,不过这个很难做到,因为晚上人家关门了。那就期待机缘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建筑学教材,都会把它列为重点案例
古罗马的万神殿
两千年前罗马人建成了世界最大无筋混凝土圆顶
旅欧散记49
【意游未尽】揭开文艺复兴序幕的传奇穹顶
要不是他横空出世,这地标性建筑非成烂尾工程不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