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秘的汉代玉衣发展与演变



 

1968年,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满城县的一座小山丘上,

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

在刘胜和窦绾棺内的尸体位置上,

分散着许多小玉片,

它们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整和研究,

终于复原出两套完整的玉衣。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金缕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史书中称“玉匣”、“玉柙”,但它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的,从汉代以后就无人知晓了。刘胜和窦绾的玉衣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玉衣的真面目,从而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中山靖王妻窦绾墓出土金缕玉衣


这两套玉衣的外观和人体的形状一样,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各部分都由许多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玉片组成,玉片上有小的钻孔,玉片之间用纤细的金丝加以编缀,所以又称为“金缕玉衣”。刘胜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组成,用于编缀的金丝约重1100克。



南京博物院藏东汉银缕玉衣


目前发现的玉衣有30套左右,形制基本相同,但在使用编缀玉片的缕丝上存在着差别。除金缕外,还有银缕、铜缕和丝缕玉衣,缕别的不同反映了玉衣使用制度上的差别。



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公主等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实际上,这套制度是东汉时才严格建立起来的,因为在东汉的诸侯王和高级贵族墓中只发现了银缕和铜缕玉衣,未见金缕。而西汉诸侯王墓出土的玉衣大多数是金缕玉衣,这说明西汉尚未形成严格的分级使用的规定。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武帝刘彻的庶兄,中山国(首府在今河北定州)的始封国君。他以荒淫奢侈而闻名,死后以隆重的仪式下葬。墓中随葬有大量精美器物,金缕玉衣仅是其中之一。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丝缕玉衣


汉代文献中没有记载丝缕玉衣的使用制度,丝缕玉衣目前仅见两套,分别出土于西汉时期的广州南越王墓和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中,其墓主是降汉的少数民族王国国君,所以丝缕玉衣可能是汉朝廷专用来赐给少数民族国君作殓服的。

东汉时期,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大逆不道的,地方豪强违法使用玉衣也被视为僭越行为,要受到严厉的惩处。汉桓帝时,冀州官吏赵忠在埋葬其父时,私自使用仿造的玉衣,被上司发现后,以僭越的罪名,将其父的墓掘开,陈尸于棺外,赵忠一家也被监禁起来,可见当时玉衣的使用制度是很森严的。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西周玉覆面


完整的玉衣是西汉早期才出现的,那么再早的玉衣是什么样的呢?据研究,汉代玉衣是由先秦时期的“缀玉面饰”演变而来的。所谓“缀玉面饰”,就是将做成眉、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状排列,缀附在织物上,再覆盖在死者面部,也称“玉覆面”。有的死者身上还缝缀有玉石片。这种缀玉面饰就是汉代玉衣的雏形。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西周玉面罩 


在死者面部放置玉器的习俗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沟墓葬中就已出现。最早的缀玉面饰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和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中。战国时期,缀玉面饰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用玉。



徐州博物馆藏金缕玉衣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套金缕玉衣,时代为西汉景帝时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完整玉衣,由4000多片玉片组成。玉衣片形小而薄,用料讲究,磨制极精。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玉衣片


徐州北洞山西汉早期楚王墓出土的玉衣片为凸字形,似鱼鳞,反映出当时玉衣虽已成形,但玉片的形状多种多样,并没有统一定制。直到汉武帝时,有些诸侯王还在使用“玉覆面”。汉代玉衣的形制状如铠甲,其编缀方式显然受战国甲胄造型的影响。



邯郸赵王陵2号陵出土战国玉铠甲片


河北邯郸战国时期赵王陵中出土有玉铠甲片,其形状和编连方式与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石铠甲一样,是玉衣原始的编缀方式。相传东汉权臣董卓曾为他年仅7岁的孙子作玉甲一具,“玉甲”应是以玉为甲片的铠甲。这种铠甲虽然不是使用的,但多少反映出铠甲玉玉衣的关系。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西汉玉衣片


玉衣是中央朝廷手工业作坊统一制作的,皇帝把它作为礼物赏赐给各地的诸侯王及朝中受宠幸的大臣。当时中央设置了一个专门制作丧葬品的机构,称为东园匠,玉衣就是在它的监督下制作的。



汉代  玉覆面

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可以看出,这套玉覆面用了玉剑首,玉剑璏,玉剑饰,玉剑柄,玉璧、玉环所改制 。


一些玉衣片是用玉璧、玉佩等的废弃料改制而成的,说明作坊生产规模较大,除玉衣外,还出产其它玉制品。玉衣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用的玉料要经过开料、锯片、磨光及钻孔等,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这需要有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整个玉衣制作过程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相当惊人的,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约需一名玉工费10余年的功夫。



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玉衣片


河北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部分玉衣片背面墨书“中山”二字,说明朝廷作坊的工匠们为各地诸侯王、列侯制成玉衣后,为便于区别,就将诸侯国名书写在玉衣片上。书写“中山”二字的玉衣片,表示此件玉衣主人是中山国君。定州40号汉墓墓主是西汉中山孝王刘兴,或许是他身材矮小的缘故,金缕玉衣过于肥大,因此在穿用时不得不把裤筒下部过长的部分拆下,垫盖在他的腹部上下。由此可见,汉中央玉器作坊制造的玉衣是按统一规格制作的。



汉代丝缕玉衣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出土

可以看出玉衣中部由玉璧残片所改制


河北邢台南郊汉墓和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中,发现有雕刻花纹的玉衣片。纹饰为柿蒂纹或云纹,有的纹饰镶嵌金丝、金箔片。这些刻纹玉片使我们联想到汉武帝使用“蛟龙玉匣”的记载。据《西京杂记》记述,汉武帝的玉衣“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纹,一方面是加强装饰效果,有华贵之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墓主高贵的身份。



玉衣的出现与流行,是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丧葬观念的变化密切相连的。西汉时,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国力大大增强,“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于是,统治阶级的生活日益奢侈腐化,生前穷奢极欲,死后则实行厚葬,在丧葬制度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战国和西汉早期的长方形木椁墓逐渐为仿生人宅院的洞室墓所替代,随葬品也多为日常生活用具及宅楼庭院等模型。玉衣就是在这种厚葬之风日甚的背景下出现的。



汉代统治者使用玉衣的主要目的是为显示其尊崇的社会地位,并相信玉衣可保尸骨不朽。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西汉末年赤眉军掘开汉陵,看到用玉衣殓葬的尸体“率皆如生”,这当然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中山靖王刘胜和窦绾的玉衣内,除残留几颗牙外,尸骨早已化为泥土。



玉窍塞  西汉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出土

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


东汉灭亡后,社会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厚葬的风气逐渐衰落,统治者也无力再制作玉衣殓葬。在兵荒马乱的形势下,汉代帝陵都被盗掘一空。盗掘者取出金缕,玉衣加以焚烧,尸骨也一并化为灰烬。有鉴于此,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殓葬制度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玉覆面  春秋

江苏省苏州市浒关镇真山1号墩1号墓出土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玉覆面  战国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出土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覆面  汉代

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玉覆面  汉代

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玉覆面  汉代

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玉覆面  西汉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济北王陵出土

现藏于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




玉覆面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

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覆面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2号墓出土

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覆面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

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覆面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93号墓出土

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徐州博物馆【古彭瑰宝—徐州文物精华展】玉器篇
晋侯墓地发掘30周年:​从晋侯墓地出土玉器看晋国早期玉文化
西周玉器⑨山西晋侯墓玉覆面、玉人、玉戈和玉鼓
金缕玉衣知道了,那么,啥是玉覆面
汉代文物中的“南越北楚”
古玉界:金缕玉衣不是“衣”是“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