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住居学的中国传统住居空间研究

摘 要:运用住居学理论研究中国传统住居空间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从中国古代的风土人情、家庭制度的特征与住居形态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从而总结出封建社会制度下传统住居文化的突出特点,并且从其中提炼某些有价值的文化内涵,旨在为现代住居空间设计提供文化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住居学;中国传统住宅;居住空间;设计文化


目前,中国住居空间设计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变的宗旨仍是以人为本,居住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整个住居空间设计的核心。但目前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发展出现了房屋数量多而不精,室内装饰“华而不实”,室内设计严重同质化现象,艺术化的设计完全失去了原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个性文化特征。对中国传统住居空间设计的文化进行深入探析,可以为当代住居空间的建设输入新鲜血液。

  

1 住居学与住居文化的形成


住居学是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对人类的生活行为与居住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索,旨在发现居住生活中的空间布局的内在规律,其隶属于建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生活科学的一个分支。住居学是以居住者的切身需求为着眼点来研究住居内部的空间,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在自主意识形态的驱动下开始营造住居环境,为居住者建造一个舒适、便捷、私密且安全的室内空间环境,从而实现遮蔽风雨、繁衍后代、家务劳动等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


如图1所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住居形成的原动力,即住居模式形成的内因因素;生活需求造就一定的生活行为和方式,结合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科技的外在因素,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人类营造的住居空间在岁月的洗礼下不断发展。

  

2 中国古代住居文化特征


住居文化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在同一时期中住居文化相互交融并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住居文化又表现出了传承性和创新性,新旧住居文化在相互更替中对人类建造居住空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居整体的形态经历了迁徙———定居———聚落的发展过程。人类的住居文化先于住居形式产生,因此住居营造这种基本的社会活动不仅受到来自营造技术和营造材料的制约,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风土人情、宗法礼制、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住宅中的居住文化使得建筑成为不可逾越的礼法的载体,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追求。


2.1 住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战国哲学家庄子在其《齐物论》中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住居中不仅深刻地凝聚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蕴含着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一个地方的土地、山川、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意识、习惯信仰等都会对住居产生一定的影响。住宅的选址与风水中的阴阳、五行、八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住居的形成中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在住居建造材料方面,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和中华民族“人本”观念的根深蒂固,一方面木材散发的独有气息、丰富多样的纹理,质朴、柔软的特性,自然的亲和力使得人类从诞生开始就离不开木材;另一方面由于木材易造型、易加工性,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因此,其成为整个中国古代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


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仅体现在选址和建筑材料方面,对于住宅格局的划分和环境的营造更是独具造诣,祈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引入和将民族的图腾、神话绘画和制品来装饰室内空间,以达到室内空间氛围营造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受宗法礼制的制约


中国古代,儒家礼制思想以“三纲五常”、“忠孝”、“贞节”等思想为重,成为了约束人类生活行为的准则。儒家的礼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礼制精神深入到家庭,强调父子、兄弟、长幼、夫妇等尊卑秩序,在住居建筑中主要体现在住居的空间秩序、布局规律和建造的制度上。古代人类将修身养性、勤理家政、道德教化与住居的布局和形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以血缘为基础的族规、家规的出现将这些思想体系化、制度化,成为一种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方式。


人类基本的生活秩序以等级制度为准则,因此,住居成为了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在众多身份中可以概括为君、臣、民、奴,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居住的场所可分为金碧辉煌的皇宫、雄浑庄重的官邸、恬淡雅致的文人雅居、简朴干净的民居。严密的等级制度对建筑的布局、规模组成、间架、屋顶,以及细部装饰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一个家族或者家庭成员对于院落中房子的分配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法礼制,“长幼有序”“尊卑之分”是决定住居空间布局首要的前提。如图2所示,古民宅的布局大多为中轴对称且整体呈现了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按照内部人员的等级顺序进行住居排列,且在室内的装饰、陈设的家具上都能体现等级的制约。正中间的厢房是主人或者年长者居住之地,女性一般身居于内院,其他后辈按照辈分分居于东、西厢房。整体宅院的屋脊从宅院的入门到最深处的正房整体呈上升趋势,寓意节节升高;而在东西方向的厢房中,东为尊,并且东侧厢房整体尺度大、入口大。并且在厢房的内立面上,东侧厢房装饰效果会较西边厢房更华丽、威严、儒雅。


2.3 受等级观念的影响


等级观念不仅体现在各个建筑物之间,还体现在每个住宅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与子、男与女之间,虽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在室内住宅中的走动范围、使用区域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孟子曾云“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宫室中的“六宫六寝”,宅居中的“前堂后室”都是首先将男女活动和生活的范围做出严格清楚的区分和界定。例如:古代宅院中,中门是界定男女活动的一个重要界面,待字闺中的少女是不允许随便踏出中门进入堂内与家人或者外来宾客会面,而外来友人尤其是男性,更是不能随便踏入中门进入整个宅院的私密之地,这也是对于未出嫁女子清誉的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导致劳动分工,女性从主体地位转变成生殖的主体,男性因其劳动能力提升,成为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虽然这种分工方式符合人类生理需求且促进了古代文化的进步,但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笼罩着整个古代社会,成为严重束缚妇女的枷锁。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禁锢,使得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失去应有的权利,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男性丧妻可续弦,女子丧夫只能孤独终老。“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也说明了男性在整个宗族家庭中处于主宰的地位,而在家中的女性形成了一个以正妻为首的家庭内部妇女的等级系统。妻妾的地位、所享受的权利、所要尽的义务却不尽相同,妻为尊,可居于东厢房;妾为贱,不仅需要服侍男主人和一正妻和两平妻,还只能居住于西厢房,甚至有些只能居于偏房之内。下人在整个住居环境中是地位最底层的人,主人是他们命运的主宰者,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作用下直接的产物。


3 住居形态的演变


中国古代漫漫5000多年历史犹如一幅史诗般巨卷,整个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体现在社会制度的革新、经济的繁荣发展、技术水平的进步,对于人类最切身的需求“住居”而言,每个时期的住宅都是时代可识别性的符号。表 1 所示的是中国古代住居形态在不同时期的一些特点,从中可深层次看出人们对住居的需求不同,从而形成了多变的住宅形态。


由表1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意识到需要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来对抗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因此,一个简单的洞穴或者木枝搭建的房屋即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进入奴隶制社会,随着生产力逐渐提高,社会等级制度反而越加明显,尤其是在宫室住宅中不同身份的人所居住的房子无论是在方位、室内布局与装饰上都是不同的。在随后的各个朝代,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民风民情的熏陶,也形成了多样的住居形态,但还是可以看得出无论是使用的材料、住居结构、平面形式,还是建筑内部的空间划分、功能布局,都体现了人类在不断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以居住者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适合人类久居、适应环境和谐、社会进步的住宅空间。


4 总结


传统住居的营造理念与手段及技术,充分向人类展现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住宅是人类智慧凝结的一种方式,居住的历史需要传承与延续,传统建筑中的建构材料、形式、理念等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财富,传统住居的营造技术也许通过现代技术可以恢复传统住居的全貌,但文脉却不能再现与重塑。我们需要在传统住居的建造技术提炼升华与现代技术创新应用中找到契合点,汲取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恒久之精华,展现不一样的住居地域性和时代性,使得住居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的推动下继续传承并发展下去。


(原文载《湖南包装》2018年第一期,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


作者:张仲凤 李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李近(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传统四合院如何分配居住空间
北京四合院空间解析
中国古代建筑天井院落的运用
关于中式别墅的资料!精!
南北方建筑差异
中国建筑之上海传统建筑的四大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