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方陶瓷】青海省博物馆馆藏出土玉器金器欣赏
 

每日一签

6月9日

五月初七

星期日

2019

宜|开心

 配图: 青海省博物馆 编辑:赵小刚

【刀形大石磬】

 齐家文化 

民和喇家遗址出土。形似石刀,长约100厘米,宽60厘米,厚约4厘米。用黑色沉积岩加工制成,靠上缘钻有一孔,两面对穿而成。器身特殊,古朴厚重。该石磬为目前所见青铜时代早期同类器物中最大的一件,被誉为“黄河磬王”,是古代大型的礼奏乐器或农业祭祀用品。

【四孔玉刀 】

 齐家文化 

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出土。蛇纹石质,长方器形,两面磨出刃部,近刀背处等距钻有四个圆孔,用于系挂。器型大而规整,玉质细润,磨制精细,可能是齐家文化时期的礼器或乐器。

【穿孔玉刀 】

 齐家文化 

同德宗日墓地出土。蛇纹石质,呈扁平梯形。器身一端穿有双孔,孔由一面钻成。刃部略成弧形,单面磨制。造型规整,琢磨精细。玉刀、玉凿等器物脱胎于以前的同类石质工具,齐家文化时期,失去了原来生产工具的功能,可能演变为农业祭祀用的礼器或乐器。

【玉凿】

 齐家文化 

同德宗日墓葬出土。棕灰色石质,呈长条形。柄部钻孔,下端两面磨出平刃,较为锋利。两面纵向被琢磨成柔美的凹面,横剖面呈弧形。形制规整美观,表面经抛光,显得光洁细润。这件玉凿由石凿发展而来,推测应该不是实用的劳动工具,应属礼制文物。

【玉斧】

齐家文化 

民和喇家遗址出土。青白玉质,长方形器形,双面刃,柄部穿孔。器型规整,玉质较潤。

【三老赵掾碑】

  汉 

简称《赵宽碑》,1942年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白崖子村,后因失火被焚毁,仅留下残碑一块。从拓片看,为圆首方碑,碑额篆书“三老赵掾之碑”六字,无书刻、撰文、立碑人姓名,碑文正隶六百九十四个字。该碑文主要记述了西汉赵充国河湟屯田的功绩及其后代赵掾继承祖志,扎根青海的事迹。此碑出土说明,自西汉以来,大量汉人从中原各地迁入湟水流域,与这里的羌族、小月支人等共同开发这一地区。这些民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经济和文化,从而使青海东部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碑文字体为典型汉隶,镌刻娟秀,实为汉代书刻艺术的珍品。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玉如意】

 清 

木如意柄,柄部镶嵌大中小三块白玉,上面雕刻童子划船、山水、松树等图案。图案用浮雕技法,立体感较强。

【虎符石匮】

 汉 

海晏县西海郡故城出土。由两块整体花岗岩雕凿而成。上为石虎,圆雕,趴卧在方形座上,双目前视,虎尾夹于后裆并斜穿搭在背部。石虎形态粗犷,形象生动,具有汉代石雕浑厚古朴的风格,实为稀有珍品。

石虎下为“石匮”,长方形,中空,平面和石虎相对应。 正立面和虎座相连,竖排篆书阴刻,从右至左“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共三行二十二个字。

“虎符”也就是兵符,是古代帝王授于大臣兵权和调兵遣将的信物。分为两半,右半边留在朝廷,左半边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西海郡石虎显然于上述用途不符。

西海郡虎符石匮的建造年代为始建国元年十月,其时正是王莽新政与西汉王朝政权更替交接之时,王莽以“石匮”、“匮策”之类东西假托天命,企图以符命之说为其大造夺政舆论。西海郡“虎符石匮”正是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的产物,其作用无非是告诉人们,王莽政权受命于天,另一方面也象征王莽新政 “四海归一 ”的愿望。这件组合成套的带铭石刻是青海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大型石刻,为研究青海古代郡县建置以及当时的雕刻、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金贝】

卡约文化 

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出土。黄金制作,海贝形,捶揲而成,发现时尚有木胎。金贝轻薄,内部中空,两端圆孔,贝面以浅槽纵向相接。质地贵重,品相完美,工艺精巧,文化特色鲜明。

【金挂饰件】

 卡约文化 

化隆下班主哇墓地出土。金质,半圆形,两端相接部位形成缺口。挂件用黄金捶揲,轻薄,两端细,并穿孔,向中间逐渐变宽。材质珍贵,文化特色明显。

【金挂饰件 】

 卡约文化 

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出土。金质,近桃形,捶揲制成。挂件轻薄,两端相接处穿孔,用于穿线绳系挂,为卡约文化精品。

【匈奴狼噬牛金牌饰】

 战国 

海北州祁连县出土,匈奴文化。纯金制作。器形似起伏的山峦,用浮雕的方法表现出山峦、森林、狼、牛等自然形态,画面中一只狼在森林中正咬噬一头牛的后退,牛作痛苦挣扎状,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跃然纸上。金牌背部略平展,有两个矩形横扣,应为系挂之用。金牌饰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多以动物为题材,是显示身份等级的标志性佩物。该金牌饰件反映了北方匈奴文化进入河湟流域,开始和羌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事件。

九月收藏

【金釦蚌壳羽觞】

魏晋  

西宁市南滩砖瓦厂魏晋墓出土,魏晋时期。蚌壳材质,黄金釦,椭圆形,双平耳,浅腹,圜底。羽觞(觞音如“商”,指酒杯),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材质多样,名实相一。其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象鸟的双翼,故名“羽觞”, 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魏晋,名称逐渐通俗化为“耳杯”,其后逐渐消失。该件器物材质特殊,华丽珍贵,是一件难得的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的生活器具。

【鎏金西方神祗人物连珠饰银腰带 】

 唐 

腰带用银丝编织,长条形,上嵌七块园形牌饰。牌饰鎏金,铸压西方神祗人物图案,周边饰连珠纹。工艺精湛,文化特色鲜明,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资料。

【双鱼纹鎏金银钵 】

 宋 

银质,捶揲工艺制作并鎏金,鎏金基本脱落,局部尚可看到残余。直口,略鼓腹,平底。口沿附花式平单耳,耳上面錾刻荷花纹。器内底部錾刻双鱼纹,双鱼翘尾作游动状。此器制做工艺较为复杂,造形独特。

【藏文木简】

 唐 

都兰热水大墓出土,唐代。木简长方形,用木片削制而成,正反两面墨书藏文,为墓葬随葬品登记册。

【鹰纹骨管】

 卡约文化 

大通上孙家寨墓葬出土。骨管用动物肢骨制成。表面线刻有七只展翅飞翔的鹰纹。这种骨管有两种用途,一种为存放骨针等的存储器;另一种为用于制作骨笛的半成品。

【鹿纹骨管】

 卡约文化 

大通上孙家寨墓葬出土。用动物肢骨制成。骨管表面线刻鹿纹,刀工娴熟简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莽设置西海郡,烽烟消散两千年后,出土文物带来别样的青海
青海省柳湾遗址出土4600年前石刃骨刀和骨叉
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1-9
青海博物馆藏有一“保险柜”,距今2000多年,需要5个人才能打开
传镜子是黄帝妃发明,没镜子前梳妆有一巧法,至今女孩子还悄悄用
甘青地区先秦火葬墓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