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万件“宝贝”见证龙口历史!还有一件国宝级的,你见过吗?

万件以上的出土文物

是龙口市历史悠久、古老文明

厚重深远的印证

至2013年止

龙口市博物馆共收藏

历代文物13885件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

二级文物7件

三级文物84件

  馆藏的新石器时代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钺、石镰、磨石、石刀、石锛等。馆藏西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有簋、鼎、盘、匜、炉、镜、鬲、敦、爵、剑等器物,其中西周辛簋属国家珍贵文物,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馆藏陶瓷精品数量较多,如汉代彩绘陶罐、晋代人字纹莲花钮罐、唐代三彩香炉、宋代直口鼓腹瓷罐、宋代瓜棱纹壶、清代兰花天球瓶、清代青花瓷盘、清代一道轴水盂等都具有各自的典型时代特点。

  馆藏玉器有西周玉佩、玉环、玉璧,元代双龙玉带钩,明代双龙翠带钩,清代碧玉双龙印、树叶纹玉盘、双鹅对首玉带钩、玛瑙母子狮等珍品。

  馆藏字画有明代和清代封诰,清代陈祖绶、铁保、刘墉、翁方纲、康有为书法作品,丁观鹏、郎世宁画卷各1幅,张雪鸿双鸭图、楼风霄松梅图及清末民初丁佛言钟鼎联、草书联等传世珍品和现代名家墨宝共459件。

【国宝辛簋】

  辛簋:西周时期古器物,束领、鼓腹,双兽耳圈足,装饰威武的兽面纹饰,腹底铸有53字铭文。因铭文出现4个“辛”,故名“辛簋”。铭文大意记载了某年11月,周穆王到了古现,有个叫辛稽的人前往晋见,周穆王视其资历浅薄不予接见。后命王子召见了他并赏赐他金(青铜)、贝。辛稽用所赐金铸成这件辛簋,让子子孙孙作为珍宝传承下去。铭文中“王子”二字,在我国青铜器铭文中尚属罕见。辛簋入馆收藏的来源是在1983年4月,龙港街道海云寺徐家村村民在果园内挖葡萄沟时,挖出两件青铜器,一件铜鬲,一件辛簋,经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應壶、叔索簋、编钟、铜甗】


  我市出土的應壶、叔索簋、编钟、铜甗,四件青铜器均带铭文是罕见的,是我市出土器物很高的墓葬,應壶、叔索簋内腹均有铭文,且相互关联。(應壶内腹铭文:“伊白(伯)易(锡)應金,作旅壶。”叔索簋铭文:“白(伯)應父易(锡)叔索金,用作(作)寳簋。”)青铜器作为当时国家的重要礼器,其铭文的铸造和镌刻都是相当慎重的工作,青铜器的铸造原因或册命、或征伐、或祭祀、或作器,都是记录了相当重要的事件。特别是像编钟这样的乐器,其重视程度将比饮食、起居用器大得多。

【启卣、启尊、监鼎】


  启卣、启尊均为古代盛酒器。(启卣铭文为:王出狩南土,□□山谷,至于上候口川上,启从征□□□,作且丁宝旅尊彝,用口鲁福,用夙夜事,鉞箙”)启尊铭文内容与启卣相近,都是说一位叫做启的人跟随周王参加南征的战役,为此作器纪念。


  青铜器启卣、启尊是1969年归城小刘家出土的精品,被专家认定为周昭王时期的断代标准器。现分别藏在山东省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监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炊食器,腹部饰兽面纹,足饰蝉纹,腹内有6字铭文:“监作寳尊彝”,属国家一级文物。

【货币、青铜生产工具】


  我国最早的货币为贝币,商周出现青铜铸币,有布行币、刀行币、贝行币、圆形币四大体系。刀币上铸有数量不同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货币后改为内方外圆的“秦半两”,通常人们讲的“制钱”就是铜制方孔圆钱,内方外圆的铜铸币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铜铸币以“秦半两”最早,以“民国宝通”为最晚,直至纸币的出现它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钱范”,(也叫母范、钱母)是制作铜钱的模具,开始人们用泥制,只能使用一次,后来出现了铜钱范可反复使用。


  青铜工具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在生产中广泛的使用,主要有斧、斤、凿等生产农业用具。


【瓦当、板瓦】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行宫遗址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中一件大板瓦长108厘米,宽42厘米,在全国的考古发现中堪称极品!另外还有两种大瓦当,一种为凸面圆瓦当,饰简练的菱芯卷云纹,直径39厘米,属西汉时期。另一种为平面圆瓦当,饰密集的多重卷云纹,颜色灰黄,直径达60厘米,堪称“瓦当之王”!这样大的瓦当,当时安装在宫殿建筑屋脊两端。

【秦 砖】


  秦代的砖素有“铅砖”美誉。秦砖的特征,纹饰主要有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小方格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和宴客的画面,秦汉建筑遗址中发掘的地面砖为正方形,正面印着几何纹、如意花纹。踏步砖带折边,印有如意、奔鹿等吉祥花纹。


  在神秘的莱山月主神的注视下,这里的座座宫阙已不复昔日的巍峨,但遗留的片片秦砖汉瓦却承载一幕幕辉煌,成为胶东大地经传不息的历史佳话。

【精品“唐三彩”】


  龙口市出土的这件香炉看起来很像瓷器,但他却是陶瓷中的精品“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种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这种底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唐三彩和瓷器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高领土;二是在烧制温度上,陶器在800℃以上,而瓷器在1200℃以上;三是唐三彩是一种挂釉的陶器,一般陶器不挂釉,瓷器挂釉分高温和低温两种。)

【铜 镜】


  古人最早照脸用鉴,即盆中盛水照面梳妆,大约在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出现了铜镜,代替了鉴。铜镜不仅形制精巧,铸工精良,而且还装饰着美丽的花纹,富有生活气息,到汉代初年,开始出现铭文,内容是一首诗句或者汉赋。铜镜直到距今300年左右玻璃镜的出现,才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文化真品。


  这些馆藏虽已锈迹斑驳,但它们也曾像今天的镜子一样清晰映照着人们的岁月年轮。这是龙口博物馆唐宋时期的铜镜,这面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的典型代表。

【铜 簠】


  青铜器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餐时的饮食器皿,“凡祭祀共簠簋。”这件青铜器簠是我市东梧桐战国墓出土的一件精品,因其用于祭祀礼仪,固然在同期出土器物中显得尤其醒目,它以其庄重、大气的风范独领一方风采!

【玉龙钩、鼻烟壶、扳指、

骏威将军殷恭先碧玉印】


  玉龙钩又名“犀比”,用以勾连腰带。这些玉带钩虽造型有所差异,但均异曲同工地表达了相同的文化内涵:“回头教子”。


  玉扳指是清代满族八旗子弟射箭所用,后演化成男人装饰用品。


  玉印是清光绪年间龙口籍从二品武将“骏威大将军殷恭先之印”。


  玉代表了美好、尊贵、坚贞和不朽。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玉之德性”代表了人的高尚的品质。

【北魏鞠彦云墓志】


  清道光末年,在东江街道战家夼村北,发掘一座古墓,为北魏将军鞠彦云之墓。墓穴长宽各4.5米。内有墓志石两方,长0.28米,宽0.24米。志石盖正书3行,行4字。为“黄县都乡石羊里鞠彦云墓志”。志文正书14行,行13字。为“维大魏本州秀才,奉朝请辅国府长史、镇南府记室、给事中、尚书郎中、奉车都尉,领郎中魏郡太守、宁远将军,统军本州司马、中坚将军鞠彦云,以正光四年正月十六日亡。祖璋,给事中;祖母,昌黎韩。父延增,东莱太守、东武侯;母,济南解。妻,武威贾。中坚英寸金声,含德玉润;妙识朗于龉年,贞芳茂于弱冠;德贯颜闵,文通游夏;拂缨朝伍,则冬夏威恩;背甫邦符,则齐鲁易化。而至德渊弘非得其门焉尽其美?略题规好,岂写真明者哉!维大魏正光四年,岁次癸卯,十一月二日。”当时县人麻东海拓印志文后,又藏到墓中。1871年(同治十年),县人赵瀛海、梁士鸿请人又把墓志发掘出来,藏到县城文庙中。1879年(光绪五年),将墓志嵌碑以供观赏。


  鞠彦云墓志为龙口市石刻之最古者。志文为魏碑书体,气势雄浑,清秀隽美。清末,康有为称其为神品,王守训(国史馆编修)持拓本赠名流。民国期间,县内嗜金石者林恭言(民国19年县教育行政委员)曾得一初拓本,精裱装轴之后,请王道新(黄县著名国学家)题记。道新为之题三绝以赠。其一,“拓跋千年翠墨新,银钩铁划见精神。寒同山近石羊里,不数摩崖郑幼麟。”(以此比掖县摩崖石刻郑文公碑)其二,“何待安吴倡北碑,北朝石刻自腾辉。明诚、六一(赵明诚、欧阳修)今谁是,晚出休轻著录希。”(北碑自包慎伯始倡重之,而此鞠志羡见著录)其三,“万树梨花好墓田,幸留一石识中坚。护持兼以传名绩,此事庭闻忆卯年。”(王道新在著述中多次提到先太史王守训为保护原石,修复鞠墓所尽之力)。


  解放后墓志石刻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成为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珍宝。

来源:走进龙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帝王陵墓十二大陪葬宝物(图)
陶瓷的历史
找寻最早的北京—西周燕都遗址
陝西歷史博物館 · 史前考古及商周与秦代文物
金石拓片丨楮墨留真——让金石拓片带您一窥历史文化之美
中国古代陶器的历史演变-三国两晋至明清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