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洪:岭南砖室墓穹隆顶的技术渊源试析

西汉中后期关中和中原地区出现砖室墓,新莽时期河南洛阳一带开始出现小砖穹隆顶墓,到东汉时期砖室墓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岭南地区在新莽时期出现砖木合构墓,广州、合浦等地都有发现,东汉中期普及砖室墓,并开始出现穹隆顶墓。这种圆锥形穹隆顶砖室墓起于东汉中叶的建初、永元间,往下延续到东汉末年。

岭南地区东汉砖室墓与洛阳、关中地区为代表的砖室墓的平面布局大体相同,然而前堂顶部的穹隆结砌工艺具有一定差异。岭南地区砖室墓前堂顶部为浑圆锥形即半球形,以中原为代表的内陆顶部结构则是由四壁分别起券的“四面结顶”。我们以为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可能存在不同的工艺来源。2007年夏编写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曾对广州地区的汉代穹隆顶砖室墓进行初步研究,提出岭南的砖室墓是在中原内陆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但浑圆叠涩穹隆顶的形式可能是受罗马建筑影响的意见。学者们就中国汉地砖室墓的技术起源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不少富有创见的观点,对本文写作很有启发。本文旨在分析岭南地区的穹隆顶砖室墓与中原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异同,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探讨岭南穹顶结构技术的来源,分析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一、中原汉代穹隆顶墓的结构及其研究概况

本文所说的中原地区泛指五岭以北的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区, 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关东等地区为主。砖室墓在中原、关中等地大致出现于西汉中晚期,在全国各地的使用大多数从东汉初期开始。小砖墓墓顶最初为弧形券顶,西汉晚期之后又出现四角结顶之穹隆顶。关东地区的小砖券墓在王莽前后发展为前室穹隆顶,后室券顶的前后室墓,《洛阳烧沟汉墓》称之为“单穹隆顶墓”。这种墓前室平面呈方形,顶部叠涩成穹隆顶;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部发券。墓室设前堂与当时宇宙观和丧葬习俗有关联。两汉之际开始出现墓中设奠的风气,人们需要高大前堂,进入室内拜祭,故前室需要加高,穹隆顶结构应运而生。东汉中期前室作穹隆顶,后室为弧形顶。东汉后期墓葬形制多数与中期相同,个别墓的前室和后室都为穹隆顶,前室附有侧室,个别砖墓的前室加宽成为横室。

黄河流域至长城沿线多见穹隆顶墓,有的地方虽然也偶见四幅式(四角拱顶)的做法,穹隆顶墓仍以黄河中游为主要分布地带。长江上游的云贵川、中游的两湖,至安徽、江西,直至下游江苏、浙江,还包括福建,都不见穹隆顶墓的资料披露。山东的数量很少。河北、山西、天津等地到东汉中期主室的顶部出现四面结顶式穹隆顶,比起洛阳与长安周边地区大约晚一个时期。

关于小砖券顶墓的起源,建筑学界与考古学界都有专家进行探讨。古建筑学家根据考古资料推测中国墓葬的发展形式:西汉初期使用战国末年出现的空心砖墓,墓室结构改为墓道用小砖而墓顶仍用梁式空心砖。不久墓顶发展为多边形砖拱,到西汉末年改进为半圆形筒拱结构的砖墓,东汉初年砖筒拱又发展为砖穹隆。其发展序列为梁板式简支—梁板式三角形拱顶—折线型拱顶—砖券拱顶。但有学者不同意这个推论。常青认为空心砖墓似乎更有可能受到小砖发券拱顶的启发,空心砖三角形拱和折线拱向砖券拱顶的假说无法解释穹隆顶的产生机理,汉代发券拱顶可能不是在本土上生成。他通过对古代世界三大砖石拱顶体系分析对比,指出汉地与中亚的拱顶结构在类型与特征上存在着趋同。在张骞“凿空”西域、中西方之间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的宏观背景下,汉地砖石拱顶技术受到了中亚地区拱顶技术的影响。徐永利认为汉地拱壳穹隆的产生很难看作是筒拱“十字交叉”这一技术思路的直接贡献,四面结顶的砖砌拱壳穹隆的技术基础得益于砖券技术的引入。贴砌斜券的技术基础和最早四隅券进式穹隆的出现,都是在中东、中亚一带完成的,四隅券进式拱壳穹隆技术来自域外。黄晓芬认为汉代砖室墓及其拱顶的出现以及墓室的平面布局都是中国本土文化产生的,只是到了西汉末期,引入西方楔形砖及技术原理形成新型的结构。汉代墓室中的拱顶(并联筒拱)与券顶(纵联筒拱)的技术原形不同,前者源于中国传统的梁板简支,而后者则出自西方的筒拱发券。汉代砖室墓顶部形式的发展演进伴随着上述两种技术的交流融合。

我们赞同上述学者提出从技术层面比较入手,将汉地砖石拱顶结构置于世界砖石拱顶产生、发展及其交流的背景下理清其源流和演变脉络的意见。下面就岭南地区穹隆顶墓与中原和海外的同类构筑略作比较,探讨其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岭南穹隆顶墓与中原地区的异同

岭南地区自西汉中期重新纳入帝国版图,汉武帝置七郡实施汉朝的郡县统一治理,政治制度、社会组织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都跟上岭北中原地区的步伐,但在墓葬形制的变化方面则反映出因地制宜,保留自身特征的格局。岭南地区在东汉早中期出现券顶砖室结构墓葬,最初的形式是长方形券顶或横直券顶相结合的结构(即《 广州汉墓》Ⅳ型、Ⅴ型墓)。到了东汉中晚期,穹隆顶砖室墓在广东、广西就甚为流行了。2000年广州增城石滩发现目前岭南东汉墓最早的纪年墓——明帝刘庄永平十年(公元67年),墓壁砖上刻写隶书“永平十年正月□人三日”。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穹隆顶墓为章帝刘炟建初元年(公元76年)纪年。该墓于1956 年在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发掘,为砖室双偶结构,室内全长 9 米,分甬道、前室和棺室三部分,前室平面呈正方形,圆锥形顶。棺室券拱后端正中位置有一块砖刻写“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砖”。这种穹隆顶墓一俟出现就迅速发展,数量增多,分布较广,汉代番禺城的四郊都有发现。除了广州地区比较集中以外,在广东省佛山、南海、东莞、深圳、 封开、徐闻和广西合浦、贵县以及香港等地都有发现。越南也有零星发现,瑞典考古学家阳士1926年在越南清化东山遗址 Dai-kh ôi 发掘一座平面呈“十” 字形的砖室墓。其年代、墓葬结构形式和随葬器物等都与广州的基本相同。

岭南地区穹隆顶墓别具一格,与中原的不同。中原地区的穹顶是四角结顶之穹隆顶,即在方形的底墙由四个角向上叠涩收分,汇拢到中央,结成四幅式的穹顶,其外观的特点是四幅之间有折缝。岭南的圆锥形穹顶是浑圆无缝的叠涩拱,呈半球形。从券顶和穹隆顶在各地区使用的情况来看,岭南地区小砖墓中使用穹隆顶的比例高于中原和北方地区。以近年发掘墓地为例,1990~2001年,广州番禺进行五次发掘,共清理34座东汉砖室墓,穹隆顶墓23座。2003~2004年,在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建设工地清理古墓葬145座,有88座东汉砖室墓,其中穹隆顶53座。2006~2007年,在海珠区官洲岛发掘20座砖室墓中,17座为穹隆顶。其比例都超过50%。合浦县近年集中发现一批穹隆顶墓,主要有2008~2009年在广西合浦县寮尾村合浦工业园区发掘32座,发掘报告推断为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墓葬,其中9座穹隆顶墓,有穹隆顶合券顶、横直券顶合和双穹隆顶。2009~2013年,合浦县内共发掘154座汉晋墓葬,其中穹隆顶砖室墓11座,东汉3座、三国9座,都是穹隆顶合券顶。目前广西尚未发现汉代纪年墓,在广州地区及其附近约有7座穹隆顶墓发现有纪年铭文,最早的是建初元年(公元76年),最晚的是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广州地区两晋砖室墓仍有半球形穹顶孑遗,1981年广州市东郊沙河顶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内发掘一座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墓,前室顶为穹隆顶。1957年在沙河镇西北郊的狮子岗南麓发掘一座东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墓,平面呈“卄” 形,由对称的左右两座墓室组成,前室穹顶。

岭南地区穹隆顶墓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墓室顶部是由圆锥形穹顶与券顶相结合,前室下方上圆,顶部呈圆锥形凸起;结砌方法是:在距墓底高1米许,周壁每层砖都渐次向里收缩,四个方角位置的收进较大,逐渐砌成圆圈形,逐圈内收,结成一个呈半球形的穹顶。后室为直筒券顶。综合60多年来的发掘和研究成果,根据墓葬的年代早晚及演变过程,岭南砖室墓以前室计,有单穹隆顶和双穹隆顶。后室为券顶,则有单棺室、双棺室和三棺室等多种变化。

岭南地区自东汉前期出现券顶砖室墓,明显比中原晚一步。中原东汉的砖室墓往往都设有进入和通往墓室的甬道、祭祀空间的前堂、放置棺椁的主室、祔葬的侧室等空间结构,随葬品也依不同功能相应放置于各室之中。这些方面岭南与全国各地别无二致,显然是受汉中原文化丧葬理念的影响。然而独特的浑圆形穹隆顶却是在岭南率先出现,东汉中叶就已经流行,其他地区同时期基本不见这种半球形穹顶,只是偶尔见到一、二例,年代为东汉晚期。目前中原发现最早的叠涩穹顶结构的个案是河南襄城茨沟汉墓,为砖石混合结构,由七个砖室组成,中室北壁朱书“永建七年正月十四日造[塼]工张伯和[厂]石工褚置”的纪铭,为公元132年东汉顺帝时所造。中、侧室顶部构造都作四面结顶式穹隆顶,其中侧室穹隆顶上的四条棱线还留有痕迹,中室穹顶的棱线则完全消失,构成圆滑的半球体。此外还有197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发掘的大型东汉壁画墓。该砖室墓六个墓室为穹隆顶结构,年代在公元145到200年间。岭南的半球形叠涩顶墓最早有明确纪年是公元76年(建初元年),比河南襄城茨沟汉墓至少早半个世纪。根据前文的分类与排序,岭南地区半球体穹隆顶砖室墓存在由早至晚的演变序列与逻辑,而中国其他地区的仅零星发现,未成体系。岭南半球形穹隆顶墓出现的时间比黄河上游、华北地区、长城沿线的都要早,很明显岭南半球形穹顶结砌的工艺并非来自中原,另有技术来源。

从目前已披露的考古资料看,岭南地区穹隆顶砖室墓主要分布在处近海的岭南都会番禺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北部湾港口城市合浦、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等地。在内陆地区发现较多的是广西贵港市。贵县为两汉时期郁林郡治,处于珠江上游主航道,是通往岭北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与番禺、合浦交通频繁,因此同步使用穹隆顶墓。沿海地区发现穹隆顶墓数量众多,不免令我们相信,是从海路接受叠涩半球形穹顶建造技术。

三、岭南穹隆顶结构的技术来源推测

穹隆顶的技术来源是建筑学者和考古学者都关心的问题,大多数意见认为汉代发券拱顶显示出非本土生成,而是存在着某些定型化的外部参照, 其原型与域外有关。

考古发现表明,世界上穹顶的出现与发展以两河流域为最早。苏美尔早王朝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大约公元前2650~前2550年之间的海法吉遗址有两座用烧砖砌成的墓穴,顶部为有托梁的穹隆顶。乌尔第一王朝的乌尔王陵共有16座,石筑墓穴,有的有一个以上墓室。墓顶为托梁的石或砖拱顶,其中一座圆顶墓。除了地下墓葬,公元前第二千年摩苏尔里迈遗址庙宇也有泥砖弧顶或拱顶复杂的穹顶结构,说明这种建筑方法已经成为悠久的、广泛的传统。

穹顶建筑发源于西亚,向西到希腊、罗马,往东有波斯、印度。汉地出现穹隆顶墓是西汉晚期,大约是公元前后,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存在有罗马帝国、印度巽伽王朝—安得拉王朝、波斯安息王朝以及贵霜帝国。这些年代与汉朝相当的文明都流行穹顶结构。古美索不达米亚穹顶又称波斯穹顶。这种圆顶是宫殿、城堡、商队旅馆、寺庙和其他建筑的一部分,其建筑特征是在方形基础上加盖穹隆顶,一方面代表天庭,另一方面又表示中亚游牧民族圆顶帐篷的古老传统。亚历山大大帝征服阿契美尼德帝国后也采用正方形和圆顶穹隆建筑,罗马和拜占庭的圆顶华盖大概受此启发而产生。

今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巴吉尔村安息首都老尼萨城,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城内南部有宫殿、庙宇。有一处公元1世纪直径17米的大穹顶圆形大厅遗迹,方宫遗址方形殿内有高大砖柱和彩色塑像,体现自身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希腊及西罗马元素结合。萨珊王朝的建筑并不完全照搬希腊化和安息样式,阿尔达希尔一世(226~241 年在位) 刻意恢复古波斯传统。伊朗法尔斯省的阿尔达希尔宫和加尔多克塔尔宫的废墟是现存的最早的穹顶例子。阿尔达希尔一世于公元224年首都古尔城(设拉子Shiraz以南)建造波斯宫殿,模仿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筑形制是正方形的平面和圆顶穹隆的结合,北侧有一大拱门,中间为三个正方形大厅,上盖穹隆顶。宫殿附近河对岸高地一座建于公元209年的城堡,又名少女城堡。主体建筑东西向排列,东端的堡垒有伊万拱门,它的屋顶大概是穹隆式,下部为正方形。体现了萨珊宫殿和城市建筑相似的特征:长厅、拱门、圆顶、凹窗和楼梯。位于设拉子东南80千米处的萨维斯坦宫由波斯萨珊王朝国王巴赫拉姆五世(420~438年)建造,一个大圆顶下的方形大厅,圆顶是用烧砖砌成的。保存较为完好,从它高高的穹隆即可看出是西亚—东地中海穹隆建筑的叠涩传统,为典型的正方形结构上加盖圆穹隆。据外国学者的介绍,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砖拱在小亚细亚地区的普及程度,实际上比考古发现所揭示的要多得多。

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对欧洲建筑最大贡献在于对混凝土的认识,被称为罗马建筑革命。然而,罗马建筑的穹顶与西亚—中亚在材料和砌筑手法上都不相同。罗马建筑物主要的承重体系全是由料石砌成,内部为凝灰岩,拱顶和上层内墙使用“罗马混凝土”,外部包砌或石或砖,或是砖石结合等材料。未经烧制的土坯砖在古老的东方已有很长的历史,尤其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他们用砖砌筑筒拱的方法是跨过整个拱跨将砖一块接一块地砌成,拱肩以放射状或在水平方向上内靠。小亚细亚的砖作为独立的建筑材料,罗马的砖仅是包在混凝土墙芯以外的面层材料。其次,穹隆顶的构造不一样,罗马和东罗马(拜占庭)的穹顶为拱券结构,而萨珊波斯的叠涩结砌穹顶浑圆隆起。波斯—萨珊与希腊—罗马的穹隆顶共源于西亚—小亚细亚的传统,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

印度次大陆早期文明就已经开始使用砖,大约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建成摩亨佐—达罗遗址房屋与土城都用红砖砌筑。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波斯石构建筑影响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穹顶窣堵坡是表示天宇的半球形。佛塔的塔身是半圆形或钟形构造,底下是方形的台基,周围环绕甬道,开出四个塔门以对应宇宙的四个方位。这种覆钵形的半球体坟冢,冢体表面贴砌砖石,内实泥土,缺乏内部空间,并非拱券。石雕窣睹波则置于塔庙窟(支提窟,梵文Caitya)。由此可知,印度室外的和支提窟内的窣睹波穹隆顶都是实心的,人不得进入活动。石窟寺内部的穹顶是室内开凿,与砖石结砌穹顶不同。

笔者观察罗马与印度建筑状况后的初步印象,罗马式的混凝土拱券穹顶结构与印度半球体冢体表面贴砌砖石的形式似乎都与中国汉代砖结构穹隆顶没有直接渊源。方底穹顶的建筑形式是西亚的传统,波斯帝国产生典型半球形穹顶,这种穹顶建筑形式深刻影响罗马、拜占庭、萨珊建筑,也被后世的伊斯兰建筑所继承。通过对各地不同时期建筑形制结构的比较分析,我们更倾向于汉地穹隆顶受波斯文化传统的影响。

穹隆顶结构进入汉地或许存在陆路与海路各有不同的传播线路。首先是中原地区在西汉末期兴起高大前堂的砖室墓,新兴的丧葬意识和墓葬形式向四周传播扩散。岭南同样是受汉中原文化丧葬理念的影响,只是墓室结砌技术显示出略有不同而已。通常北方所说的穹隆顶是四角结面或四隅券进,岭南地区是称谓半球形穹顶二者区别至为明显。我认为岭南工匠接受不同的技法,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

中原地区无折叠涩穹隆顶墓的实例仅有河南襄城茨沟汉墓,营建时间为东汉晚期(约公元132年),还有就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与岭南地区的浑圆半球形穹隆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形成鲜明对比。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在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穹隆顶墓41座,1990~2007年清理93座,2008年后还有不少发现,总数超过150座。加上广西合浦、贵港等地的发现,岭南地区的穹隆顶墓数量不下于200座。更主要的是其出现时间比中原的要早近70年,显然这种结砌技术不是来自中原。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岭南叠涩穹隆顶墓出现得较为突然,而且一出现就是比较成熟的结构,中间未见过渡形式,有理由推断其为非本地自生发展。

拱券、拱顶与穹隆顶等建筑形式,在西方形成一个混合状态的建筑体系,这种技术的某些特点辗转传到中国,要想弄清其具体的来源是十分困难的,实际上其来源也不会单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努力通过还原其历史背景,探讨其接触的大体时间和路径。

四、从印度洋到南海的海上传播路径

虽然从考古学、文物学的角度无法确指东汉时期穹隆结构技术来自哪些地方,但是其源自西方是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基本的认识。中国文献与出土文物显示中国与西太平洋、印度洋各古国有着各种各样、或隐或显的交往和贸易。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直接交往关系不甚明确,或许缺乏直接贸易交通。《后汉书·西域传》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罗马帝国与汉帝国通使的记载。无论该使团是否由罗马皇帝派遣,公元前后从红海到印度(包括斯里兰卡)再到交阯这条海路沿线的考古发现足以说明当时东西通航通商的事实。印度得地理之便,经海路与中国的交通更加直接。《汉书·地理志》载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两汉时期还有多次印度遣使来华的记载。经藤田丰八与费琅考证,黄支国即印度东海岸之建志补罗,位于今印度马德拉斯南。冯承钧据此指出,公元前一二世纪时,汉使足迹已至南印度矣。西方地理书,如托勒密著《地理志》和希腊人撰《厄立特利亚海周航记》等,也记述罗马航海到印度、东南亚等东方交通贸易。南越王墓与南越王宫出土的舶来品和海外文化因素的文物,就是南越国利用海上交通的独特优势与海外交往的见证。汉代番禺(今广州)已是全国十九个都会之一,是海外奇珍异宝的集散地,成为中外海上交通枢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来自海外的半球形穹隆顶结构也随之传到广州也就顺理成章。

前面讲过,岭南穹隆顶技术与古罗马建筑穹顶和印度穹顶的技术有所不同。古罗马人拱券与穹隆顶以混凝土浇制,在墙体和穹顶外表贴砖;印度半球形窣堵坡的穹顶是实心,外贴砖石,都与砖砌筑的隆起空心穹顶不同。因此岭南砖室墓的穹隆顶技术或许不是直接来自古罗马和印度,倒是与中亚、西亚的砖结构穹顶更加接近。考古发现也为中国与安息交往提供旁证。广西合浦县寮尾东汉墓出土一件青绿釉陶壶(M13b∶47),据釉陶壶残片检测,低温釉陶壶釉面的化学组成与我国古代多种陶瓷釉的化学组成无一相同或相近,是完全不同的体系。黄珊等研究指出:这是在汉墓中第一次出现,造型与幼发拉底河畔的塞琉西亚遗址等出土的帕提亚埋藏的陶壶类似。釉陶壶制作于今伊拉克南部或伊朗西南部,生产年代在公元43~200 年。推测通过海路来到合浦。20世纪70年代,巴林国家博物馆发掘数千座所谓的“提洛斯时期”(公元前300~公元600年)墓葬,墓地第三阶段罗马时期(公元50~150年)的墓葬发现这种单柄、圈足,肩部有凹弦纹,施绿釉陶壶。合浦东汉墓葬出土的这件来自波斯湾的陶壶揭示了公元前后中国与波斯之间交往的事实。

我们对中原、岭南地区穹隆顶墓的发生、发展的概况,与同时代世界各地穹顶建筑略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汉地的穹顶结构技术来源于域外,岭南地区砖室墓是汉中原文化丧葬理念影响的结果,只是墓室穹顶结砌技术显示出略有不同。公元一世纪中叶,希腊人、阿拉伯人发现和利用季风,罗马、波斯、印度与中国诸东西方大国利用太平洋—印度洋构建起海路交通贸易网络。广州是海路交通贸易的前沿港口, 因而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穹顶的技术,本地工匠受到某种启发和影响,比如商旅的介绍、描述,也不能排除域外工匠指导参与其事,从而发展出与波斯建筑形式更加接近的穹顶。我相信岭南穹隆顶的结砌工艺不会是南越工匠自己摸索出来的技法,应是糅合了西方穹顶技术理念对中原式穹隆顶墓按着域外样式的技术改造。

岭南汉墓的穹隆顶,并不一定表示与西方哪些建筑有直接的因袭关系。我们今天一时无法确定其传播路线,不知其经过哪些区域,以及由什么群体带来。公元前后,汉代华夏族与西方交往众多,有陆路西域道、西南身毒道与海路南海道输入西方文化、物件或者技术。中国穹隆顶墓首先出现于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在西域、河西走廊等却罕见。半球形叠涩浑圆顶工艺从南海道传来岭南。由此可见,其传播(或者说接触、交往)的路径看来不是线性,而是跳跃性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与其他文化交流过程中显示出吸收力强,改造技术高的特征,汉地艺术家与工匠能迅速根据自己的习惯及喜好对外来的建筑、方物及艺术形式予以改造。欲从域外找到相同形制和外观的构造难度相当大,然其艺术母题还是有迹可循,穹隆顶结砌技术亦当作如是观。

作者  全洪  南越王宫博物馆

编排:李岩 代雨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建锋:西汉时期中国拱券技术的产生和来源研究
江西吉水县晋墓发掘简报
【技术前沿】质量成就口碑 责任打造精品——山东永锋豫兴热风炉设计施工案例
炭素回转窑沉灰室设计缺陷分析及改进
商水发现8座汉代古墓 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历史的谜团:田庄大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