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严文明先生讲述考古视角之极简栽培稻起源

     新年快乐!   

新年伊始,谈论点大事:自古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天大的事情。大家的主食--大米,似乎是司空见惯;殊不知,您碗中的大米,经历怎样漫长的时间,才来到面前的餐桌,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用高度概括和通俗的语言,为您娓娓道来。 

2014年1月7日,严文明先生应邀到从都国际会议中心之侨鑫博物馆讲座,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并征得严先生的同意,选取了关于栽培稻起源为主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讲座现场

中国号称以农立国。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农业的发展支撑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而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又是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为什么说她独特呢,因为她从来没有中断,而世界最古老的几个文明都是中断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跟中国农业的发展有关系的,中国的农业到了现代还是非常特别的,主要表现在她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如此大国,近年来从未听说有粮食短缺的现象,这是一个奇迹。因为我们的工业水平,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现代化水平都不如发达国家。我们基本上是靠传统农业支撑如此一个人口大国。我们以前说中国地大物博,现在看来地不大,物也不博。因为中国有很多山地,其山地面积居世界第一,并且还有很大面积的沙漠,中国最好的耕地只有东南角一个地区。如果从鸭绿江口到腾冲划一条斜线,线的右边才是比较好的耕地。这一区域占中国总面积的40%多,而其他的50%多的地区要么是高原、要么是山脉或沙漠。如果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进一步发展,这些区域也有很多宝藏,但是目前来讲,利用率并不算高,物产并不丰富,可养活的人口较少。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东南一带,而此区域人口主要依赖农业而生存。以此为出发点,可认定研究农业及其起源是一个重要而具有非常意义的课题。

我家乡在湖南,小时候,家乡曾被日本人占领过几年,无法上学读书,只能学种田,所以有机会接触最基本的农业知识,对种稻谷很熟悉;后来学习考古,并从事这个工作,更进一步还进行了种植水稻起源的探索与研究,可以说与研究栽培稻起源有点缘分。

过往一些农学家往往从生物的种群发展和传播来构建某种模式,然后再分析水稻是从哪里起源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印度起源,有的说是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中国云南等山地地区;有的说  是沼泽地起源,因为沼泽地里面有一些野生稻。

对中国来讲,中国农学家说是华南起源,华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这些地方野生稻非常多,虽然栽培稻是从野生稻发展而来。但是这些学说都没有考古学证据。

我们知道,野生稻有几个特性:①比较近水边,但不一定长在水里;②一丛丛的;③多年生,现在的稻谷是一年生的;多年生的稻谷依靠根部来繁育,不一定要靠种子;④秀穗(指从叶鞘中长出穗)时间相差较远,成熟不同时;⑤一穗稻谷果实不多,最多三四十粒,现在最多可达到156粒;⑥果实成熟后容易掉落,给收集带来难度。稻谷跟其他水果或块根比较,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能长时间存放,不容易腐烂。华南野生稻很多,东南亚野生稻也很多,所以农学家看好此两处作为水稻起源,因为栽培稻要以野生稻为基础。

我认为在野生稻多的地方,其他食物也很多。比如在中国岭南这块地方,植物性食物很丰富,动物类的食物也很多;而且采集野生稻非常麻烦,没有必要费功夫去采集,所谓没有生存压力,就没有动力。

而长江流域有一个漫长的冬季。动、植物食物匮乏,于是人们就思考:能否有一种食物可在冬季补充食物不足。那么,野生稻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野生稻可较长时间存放,秋天收获并储藏,冬天食用。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就开始观察野生稻习性。不同的野生稻品种之间有很大区别:有的穗小,有的穗大,人们就会挑选穗大的。果实成熟时间差异大,人们就会选择一些成熟时间较一致的,人们会有目的的去培育。作物的这种选种也是朝着有利于人们大量采集的方向发展。另外,野生稻分布不集中,人们为了收获方便会拔起来,栽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向着对人有利的方向演化,逐步变成现在的栽培稻。现在的稻谷基本上是同时收获,收获时也不会掉粒。农学家或植物学家一般认为栽培稻技术完全成熟时才是农业的真正起源;社会学家或考古学家则认为,人们学会自己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即用人工方法来改变天然产物的习性,逐步适应人类需要,这一过程才是农业的起源或萌芽。

水稻培育的过程很长,怎样从考古发现中找到这样一个过程?最早的栽培稻又出现在什么时候呢?目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通过考古学的方法。

考古学有一个优势,如果发掘出具体物品,就可以测定其年代。对于这类工作,农学家就没有办法了,需要考古学家来做工作。所以我们需要从考古学的角度去探究农业的起源。50年代,在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和天门的石家河发现了属于屈家岭文化的稻谷壳遗存,把稻谷脱粒以后的稻谷壳掺入泥土里砌墙,这种做法现在某些农村也还有。而这所房子曾经被火烧过,泥土被烧红后里面的稻谷壳也被烧成了灰,但保留和它的痕迹。如果不是把稻谷壳掺入泥土抹上墙,如果墙没有被火烧掉,这个稻谷壳就会彻底的消失了,泥土上也不会有很完整的痕迹留下来。所以种种机缘巧合,稻谷的遗迹保存下来了。即使稻谷壳被烧后依然有痕迹,考古学家根据这些痕迹就可以了解其整体形态:长、宽、厚的比例,稻谷壳上的痕迹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出来。

农学家可以根据这些痕迹来对比分析:这是不是稻谷?是一种什么样的稻谷?稻谷种类有很多。一般认为有两大类:中国人叫做粳稻和籼稻,南方的一般是籼稻,北方的一般是粳稻。日本的都是粳稻,而印度基本上都是籼稻,所以农学家对这两个稻谷的亚种,把他们叫做日本稻和印度稻,中国农学家知道在中国很早就有这两种稻谷的命名,也说明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两种稻子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国农学家一般也不用日本稻和印度稻这类的名称,而是用粳稻和籼稻。但是这两种稻子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都是从稻属里面的普通野生稻分化而来。生物分类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属在种的前面,一个属可以包含很多种。稻子是一个种,下面有两个亚种,就是籼稻和粳稻。那么,稻属植物有多少呢?有20多种,所以,只有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其他稻子都不是,以后也没有成为人类培养的对象,这是基本常识。

从考古学家的角度来看,日本人很注重种植稻米,所以,他们也比较重视稻谷的起源。日本的考古学家也有一个基本认识:日本稻不太像是日本起源的,他们如果要找起源会从以下地方考虑:印度、东南亚、云南等山地地区,日本稻基本可以肯定不是日本起源的,至于印度稻是否印度起源还有待考证。

那么,我们中国的学者也想尽量追溯栽培稻的起源。主要有两个问题:什么时候起源?哪里起源?首先来说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起源。5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了屈家岭稻谷的遗存。这在当时来讲,是一个重大发现,因为屈家岭文化距今4000多年,那时候就已经有很成熟的栽培稻了,发现的栽培稻与现在的稻谷形态差不多,那么就应该有更早的栽培稻。所以后面的考古学家就一直努力,把稻谷起源的年代往前推。在60年代有一些零星的发现,到了70年代,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有一个重要发现。河姆渡是一个被淹没的遗址,所以一些有机质保存的非常好,特别是房屋保存的很好,是干栏式建筑。上千根木头下面的有机质保存的很好,有机物里面就有稻子,并且量比较大。有的稻子甚至还是黄色的,没有变黑也没有腐烂。据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500—5000年,距今6500—7000年。比屈家岭文化的稻谷早了2500—3000年。这一发现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但是考古学家发现,这些稻谷的形态也是成熟的栽培稻,还有很多农具,农具也都做的很好。这就引导考古学家继续往前追,更早的是在湖南洞庭湖西北岸的澧县彭头山,这个遗址里面也发现了少量的稻谷。之后在彭头山周围是几个遗址都发现了类似的稻谷遗存。年代为公元前6000多年,距今8000多年。那么还有没有更早的呢?考古学家仍然需要继续做工作,寻找年代更早的栽培稻。

美国理查德·麦克尼士(Richard  MacNeish)博士,在墨西哥做玉米起源的研究,是一位很有名的农业考古学家。他认为全世界最有名的农业起源地一个是西亚(现在的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那里是世界公认的小麦、大麦的起源地;另外一个更大的农业起源地还没有弄清楚,就是水稻的起源地。他听说中国稻作农业在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后,就认为中国水稻的起源应该更早。他曾在中国参加过一个农业研讨会,会后江西的专家带他参观了新石器早期的遗址,里面出土了大量陶器。这个遗址就是位于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仙人洞在1962年就发掘过,由于当时没有年代测定的技术和工具,只知道它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具体时间不能确定。那么能不能在那里找到稻谷的痕迹呢?所以他就想跟中国考古学家合作,于是,我们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并得到批准,由我来组建一支中美合作的农业考古队,再次发掘仙人洞。参加这支考古队的还有当时江西省考古所的所长彭适凡先生、北大的李水城先生等人。除了仙人洞之外,对其附近的吊桶环进行发掘。两个地方都没有发现稻谷,只是发现了稻谷的植物硅酸体。很多植物都有硅酸体,它是植物里面的一种硅质物质,是支撑植物形态的。不同植物的硅酸体有不同的形态。考古学家还找到当时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赵志军先生,他通过选取硅酸体,研究发现它们的时间有早有晚,早的很明显是野生稻,晚的是栽培稻。所以他认为在距今约10000年左右,稻子已经开始被栽培。这是很吸引人的一个信息,不过可惜没有稻谷。

与此同时,湖南省考古所的袁家荣先生也在进行另外一个发掘。他发掘的是湖南南部道县一个叫做玉蟾岩的遗址,也是一个洞穴。在这个遗址的发掘过程中,93年发现了一粒半稻谷,95年发现了2粒稻谷。一共是3粒半稻谷。当时测定了跟稻子共生的其他作物的年代,为公元前12000年,距今14000年。玉蟾岩的稻谷壳有形态,所以,找到农学家去研究,农学家研究的结果就是:它的形态既像野生稻也像栽培稻。而这恰恰是考古学家需要寻找的。这就是从野生稻到栽培稻的过渡阶段,这就是早期栽培稻的遗存。那么稻谷的起源基本上可以确定就在这一时期,即公元前12000年,距今14000年。

接下来就要解决第二个问题:稻谷是哪里起源的?从地理范围来讲,玉蟾岩在湖南省南部,离广东不远。但它毕竟还是属于长江水系,江西的仙人洞也属于长江水系。所以稻子的起源地还应该放在长江流域起源这一个大空间里。后面考古学家就提出了长江流域稻谷的起源说。但是,长江流域是野生稻分布较少的地方,属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

在这些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了“稻作农业边缘起源论”。这在农学界和考古学界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概念了。这就解决了关于稻谷起源的两个问题。

关于栽培稻起源最近又有很多新的进展:一个是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这里曾经发现过较早的稻子,遗址的时间不算早,8000年前,但是发现的稻子形态完整,数量大,可以确定为栽培稻。另外一个是在浙江南部龙游县的荷花山。这里附近有十几个遗址,都可以归入上山文化,是10000多年前的。这里发现的稻谷也是比较成熟的栽培稻了。这个地带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应该没有问题。接下来的研究主要是把年代做的更精确一点;稻子的形态研究更精细一点;稻子的农业规模到底有多大等方面的研究更深入一点。

南方是稻子,那么北方呢?黄河流域在50年代,西安半坡就发现了粟,即小米。而且是在房子里面发现的,从形态来看很明显是栽培的粟。之后在河北省的磁山,70年代发现了一大批粮食的窖穴。粮食窖穴里面发现了大量的小米。如果是新鲜的小米,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约为10几万斤,同时也发现了成套的农具,并且已经做的很好了。年代为公元前6000年左右,距今8000年左右。接着以后不断在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都有粟和黍的发现,基本上分布在整个黄河流域。因为磁山有那么多粮食,农具又那么先进,可以断定起源的时间更早。后面在河北省的徐水南庄头,也发现有一些农具和少量的小米粒。在北京的东胡林,也发现了少量碳化的小米粒,在用于加工小米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上发现了小米的淀粉粒。东胡林距今10000多年。所以南北两种农业,一个旱地农业的小米,一个水田农业的水稻,在10000多年前都已经起源了。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拥有像中国这么成系统,这么早,所以,中国是两个农业起源的中心。并逐步发展成两个农业的体系,即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体系和以稻子为主的水田农业体系。农业体系就不是局限于一种农作物。比如说水田农业体系,以稻子为主;还有成套的农具、独特的耕作方式、其他的农产品等,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体系。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两个农业体系。这两个农业体系很特别,因为它们占了很大的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比西亚的两河流域范围大得多,而这一区域又是中国的核心地带。这两个农业体系可以互为补充。

西亚起源的大、小麦混合种植,而且范围很小;美洲是玉米的起源地。玉米起源年代较晚,美洲的文明发展也较晚,其文明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也小。而欧亚大陆这个古老文明起源以后,差不多整个世界的文明史都是在这里书写的。这两个文明一个是在西亚以小麦、大麦农业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等的文明,是西方文明。中国文明是在小米、大米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文明输入到朝鲜、日本,再输入到东南亚,进而影响了南亚,所以东方文明是在中国文明传入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两个文明的自身发展及相互交流,基本上构成了世界古代史。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农业系统产生的东、西方这两个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多么巨大和深远。

                                    (完)

资料整理提供:王献卉  刘锐莲    编排:李岩 代雨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业起源与中华文明
磁山遗址粮仓存粮十万斤,距今8000年
严文明:发现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
严文明 |发现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
农业文明的起源
河姆渡遗址(河姆渡)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