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阳节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菊花节等。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此日两九相重日月并阳,因而称重阳或重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九月初九的“九九”与“久久”是谐音,有长久之意,所以古人常在此日进行祭祖与敬老活动。1982年36届联大第20号决议建议各国政府确定某一天为“老人日”,1989年我国则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人大11届常委会第27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习俗可追溯到祭祀大火星的活动。“大火”星(即心宿二)作为古代标志季节的星宿之一,曾经几时古人将之奉若神明。《夏小正》称“九月内火”,意味着大火星将在季秋九月后于傍晚时分消失在地平线以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即指七月时分大火星已处在空中偏西的位置,九月时就该准备冬衣)。大火星的退隐会使人们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正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还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仪式。

位于天蝎座的心宿二即大火星,古代曾被人赋予令人敬畏而充满神秘的色彩

汉代刘歆所著、东晋葛洪所辑抄的《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此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相对应,均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屈原的《远游》一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季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时相传汉高祖刘邦宠妃戚夫人被吕后谋害后,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门嫁与贫民为妻,许多本来只在宫廷才有的重阳习俗也随之带入民间。《西京杂记》中记载贾氏时曾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也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南北朝梁代《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代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祈求长寿及饮宴成为重阳节的最重要活动,登高、吃重阳糕、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也渐成民俗。

唐代重阳节成为国家法定的假日,官吏在此日例行放假。

到了宋代,重阳节更为兴盛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阙:“今日俄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风俗依旧盛行,宫中从九月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早在西汉时期,《西京杂记》就有记载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长安志》中也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重阳节当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登高活动一般是爬山或爬塔楼。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称:“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晒秋

在湘、桂、皖、赣等地的山区,由于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演变成一种农俗现象。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师们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糕”与“高”谐音,此时又为登高之日故引为习俗。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宝塔状,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喻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上蜡烛灯。人们用“点灯”、“吃糕”来喻指“登高”,并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中菊花盛开的金秋时节,赏菊及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自陶渊明起才深入民间,陶渊明辞官隐后寄情于菊花,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以此为乐而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而且品种繁多。《东京梦华录》称:“九月重赐,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蘂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戸,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由此可见菊花成为开封市花的历史渊源。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之后重阳节期间赏菊之习尤为昌盛,往往持续多日。文人士大夫还效仿陶渊明的酒性,将赏菊与宴饮结合。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就是对采菊酿酒之举的描述。直到明清饮菊花酒依旧盛行,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可见菊花酒是古代盛行的健身饮料。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

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插茱萸和簪菊花

南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有如下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阳节插茱萸在唐代已十分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在《西经杂记》中已有记载。人们除了佩带茱萸,也有头戴菊花的,自唐代后历代都很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也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民间认为九月初九即使为吉日,仍怕遇到凶事而不敢大意,为防止灾难出现,人们在重阳节就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称为“辟邪翁”。

茱萸

毛南族的“南瓜节'

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对于年过花甲而又体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阳节时为之“添粮补寿”。子女们在这天置办几桌酒席于家中,请亲朋好友光临,来客都要带几斤细粮好米,或者新鲜水果。亲友送来的“百家米”要单独贮存。日后在给老人做饭时抓一些掺进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复,还需继续择日搞“添粮补寿”仪式。这种风俗实际上是出于对老人的一片爱心,符合群众的道德及传统观念。

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相传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它一经出现,就会有人病倒甚至病死,百姓深受其害。

一场瘟疫夺走了少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恒景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住着一位神通广大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功夫,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某一年的九月八日,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九月初九的早晨,恒景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后人又据此记载,在民间逐渐形成各种版本的传说。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岁时节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下面这几则都是有关重阳节的歌谣俗语,体现出了重阳节饮菊酒、放风筝的风俗,以及在重阳这日占卜天气的风俗。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仫佬族)。
重阳节,又试话登高。究竟年年如是,有乜功劳?虽则系如画嘅秋山,游吓亦好,做乜偏要向往重阳个日,至晓得风骚。你话敢样就可以避灾,亦何不大早。点解你单身前往、又试剩落个的妻孥。开讲话一部通书,都唔睇得到老。况系个的区区陈迹,重驶乜咁心操。既系你上日唔知,我亦唔怪得你去做。唉!悭吓脚步,何苦去寻烦恼。不若静坐思量,想吓边一样可图。
九月九,个个都去登高,你睇个班嫩仔,走得气嘈嘈。放起个只纸鹞在高处舞,扶汉声声(响弓声),唤起个的懦夫,总系企在个处风头,须要努力正好。虽有声威,可惜你未满羽毛,怕只怕失足云霄,个阵就遗恨万古。咪估个条包索,可以把天箍,既替得个佬流灾流难,边处唔流到。唉!难把身世顾,只望得天怜悯,俾你有点功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岁时年节----北京人的文化(10)
时光之麓,重阳节诗词里那深深的思念
告诉你一个不一般的重阳节
佳节又重阳,久久长长
重阳 | 赏菊辞青,登高敬老
重阳节的作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