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杨果《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的写作特点
 本帖最后由 原野丁 于 2012-10-8 21:39 编辑

       杨果,金末元初著名的诗人,11951269卒,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哀宗朝进士。历任县令,以清廉干练著称。入元后,官至参知政事,出为怀孟路总管,著有《西庵集》。
     《元史·本传》评杨果“工文章,尤长于乐府”。《太和正音谱》说杨果的曲“如花柳芳妍。”杨果在金亡以后五年才出来做官,虽在元朝任职,然而元初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一直是歧视、压制的,即便是做了官的汉人,也比同级的蒙古官员要卑微。他仍怀恋着前朝,对于亡国之痛,他一直不能忘怀,既无望恢复故国,又不满当时的境遇,国家兴亡的感慨,抑郁不得志的悲叹常常涌上他的心头,他只能以诗言志,把所有的悲情都寄托在一首首飘逸的小令里,或浓或淡的忧伤晕染了他的每一字每一句,读来让人感到无比怅惘。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 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历代对这支小令的评价——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谢榛《四凕诗话》说“妙在含糊,方见作手。”李渔《答同席诸子》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以上三家都肯定了这支小令的写作,妙就妙在,作者在作品中将自已的见解“隐蔽”起来。诗歌要求用最经济的篇幅,表现最丰富的内涵;以最婉曲的语言,抒发最深沉的感情。如平直浅露就没有余味,就不能寄发读者的想象。我们现在逐句地分析这支小令的写作特点: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读者看到:一叶美丽的小舟,从杨柳岸边飘荡过去,舟上一片欢歌笑语,互相唱和,打破了深夜的寂静。这一开头,就富有诗味,是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有声有色的画。它使诗人有了联想的契机。没有这歌声,就不会引发下文的“惊破鸳鸯之梦”和对“南朝旧曲”联想、“司马泪痕”结果。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这三句,一是反衬法,以冷反衬上文的闹,一孤独反衬上文的欢笑,形成冷热对比,悲喜交错,使悲者更悲,孤独者更孤独。符合王夫之在《诗绎》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诗歌写作技巧。二是倒装法,以化板为灵活,以平淡为奇突。“独卧江楼”是为了“寻梦”,“夜如何”是“惊梦”后的诘问,作者却把它的语序倒装过来。正如王骥德在《曲律·论句法》所说的“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也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总的来说,这是诗歌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法写法。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梦到什么,留下空间让读者去联想,起到悬念的作用。
      “伤心莫唱, 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这里先解析“南朝旧曲”,是指陈后主填词谱曲的《玉树后庭花》《隋书·乐志》说它是“以绮丽相高,极于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后世称之“亡国之音”。以陈后主的荒淫比喻金宣宗、金哀宗的无道,寥寥数语中把对金的腐败、元的黑暗揭露无遗。而“司马泪痕多”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句。原诗是抒发沦落天涯感概,这小令是抒发故国黍离幽思。这种点到为止的写法,把自已的见解更深地隐蔽起来,目的有二,一让当局者捉不到把柄,不象李后主被赐予鸠酒的下场;二让读者去联想、去发挥自己的想象,使作品更有深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杨果《越调·小桃红·采莲女》赏析
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荷花诗词
关于划船采莲的古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