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瘦燕关于温针的临床心得

❖ 本文系我国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撰写于60年代的著作之一'留针 温针 伏针 伏灸',摘自《中医文献杂志》。本期为大家介绍陆瘦燕关于温针的临床心得,今后将为大家呈现关于陆氏针灸对于伏针、伏灸的临床心得,敬请期待。

 

温针的原始

     对温针的出处问题,历来没有准确的查考,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中有一段节录王节斋的话说:“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怯针穴上以香白芷用园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王节斋亦明人,其称“近有为温针者”,似乎温针之法流行已晚,约在元明之季。其实温针早在汉时已很盛行,张仲景著《伤寒论》中,就曾不止一次地提到温针,如:“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仲景乃后汉楚人,其籍贯适与节斋所称“楚人之法”相合,故今之温针似可信为古之遗法。《灵枢·官针》在九刺中,有一种叫焠刺的,其文:曰“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经筋》对治疗诸经筋痹症均用燔针,其适应症,和目前临床上治疗痹症大都采用温针的方法相同。明代吴昆《素问注》中说:“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耳不必赤也。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不但暖也,此治寒痹之在骨也。”从吴昆所举燔针的操作方法上看来,古之燔针可能就是目前的温针,所略有异者,不过燔针是以火取暖,温针是用艾加温,惟在使用的燃料上似乎有些差别而已,其实基本上是一样的。至于焠针,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记载说:“火针即焠针,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据此,则燔针即温针,焠即火针,似可统一了。


温针在临床上的应用

     温针之法,古人有以《内经》“针而不灸,灸而不针”之言为据,议为“山野贫贱之人”之俗法者(详《针灸大成》节录王节斋之全文)。

     根据本人临床上的体会,温针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使病人不觉其烫,而借以帮助针力之不足,在留针时间给以适当的温通作用,不象灸法的须借艾火之力,欲其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发挥祛散阴寒的效能。所以在临床上,温针只要取其温暖就够了,并不需烧之灼热,这一点和灸法是根本不同的。因此,我认为不能拿《内经》针灸不并用之戒言来束缚温针,借以贬低其在治疗上的价值。节斋之言,未免过于偏执了。

     温针的适应,宜于阴寒之邪所侵袭而致的疾病,如冷麻不仁,走注酸痛,关节不利,经络塞滞,肿胀腹满,以及瘫、痪、痿、痹四大奇疾,久病经络空虚,荣卫之气不调等病,效果尤著,特别对一切慢性疾病属阴寒者,更为相宜。除高热、肝阳、心悸、惊恐、抽筋、震颤、癫痫、喘息,以及不能留针的病人外,都可适用。

     但是使用温针,必须注意的就是艾炷不宜过大过多,依我个人的经验,一般只须灸一壮(如枣核大)就够了,不必多灸;目前一般病家往往要求烧得热,灸得多,也有的医家主张将艾球包于针柄上,与皮肤面靠近(约离二三分),必灸至内部感热为止。独不思在一个经络塞滞,荣卫失调,其本身知觉已失常态的顽痹病者身上,待灸至内部感热,往往外面的皮肤已经灼伤,轻者针处红赤,重则溃烂,非唯达不到治病目的,反而增加病人后患,所谓得不偿朱,殊有失温针温通经脉之意。

    此外,温针的灸壮多少,和艾炷大小,对针具的质料,针体的长短粗细也都有关系。例如:粗针、短针、银针等传热较快,艾炷宜小;长针、细针、钢针等传热较慢,艾炷不妨稍大。总而言之,这问题的决定,须根据物理学概念,视金属针质的热传导系数大小,和针体的长短粗细而灵活掌握,不可胶柱鼓瑟,执一而论,以至影响温针的疗效。

     另外,是否施用温针就不要用补泻手法了呢?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病的基础,针尾加温,调其荣卫之气,不过是在补虚泻实后起了辅助作用,目的在帮助针力的不足。所以手法的运用,仍是不可偏废,否则舍本逐末,其疗效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理想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氏针灸关于伏针、伏灸的临床心得
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
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下)
颈椎病的治疗的简单方法 - 针灸临床经验 - 针灸聚英网·针灸论坛 - Powered b...
贺氏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体会-贺普仁 三通法 微通法 温通法 强通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贺氏三通中医专科门诊部
陆瘦燕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