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惠州古村】广东省古村落皇思扬村

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先后有黄沙洋、皇思扬、黄狮三个村名。该村处于西枝江边,南傍平多公路,平西古道穿村而过,距惠东县城25公里,距多祝镇1公里。皇思扬村是惠东县保护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古建筑四周以房屋为屏,占地约20万平方米,屋连屋,墙连墙,把四姓的居民紧凑相连,是惠东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2006年被省评为“广东最美乡村示范点(人文历史类)”,2008年被省公布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之一。

一、村名的起源

据文字记载,皇思扬古围村先后主要有黄沙洋、皇思扬、黄狮三个村名。古围村距惠东县城25公里,属惠东县多祝镇管辖。近村的北面有一条自东向西汇入东江的支流,名曰西枝江。西枝江南岸与村相望有一片二千多亩金子般的由河水冲积而成的黄沙地,当地人称“下洋底”或“下景”。村所处的具体位置就是西枝江南岸一片黄沙即“下洋底”旁边。古代地方名称大都是以地理位置、地貌、重要标识物等来起名的,同时“江”也称“洋”,于是西枝江边一片黄沙旁边的村落就叫“黄沙洋”了。因此黄沙洋应是古围村最早的名称。

“皇思扬”是古围村第二个名称,现镶刻在该村重修于雍正年间的西城门上。此名的来由议论较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皇思扬就是从黄沙洋的谐音演变的,意思是“皇帝都思念着要为其扬名的地方”。此外,一些村中家谱和记事簿亦有与上述共谐音的“黄狮洋”写法。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即1946年,该村的各姓族老组成校董会,商谈振兴村的教育事业。决定以村的挹华学校为基础,兴办一所完全小学。在起校名时,希望该村像雄狮一样重振雄风,起名“黄狮小学”。由于该村重教育,聘名师,学校的教育成就闻名惠阳地区。至新中国成立,校名亦用作村名,使用至2005年。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古村的保护和宣传力度,还向省政府申报“古建筑群保护单位”,据此由村申请,经惠东县人民政府批准复原名皇思扬,以体现古村的特色。

古村的村名从黄沙洋、皇思扬、黄狮再复皇思扬的更替,反映了皇思扬人奋斗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记载了村人的开基的艰辛,村的兴起——衰落——兴起的轮回历史,也形象地体现该村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林原树来村视察时,曾给村名定位:黄沙洋是村的地理名称;皇思扬是村的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名称;而黄狮是村的文化名称。

二、别具一格的岭南建筑

皇思扬村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从闽南迁入。清朝时,各姓先人奋力开拓,可谓枝繁叶茂、丁财两旺、科甲蝉联、官宦辈出。先辈集四方能工巧匠,主采闽南风俗兼纳客家习惯,精心谋划,大兴土木,建成与四乡建筑有别、自成一体的院落村围。

当我们缓缓地穿行于皇思扬古围村时,那些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巷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个独特的美丽,总会让我们在欣赏之余沉思且为之赞叹。皇思扬20万平方米庞大的建筑群,既是依山而筑,顺势而就,又不失紧凑有序;既有四合院式的严实,又有府第式的开放通达;既有封闭式的布局,又有巷道相连;既是设置防御,更是居家自然生态。这种种似是无意却具匠心的布局,充分表现了皇思扬人生存的环境状况以及一种追求平静、和谐、和平的文化心态。如果说云南的丽江、山西的平遥是经济发展(当时通外域驿道)的必然,那么,皇思扬则是一种更开拓的自然生活理念。古建筑的价值,是一种过去的辉煌,一种活着的存在。一个家,一座楼,是一个聪明人最悠远的心事。

皇思扬古围村,名,名在庞大,20万平方米,一百多座宅第,多姓人家;美,美在古朴,美在建筑,看似平常,里面却有洞天。用古色古香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1、建筑布局

村庄是人们集中生活的场所,房屋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居所。古围村北临西枝江,西傍南门河,鹅卵石铺成的平西古驿道自西向东穿村而过,村中几个小山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别有情趣。

全村有东南西北四大城门,四门用专用的围墙或民居外墙连结围成“城”,似客家“大围龙”。城内各姓俱各成“寨”,寨内各房系又各成院落,院落内又分各家居屋。古围屋多为“三间两廊一天井”、“上三下三一天井”或“上五下五一天井”式的四合院和府第式的布局结构两大类,是为“小围龙”。各家各户、各房系各姓氏间,由百多条大小不一、长短有别、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巷道相连成网,形成“城中有寨,寨中有院落,院落有家居”的“大围龙套小围龙”的建筑格局。

纵观那一百多座古朴精致的民居,它们依地形错落有致,或山坡或阔地,或河畔或塘边,各有韵味。那雕檐翘脊,那画栋雕梁,那青砖黛瓦,那后院前庭……虽无皇家宫苑的宏伟,却尽显官宦人家气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家生态和四乡八里能工巧匠的无限才情;那厚实威严的大门,那张狂的石梁,那大小屏门精美的木雕石刻,那山墙的龙纹凤塑,石雕的窗花,檐口的灰塑,梁架椽头那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动物,瓜果造型的木雕……虽无寺庙道观的堂皇,却都闪耀着民居主人的智慧和皇思扬独特的建筑艺术光芒。

皇思扬古村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单体建筑合成一个庞大的城堡,具有非同寻常的防御能力,又是交通要塞,故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兵曾以此作据点;蒋介石率兵东征时亦在村中小憩、演讲;一九四九年国共两军亦曾在此驻扎对抗;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亦有一个连队在此驻扎四年之久。可见皇思扬的建筑布局是具有一定的作战和防御能力的。

2、门

人类自有建筑以来,就有了门的历史,是最早的文化之一。皇思扬是一个庞大的古村落,是民居,但却大有“城”的味道,古时候就设有四个城门,现在较完好的就有皇思扬城门和大兴门,外有复兴门。这三个城门,很明显的有着防御的功能,除了厚实、坚固、高大和有枪眼之外,它的门顶都有多重暗藏机关。

“进士第”、“将军第”、“翰林院”、“大夫第”、“都尉第”的大门,这是有身份人家的大门。石门、石墩、门槛,它们的大小、高低、宽阔都是有等级所限的。

书院学堂的大门,和那些宅门相比,它表现出平和、宽敞的氛围。

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的门多为屋内庭院、通道装饰之用,可见匠心独运!

3、厅

厅是聚会或接待客人用的大房间。该村对厅的设置十分讲究。从递进式看,几乎每座房屋都设有前厅、中厅和后厅,有些更大座的房屋还设置有厢厅、廊厅,甚至还有厮厅。一般说来,前厅作接待客人用;中厅作议事用;后厅作女眷小孩活动用。有的后厅还设置先祖牌位或观音菩萨神位。说到“厮厅”,恐怕极少人得知其含义。“厮”则仆人,顾名思义“厮厅”就是仆人活动的场所了。还有,祠堂也有称厅,如萧氏总祠就称“狮子厅”。可见该村对厅的设置及称谓划分之精细、等级之森严,也充分体现了“厅”的历史文化。

这是该村最著名的厅,叫官厅。该厅建于清朝乾隆末年。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兴建的聚会厅。家族长者六世祖萧志君,当时已八十多岁,膝下有七子三十一孙,曾玄满眼,五代同堂。因其子孙高中举人、进士多人,子孙多在当朝为官,其本人亦受皇帝封官。于是由其老人家主持,举家族之力建成此屋供家族聚会和接待朝廷大员用。此屋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做工精美。总共有九个厅、十八口天井(其中侧巷有一饮水井,名曰鲤鱼井,一井当十井),故称“九厅十八井”。在当时来说此厅是新建的,还称“新楼阁”,后人又称“武魁楼”。

4、檐角

一座房子就象一个站立的人,所谓门面,如果说门是一张嘴的话,那么檐就是眼眉。眉是否端正、秀美,对脸部是影响很大的。瓦檐一般都用灰沙封口的,这不但是为了坚固瓦片,同时也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装饰。有的是做成心形的,有的则为竹筒形,还有的是塑造成鱼嘴形,精巧有神,栩栩如生。檐下则是依势而就的灰塑,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再下面点就是壁画了,有故事人物的、也有诗词书法的,还有花草虫鱼的,精湛细腻,神气盎然。这仿佛是一个民间工艺别出心裁的展览。

5、窗饰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窗也就如我们的眼睛。皇思扬的窗真可以称得上形态各异、五花八门,不但有长形、方形、心形、圆形的,也有木雕石雕,还有花草虫鱼,福寿动物,篆体书法等等。总之,这些装饰都寓意了福福相连、福在眼钱(前)、福禄寿全、平安大吉等好兆头。

更多、更美、更精的窗饰是在进了大门以后。那里更能体现主人的深邃智慧和悠远心事。象征高雅情操的梅兰菊竹,体现人生追求的福(蝙蝠)禄(梅花鹿)寿(寿桃)、全(元宝铜钱)和寓意生活情趣的花草虫鱼,寄托子孙繁衍的石榴百子以及高风亮节的莲花松竹等等。这些虔诚的祈求、深沉的寓意还充分体现在柱子、榫头、桁梁,厅堂的屏风上。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既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6、建材

皇思扬古村落濒临西枝江而建,数百年来频遭洪水之患,洪水大时可淹至门楣;同时该村也属沿海地区,常遭台风侵袭,十二级台风也不鲜见,但数百年来,其数百座大屋仍巍然挺立,代代相传,其中之奥妙除是人精心规划、精心施工外,精心用材更是关键所在。

。先看外墙。墙基及下半墙用三合土(沙、黄土、壳灰加黄糖、糯米浆)夯实而成,坚固耐用,枪炮都不容易击穿。已建二百多年的圣旨牌坊被毁后今修复,其承受百多吨石料的基础就是三合土构筑,经专家鉴定完全可用。墙中层砌鹅卵石,上层用青砖,坚固又美观。再看内墙,楼棚下为鹅卵石砌,棚上则用泥砖,石防水浸,泥砖通风透气兼防潮还隔热,因为棚上要贮存谷物及易潮物品。

墙的批灰也有考究。泥砖墙用取自西枝江河滩的冲积淤泥(极细的沙)拌灰浆批成。鹅卵石墙则要批三层:第一层批三合土粗灰(即粗沙浆),待其未完全干,初显裂缝时将裂缝敲密;第二层用三合土细灰(即细沙浆)批成;第三层才用灰浆拌纸巾批磨而成。以上做法使墙与灰紧密粘合,达到墙光滑、耐久、无裂缝、不脱落的效果。

。凡选用的都是精工烧制的青砖,规格统一,外不抹灰,只在砖缝填灰,美观大方顶风雨。

。挑选产自福建或东江流域的久年老杉树,三、四十公分的杉树刨剩二十公分左右,头尾一致的正材才能使用。“日晒千年杉”一点也不假,如今古屋的桁少有腐朽且不变形,仍堪重负。

再看。底瓦是较厚实的大红瓦(又称广瓦)一个接一个排列;第二层是一般的大红瓦,叠次排列,盖七留三;第三层才是小青瓦,基本是竖着排列,就算是十二级台风都掀不走,更别说有漏雨之患。住瓦房通风透气,冬暖夏凉。如果遇有几个烟民吞云吐雾,立马烟消云散不见踪影!

7、井

“有水则灵,有水则活,以水为财”,除半抱绕村的西枝江和南门河外,不可不提的是古村内的水井。村中有古井十眼,皆源沛质甘,历经几百年至今不弃。井径大的1.2~1.6米,可容多人同时用桶汲水;小的0.6米仅容一人用桶汲水;有二眼井口封盖三孔石板,限定最多同时三人汲水,井深6~12不等,井壁用弧形石板或青砖或青瓦圈砌成,一石一砖,俱见匠心。最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有三点:一是有八眼古井布局为 “北斗七星拱月”之巧;二是井眉之美,有大眉小眉,有单眉双眉,有高眉低眉,有合眉骈眉,均用青石凿成,其造型、弧度、线条美不胜收;三是古井与井眉造型的暗喻之妙:八眼井的井眉为圆,井台为方,意指天圆地方,其中,有二眼井环井眉镶嵌排满二十四块条形青石板,形似八卦,意含“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亦代表“坎、离、震、兑、乾、坤、艮、巽二十四方位”,匠心别具。每眼井不但至今仍是生活所赖,更是一件件古代建筑的艺术精品。

8、排水系统

一个集几千人居住、占地面积二十多万平方米的村庄,如果没有一个利落完善的排水系统,就会污水横流、泥泞裹足。皇思扬村没有这种现象。该村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先是通过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汇入精心设置的十多口池塘,再由池塘排至沿村小沥,小沥汇入西枝江。渠水流畅,不闻水声。水先入池塘,次进小沥,再汇入西枝江,从风水学讲,聚财而不直出;从环境科学讲,污水经沉淀、循环、再沉淀,然后才入江河,符合生态环保。路巷铺鹅卵石,晒场用三合土夯成。除遇洪水外,不管下多大雨,尽可穿鞋畅行村的任何角落。池塘的设置也别有情趣,多数为上游阔大,下游略收,呈荷包形,据说好聚财。曾有来村视察的领导戏说:现今的城市排水规划与设计要来皇思扬学!

皇思扬的古建筑,有别于云南的丽江,有别于山西的平遥,却体现出它的开拓进取,更为现实的生活理念,多姓人家几百年来一直和睦相处,在中国也是为数不多的。就她的建筑艺术既有明显的传统观念,更有她的哲学思想,她又一次证明了,生活的智慧永远与生存的压力相互依存,而这种智慧总是在历史中有了光大、有了发扬。当人们通过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之后,人类的家园也就变得更自然和更有诗意了。

“青砖黛瓦石门框,鹅卵石巷通四方,青山绿水安乐住,文武全才大牌坊”。是艺术,是不朽的皇思扬建筑艺术,让皇思扬古围村鲜活至今。

三、主要建筑简介

1、皇思扬城门

皇思扬村的至高点,即“城门顶”或“寨内顶”,因门楼坐东向西,故名“大西门”,系该村主要村门之一。该门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清雍正年间由举人杨秉智主持重修,门额上那块青麻石阳刻楷书“皇思扬”门楼石匾,为此时所嵌。她标志着皇思扬走上了全盛时期。有家就有门,国家如此,小家也如此。门是一个标志,标志主人的身份,标志主人的贫富。

门楼砖木结构,拱门宽2.37米、高3.18米、厚1.55米。墙中间有凹槽,木栅、木闸可由上放下。厚厚的门就可以关闭了。大门的正上方,有两个长方形小孔,象是一双眼睛,长年不眨注视着风云变幻。

门楼高大厚实,平添了几分威严,无论你是走进还是走出,都会有着别样心情:走出去,站在至高点,放眼望去,心情开阔,那宽敞的卵石台阶,让你身正体直,轩气凛然;走进去,中间是协天宫,前后左右是各姓祠堂,数百年来,初一、十五,村中各姓村民都会前来上香,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那爆竹的红纸屑铺满所有街巷,那种喜庆,那种欢乐,那种祥和,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在家族观念特别盛行的中国土地上,多姓祠堂建在一起,这种习俗并不多见。逢年过节,这里真是热闹非凡,和睦相处可见一斑。这一切似乎都由正中的那个关帝庙的关老爷牵引着。“忠孝无余地,春秋不老天。”

皇思扬城门,系明崇祯年间皇思扬杨氏二世祖东阳公主持所建。其时,按设治防御之需,围寨并建城门,主门雄据于村西最高处,背依关圣庙,居高临下,扼守一方,称大西门。清雍正年间四世祖秉智公(文举人)牵头重修,用青麻石阳刻皇思扬三字嵌于城门上,后遂以皇思扬而名村焉。

城门虽历尽沧桑,屡经战火,然保邑人,其功厥伟,至今三百余载,依旧巍然耸立。

2、大兴门

大兴门,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位置在古村城门顶北面,故又俗称“北门”。此门分内外两度城门。内门向北,楼棚上是北帝(玄天上帝)庙,始建于康熙元年。道光廿三年重修北帝庙时,因考虑到风水(北煞)及防卫问题,在原城门之外连墙建一小瓮城,再建一城门向西,命名“大兴门”,便成为有内(向北)有外(向西)两度城门的现状了。

城门座落在村中至高点,居高临下,城门内墙几近一米厚,外砌青麻石,墙设枪眼若干,大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势。外门楣上石块阳刻行楷“大兴门”三字,十分遒劲,门上框灰塑五个红蝙蝠,兆意“五福临门”。站在城门上,东、西、北民居一目了然,数十座古屋栉比鳞次,如蛟龙起伏;城门左右两侧五十米处,各有一口颇大池塘,人们称之“龙耳”,虽有点牵强,却也协调壮观。

3、关帝庙

当你走进皇思扬城门的时候,第一个欢迎你的就是关帝庙里的关老爷了,他在这里己等候了340多年了。这个关帝庙并不辉煌壮观,但它的站立就不失为一道风景。那硬山顶的龙凤呈祥,镬耳式风火山墙的灰塑图案、绿色琉璃瓦、山墙前面的石柱,都显示了他的威武不减当年。

关帝庙还有一个故事——一个村人和睦共处,忠诚好义的故事。据说村中的杨氏先祖杨带泉在此定居后,几经奋斗,艰苦创业,逐渐兴旺,甲丁繁衍,到了第三世祖杨一腾时,遂想在“城门顶”建个祠堂,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登上城门顶一看,此处正是龙脉所在,有龙脊,有眼睛、有耳朵,坐东向西,颇有鹏程之势。风水先生问:“要建什么?”,杨说:“此话怎讲?”风水先生说:“建祠堂,杨姓好,建寺庙大家都好。”杨老先生没作考虑,马上说:“那就建关帝庙。”于是清康熙元年正月初七兴工,四月初二日落成。

关老爷就是在这里默默地、忠心耿耿地守候了348年,有寂寞,也有欣喜。到了过年过节,特别是“打蘸”,这里可不是一般的热闹可以形容。加上周边又是萧、杨、许氏的祠堂,别的不说,就说那鞭炮声,那红纸屑,就够你想象的了,一夜之间,皇思扬人把附近的巷道都密实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毡。皇思扬偌大的古围村,多姓人家居住,一直和睦相处,这和他们一直恪守的忠义有关。文化大革命时,村中好些古迹都遭到了破坏,关帝庙却一直保存完好。这就是历史的证明。

4、圣旨牌坊

皇思扬“介寿诒谋”圣旨牌坊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嘉庆十五年(一八一),嘉庆皇帝因广西新太协副将萧凤来战功卓著,依制连下圣旨六道,赐封萧凤来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为武功将军和夫人,表彰其父萧元高积德行善,教子有方,继承和拓展了前人的计策和谋略;其母曾氏贤良娴淑,举止庄重,含辛教子,使之果成国家栋梁。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萧元高夫妻俱八十大寿且五代同堂,承兵部尚书蒋攸、兵部侍郎董教增同奏,嘉庆皇帝御书“介寿诒谋”牌匾一方赐萧元高夫妻,以祝其夫妻大寿、赞其夫妻功绩,并恩准建造牌坊传扬。嗣后萧凤来官至右江总兵。

牌坊为四柱三开间石楼,柱为方形,明间柱脚前后各置一石狮,尽间各置抱鼓石,上部正、背面龙凤板分别为竖排阴刻楷书“圣旨”、“恩荣”,中间两面均镶御书“介寿诒谋”,正下方刻圣旨原文,背面刻奏折,龙凤板边框及额枋浮雕精美花卉、人物图案。牌坊气势雄伟,图文并茂,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工艺精湛。该牌坊被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5、武魁楼

武魁楼,原名官厅,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萧氏六世祖志君公主持完建,因志君公有七子三十一孙,多人在朝为官,故称官厅,又因其新建且规模大,厅井多,又称“新楼阁”、“九厅十八井”,志君公之孙萧凤来登武进士,后称武魁楼。武魁楼坐东向西,砖石木结构,三进院落四合院式七开间布局,单檐布瓦硬山顶,四角设有三层碉楼(己损坏)。外表看,它并不豪华、雄伟、张扬,却张显了朴素、厚实、庄重。这可能和主人的性格、所好有关。志君公之孙萧运开、萧凤来等虽官武将而雅爱翰墨。果其然,青石门框,不设台阶,进得门去,便是一个宽阔的天井,第二进是为主厅,明次间不设墙,利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构架上盖的桁桷。那些采用精细的圆雕、镂雕手法,雕成的民间习俗、故事传奇、花草虫鱼的构件,描金绘彩,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值得你好好品味。这些构件都是由那些八角形石柱或圆形的木柱顶起,上面镏金溢彩,下面宽敞明亮。当你身临其境时,也许能体会到主人的那种雅爱翰墨的情怀。第三进为后厅,明间设祖牌神龛。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楼也是等级森严、贵贱有别的。主、客、仆,官大小,朋亲疏,他们的居住,饮食、接待都有较严的规定。

200011月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6、蟹形屋与三眼井

皇思扬郑姓先祖居住过的地方。五间三进两头有横屋四面包围。前面东西两向有大门,各伸出一条道路,对称的弯曲,酷似蟹钳,中间是个大禾坪,禾坪两边有两口“三眼井”,为蟹的两只眼睛。前面有高于别处的围墙,这样就让这“蟹”有了勃勃的生机,所以人称蟹形屋。为什么先人要建成蟹形?有什么禅机?无证可考,不得而知。蟹臂有力,还有锲而不舍的执着,且可横行,他的横行却又是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尊严,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难道先人就这个意思?更有意思的还是那两个“三眼井”。井是人们熟知的,且都大体相同。有所不同的是,水质、水温、水位,还有就是井台、井盖的设置罢了。这里的两口井的井盖,就是一个一米直径的青麻石大圆盘,上面开有三个圆孔。既是安全起见,也有别的含义。有人戏说,人要有三只眼,一只眼看自己,一只眼看别人,还要第三只眼看世界。郑氏先人也是这么戏说的么?不管世界怎么在变,这“三眼井”不论是春夏秋冬,近有水田浊水,但这井的水质、水温、水位始终不变。还有这井的井台设计,可谓用尽心机了。二十四块条形青石拼成八卦状,排列中蕴含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据说开始排列方位有误,事事不顺,后经堪舆调位,得以意愿。这三眼井的水养育了郑氏十二代人,这是实实在在的。

说起这蟹形屋,还有一段佳话。皇思扬萧、杨、许、郑,四姓人居多,郑姓最迟落基。郑氏先祖是海丰公平人,因为多祝最早成为粤东物流的集散地,商贸繁荣,郑氏先祖常到多祝经商,因此和皇思扬的肖大公、杨大公过从甚密,成为知交,遂邀他来皇思扬落居。郑氏先是老家难舍,婉言谢过,后经不起萧、杨义重意诚,遂来此建基立业。萧、杨大喜,萧以白银两担相赠,杨以十亩宅基地拱送,传下一段佳话。皇思扬多姓人家一直和睦相处是一个最好的见证。

7、养正山房

养正山房是皇思扬杨氏富绅杨恒德所建的学堂。它座落在皇思扬村西边,地处围村边缘,占地面积为900平方米,而其建筑面积只有200多平方米。就从这点上说,可见主人的心胸怀开阔和精通建筑上的留空艺术。主体建筑坐东向西,一厅两房,大门前是一条开阔的长廊,由两根水桶般粗的圆木支撑着屋檐。在长廊的上壁,画满了花草虫鱼、名家书法。让人一看就知道,此地非彼地。前面的开阔处有一大大的花坛,鲜花长年不败。长廊一头是一个八角形石门,长廊另一头是一个六角形的石门。这里的玄机不得而知。走进六角门,走过天井,又是一厅两房。长廊外东侧是一个露天的石板楼。石板楼由砖柱、长石条、大块石板构筑而成。此楼下面就是水塘,闲来无事,可在此观鱼赏月,此心悠然。

养正山房南临一条十多米宽的小河,那时小河水深水净,河上有一条小石桥,小河两岸翠竹果树延绵不断,真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养正山房近水,有水塘、有小河,前面开阔,远可眺南山。其寓意;得水之灵,可上南山。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幢主建筑至今还完好无损。纵观整个山房的布局,依其地形之势,发其水土之利,做到了无序却有致。

8、鹅卵石长巷

长短宽窄不一的卵石小巷,村中有几百条。或宽敞或幽暗,九回八折,疑是无路,却有洞天。当你穿着木屐,或是赤脚走在上面,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怎样的一种心情?那是一种纯净了的快乐,或是一种信息的跳跃。在那个“水泥”还没有出现的年代,这种实在求变、拙朴美观、且富于健身的理念,那是一种天赐的智慧,也许每个鹅卵石都有一个故事。这小巷确实有过很多故事,小巷既是通道,又是村之间,户之间的君子界碑。若是你长时间在此环境居住,你可以隔着墙判断出走在外面的人是男是女,是过家闲聊的,还是做工赶路的,又或是匆匆的、无序的那是小偷。如是小偷,他一定很难逃脱,当你跑出这条小巷,而在小巷的另一头,早己有人挡住了。皇思扬的小巷要比平原上的地道战复杂得多了。曾有不少游人说,他走了大半天还没找到出去的路。(惠东县多祝镇镇委、镇政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连城培田 福建省民居第一村
2018年端午闽西行3——培田古村
(乡情)走进桐栋村,大山深处的“炮楼“建筑
楠溪江旅游,古村是必去的景点。
华州五龙山下神秘的“门楼”
《走乡村》:泰顺库村有一个上千年的“唐宋遗风”古村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