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程红兵:一介书生的“田野”记忆



50岁,我换了一个岗位,从上海市建平中学调到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从此,不再给中学生上课,转而给老师上课,给校长上课。我觉得应该梳理一下作为中学教师的从教经历,算是给自己30年从教生涯做个小结,没有超凡脱俗的雅趣,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一介书生的“田野”记忆。


1982年7月江西师范学院毕业,我被分配到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从此开始了教学生涯。其实我当教师纯属偶然,原本是很不愿做老师的。读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一直是学生干部,当了多年的小老师,而那个年代老师是没有多少地位的。置身其中,我十分清楚教师的甘苦。1978年报考大学时,谁知道就被录取在江西师范学院。到了大学里一看,图书馆居然有那么多的藏书,当时的感觉就是老鼠掉到米缸里,于是废寝忘食地走进经典,读书,学英语,准备考研,偶尔也写小说,当时的想法是要么当作家,要么做大学教授。


1982年8月,在梦还没醒的时候,一头栽进了中学教师的行当里,心里有许多委屈,有许多不平。是中学教师选择了我,我并没有选择中学教师。因为我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学参考书。走上讲台,带着几分离经叛道,带着几分驳杂的讲课,却使我走近了学生,后来又逐渐走进了由学生和我共同营造的“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感觉到我已经不能自拔:学校真好,可以看书,看很多自己想看的书;教书真好,跟孩子们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生也感兴趣的东西,这是十分快乐的。


我的第一声“呐喊”是在1988年,其实纯属偶然。因为第一次评职称风传要有论文,于是赶紧发奋,洋洋洒洒写了5500字,题为“对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的反思”,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回头看师范大学的教育,火药味很浓,批评多于建议。《江西高教研究》的编辑厚爱有加,在论文的开头特意加了编者按,给予推荐。一时间我昏了头,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心头。一头扎进书山文海之中,整理了平常的许多心得,写就不少自鸣得意的文章,然而,一年之内,毫无所获,一文未发。


天生属牛、生性执拗的我,就这么固执地写下去,不断地投出去,在不断地投寄、不断地被退回和不断地修改过程中,自己也蒙眬地感觉到:我在长进。大概老天爷对我的考验限期是一年,一年过后我的文章开始见刊了。我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把方方面面作了一番扫描,这期间我其实主要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我相信波普尔的理论,科学是可证实的,也是可证伪的;我信奉辩证法的思想,在对现存事物作出肯定理解的同时,也包含了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我的批判涉及语文教学领域的许多方面,以培养人格为标尺思考语文教育界的种种形象。


1996年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出版了,当署着自己名字的崭新的书出现在我面前,那种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第一本专著就像第一个孩子一样,我不停地摩挲着,不时地嗅一嗅散发着的油墨的香味,尽情地享受一种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这么些年的追求和努力终于有了这样一个结集、一本著作,它是我努力的见证,它是我亲手缔造出来的成果。几年过去了,虽然陆续出了许多书,却不再有当年那种激动。


于漪老师是我从心底尊敬的先生。记得1991年我在江西曾给于老师写了一封求教信,写的时候有几分忐忑,信发了,人也就释然了。谁曾想,没多久就接到于老师的回信,当时我激动不已,于老师的勉励至今依稀记得,这封信仍收藏身边。这一次算是初次交往,当然是未曾谋面的。


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上饶调到了上海,“乡下人”进入大都市,有些“水土”不服。先生不知怎么知道了,托人捎信给我,请我到她家坐坐。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又是高兴,又是担心,平生不善交际,不善言谈,见名人,生怕无话,难免尴尬,心生许多压力。恰逢先生在《语文学习》发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于是以此为由准备了许多问题。


先生和蔼可亲。也不记得开始怎么说的,单知道没说几句话,我的拘束就无影无踪了。我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向她提出了一些问题,她不紧不慢作了耐心细致的回答,不时插几句:“你看呢?你怎么想?”总是把我作为平等的谈话对象。后来先生向我谈起她走过的路、她的感想、她的体会,听她娓娓动情的叙述,我悟出了先生的良苦用心:树立自信,勇敢地走出困境。末了,我提出就语文教育人文性整理成《于漪答问》,她欣然同意,但标题执意要定为“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答问”与“对话”的区别,我当然知道,先生的长者风范令我非常感动。以后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和建平中学都聘请先生作为我的导师,我成了先生的弟子。想起先生对我的提携,至今心里涌动着热流。


我的作文著书,都是在课余时间里进行的,课堂里我在自己的自留地(自己任教的班级)播种、耕耘,日积月累也留下了不少东西,这些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操作进行的,很有些个性色彩。


我是这样想的,观念思想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切都仅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上,显然也是不够的;再者批判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切都仅仅停留在批判上也是不够的,很显然还必须建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从“批判现实主义者”走向“建设现实主义者”,追寻终极目的。我以为,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于是围绕着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我开始了系统建设,撰写并发表了系列论文。我主持的课题“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模式研究”获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立为国家级课题,最后顺利结题,通过专家验收。


我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展很有意思的实验,让每个学生每个月读一本文化名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思多夫》,还有《歌德谈话录》、《时间简史》……就这么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要求学生每周作书摘笔记,和大师对话,写眉批感想。每月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用一两节课时间来讨论,互相交流、碰撞,不时有思想的火花闪耀出来,这是文化的积淀,这是思想的熏陶,这是人格的升华。我要求每节语文课轮流由一位同学介绍一首诗,然后全班同学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它背下来。一个月一本书,一节课一首诗,这是什么?这是丰厚的养料,这是人生的文化基石,基础教育不就是为孩子们的人生奠基吗?我让孩子们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看着看着,把家长也吸引到电视机前,一家三口围绕电视内容争论不休……学生在随笔中说,阅读文化名著是点亮一盏心灯,收看焦点访谈是打开社会之窗。几年来我所任教的学生,无论是高考成绩,还是作文竞赛,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综合素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如今想来,这一路有风有雨,更有阳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程红兵:我原本就是一介书生
5个故事,帮你找到为师的幸福之道
书生
一介“平常”的书生
中学教师:一些地方语文课堂教学在做无用功
如何运用别人成就自己的事业?曾国藩有20个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