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勇军和他的语文理想国


曹勇军

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曹勇军是课改中涌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经典样本。多年来,他坚守一线,大胆探索,成果丰硕。他参与教材编写,开展选修教学研究,创建语文课程基地,开发校本课程,跟孩子们一起夜读经典,和老师们践行生活语文,与美国学者展开写作对话……其育人成果和学术经历,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编者按

2015年11月1日,“曹勇军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南京第十三中学圆满举行。研讨会以“共享课程成果,探讨教改对策,交流发展经验,共赏教学艺术”为主题,曹勇军老师执教《赤壁赋》,并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明,美国弗罗里达大学教授傅丹灵,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魏本亚,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陈军、黄厚江、郭惠宇、褚树荣等嘉宾出席并发表讲话。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曹勇军老师“农夫诗人”的气质感染着每一位老师。

冯渊(以下简称“冯”):曹老师,首先祝贺您从教35 周年!您将从教35 周年的纪念集命名为“曹勇军和他的语文理想国”,这个“语文理想国”指的是什么?请您描述一下。


曹勇军(以下简称“曹”):一晃教书已经教了35个年头。承蒙师友们的热心和好意,希望借祝贺之际,研讨语文教学的发展,对我来说,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向师友们征稿,编了这本纪念集。


这些年,我主持建造了一个“语文课程基地”,这是江苏省投资建设的一个项目,对我来说,也是我三十多年语文教学追求、思考、积累和探索的一次大设计、大释放。我和我的教学团队设计建起了一个“语文理想国”,其中包括:1 个语文教育剧场、1 条中西文学走廊、4 个课程研学中心、17门校本选修课、3 个语文学习节、50 本必读书、4个学生语文学习社团。在这个语文理想国里,我们阅读中西经典,学习影视演评,研究金陵文化,开设写作工作坊。我们有三大语文学习节:每年中秋月圆时的玄武湖“明月诗会”;每年石榴花开时的校园戏剧节;每年梧桐成荫的古诗词吟诵节。我们在大树下读书,在城墙上交流,在名人故居对话……教美丽的语文,让语文成为师生心中美丽的故事。我当然知道,现实的语文教学并不这样理想。现实的教学中有太多的苦涩、沉重和无奈,可一旦有了语文理想国就不一样了。它是一种对比,一种参照,一种引领,一种召唤,让你产生超越的冲动,充满变革的力量。我喜欢那张和学生们在城墙上读《瓦尔登湖》时的合影:蓝天之下,城墙之上,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空气芬芳,天风鼓荡,我和孩子们站成一排,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更有一种飞翔的感觉,仿佛全身都被语文理想国圣洁的光辉照亮了。


冯:在您的教学生涯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书和事,分别是什么?


曹:要说影响最大的人还是高中时代的陶蔚南先生。我生于“大跃进”时代,长于“文革”时期。“文革”时学校很乱,不重视文化课学习。但我很幸运,遇到了好老师。我的中学母校——安徽省当涂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当时有一批老先生,风流文采泽被我辈。语文课没有印象了,但我课后跟着他们偷偷读书写作,有一段“地下阅读”“青春写作”的难忘经历。得益最多的是师从陶蔚南先生。先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旧体诗词,我的写作才华很快被他发现。他将《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借给我看,还不时分析点拨,循循善诱。在他的引导下,我读了不少古典文学作品,把《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差不多背了下来……这样的读写方式对我影响不小,让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不相信靠一两节语文课就能把语文学好的“神话”,而是非常重视青春期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锻造。做了语文教师,我痛感自己读书少,底子薄,拼命读书,不敢懈怠。不敢自夸读了多少书,但在长期的阅读磨砺之下,有了一些定力、耐力和识力,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


说到对我影响大的书,早年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近些年则是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我谈谈后一本书。我把这本书称为“教育心学”。作者说的“教学勇气”不是简单的“勇敢”之类的意思,而是因构建完整的自我而获得的饱满健康的教学自信和底气。作者抓住教师自我知识这个超越方法技巧的核心问题,展开叙事学阐发,提出“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个深刻命题。这本书揭示了教师内心与教学实践、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之间的隐秘联系,重构了教师的专业生活和经验,具有巨大的心灵能量和精神解放的意义,读后让人深受启发和鼓舞。


至于说到影响最大的事情,可能莫过于参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了。教材编写组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教授,有作家、评论家,有教育专家,还有优秀的中学教师。在这样的群体中,编了多年的语文教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我崇拜他们,热爱他们,从他们身上学到太多的东西,让自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比较敏锐的专业判断力。


冯:您认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曹:可能还是教师和学生不读书这个老问题。学生不读书,一天到晚做现代文阅读题,教师也不读书,一天到晚讲现代文阅读题。我把现代文阅读题称为“测试型阅读”。这种阅读无论是阅读的目的、过程和方法,还是文本的真实性、思维的类型以及技能的多样,都与生活中真实的阅读不太一样,一定程度上,已经异化为“伪阅读”。本来这种阅读题是为测试学生阅读能力需要而出现的,一定程度上也能看出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水平。它有点类似于一个人到医院检查身体时验血,发现问题,该治病治病,该锻炼锻炼,该增加营养增加营养。同样,发现了阅读中的问题,就应该多读书,多读文章,加强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可现在倒好,越是做不好阅读题越是拼命做题,其荒谬就如同验血发现有病却天天到医院里去验血一样!几年前我曾和朋友们写过一组文章,叫《警惕测试型阅读的泛滥》。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但无可奈何!尤其可怕的是教师也不读书。


几年前,我在学校高二年级组织了“经典夜读小组”,每周五晚上6 点半到8 点半,坚持指导学生夜读,一年一期,一期20 次,读15 本书,读《读大地上的事情》《瓦尔登湖》《1984》《美的历程》《万历十五年》《中国哲学简史》等这些为学生人生发展打底子的经典。我还带他们在南京的历史文化现场读书,开设“情境读书课”:我们在王安石故居半山园探讨“王安石和他的时代”,在鸡鸣寺豁蒙楼感受中国哲学的深邃博大,在曾公祠与黄仁宇和他的历史名著对话,在北极阁民国气象台品读木心作品,探寻优雅中文的精神渊源……为的是寻找突围的方向和方式,唤醒同行,也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当然,这种小众的试验,不可能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把问题摆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就有希望!


冯:关于写作教学,最近您与美国学者傅丹灵老师的对话在语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的傅丹灵教授,成了好朋友和学术合作者,常在一起交流中美阅读、写作教学的情况。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发现中美写作教学有异也有同,而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相比较,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思考的资源、探索的参照和改革的借鉴,于是便产生了合作进行中美写作教学比较研究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语文学习》主编何勇先生的大力支持。在他的一再催促下,我们才下决心,开设了这个专栏。不过真动手写起来,困难比我想象的大。语言差异、翻译等问题使过程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其间的辛苦和琐碎,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原来的设想是利用两人天然的身份视角差异,从问题意识出发,着眼于写作教学的现状,展开细致、专业的对话探讨,既介绍中美对写作教学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做法,又辨析中美写作教学相同相通的理念和追求;既摆出各自面对的问题和困惑,又针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碰撞、讨论和分析,提出改革的设想和建议。从已发表的文章看,读者的反映很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冯:您的教育叙事被媒体传播,也受到教师的喜爱。您的初衷是什么?下一步还有怎样的打算?


曹:语文课堂里有许多美丽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不善于说故事,久而久之,课堂里那些美丽的故事便湮没无闻。更可悲的是,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故事和以理性为基础构建出来的现代教育水火不容。在这种群体性的误解中,生命被漠视,心灵被放逐,只看到各种森严的理论、琐碎的知识和冷酷的管理数字,而忘记了教育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最核心的,恰恰是对人的观照。


在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文本应该是叙事的,应该是有意义又是有意思的。因此叙述我们专业生活的故事,便成为我近年来的教育追求。我最近在商务印书馆出了一本书——《语文,我和你的故事》。我从教育现象入手,采用介入式、非虚构、叙事化写作方式,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挖掘提炼,为职业经验中被遮蔽的地方性知识、个人知识命名,用它来重构自己的专业生活,让自己的专业生活成为美丽的文本,并把这种美丽叙述出来,让圈内人看了受启发,让圈外人看了觉得有意思,一起享受精彩的语文生活。这样的故事在叙事策略上,应该与传统的所谓论文不一样。它更多地借助现场、细节、生活的画面、教育事件的起伏变化,全面展示今天做一个语文教师面对各种困难内心的挣扎和殚精竭虑寻找对策克服困难的智慧,以及让知识走进学生生命的快乐和陶醉。这实际上是用全新的眼光来观照我们的职业生活和职业经验,是在重新确立自己的专业信仰。这样的故事,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很有意义!


冯:请您谈谈您对“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的设想和实施好吗?


曹:基本设想就是:“ 像在生活中一样学语文、用语文,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语文生活。”“语文生活”是一种因语文学习的欣赏接纳而形成的状态、习惯、态度以及生活方式,是一种因为语文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洋溢着语文气息的存在感。从语文生活角度看待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才能见其“大”,才能显其“全”。何谓“全”?就是全人、全体、全面、全程;何谓“大”?就是大问题、大思路、大视野、大发现。语文学习需要“全语文”“大课堂”。


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语文生活”呢?这就要求师生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就要推倒传统课堂的“四堵墙”,这样校园、家庭、社会和自然,处处是课堂,打了上课铃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打了下课铃更是语文学习的开始;在生活中学语文,师生就要在做中学、在例子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互助中学;在生活中学语文,就要自己选择“学材”,问题是自然而然的,学法是不拘一格的,评价是丰富多元的。学生在生活的现场、发现的现场、成长的现场,温故而知新,讨论而知新,探索而知新,学到的是美丽的语文、有价值判断的语文、有问题意识的语文、让人觉醒和终生发展的语文。


“生活化语文”的实施也是两句话:“读写生活化,生活读写化。”前者是说在教学中要引入生活的活水,让课堂语文的读写接地气,有生活的气息,符合真实的读写规律。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诵读,多体验,多贴近生命的感知,多作有意义的探究;作文教学引导学生体察生活,说真话,追求真相、真理、真情,理性说理,批判思考,掀开遮蔽,揭露假象,写出有生活实感和思想质感的文字。后者则是说要在生活中用语文的眼光去发现素材,挖掘资源,开发课程。两者互补互动,互相形塑,推动师生共同进步。有教师开设“楹联欣赏与写作”校本课程,和学生一起学习楹联知识,尝试写作,最后为校园景点撰写楹联,为美丽校园增光添彩。这就是“ 读写生活化”。如果再往前跨一步,带领学生在南京寻访名联佳作,搜集资料,识读考证,了解其轶闻故事,欣赏其文采意境,辨析其优劣高下,甚至尝试为其中有所欠缺者结撰新作……这就成了“生活读写化”——生活成了读写,读写成了生活。


冯:请您对青年语文教师的成长提几点建议。


曹:我认为,教师的成长需要管理,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才华,管理好自己的名誉,还要管理好专业成长中面对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以下三对关系:


第一,教学效益与论文效益。优秀的教师需要有教学研究成果,在现在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论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论文不代表一切。专业成长的种子只有播撒在精彩的课堂里,站稳了课堂,教学研究才有源头活水,才能够接地气,才有意义和价值。


第二,“蹲地头”与“跑场子”。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要多出去走走,多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多学习,多交流。但不能热衷于“ 跑场子”,必须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重要的是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教学本职工作做好。这是教师职业的伦理底线,从专业发展角度来说,没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学术基地,就不会拥有丰富的专业资源,学术上难有大的进步。


第三,团队和个人。今天的时代、社会、学校需要更多优秀的教师,也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有了通过奋斗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和条件。但要明白,在今天,一个优秀教师背后都有一个优秀团队,他不过是优秀团队的代表。这需要我们处理好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既要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也要帮助他人,带领大家一起奋斗进步。我坚信,为集体奉献,不仅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也会提升自我,加速自己的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评审书荐|大赛评审曹永军老师新书推介,探讨中学写作教学有效方法
【聚焦语文真问题】“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学段衔接问题”之一|曹勇军:立体看“衔接”,综合求解决
2019宝鸡市骨干教师“浸入式”培训有感
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7/12
唤醒真我 走向远方 ——全国“真我写作”教学研讨会纪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