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封神》中有哪些神级文物?

本 文 约 51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钟

作为一个传统的神话故事,《封神榜》的剧情我们已经烂熟于心,但《封神第一部》仍然给观众准备了很多惊喜和彩蛋,比如,我们可以从道具中看到不少“国宝级”文物的身影。

01

电影中,殷寿带领“质子团”大胜冀州凯旋归来,老商王和太子殷启坐在一辆由6匹白马驾驭的战车上迎接他们。

众所周知,古人出行时,马匹的数量、车辆的规格都是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历朝历代对此都有严格的礼制规定。

“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逸礼·王度记》

除了查阅古籍,电影还参照了出土文物——2002年洛阳河洛文化广场发现的“天子六驾”车马坑。

坑内葬车26辆,分为东、西两列,车头南向,由北向南依次放置。东列12辆,西列14辆。车子的形制除西列5号车车舆为圆形外,其余均为横长方形。在这26辆车中,大部分车为一车两马或者一车四马,只有西列2号车为六马。六马驾车的发现,印证了典籍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说法。

02

西伯侯姬昌应召离开西岐前往朝歌时乘坐的马车则参考了殷墟博物馆的车马坑,那是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


马车主要是有双轮、单辕、双马组成。简单的说就是一辆车,两个轮子,两匹马,再配一个或者两个御手驾车。

武丁时期,战争频繁,人们发现了马车的实用与便利,在甲骨文上,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马车在出游、战争中使用的记载。在王室和贵族的陪葬品中,我们也看到了马车的存在。可以推测,这个时期有了车兵或者车战的出现。

1953年,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殷墟发现车马坑至今,殷墟共发现8座车马坑。殷墟博物馆里展示了刘家庄北地、南地、孝民东屯等地发掘的车马坑,观众可以看到作为陪葬品的人马数量及商代道路遗存。

03

除了西伯侯,东伯侯、南伯候和北伯候也都在赶往朝歌,这四人的造型都参考了山西永乐宫《朝元图》壁画里的人物形象。

永乐宫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道观,原名为大纯阳万寿宫,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观。永乐宫壁画有着“东方画廊”的美称,宫中壁画分布于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这四座殿中。其中三清殿中的壁画《朝元图》是永乐宫壁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

《朝元图》是元代马君祥之子马七等人创作的一幅壁画,描绘了道家286位神祇共同朝拜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的盛大场面。壁画中的八位尊神身高在三米以上,画中每个人物神态丰富,各有特色的衣冠、服饰、面部造像都不相同,继承吴道子的绘画技法,又融合元代绘画特点,集中国古代工笔画之大成。

影片里,东伯侯姜桓楚的造型参考的是133号人物,三官之一的地官;西伯侯姬昌的造型参考的是247号人物十太乙;南伯候鄂崇禹的造型参考的是217号人物;北伯侯崇侯虎的造型源于252号人物庞元帅。

04

看电影时就被妲己和姜王后佩戴的精美组玉配饰所吸引,“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

“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

——《大戴礼记 · 保傅第四十八》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人对玉的崇拜绵延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玉器的喜爱,使今天的我们能看到历朝历代不同种类、样式的玉制品。

古人乐衷于用不同形质的玉器组合佩戴,以丝串联环、璜、壁、珩等形状的玉,配以珠、管、牙、玛瑙等,形成一套组玉佩。

组玉佩有着节步的功能,也是身份的象征。古代贵族们以组玉佩中玉器碰撞发出的声音作为步伐节奏,以体现自己身份高贵、气度不凡。也提醒自己注意君臣尊卑,行之有礼。环佩叮当就是指佩戴玉器步行时,玉器互相碰撞发出的叮当之声。

西周 组玉佩 山西博物院藏

姜王后佩戴的玉饰与山西博物院馆藏的这套西周组玉佩十分相像。1992年出土于山西临汾晋穆侯次夫人墓出土了这套组玉配饰,复原长度达到了158厘米,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组玉佩的下端是两件玉雁。华丽无比,代表了当时晋国最高的治玉水平。

05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占卜是商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影片中为大家呈现了殷商时期的两种占卜方式,一种是西伯侯姬昌用的蓍(shī)草占卜,一种是比干在殷寿的登基大典中所用的龟甲占卜。这两种占卜术又被称为“冷占”和“热占”。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周易》

蓍草占卜时需要准备50根蓍草,占算时只用49根,通过几次分草等行为得出一个数字,再使用数去解析卦象。另外一根蓍草象征着太极代表万物的创生根源以不变应万变。

这种占卜方式的优势在于,不懂易礼的人也可以学习占卜,对应查找卦象解读就可以到达目的。

关于蓍草占卜,孔子的解释是:人年纪大了,经历的事儿多了,也就啥都知道了。(“蓍之为言耆也。老人历年多,更事久,似能前知。”)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亶亶(wěi)者,莫大乎筮龟。”

——《周易》

相较于蓍草占卜,大众对龟甲兽骨的占卜更为熟悉。

贞人使用类似线香的东西灼烧骨头背后凿出来的洞,观察表面上的裂纹,并由此判断出所问事件的凶吉,再将结果记录于兽骨龟壳的正面,这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甲骨卜辞。

刻辞卜甲 殷墟博物馆藏

06

礼乐之邦,文明伊始。乐,同样是那个时期重要的礼仪组成部分。

不同于现在的古琴,姜王后抚的琴是五弦。

“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汉·桓谭《新论》

相传古琴的第六七弦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加的,所以七弦古琴又叫文武七弦琴,而那个时候姬发还没有成为武王,所以琴还是五弦。

不得不说,封神这部电影真是细节控。

姜王后所抚的琴原型正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素漆十弦琴,它是目前我国境内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形状已经非常像现今七弦古琴的模样。由于年代久远,琴弦已不见,只能看见左端有十个弦孔。

07

电影中殷寿登基时的礼乐场面,是在参考文物的情况下重新制作了筑、竽、排箫、建鼓等乐器。

“箫管齐举,喤(huáng)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诗经·周颂·有瞽》

排箫,由13根长短不同的管组合而成,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节。迄今发现最早的排箫是3000年前西周初期的骨排箫,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管三十六簧也。从竹亏聲。”——《说文解字》

竽,也就是“滥竽充数”的“竽”,通过长短不一的管装在匏内,吹响震动管内的簧片发声。春秋时期,竽被称为五乐之长。根据《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

竽在汉代的乐队中居首席的位置,湖南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了汉代的竽,让我们可以一窥千年前的乐器模样。

“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

——《国语·吴语》

曾侯乙墓出土了现今已知最早的建鼓实物,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木质的鼓框,鼓身长约100厘米,两面蒙皮,鼓面直径80厘米,鼓身中间垂直贯穿一根直径7厘米的木柱,并牢固植于一个青铜盘龙鼓座上。

鼓座高50厘米、直径80厘米,由数十条青铜雕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其中有十六条大龙对称缠绕,在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均攀附数条小龙,龙身上嵌绿松石,制作技艺无比精美。这面建鼓根据实物复原,植于原青铜鼓座中,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08

影片中,殷寿擂鼓可以说是名场面之一,这面鼓的原型——鼍(tuó)鼓非常值得一提。

“鼍鼓逢逢,矇瞍奏公。” ——《大雅》

鼍是扬子鳄的古称,鼍鼓即上蒙鳄鱼皮的木鼓,被誉为“万鼓之源”。鼍鼓只在王级别的墓葬中出土,并且推测有专门的制作者。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记载了鼍鼓的制作过程。这两种仅见于古代文献的宫廷庙堂乐器,在20世纪30年代安阳殷墟商王陵的发掘中首次出土(梁思永等 1968)

09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诗经·小雅》

妲己起舞,篪声悠扬。影片中,被誉为“白月光”的伯邑考吹奏的乐器并不是笛子,而是参考了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篪(chí)所设计的古乐器。篪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竹管乐器,在周朝时已经非常流行。

篪和横笛非常相似,古人也常常搞混。二者的区别在于篪有底,管的两段皆被封闭,横笛的一头是通空,为出音孔。横笛的音量大,音色更为明亮奔放,篪的音量较小,更为婉转悠长。

篪在吹奏时双手掌心向内,也以此表示对听众的尊重。这部电影的导演、美术设计和演员们真的是很细节了。

湖北省博物馆藏 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彩漆竹篪

曾侯乙墓出土两件髹漆彩绘竹篪,一支稍长为30.2厘米,一支略短为29.3厘米。曾侯乙墓的发掘,使这一古老的乐器重新与世人见面,其演奏方法也为世人所知。

10

“兰膏明烛,华容错些。”——屈原《招魂》

殷寿的宫殿中灯火通明,全靠背后那一盏盏连枝灯。

连枝灯作为古代生活用品中的灯具,是陪葬品中的常见器物。充满想象的连枝灯好像一颗棵树一样,同时点燃,奢华气派。谁说古代没有落地灯的?

除了常见的青铜连枝灯,还有陶制连枝灯与木质连枝灯。青铜连枝灯是帝王的专属,身份地位较高的贵族使用陶制连枝灯,木质连枝灯多用于富豪家中。

战国 青铜连枝灯 中山王cuo墓出土 河北省博物院藏

河北省博藏有出土于中山王 cuo 墓的连枝灯,形状如树,上小下大,错落的枝头上承托着 15 个烛台,枝头有饰有小鸟、群猴,底座有三支猛虎承托,下面的两个男子正在戏猴,整体生动活泼,带有异趣。

我们可以看到,连枝灯底座较大,越往上越小,这样设计是为了保证下面的灯燃烧时不会对上面的灯产生影响,以发挥最大的效果。

11

王左杖黄钺。——《尚书》

影片中殷寿共有两次持钺的戏份,一次是讨伐冀州时,持的是青铜钺;一次是登基大典上,持的是玉钺。

钺,本是一种兵器,“大者称钺,小者称斧。”有金属制成的,也有玉石制成的。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象征意义。战斗中可用它砍劈敌人,礼祀中它便是权力和威严的化身。

青铜钺有肃杀之威,只有天子和较大的奴隶主贵族才有使用钺的特权。虽然杀伤力很强,但和戈、矛比起来却过于笨重,这就导致它在战争中的实用性大打折扣,故而逐渐脱离战场演变成为一种礼兵器。

商代铜钺 yue

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市妇好墓

现藏于殷墟博物馆

作为礼器的钺,刃部平口无锋,大多出土于随葬品中。1976年,妇好墓中就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上图)长39.5厘米,刃宽37.5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有双虎扑噬人头纹,正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玉钺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独有的玉礼器,也是军事统治权、战争指挥权、王权集于一身的礼仪玉器,所以在登基大典上,殷寿手持一柄玉钺登场。

一套完整的玉钺多由冠饰、钺身、端饰组成,新石器时代的玉钺钺身扁平呈斧形,顶窄刃宽,刃部呈弧形,近顶端有一小圆形穿孔。商周时期的玉钺中央孔洞加大,整个器物更接近于环状,刃部亦由弧形变成折刃。

左:新石器时期 玉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右:商代玉钺  1978年河南省洛阳市西周墓出土

12

商朝 兽面纹青铜胄 江西省博物馆藏

胄,兜鍪也。从月,由声。——《说文解字》

影片中几乎人手一顶的铜胄,其原型是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镇出土的商朝青铜胄。

只见它圆帽,中空,口平,高浮雕兽面纹。顶上还伸出来一段小圆管,可以安插缨饰。侧边各有一小洞,以穿绳系胄固于颌下。顶侧兽角旁各有一小孔,用作透气。整件器物铸造精致,表面光整,实为青铜兵器珍品。

中国考古最早发现的青铜胄实物就来源于商代,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分成熟,战士们在战场上就可以使用青铜胄做防身之用。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吕氏春秋》

传说饕餮是一只贪吃的凶恶巨兽,是尧舜时期的四大凶兽之一。

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饕餮纹,融合了自然中各种猛兽的形象,并加以想象而成,夸张了兽物的面部特征,有很强的装饰性,常见于青铜器上。

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有饕餮的身影,龙德殿屏风上的木雕也参照了何尊上的饕餮纹。

何尊,是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青铜器,是西周宗室贵族所所祭器。何尊整体分三段,中段以阳刻饕餮纹为主体,云雷纹填底,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饕餮纹这个名称,并不是自古有之,而是在金石学兴起只时,由宋人命名的。商代的饕餮纹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严谨的结构闻名,第青铜装饰图案中的代表。

注:文中文物图片均来自博物馆官网,电影画面均来自电影官方微博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宣发海报及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封神》里的文物,到底有多“神”?
你所不知道的海昏侯
走近海昏候,了解西汉的繁荣及奢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看海昏侯墓到底比南越王墓牛在哪里?
虎虎生威,50件典型文物中的虎元素(上)
被吃绝的鹿 ,曾经激发了一代代玉匠的创作灵感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