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美人如何梳妆?《中国诗词大会》带你欣赏唐代女性的发式造型

今天的故事让我们从近100年前的一次发现讲起,陇海铁路修建到洛阳段时,工人们在邙山脚下发现了一批唐代墓葬,从中出土了一批举世罕见的釉陶器。

它们造型丰富、色彩明艳,极富艺术韵味,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唐三彩”

别看唐三彩这个名字在今天已经广为人知,其实它曾经一度被历史遗忘!原来,唐三彩在古代被用作随葬的明器,既没有传世品,又不见于史籍记载,多亏了这次意外的发现,才让它们重见天日。

作为古代工艺品的杰出代表,唐三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学的享受,也为我们揭示了大唐王朝的生活面貌。

三彩釉陶女俑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看起来自信大方、天真可爱的唐代三彩釉陶女俑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她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八场的节目中与大家见面了。

你看,她的头部向左微侧,圆嘟嘟的脸颊面带微笑。两侧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额前。上身穿着绿色交领小袖上衣和短袖半臂。下身的蓝色长裙拖地,裙腰束于胸前。肩上的披帛则飘垂在腰间,摇曳生姿。

她正像杜甫《丽人行》所描述的那样: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我们仿佛能够想象她正站在曲江池畔赏玩芳辰,娴雅大方、从容自信。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三件唐代陶女俑

笪颢天 摄

本场的题目就围绕这件唐代三彩釉陶女俑展开了,题目说:她的妆容与服饰,都为我们生动表现了一个唐代女子的形象。

请你仔细观察她的发髻。请问,下列诗句所描写的妇女妆容,哪一项与之相符合?           

A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B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C 捍拨双盘金凤,蝉鬓玉钗摇动。

要想答对这道题,选手们不仅要有良好的诗词储备,还要对唐代女性的发式妆容有所了解。

那么,你知道这件女俑的“发型”叫什么吗?在唐代还有哪些流行的发式呢?让我们从诗词和文物出发,一起来了解它们吧!

《调琴啜茗图》(局部)  唐·周昉

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发式是仪容仪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小了说,它可以反映人们所处时代的审美旨趣;往大了说,它能从侧面体现一个时期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精神面貌。

唐代诗人李贺曾用《美人梳头歌》铺叙了一位美人晨起梳妆的情景——“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纤纤玉手绾弄着发髻,发丝柔美顺滑使宝钗都插不稳。

可见,发式造型一直都是门吸睛的美妆艺术。

       

《捣练图》(局部)  唐·张萱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图中展现了唐代贵族妇女的各种发式造型

中国古代的发式历代相承,但又不断变化出新。唐代女性的发式造型更是千姿百态,名目繁多。根据头发的梳绾方法,发式主要可以分为“髻”和“鬟”两种;髻是实心的,鬟是环形中空的。

妇女多梳髻,庄重典雅;少女多梳鬟,活泼可爱。当然,无论髻还是鬟,都有着丰富的式样。《妆台记》《中华古今注》等唐代史籍就记载了多种发式。

我们先来看看“髻”。初唐时期,宫人们喜欢梳“半翻髻”,于是“上行下效,成为风气”。

半翻髻,就是先把头发向上梳拢于头顶,然后再向下半翻,形态好似翻转的荷叶。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三彩梳妆女俑”,头上扎的就是简洁挺拔的半翻髻。

三彩女俑  唐

1995年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节愍太子墓出土

笪颢天 摄

盛唐时流行过“倭堕髻”,这种发式的发髻有单个也有多个,向前或向后置于头顶,再搭配上双鬓抱面的造型和圆润的脸颊,非常具有时代特色。题干中的“唐代三彩釉陶女俑”梳的就是此款发式,与之相对的诗句自然是“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温庭筠妙笔生花,描写了一位头梳倭堕髻、纤手画眉,在烂漫春季相思成疾的女子。无独有偶,许景先笔下的女子为了自己的妆容发饰也费了一番心思,“宝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三彩载乐骆驼俑(局部)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动脉影 摄

中间的女立俑梳着倭堕髻

汉代的“堕马髻”在唐代又刮起了复古风潮。顾名思义,堕马髻的形态就像人从马上摔下来一样。

发髻偏垂一侧,蓬蓬松松,看起来别有风味。这样的发式颇为新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好几位佳人梳的就是堕马髻,在中晚唐时期更是大为流行。

刘禹锡曾打趣地说道:“从来不堕马,故遣髻鬟斜”,虽然不曾真的从马背上掉下来,也一定要把头发梳歪,做出一副娇嗔妩媚的样子来!诗人李颀《缓歌行》“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也反映了唐代女性梳堕马髻的情景,歪斜的发髻与细长弯曲的蛾眉相得益彰,更为她们的美增添了一份韵味。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唐·张萱

辽宁省博物馆藏

       

      

堕马髻女立俑  唐

故宫博物院藏

鬟的造型也同样十分多变。早在秦汉时期,贵族妇女就流行绾发成鬟,辛延年笔下的胡姬貌美俏丽,头上的发鬟靓丽之极,“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精致的发型世间少有、令人赞叹。鬟是空心的,有一种缭绕萦回的感觉,李商隐曾赞叹树下的少女“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

不难想象,在春日明媚的阳光下,梳着高鬟的少女与盛开的桃花相映成趣,给人一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浪漫。

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提到“双鬟望仙髻”,这种发型在美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

在“凹造型”的时候要把头发从正中分开,将左右两股各自梳绾成细长的环,竖立在头顶两侧,营造出一种高挑的感觉,正所谓“拂黛随时广,挑鬟出意长”

双鬟望仙髻看起来造型夸张,多见于歌姬舞伎的身上。

彩绘双鬟望仙髻女舞俑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笪颢天 摄

上图中的,就是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的“彩绘双鬟望仙髻女舞俑”,这位舞伎身材修长,柳眉凤目;身穿阔袖襦,下着曳地长裙;双手端至胸前,体态端庄秀丽。


杜甫“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的描述与之完美契合。

舞伎的衣装发饰如此华丽绚美,舞姿又是那样轻盈飘逸,怎能不迷倒众人呢。双鬟望仙髻造型复杂,梳起来费时又费力,因此学者们认为只利用自己的头发很难成形,所以梳绾的时候可能用到了金属丝一类的支撑物,或是“义髻”,也就是假发。

       

      

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木质义髻  

除了髻、鬟之外,唐人对鬓发的造型也十分重视。

鬓,指的就是耳前额下部位的头发,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鬓角。中国古代妇女有留长鬓的习俗,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女子大多都鬓发长垂。

      

《女史箴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

大英博物馆藏

唐代的鬓发样式也很丰富,有蝉鬓、雪鬓、丛鬓、云鬓等等,在古诗词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蝉鬓了。梳理蝉鬓时要向外梳掠,形成薄薄一层,“望之缥缈如蝉之翼然”,轻薄透明。

“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提到了行云般的鬓发“片片行云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蝉鬓给妆容增添了一份轻盈,和额黄搭配起来更显灵动。无独有偶,发髻上簪着玉钗、蝉鬓缥缈的琵琶女也吸引了诗人牛峤的目光,“捍拨双盘金凤,蝉鬓玉钗摇动。

画家周昉笔下的《挥扇仕女图》中,也有一位妇人正在对镜梳鬓,头发梳好后再贴上花钿“呵花贴鬓黏寒发”,丰腴的唐美人可就更美了。

《挥扇仕女图》(局部)  唐·周昉

故宫博物院藏

大体来看,唐代女性发式的总体特点是崇尚高和大。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曾问近臣令狐德棻,为什么妇女的发式跟前朝比变高了?

令狐德棻认为,头在身体的上部,地位尤为重要,头发梳得高些也无妨。

       

      

双髻、高髻陶女俑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诗僧寒山曾在诗文中记录了洛阳女性的高发髻——“共折路边花,各持插高髻”。她们一边摘花,一边把鲜花插在高耸的发髻上,艳丽的样子引得路人纷纷侧目,“人见皆睥睨”

画家周昉笔下的仕女也同样如此,她们梳着花髻,蓬松高昂,还在上面装饰了牡丹花和步摇,珠翠满头,看起来雍容又华贵。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那么唐代女性的发髻到底能有多高呢?元稹“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唐代的一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厘米,如此梳上这“峨峨之髻”,人就能立刻“拔地而起”了!

白居易“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可见梳高髻确是唐代的时尚潮流。

上图引自孙机先生所著《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文物》1984

只是进入中晚唐后,女性的发式开始变得低垂松散,呈现出一副慵懒、繁复的状态,“还梳闹扫学宫妆”从宫廷到民间,发式风格趋于焱风散鬈,想必这种庞杂的“闹扫妆髻”也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精神面貌相符合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盘点中国历代妆容:唐代的发鬓展示
古代女子发型百科
堆糖-美好生活研究所
【古代女子发型图解】哪种才是你的梦中情人必备的
【朝代妆束】宋仕女妆束之堕马髻
美女标准 发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