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真实内涵(上)

编者按: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此乃被误读的千古真理。潘麟先生和盘托出其真实内涵:不为提升自己的品德、心性而学习,必将人格涣散、认知颠倒,处于“天诛之,地灭之”的混乱与黑暗之中。唯有走上“明明德”“亲民”的内圣外王之道,彰显自律道德,才能走上自由、光明、幸福的人生之路,即儒家所说的德化人生之路。现将先生讲学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为己之学”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中的“为己”是什么意思?

“为己”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孔子颇有感慨地说了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句中的“古”指的是孔子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的古人,“今”指的是孔子生活的那个春秋时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春秋之前,所有人学习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觉悟;但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人们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变了,不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心性而学习了,而是为了功名富贵而学习,为了获得一些社会名利而学习,这叫“为人”的学习。

也就是说,我“为己之学”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多学点知识,出去以后当大官,或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当时叫差事)——至于我这个人怎么样,我不想知道,我也不想管,我只管我长大以后能不能利用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功名,这才是我的目的。所以孔子就感叹说,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没有人学习“为己”了,人们都是“为人”而学习。孔子为什么感叹呢?因为这是社会堕落的一种象征,孔子认为,学习正确的动机和目的是古人的“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

孔子这么感叹以后,一路下来到现在,情况并没有获得任何好转,反而越演越烈。我们现在学习的动机无一毫“为己”,几乎全部是“为人”。当我们去大学里做一个“你为什么学习?”的调查就会知道,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我想出去找个好工作”,或“我想获得一个好前程”,很少有人说是出于兴趣和爱好或出于提升自己的品质和人格而学习的。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尽管已经出现了一批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人”,但还是有不少人依然保持着孔子之前的传统,即“为己之学”的传统。像孔子的三千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贤人,他们都不是为了当官,或者说不是为了获得一些功名富贵而去跟孔子学习的;他们完全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为了提升自己的品质和人格而去学习的。

如果孔子生活在当今时代,再去讲学收弟子,估计孔子是很难收到弟子了。因为当今时代,很少有人能合乎孔子收弟子的标准。孔子收弟子,不限制社会地位、出身、阶级、年龄等,唯一标准是看你学习有没有“为己”。“为己”了,孔子才教你;不“为己”,孔子不会教你。而当今时代,几乎所有人学习都是“为人之学”,没有人“为己之学”。孔子如果生活在当今时代,他的私家大学“杏坛大学”很可能会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关门。现代人学习,都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到社会上能找一个好工作,能在社会上获得些什么,完全把自己漏掉了、忘掉了、弄丢了,眼中只有社会、工作,很少有反观内视、看看自己的。

因为整个时代的人都把自己给弄丢了,所以我们今天就针对时代问题来讲一下“为己之学”。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的学习不是为了他自己,他就会成为一个野生野长的人,他就会成为一个知识的仓库而不是知识的主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个活动着的长着脚的“书橱”而已,他只是把知识机械地塞到大脑中,因为他对知识本身并没有尊重和热爱。那他为什么要吸收、掌握这些知识呢?他是为了出去找个好工作、在社会上获得些什么,他是出于这个动机而掌握这些知识的,不是出于爱好、兴趣和自身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在吸收知识、吸收文明的时候,不是出于“为己”,而是出于“为人”,那么这样的人将会怎么样呢?“天诛之,地灭之”。这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现在正在遭受着“天诛之,地灭之”的厄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现在人的学习动机,几乎都是“为人之学”,没有“为己之学”,我们把自己放逐出去,把自己丢弃在荒郊野岭。

我们上中学、上大学、上研究生、上博士,看似好像学习吸收了一堆知识——你说到哪里,天地生数理化,我无所不通——但这些知识并没有给我们在人格塑造和心性提升方面带来任何帮助,完全是记诵之学。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些知识记忆在大脑中,目的是为了出去找个好工作,求得一个好前程。由于我们把自己丢掉了,结果怎么样呢?我们正在遭受着“天诛之,地灭之”的结果:我们身心荒芜,人格涣散,认知错乱,佛家的《心经》称之为“颠倒妄想”,我们时时刻刻处在颠倒妄想之中,这种颠倒妄想,给我们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导致我们分不清对错,不知好坏,我们处在重重无尽的混乱与黑暗之中。这种混乱与黑暗就是惩罚,就是“天诛之,地灭之”。

现在的人,知识越来越多,但生存的质量、心性的品质越来越低,人格越来越涣散、越来越低劣。尤其是在当代,我们的人格几乎是瘫痪的,就像一个软体动物一样瘫痪在地面上,人格站不起来。过去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现在是路见不平赶紧躲,躲慢了都不行。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坚持正义、坚持是非、坚持对错?现在社会上,混乱对错、混乱是非,把是当非,把非当是,把白当黑,把黑当白,珍贵的亲情、爱情、友情在贬值,把情感商品化、金钱化。比如友情,出卖朋友理所当然,正因为是朋友,才有机会出卖,因为相互走得近,才好出卖。

为什么亲情、爱情、友情都变得如此低劣?归根结底是我们的人格没有起来,因此支撑不起这些情感。亲情、爱情、友情这些通通都属于情感。情感靠什么来支撑?情感靠人格来支撑,情感靠纯洁的心性来支撑。没有纯洁的心性,没有过硬的、经得起考验的人格来支撑,珍贵的情感就难以持续下去,在利益面前,爱情、亲情、友情很快就会崩塌。这就是“天诛之,地灭之”。

像现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相互绞杀、残害,而不是相互温暖、相互成就,这就是“天诛之,地灭之”。天欲诛我们,首先让我们自诛;地欲灭我们,首先让我们自灭。我们现在正在干着自诛自灭的事情,此外还互诛(相互诛杀),通过什么?通过亲情、友情、爱情,通过一切关系,来互诛:谁跟我是亲戚,我就把谁剥削;谁跟我建立友谊,我就把谁出卖;谁跟我建立爱情,我就把谁的情感诛杀。以亲情、友情、爱情为幌子,行相互折磨、相互剥削之事实。我们都在“天诛地灭”之中。为什么?古人说得非常清楚,因为我们“不为己”,“人不为己”的结果就是“天诛之,地灭之”。

怎样“为己”呢?儒家给我们开出的方案就是“为己之学”。首先,在动机上要明确,我们的学习是为何而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发明自己的心性,我们古人用“内圣”这两个字来概括。“为己之学”换一个名字就叫“内圣之学”。

儒家的宗旨叫“内圣外王”。“王”字在这里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外王”的意思是:向外能够办成很多事业。这个事业,儒家把它概括为三类,即“立功、立言、立德”这么三类事业。“立言”就是有著作,而且把这些著作投放到社会上去,对社会人心有所帮助,对人类文明的推动有所帮助。“立德”就是我做出一些好的言行作为表率,让我周围的朋友受到好的影响,给他人、社会带来正能量。“立功、立言、立德”又叫“三不朽”,三者合在一起,统称为“外王”。外王是建立在内圣的基础上的,没有内圣就不可能有外王;要想外王,先得内圣。内圣之学就是“为己之学”。

《大学》对“如何为己”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清楚。《大学》的“为己”之道,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几句话就概括了儒家的为己之学、内圣之道。“大学之道”是什么道?是内圣之道。“大学”之“学”是什么学?是内圣之学,是为己之学。

“大学”是指“大人之学”,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大学》的作者曾子(曾参)是“大贤”,是“大人”。曾子是孔子晚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他已经到了“大贤”的地位,他当然是“大人”。《大学》是曾子所作,是“大人”写出来的书,是“大人”传出来的学问,因此叫“大学”。

什么是“大人”?“大人”与“小人”相对,关于什么样的人叫“大人”、什么样的人叫“小人”,《孟子》一书中有明确的定义:“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孟子的这句话并没有具体所指,“从其大体”说得有点笼统,因为不太好具体说。“从其大体”的“大”指的是很多方面,一旦具体了,反而把这个“大”变小了。但“大”又是一个原则,就是大境界、大胸怀、大气魄、大意志、大眼光等等,这些合在一起就叫“大”。“从其大体为大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气魄、胸怀、境界、眼光、志向等都很大,这个人就是“大人”。

反之,“从其小体为小人”,如果一个人的境界、眼光、胸怀等都很小,这个人就是“小人”。此句中的“小人”与后来人们说的“小人”意思是不一样的。后来人们说的“小人”,指的是在背后拆你台的人,在背后做小动作的人。其实“小人”的范围是很广的,不仅仅指在背后拆台、在背后搞小动作、心胸小、境界小、志向小这样的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一个人只要在某一个方面小,就是“小人”。比如有的人一辈子没什么志向,一生就是吃饱、穿好、喝足、看电视,对为社会、为民族作贡献没有兴趣,尽管没有去害别人,但这也是“小人”。

“大学”的第二重含义是:《大学》是用来培养大人的书,是用来指示如何造就一个大人的一部参考书、一个指南针。我想成为一个大人,但我怎样才能成为大人呢?请阅读学习《大学》一书,《大学》就是指导我们如何由一个小人变为一个大人的教材、参考书。参照《大学》,你就可以变成大人。所以说,《大学》是培养大人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何成为“大人”

现在我们明白了《大学》是培养大人的书。那么,怎样把我们培养成大人呢?要想把我们培养成大人,首先在动机和目的上要树立一个观点——“为己之学”。我们在学习《大学》的时候,不是在为别人而学,不是为了学习以后向别人炫耀的。学习《大学》是“为己之学”,是为了提升我们内在的心性,转我们“小人”为“大人”的学问,与别人没关系。无论别人是赞美还是误解,都没关系,我都坚持学习《大学》。学习《大学》是对自己负责任。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很多与生俱来的责任,其中一个最为根本的责任,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大人、一个圣贤。我们今天学习《大学》,只是完成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而已,与他人没有关系。从前我们没有去承担实现这个责任、义务,一直拖拉着往后推,一直推到半辈子以后的今天,我们才正式面对这个责任和义务,并去实现它。这个我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实自己的品质,发明自己的心性。如果我不这么做,就会“天诛之,地灭之”,无穷的痛苦烦恼、颠倒混乱将伴随着我,我的一生会过得很坎坷、很愚昧、很低劣,没有质量也没有光彩。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有光彩、有智慧、有境界,我必须要进行一番深切的“为己”工夫,深切地学习“为己之学”。

《大学》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成为“大人”的道路。那么“大学之道”在哪里呢?引用《大学》原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就是道路,就是方向,就是目的。此处用了三句话“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来阐明“大学之道”的“道”。这三句话就是道路,通过这三句话,就可以成为“大人”。

(未完待续)

文字 | 潘麟先生

图片 | 东方生命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潘麟先生讲授:“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真实内涵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四:为己之学
修德与养性:“君子”境界
韩星:心性修养与人格建树——心为主宰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大学》是“大人之学”,什么人称得上是“大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