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前每日练 | 秦川古今鉴,泾渭分外见(2022届354)
userphoto

2022.06.03 福建

关注

2022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一模

渭河盆地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之间以来地下形成了巨厚的沉积物。一般情况下,沉积物和沉积环境变化取决于气候变化。下表为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盆地中部某地区沉积物的平均颗粒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9—11题。

9、距今8万年以来,塑造渭河盆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流水作用

10、距今8万—11万年期间,渭河盆地沉积颗粒物粒径平均较小的原因是

A.冰川搬运能力强 B.水流速度较慢

C.风力搬运能力弱 D.距离湖岸线近

11、湖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变化,体现出渭河盆地气候

A.波动变化,总体冷干  B.波动变化,总体暖湿

C.持续变化,总体冷干  D.持续变化,总体暖湿

解题思路

本题以渭河盆地为背景材料,以距今8万年以来塑造渭河盆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某一时期渭河盆地沉积颗粒物粒径平均较小的原因、湖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变化体现出渭河盆地气候特点为切入点,考查了地质作用(外力)、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解析及答案

9、距今8万年以来,塑造渭河盆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9、C

渭河盆地,又称“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秦岭以北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山而向东敞开的河谷盆地(原则上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这个盆地主要是由断层陷落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洛等河流沉积而成,自古有“八百里秦川(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先秦时属秦国所有而得名)”之称。

注意,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在秦岭及渭河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洮(音同桃)河及乌鞘(音同烧)岭以东。黄土高原的范围,大致包括山西省全部,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中部、东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河南省西部以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总面积为64万平方千米。

【继续滑动查看】

根据材料,我们可知距今8万年以来,渭河盆地以陆相沉积(指陆地环境下的沉积,沉积物以碎屑岩和黏土岩居多)为主,气候条件相对干旱(“沉积物和沉积环境变化取决于气候变化”),且与湖相沉积(湖相沉积,可以约等于海相沉积,在水环境下的沉积相,相比陆相沉积,沉积颗粒较细而分选好)相比,沉积物粒径较大。然后,我们再结合黄土高原的成因,就可以得出风积作用的结果(风积高原,因流水侵蚀而成沟壑)。故C项正确,D项错误。

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但是单纯的风化作用,一般只会影响当地的环境。换言之,风化是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破碎作用,没有其他外力“支持”的话,难有较大的地表环境变化(如没有流水或风力的搬运,风化物就会堆积在一块地方,而堆成堆的岩石地表,类似盖了一层防护苫布,继续风化的强度小或几近于无)。故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渭河盆地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纬度较低,在35°N附近),即使是在末次冰期(约于7万年前开始,于1.15万年前完结,是第四纪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与之影响同样较小,更不用说冰期之后的温暖期(或间冰期)。此外,结合史学常识(0.3万年前,大致是商周时期),渭河盆地属于古文明的中心地带,从未听说有大型冰川的侵袭(如果有冰川的覆盖,其实也就代表着这块地不适合人的居住)。故B项错误。

10、距今8万—11万年期间,渭河盆地沉积颗粒物粒径平均较小的原因是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10、B

结合上题结论,当地少有冰川覆盖(距今8万年—11万年期间,应为间冰期,或起码不是冰期),少有冰川作用。此外,冰川滑动的力量巨大,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因此,冰川搬运当以粗颗粒居多(且粗细混杂、棱角分明)。故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渭河谷地作为地堑(谷),除了受风力搬运的黄土堆积影响外,还与附近河流的(黄土)搬运沉积有关。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地球表面大多数地区受到流水(侵蚀、搬运及沉积)作用的塑造。在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流速降低,河流挟带的泥沙发生的机械沉积,即以流水沉积(堆积)作用为主。如果水流速度较慢(平原地带),则搬运能力较弱,多以细颗粒物沉积为主,故B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当时为湖相沉积环境,气候湿润,以河湖流水作用为主,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在湖相沉积中,距离湖岸线近(即河湖外围,河流的入湖处,相对落差较大,水流携带能力强),沉积的颗粒较粗,而离湖岸线远(靠近湖心,基本没有落差,水流较缓,大颗粒物质难以深入),即颗粒物较细,故D项错误。

11、湖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变化,体现出渭河盆地气候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11、A

湖相沉积,就是河湖较多,气候湿热为主,经河湖沉积而成渭河盆地地底物质。陆相沉积,就是陆地上的沉积,气候较为干燥(或冷干),经风力、风化等作用而成渭河盆地地底物质。根据渭河盆地的“平均颗粒变化统计表”来看,距今12万年以来,当地经历了“沉积相”的变化,且以陆相沉积为主,这就说明了当地气候整体冷干化(结合史实,北方曾经有大象和犀牛,如今却只在热带地区常见,除去人为干扰,也与气候变迁有关)。故B、D二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此外,不同时期的沉积物粒径粗细不一,呈波动变化,表明虽然气候在不断的冷干化,但并不是持续性的“单调递减”。这一点,其实我们也可以联系实际情况来看(地理难就难在“灵活”,易就易在“灵活”,因为不少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案例或者参照物),如今的气候变暖,不是持续变暖,而是整体变暖,在不同年份有着波动变化(如今年中国大部有“凉夏”的感觉)。故A项正确,C项错误。

知识链接

由于泾渭两河的清浊河水相汇而不相容(一半浑一半清,类似黑白巧克力或鸳鸯锅),故有“泾渭分明”之说。如今的“泾渭分明”,多为“泾清渭浊”,因为泾河多流经基岩山区,泥沙含量少,而渭河的冲积平原,植被覆盖率低,泥沙淤积较多,冲刷强烈(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经济发达,工农业及生活排污较多)。但是,古代却是“浊泾清渭”现象,这或与泾河落差大,河水侵蚀强度大,且流经黄土高原(腹地)有关。

此外,受雨带及河流位置(泾河在北,渭河在南)的影响,常年夏季出现先“泾清渭浊”后“泾浊渭清”现象。中国的季风(锋面)雨带东西延伸、南北推移,在西北太平洋高气压带(高压脊)的推移下,雨带先来到渭河流域,此时渭河汛期水浑,而泾河水清;当雨带来到泾河流域,泾河汛期水浑,而渭河水清(在八九月份,雨带迅速南退时,则先经过泾河而后掠过渭河,道理与之相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世界地质历史
西北大漠深处最后的水上雅丹,隐藏着23000000年的秘密
陆内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介绍
标本馆|介形类:解开大谜团的小动物
直观易懂!49张经典三维地质现象图
秦岭的概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