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地理 | 惊蛰,蛰虫震惊起而出
userphoto

2023.03.07 福建

关注

惊蛰

惊蛰(二月节):雨水十五日,斗指甲,为惊蛰。惊蛰者,蛰虫震惊起而出也。三候:惊蛰,五日小桃华(一作“桃始华”);次五日,仓庚鸣;次五日,鹰化为鸠。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2023年3月6日4时36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时至惊蛰,蛰伏的虫子听到雷声,受惊而苏醒过来(即惊蛰的意义一直认为是指雷鸣开始和地下冬眠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按照气候规律,打雷(春雷是最明显的标志)、下雨、气温回升都是此时的天气特征。

注意,雷电的产生条件有二: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在夏季的时候,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空气相对湿润,加上太阳辐射的作用,易产生强烈的对流,雷电天气频发。古人将节气中惊蛰的雷归为春雷,而在惊蛰前出现的雷归为冬雷(冬雷数量少,故以惊蛰为雷鸣之始)。

但实际上,黄河中下游流域(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依据地区)雷暴初日多在4月中下旬,比惊蛰节气晚了一个多月。因此,由于雷始鸣而引起“蛰虫”出土活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而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蛰虫“惊蛰”的原因——一般认为,地下蛰居的生物在10厘米地下温度达到6—10℃时,就会开始出土活动。黄河中下游一带,10厘米地下温度稳定在5℃的时间,正是在惊蛰前后。

在七十二候中,立春第二候是“蛰虫始振”,春分的第二候为“雷乃发声”,惊蛰处在其中。立春与春分,相隔一个半月;立春与惊蛰,相隔一个月。因此,雷与蛰虫(醒来)之间难有相互联系。由此可见,惊蛰,并非简单是“雷始鸣”,而是由于(地下)积温达到了一定的数值,致使蛰伏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

注意,蛰虫始振“振”或为苏醒的意思,而惊蛰的“惊”应主要指温度的变化(回暖)促使蛰虫出土活动。这就是说,生物从苏醒到出土活动需要一段时间和“积温”(类似地温积累不再冰凉,气温积累不再过于寒冷)——类似人类冬日起床,很难一步到位就起来,而要坐起来醒一会儿,适应一下被窝外(室内)的温度,最终出门活动。

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桃树开花),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鹰化为布谷鸟。这是古人观察天地万物时的一种错误结论:实际上,惊蛰前后,布谷开始鸣叫,而鹰渐少见,故得出鹰变化为布谷的说法)。惊蛰节气的花信风: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注意,二十四番花信风(一番风来,吹开应季花,择取一花种为这一节候的代表,即是“花信风”,意为带来花开的讯息),以梅花为首,楝花为终。自每年的小寒(2月4日左右)到谷雨(4月20日左右)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个节气三个候应),又有江南“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

惊蛰一过,传统春季已然过半,但“冬九九”却还未尽。昨日(3月5日),我们迎来“九九”的第一天——“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春雷阵阵的同时,“一场春雨一场暖”,数九寒天进入尾声,天气逐渐变暖(中国除东北、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日均温已升到0℃以上)。

“过了惊蛰节,亲家有话田间说”,意即(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农人要开始为春耕奔忙。不过,由于此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天气不稳定,气温、降水(光照)波动较大,极易出现倒春寒天气(主要是跟冷暖气流相遇而成春冷阴雨寡照现象有关),对农业活动影响巨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惊蛰
农民大爷:古代瘟疫一般衰于惊蛰!
节气,物候,花信风
惊蛰分为哪三个物候
春雷响,万物长
春霆发响,惊蛰飞竞,生机勃发,春光烂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