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题研究】胡远明:如何撰写课题结项报告
userphoto

2024.03.26 福建

关注

(一)

我们先看一名教师的课题《小学中段学生作文自评互改的趣味方法研究》结项报告案例:

第一稿

一、成功的做法

(一)修改五步曲

第一步:明确修改要求,教给修改符号,对于小学中段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让他们明确习作的内容要具体充实,语言要通顺明白、平实朴素。在此基础上,再求写得生动,即先求“通”再求其“好”。

第二步:通过集体学习,了解修改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上,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教给学生集中修改习作的方法。如:(1)诵读法。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作文写好后,从头到尾认真朗读几遍,边读边思考推敲,想想自己的作文哪些意思写得不明白,哪些内容写得不具体,哪些语句写得不恰当,进行必要的删、增、改。(2)请教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自己作文中的缺陷自己看不出,而别人却容易发现。所以,可经常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拿给同学看,发现问题互相研究,意见一致后动笔修改;一时不能统一的问题还可向老师请教。其他还如先增后删法、比较法等都是能激发学生自改热情的好方法。 

第三步:小组修改作文,适当给予指导。通过老师的示范批改,学生对批改习作的各个环节有了印象, 这时放手学生自改,先把各种能力搭配好的每4个同学分为一组,让他们共同批改一本习作。

第四步:同桌修改,关键在“扶”。 训练学生自评自改习作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到学生独立批改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台阶,我又设计了一个“扶”的过程,让同桌合伙完成一篇习作的批改,同桌同学按照已经掌握的几种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相互交流,共同商讨,把握不准的请教老师,改得尽善尽美后签上大名。同样老师对学生批改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第五步:独自修改作文,关键时刻要放手。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步训练,掌握了批改习作的方法,有了一点批改习作的能力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独自批改了。到了这一步,我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后不急于上交,而是反复朗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改,至少改3遍,然后同桌互改,最后自愿组合批改誊在习作本上的习作。独自批改是学生修改习作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学生就可以长期受用,享用终身。在所有的修改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比做记号,要暴露修改过程,让我了解其思维变化过程。为了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要求学生习作不打草稿,直接写在作文本上,写一行空一行。一般要求学生写好后认真修改,但也允许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写随改。因此,要求学生书写时字迹清楚、工整,改得能够让人看清、看懂,切不可乱涂乱改。这样,交给我的作文都是不经过誊清的,我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原来是怎么思考的,后来是怎么修改的,便于讲评、分析学生写作时的思维变化过程;同样,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反思习作的修改过程,比较修改前后的效果,从而提高自我修改习作的信心与能力。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高年级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可见,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小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可以这样说:不会修改作文也就不会写作文,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习作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人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学生亲自修改作文时,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在反复动脑修改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思维,使表达、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自己受益。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要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长期训练,逐步培养。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修改,让每一个学生在修改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兴趣三层梯

“趣味作文修改”是我们课题组发现要提高孩子的习作兴趣,必须帮助孩子提高习作能力,习作能力必备项就有“修改”,但修改要泛泛而谈,那 就会流于形式,让学生失去习作兴趣。所以我们提出“趣味作文修改”。

一层趣,趣在修改流程上,先是自评,自评以读为主,读自己作文不舒服的地方,读后写自己发现的问题,并给自己评语。再是互评,评同桌没发现到的问题。最后师评,中肯评价作者及评者的水平。

二层趣,趣在修改符号的称呼上,如删除号

我们称为“猪尾巴”,改正号
我们叫
“小电视”,调换号
“翻山越岭”等。趣味修改帮助学生改掉随意拉抹的毛病,而是养成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习作修改。

三层趣,趣在评语上。如少标点的同学得到的评语可能会是“你是不是靠吃标点养活自己的?”篇幅短的可以评“全文字数少得可怜,像穷人家的钱一样。”常练习修改中,发现学生习作兴趣浓厚,而且习作语言也越来越生动。

案例评析:

上述案例,是我们节选自一名教师课题结项报告“主要做法和经验”部分。这部分内容的字数是1800余字,主要有两大部分内容构成,即修改五部曲和兴趣三层梯。从该部分内容的层次性来说,还是比较清晰的,结构也比较完整。但我们也同时发现,该部分内容在表达上相对比较抽象,不够具体、明白和清楚。

如,第一步:明确修改要求,教给修改符号,对于小学中段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让他们明确习作的内容要具体充实,语言要通顺明白、平实朴素。在此基础上,再求写得生动,即先求“通”再求其“好”。

这段话,在表达上显得比较模糊不清,语焉不详,体现在:一是“修改要求”不明确,二是“修改符号”是什么也没有具体交代清楚。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阐述具体的做法时,需要具体化的表达,而不是泛泛而谈,模棱两可。

除了我们上述例举的部分外,其它部分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事实上,结项报告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部分,是结项报告的核心,是教师课题研究过程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表达该部分内容时应具体化。

(二)

针对第一稿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一周后,该教师提交了结项报告的第二稿,具体如下:

第二稿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针对学生不会自评互改作文,学生对作文修改缺少兴趣等问题,我们聚焦在习作课堂中进行自评互改方法的一些探讨。

(一)学生自评互改的方法指导研究

1.明确自评互改环节

环节一:用黑笔自评

    自评以读为主,读自己作文中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的地方:读开头是否新颖,读词语是否恰当,读句子是否通顺,读标点使用是否正确,读习作重点是否突出……读后写自己发现的问题并用黑色笔进行修改,再给自己评语。

环节二:同桌用铅笔互改

    同桌之间先互相交流自己作文出现的问题及疑惑,按照已经掌握的几种修改方法用铅笔进行修改,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相互交流,共同商讨,互相评同桌作文中的优点及对方没发现到的问题。让同桌合伙完成一篇习作的批改,把握不准的请教老师,改得尽善尽美后签上大名。

环节三:小组用红笔互改

小组编组方式:

课题组采取“等次混合编组”的小组合作方式。“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因为合作学习需要多样性,而不同成员间的信息互换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布置学习任务时,一定要让学生都干活、干全活,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但又要有所侧重,每个组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组长、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合作的效率与质量。

小组合作流程:

   (1)全员参与,小组“会诊”

进行小组评改,重要的的是全员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学生分好工,保证修改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习作可以由小作者本人大声朗读,也可由组长朗读,大家认真听,认真看,认真想,每一个组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建议、意见),还可以和大家争辩。首先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勾画出错别字不恰当的词、不通顺的句子以及好词佳句;最后每项给出评价意见(要有激励性,尽量用鼓励性的语言)。

   (2)比较优劣,取长补短

修改完小组内所有成员的习作后,在小组内比较这几篇习作,可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如:内容(题材)、立意、表达等。从内容上比较,可让学生打开思路、丰富写作材料;从表达上比较,可让学能体会到相同题材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3)佳作欣赏,增强信心

在小组内赏析习作中的一些好的片断(哪怕是一个生动的句子、一个恰当的词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肯定创新意识,保护独特感受,这样,既能向别人学习,又能增加自己的信心和作文的兴趣。

环节四:独自修改

经过以上环节的评改,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趁热打铁,自改习作,达到习作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经过自评、同桌互改、小组互改、独自修改后,教师就学生自评互改后的作文进行针对性指导。在所有的修改过程中,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比做记号,要暴露修改过程,让老师了解其思维变化过程。

    2.分类别成立病例科,学当作文小医生

课题组在学生自评互改的过程探索中成立了对应中段习作类别中的“人物科”、“景物科”、“事件科”、“想象科”四个科室,把学生笔下生病的作文及时送往对应科室,让学生从学习到放手,能够对症下药。

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篇习作人物科收到的病例“猜猜我是谁”中,学生笔下的我长相大同小异,“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下有一种能说会道的嘴……”作文里的人物都长的一模一样,没有个人特点,我们对症下药,指导学生找出所描写同学的最突出的特点,让与众不同的同学形象跃然纸面。

3.梳理作文修改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根据这些习作目标,本课题研究分步实施教会学生一些自改习作的方法:

    (1)诵读法。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作文写好后,从头到尾认真朗读几遍,边读边思考推敲,想想自己的作文哪些意思写得不明白,哪些内容写得不具体,哪些语句写得不恰当,进行必要的删、增、改。

    (2)请教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自己作文中的缺陷自己看不出,而别人却容易发现。所以,可经常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拿给同学看,发现问题互相研究,意见一致后动笔修改;一时不能统一的问题还可向老师请教。除此之外,先增后删法、比较法等都是能激发学生自改热情的好方法。 

    (3)修改法。修改文章中的病句,做到语句通顺.修改文章中的病句就是联系修改病句练习,要认识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然后采用增、添、删、换等方法进行修改。

    (4)牢记标点符号歌,做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歌诀:话没说完,圆点带个尖(,);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并列语词间,点个芝麻点(、);发问与疑问,耳朵挂耳环(?);引用原话前,加上双圆点(:);惊喜和感叹,短竖下一点(!);文中要注释,两头小半圆(());引文或摘句,蝌蚪游上边(“”);转折或注释,长横画后边(──);意思未说完,六点排一串(……);特别重要处,字下加圆点(?);引用书名时,尖号写两边(《》)。在教学实践中,顿号、逗号和分号很容易错,又总结顿号歌:并列词语或短语,地位一样并肩站。顿号用来做分界,读到它时停顿短。逗号歌:标点符号谁最忙?逗号使用最频繁。句子中间要停顿,往往由它来值班。分号歌: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这些儿歌帮助同学们区分了标点符号的不同,慢慢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二)学生作文自评互改兴趣的提高研究

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析,能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只有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欲望。

1.了解名人修改故事,激发学生修改兴趣

首先,课题组以名人修改作文的故事作为前奏,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好作文是改出来”的种子,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其次,课题组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建立名人修改故事集。课题组搜集的故事集包含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又绿江南岸”的由来,钱钟书改《围城》,曹文轩聊修改,莫泊桑拜访福楼拜“一行和九行”的故事……涉及古今中外,汇编成集。

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浸润,年级组教师以课例的形式进行研究推敲,借名人原稿进行欣赏感悟。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是肖复兴少年时代叶圣陶爷爷给他修改作文,并启发他学写作的故事。这篇文章对于启发中段学生自评互改作文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教师指导修改,增强学生修改自信

(1)出示例文,诊断病情

 教师在学生作文交上去之后,粗略地浏览,从总体把握学生习作情况,然后挑选一份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小组共同诊断病情,可请教老师指导修改。

A.学生自由诵读,对例文有整体印象。

B.再看思想认识。这里的思想认识也就是文章的“立意”。文章是一个人思想认识的反映,看文章的“立意”即看作者的思想认识是否正确。文章再好,思想不端正,那也是不可取的。

C.看内容。这里的内容也就是作者选择的材料。看作者的选材是否符合习作要求,是否典型。

D.看结构,即文章的形式。好的文章不仅要有好的思想内容,还要有好的形势。重点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分段及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

E.最后修改字词句及标点符号。这一步重点指导学生看文章是否有病句,是否有表达不清甚至错误的句子。

通过示范举例,使学生明白由“整体到局部”的修改方法,也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2)典型引路,示范修改

接下来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示范修改的指导方法。在师生共同诊断病情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诊断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最后由教师示范修改,使学生明白怎样修改。修改后,同学们对照原文,比较、揣摩,学生从中慢慢领悟修改习作的“诀窍”。

这种指导方法,对于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修改方法,提高自改能力是很有效的。对于刚开始试行的班级,这一环节应用时长一些,等进行一段时间后,这一环节用评改课的6分钟左右时间就可以了。

3.允许不打草稿和随写随改

在习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习作不打草稿,直接写在作文本上,写一行空一行。要求学生写好后认真修改,但也允许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写随改。因此,要求学生书写时字迹清楚、工整,改得能够让人看清、看懂,切不可乱涂乱改。这样,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都是不经过誊清的,教师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原来是怎么思考的,后来是怎么修改的,便于讲评、分析学生写作时的思维变化过程;同样,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反思习作的修改过程,比较修改前后的效果,从而提高自我修改习作的信心与能力。

4.创新评价

    对学生习作和修改态度的评价,更是特别重视,为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尝试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功的乐趣。评价时,采取进步奖、优秀奖、希望奖、创新奖的评奖方式:对学生用词造句用得妙的、构思新颖的习作给予“创新奖”印;对在细节描写处恰当用上佳句的习作给予“进步奖”印;对想象丰富的、内容具体的习作给予“优秀奖”印;对开头结尾写得好的习作给予“希望奖”印。这样一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自信心、进取心和竞争心,促进全体同学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5.畅谈收获、体验成功

学生在完成一次习作修改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谈谈自己最感满意的地方。“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人只要经历一次成功的体验,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的力量”。因此要让更多的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体验到习作成功的乐趣,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一致的。

让学生自评互改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训练学生自评互改习作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案例评析:

经过一周的修改工作,该教师提交了结项报告“主要做法和经验”的第二稿。与第一稿内容相比较而言,第二稿显然有了明显地改进,具体体现在:

1.从字数上来说,这部分内容由原来的1800余字增加到了4000余字,字数增加了一倍多。

2.从内容上来看,比第一稿更加丰富了,表达更加具体了,还增加了一些教学案例,因此言之有物,可读性强。

3.从层次性上来说,第二稿整体上的结构更加清晰、完整、明了,这也是该教师撰写结项报告思路明晰的一个过程。

4.从针对性上来说,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内容,显然是针对研究背景中的问题总结与表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条理性。(该课题的具体问题是: 一是学生不会进行作文的自评互改;二是学生对作文修改缺乏兴趣。)

显然,该教师结项报告的修改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其结项报告的质量也有了比较明显地提高。

(三)

我们始终认为,结项报告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因此,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先做后写,先实践后表达。那么,在我们用文字表达“做”的内容时,不必要讲究其妙笔生花,洋洋洒洒,但也不要过于吝惜笔墨,而是应真实再现课题“做”的过程,即怎么做就怎么写出来,“写”和“做”保持一致性。

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撰写结项报告时出现妙笔生花、洋洋洒洒的现象比较少,而语言干瘪、才思枯竭的现象恰恰比比皆是。这就往往造成了一个结果:结项报告的内容比较单薄,空洞无物,出现了自己说不清,别人也看不懂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教师在结项报告的表达上会出现语言干瘪、说不清道不明现象呢?我们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一是不会表达,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二是“做”课题的过程不扎实,无话可说,写不出来;三是自认为表达清楚了,但事实上只是自己清楚和明白了,而他人未必会清楚;四是比较吝惜笔墨,总是喜欢使用概括性或抽象性的语言。

显然,如果“做”课题过程不扎实,那么表达不出来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了。但如果“做”课题过程比较扎实,过程性材料丰富,那么出现不会表达或者吝惜笔墨的情况,教师则完全是可以改进的。如,第二稿中的部分内容:

环节四:独自修改。经过以上环节的评改,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趁热打铁,自改习作,达到习作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这部分内容主要阐述的是“独自修改”,但我们发现教师并没有表达清楚学生是怎样进行独自修改的,即没有说清楚独自修改的具体方法或者策略,而是三两句话就一带而过了。显然,这样表达是很难让人清楚该教师是怎样“做”课题的过程。

再如第二稿中的部分内容:

诵读法。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作文写好后,从头到尾认真朗读几遍,边读边思考推敲,想想自己的作文哪些意思写得不明白,哪些内容写得不具体,哪些语句写得不恰当,进行必要的删、增、改。

这部分内容基本上表达清楚了该教师“诵读法”的做法,但我们认为还可以增加一两个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的方式进一步阐明教师的课题具体做法,这样就会更加清晰、明白和具体,让人一目了然。

不难看出,结项报告“主要做法和经验”部分表达应按照这样一个思路:一是提出的具体策略或方法,应与研究背景中的问题保持一致性,针对具体问题阐述具体策略或方法;二是具体策略表达要具体、明确与详尽,然后再增加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一步阐述,这样就会更加具体明确、具体。

结束语

优秀的结项报告是什么样?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在撰写结项报告时的一个困惑和疑问,也是广大教师急于想知道的一个答案。

我们认为,什么是优秀结项报告尽管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优秀的结项报告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即看得懂、用得着和学得会。“看得懂”,即结项报告的表达简单明了,清晰具体,即使没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也能够明白课题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用得着”,即课题研究的成果对自己和别人有用、有价值,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解决具有较强针对性。“学得会”即一学就会,能够把研究成果很容易运用在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能够可以切实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由此可见,结项报告的内容越丰富,材料越充分,那么就越接近于优秀结项报告了。

结项报告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部分,是结项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判断一项课题结项报告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我们一再提倡中小学一线教师要基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真实问题的研究,那么“主要做法和经验”部分就是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或方法。因此,我们教师要下一番功夫进行总结和提炼,真正把好的做法和经验表达出来。

我们希望,广大一线教师撰写结项报告时,请不要吝惜自己的笔墨,把课题“做”的过程真实而有效地表达出来,这样既有利用自己的经验梳理,形成丰富的成果材料,同时也利于把好的经验与他人共同分享。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评改方式改革探索课题:参与式、互动式作文评改
作文个性化评改初探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中学生作文“个性化”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浅议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作文合作评改模式及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