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例析高考|农村天地广,真题拓无限
【导语真题如何备考?全靠东拉西扯。
【释语】题上一分钟,题下十年功。材料解读够深入,无边题海可回头。

2020全国2卷有一组以农业生产活动为材料的选择题,看似云淡风轻的拷问背后,隐藏的是对我国目前“三农”问题现状的思考,寄托的是对莘莘学子关注社会现实的殷殷期盼,折射的是地理原理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应用的学科特色。

说的太露骨了吧!也不是,因为在我的2021地理备考课堂中,每一道已去的真题,都会被盘成更鲜活的干货,目的是让学生备考有方向,提分有希望,省时又省力,一题解千愁。


【真题现身】
(2020·新课标Ⅱ)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下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极度嫌弃原题中提供的图片,于是换成了上面这幅黑白图片。重点在“浅色稻茬”上。
原题图片,网上找不到一幅清晰的,TMD太灰了。

3. 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   )
A. 灌溉      
B. 排水
C. 防虫害   
D. 通风

4. 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产量
B. 减少水土流失
C. 降低生产成本
D. 减少蒸发

5. 近年来,该地(   )
A. 种植结构复杂化
B. 复种指数提高
C. 田间管理精细化
D. 种田大户增多
 
就是这组真题,你能玩出一朵花来吗?
一起来玩玩。

真题字字珠玑,
材料并非空洞。

材料1:巢湖平原:区域认知背后应有的教育思维。
无论材料后面如何介绍,首当其冲的认知感受就是“得一地名者,便知所以然”。这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决定的。今天给你的是巢湖平原,明天给你个成都平原,你也一样心知肚明,知地明理就是这个意思。有考生疑问:世界那么多,咋知那么多?那我要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何解?12年寒窗苦读,学习究竟为了啥?12年未必需要你行万里路,但12年可读万卷书。所以说,区域地名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自身积累。当然,12年不以学习为目的的考生或者不把地理学习纳入必备知识体系的考生另当别论。

材料2: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
确认过眼神,“人多地少”是南方农村普遍的人地环境。
虽然材料明明白白,解读时还是要认认真真。巢湖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湿润,雨热同期,非常利于农耕。当环境承载量大时,必然导致人多地少的人口环境容量。在此,要交代“人多地少”产生的其他原因。比如人口激增与土地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比如城镇化现象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再由此提出对环境承载量、人口环境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三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就是备考中见缝插针式的知识架构重建。

材料3: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
这一句相当于复习了一遍《中国地理》中的农业分布特征,备考时应不失时机的展开。巢湖平原原来是典型的季风水田农业,能种植双季稻,不仅仅在于气候区位条件的优势,也是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的,更是对材料前面那句“人多地少”环境的回应和交代。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不仅反映了当地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和的气温条件,也是当地农民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具体做法。对于从土地中刨食吃饭的农民来说,能更多的从土地中获取资源,可能是“原来”的巢湖平原某地农民唯一的出路。而且,我们还能从种植双季稻、油菜这两种主要农作物上看到,在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等农事活动上,当地投入的大量劳动力。民间有句话叫“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具体有什么内涵,是可以拿出来让学生好好品味品味了。

建议,备考时带领考生多多查阅中国地图中关于气候类型、热量带、干湿带、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产品产地的分布,理解积温、熟制、光、热、水、土、肥等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意识的让考生把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快速衔接起来。这些都是真题备考的实践意义所在。

材料4: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连续出现了3件事,件件是近年来必然发生的,巢湖平原某地当然也没有例外。
城镇化的发展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拉力”,机械化的普及和人多地少的环境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推力”,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绝大部分农村近年来的这些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

材料5: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有其因必有其果。按理说人多地少更应该多打粮食,为啥这里如今多种植单季稻呢?不仅如此,单季稻收割后按理说应该将稻田翻耕点播油菜,为什么如今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呢?这段材料暗示了以下几点:
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如果再种植双季稻的话,劳动力明显不足,而种植单季稻劳动时间较为宽裕。收割后多不经翻耕也说明了对农业劳动时间的节约,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可以减少对田间管理的劳动力投入,与播种收益较高的油菜相比,投入产出比虽然差别较大,但与外出务工收入相比,毕竟大于农业收益。这不是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问题,而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必然。另一方面,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状也将倒逼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巢湖平原地处安徽,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区位接近,对农民外出务工有很大程度的吸引力,如果农村未来百业兴旺,也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

本段材料也不单纯是“三农”问题,地理学科问题的探究当然也不容忽视。当地越冬作物小麦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这是关于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探究。“不经翻耕除了节省劳动力之外,也有其他生态方面的考量。不经翻耕也许是为了保持水分,减少土壤蒸发,不经翻耕也许是为了积累有机物,恢复土壤肥力。前者可能是干旱地区,后者可能在大规模商品粮基地,甚至还有不许翻耕的草原地区,地理答题的灵魂是什么?答:因地而易。

材料6:下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传统的小麦田间管理过程中有耙地作垄的习惯,麦垄整齐划一,沟畦相间,利于排水、灌溉、施肥、收割。如今在水稻收割后不经翻耕,直接播种小麦,浅色的稻茬虽然乱七八糟,除了影响视觉观感,但并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不过和传统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相比,直接播种导致减产也是必然。

继续推理可知,稻茬也非一无是处。秸秆还田了解一下。
稻茬不是无情物,化作冬泥护麦芽。

【思考】上图是泰国水稻田密集的稻茬,但并不是不经翻耕用以播种小麦,而是继续翻耕种植下一茬水稻,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7 :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什么?
在漫长的农耕文化中,农民朋友总结出了不少和种地相关的俗语,像这句“庄稼靠人管,人勤地不懒”,“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是说庄稼的收成好坏全在于农民朋友的管理,人要是勤快了,地里的收成也不会太差。农村还有句老话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说的就是在种地过程中人不能偷懒,你要是糊弄土地,土地也会糊弄你,不让你填饱肚子。
哈哈哈,是不是跑题了?不是我跑题了,是这道题跑来了!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什么?
解读层面:即使近年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对种植过程中的主要操作还是要做到力所能及。稻田可以不经翻耕,打沟却不能省略,说明打沟很重要。不然就不是收益较低的结果,而是颗粒无收的遗憾。
因为水稻收割后还是水稻田,土壤含水量很高,播种小麦后水分过高容易烂种。巢湖平原是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季雨水也很多,越冬小麦的苗期如果田间积水过多,就会因涝渍产生烂根。烂种烂根,小麦,也有夭折的风险。
打沟是改造自然的人力可为,如果不打沟也可以做到排水,那叫利用自然。

2016全国1卷当年有关于解释广西横县茉莉为什么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的原因的问题,属于同质异构。限于篇幅,具体解读请点击下文链接——
【高三备考】考前一个月,空谈不如实干。一线地理教师放大招,一字一句教考生如何解读真题材料背后的信息!

那么,考生有没有可能分不清打沟的真正目的呢?此题就是近年来全国卷命题偏向细节设问风格的一个缩影。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A. 灌溉  B. 排水  C. 防虫害  D. 通风。四个选项原本都是小麦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是打沟在此时此地的目的要很明确。有考生质疑,打沟为什么不是为了灌溉呢?小麦就不需要浇水吗?如果此题设问变成“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答案可能和灌溉有关。但加了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这一限制条件,答案就和灌溉无关了。
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降水偏少,小麦苗期也会发生旱情,此时就需要灌溉。如果在北方春旱季节,这种大水漫灌还是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之一。
可这里是巢湖平原。真题深度解读说明,离开区域环境特征的地理原理,都是不确定的地理原理。真题卷就是抓住这一规律,在似与不似之间“丧心病狂”的蹂躏考生的智商。

【备考提升点】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甚至逆向思考同一问题的反面。怎么做?靠老师备考时的“东拉西扯”。

材料8: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只要对前面材料的解读够正确,此题就能顺理成章的选择C. 降低生产成本的答案。而其他三个干扰选项也就不攻自破。
A. 提高产量——不是说收益更低吗?
B. 减少水土流失——不是巢湖平原吗?
D. 减少蒸发——巢湖平原不是湿润地区吗?

【真题备考体会】磨刀不误砍柴工,解读材料是硬功。

材料9:近年来,该地农业会发生什么变化?
A. 种植结构复杂化——稻油组变成稻麦组,种植结构没有复杂化。
如果种植结构复杂化,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种植结构复杂化还需要种植多样化的农作物,当自然环境单一时,多样化也就难以形成。不过,2019全国2卷对云南宾川河谷农业提出了一个问题:“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值得思考种植结构复杂化。

B. 复种指数提高—— 复种指数是什么?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这需要考生自行理解。如果考生不能理解,可以望文生义。材料中有“原来种植双季稻,近年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的交代,所以也不难理解。
问题在于,全国卷中常常爆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新词”怎么破?
我认为考试嘛,总要有点“心跳”的感觉。不要奇怪全国卷的新,都是大家知道的问题对不知道的考生公平吗?所以出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问题也是另一种公平。

C. 田间管理精细——前面有交代,不解读了。

D. 种田大户增多——从“分田单干”到种田大户增多,农村土地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当地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也出现了从粗放到集中的流转过程。这是正确选项,备考时可以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加以展开。
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考题,多地模拟试卷乐此不彼。仿佛听到全国卷说:
“我卷一种被模仿,
但从未被超越。”

【来自网络】2020年9月24日,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镇双马丰源家庭农场马耀青、马跃峰兄弟俩正在自己承包的田间操作收割机收割成熟的稻谷。该农场是以水稻种植、粮食收储的家庭农场。总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近1200亩,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
【解读印象】农村故事多,题多说不完。
【同类模拟引入】

【案例1】我国中部某县是务工人员输出大县。该县甲、乙、丙三个村中,甲村距离城区最近,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居中,有多家工厂,经济相对发达;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广泛种植楠竹,经济落后;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主要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经济发展程度推测,目前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
2.外出务工时,相比乙村村民首选经济发达省份,丙村大多在附近市、县的主要原因是
①往返交通便利    ②兼顾务工务农    ③务工收人较高    ④生活条件较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为了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乙村在政府支持下可优先发展
A.种植业         B.加工业
C.采矿业         D.物流业

 【答案】1.D   2.A   3.B

【案例2】近年,不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流返乡,带回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促进近年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
①户籍制度        ②惠农政策
③婚姻家庭        ④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D. ③④
2. 人口回流(   )
①增大就业压力          
②增加土地撂荒
③缓解农村“空心化”    
④助推乡村振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 C    2. D

【案例3】“共享村落”是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资产,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举措。图1示意“共享村落”主要用途。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农村房屋闲置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服务短缺    
B.基础设施落后    
C.生态环境脆弱     
D.乡村人口迁移
2.“共享村落”建设,可以
①增加村民财产收益    ②满足城市人田园梦想  ③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④加快当地城镇化速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共享村落”实现了城乡居民权益共享、发展共享,顺应了
A.产城融合发展大趋势    
B.区际协调发展大趋势   
C.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   
D.产业协调发展大趋势

【答案1.D   2.A     3.C

【思考】从农村图片中解读当地相关地理信息。景观图片进入考题不是没有先例,2020年的顺坡垄就是。

(2020·新课标Ⅱ)官方答案解析
【答案】3. B    4. C    5. D
【解析】3.种植单季稻稻田长期浸水,而小麦怕涝,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田地中打沟是为了排水,使土壤干湿适宜,创造高产土壤条件,B正确。巢湖平原雨季较长,播种小麦前稻田水分充足,水分充足,打沟不是为了灌溉,A错误。在田地中打沟起不到防虫害的作用,C错误。巢湖平原地形平坦,越冬作物小麦不需要特别通风,D错误。故选B。

4.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种植小麦收益低,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才不经翻耕播种小麦,C正确。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不经翻耕播种小麦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B错误。当地水资源充足,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少蒸发,D错误。故选C。

5.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随着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的普及,为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提供了可能,种田大户会增多,D正确。巢湖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变化不大,种植结构不会变得复杂化,A错误。复种指数有气候决定,不会提高,B错误。种田大户承包经验,机械化操作,劳动力有限,田间管理不会变得精细化,C错误。故选D。

【一点点反思】
面对真题,我的态度简单粗暴,不要管真题合不合理,先管好自己解读的合不合理。不要考虑真题答案的是非对错,先看看能从真题中扒出多少真材实料。真题如捉迷藏的游戏,不要纠结对方藏在哪,找出对方算你赢!

崔老师画说地理,

有说有画。

点击原文链接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鱼米之乡为何也爱吃面?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
全国卷高考植物地理学的解题思考
悼念袁隆平!再来温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南稻北麦”真的导致了文化差异吗?
一批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回家种田,这算混得好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