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自《奥马哈之雾》:误读五、龟兔赛跑

转载自《奥马哈之雾》:误读五、龟兔赛跑

(2010-10-03 09:16:18)
 

转载自《奥马哈之雾》:作者任俊杰  朱晓芸

误读五、龟兔赛跑

 

主要误读:即使已经过去了50多年,人们还是经常以短期表现去评估巴菲特所做的一切。

我方观点:只有到终点,我们才能知道谁是最后的胜者。

 

这是2000年11月16日《今日美国》刊登的一篇报道中的一段话:“8个月之前,很多人都在谈论着富有传奇色彩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已经不复存在了。在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翻了一番的同时,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却损失了近一半的市值。更有甚者,他在1998年以220亿美元巨资收购再保险巨人——通用再保险公司,也是他有史以来进行的最大收购案,同样也未能逃脱人们的指责。但是现在,巴菲特似乎真正地扮演了伊索寓言中的乌龟。巴菲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为他总是能够在纷繁残酷的商业里,寻找到真正有利的投资机会。这只世界上最聪明的兔子,总是在不停地奔跑,因而总会有新的收获。”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08年时,巴菲特又一次面临了同样的“礼遇”。在波诡云谲、一夜乾坤的金融海啸风浪中,因为巴菲特的几次“抄底失败”,因为巴菲特的“买进美国”没有让可能的跟随者们在短时间内赚钱,也因为巴菲特确实做出了一些被他自己称之为“明显失误”的决策,于是又有不少人站出来指出巴菲特这次是真的不行了,甚至就此宣布企业估值已死、价值投资已死。

面对着这些似曾相识的指责、批评、讥笑与嘲讽,不禁让我们又一次想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尽管类似的事件一次次地重复出现,但人们还是那样快地就给出了结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人们为何总是那样容易地失去记忆并总是信誓旦旦地说“这次不一样”呢?我们认为,除了人们用于判断的“标尺”有误之外(请看相关章节),还似乎总是忘了一个基本的逻辑:只有在终点,我们才能知道谁是胜利者。现在不妨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看一看依短期表现进行投资选择的结果(相关数据摘自《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与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信)。

1:年度百分比变化-切斯特基金与英国市场

年份

切斯特基金(%)

英国市场(%

1928

0.0

0.1

1929

0.8

6.6

1930

-32.4

-20.3

1931

-24.6

-25.0

 

2:年度百分比变化-红杉基金与美国市场

年份

红杉基金(%)

标普500(%)

1972

3.7

18.9

1973

-24.0

-14.8

1974

-15.7

-26.4

 

3:年度百分比变化-伯克希尔净值与美国市场

年份

伯克希尔净值(%)

标普500(%)

1967

11.0

30.9

1975

21.9

37.2

1980

19.3

32.3

1999

0.5

21.0

 

依据上述表格所展现的投资记录,我们认为绝大多数投资者会在业绩较差的第1或第2年选择离开由倒霉的梅纳德·凯恩斯管理的切斯特基金以及由罗纳·卡尼夫公司管理的红杉基金,并在随后的2年时间里一直庆幸自己的选择;如果你不巧在1967、1975和1980年初买入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你大多会在1年后因其糟糕的业绩拂袖而去。假设投资者从此忘记这3个“失败”的投资管理人,全身心投入右方的指数投资阵营,接下来的情况不仅始料未及,而且对你的财富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以下几张表。

4:年度百分比变化-切斯特基金与英国市场

年份

切斯特基金(%)

英国市场(%

1932

44.8

-5.8

1933

35.1

21.5

1934

33.1

-0.7

1935

44.3

5.3

1936

56.0

10.2

过去18年平均

13.2

-0.5

 

年度百分比变化-红杉基金与美国市场

年份

红杉基金(%)

标普500(%)

1975

60.5

37.2

1976

72.3

23.6

1977

19.9

-7.4

1978

23.9

6.4

过去27年平均

19.6

14.5

 

年度百分比变化-伯克希尔净值与美国市场

年份

伯克希尔净值(%)

标普500(%)

1968

1969

19.0

16.2

11.0

-8.4

1976

1977

59.3

31.9

23.6

-7.4

1981

1982

31.4

40.0

-5.0

21.4

2000

2001

6.5

-6.2

-9.1

-11.9

过去43年平均

20.3

8.9

 

巴菲特教导我们,一个真正的企业投资人应当忘记股票价格的短期变化,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公司的经营层面;即使你的目标是获取资本买入与卖出的差价,也应当以5-10年为一个周期来规划你的投资。巴菲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如果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短期市场表现来评估巴菲特或其阵营中的其他投资者某项投资或某段时期的好与坏、对与错、行与不行,我们将会一而再地重蹈覆辙。

在中国,以短期回报论成败的情况更为显著。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最为津津乐道的是过去短则一、两月,长则半年时间中,谁的回报排在前面,并据此来选择下一阶段的资金流向。可想而知,这样下去的结局自然不会太理想。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些朋友,以短期排名来选择投资基金并不停地进行转换,过了几年发现回报甚至还低于市场整体水平。当然,不仅仅是在投资领域,在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看待任何事情时其视角都不应太过短期化。就像最近热播(又被禁播)的电视剧《蜗居》里想表达的那样,快速拥有虚妄的“荣华富贵”的人并不一定能够长久的幸福下去。

本节要点:

1、巴菲特从来都是以至少5-10年来规划自己的投资。以短期表现去评判他的投资成败,只会再次上演龟兔赛跑的故事;

2、股票投资既然是一项长跑运动,我们为何要在100米处宣布谁是胜利者?

3、问题还在于,巴菲特原本是一个农场主,而我们却总是习惯于以农场在交易市场中的最新报价来评判他的经营是否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奇投资者:威廉卢恩,巴菲特,教你如何做一个合格投资者
巴菲特解散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
威廉
极度保守的投资风格并不妨碍你获得超越市场的回报
巴菲特的信:1969年,合伙公司走到尽头,巴菲特告别基金经理生涯
沃伦·巴菲特与中国的“巴菲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