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6.28——1640.5.30)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一个律师家庭。9岁时随父母移居佛兰德斯,定居安特卫普。父亲去世后,母亲送他进一所拉丁文学校学习,他能阅读古希腊罗马书籍原著。1608年,与名律师兼人文主义者布兰特结婚,画家为妻子画过不少著名的肖像,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画《复活》、《爱之园》、《末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

 意大利时期 
1598 年,鲁本斯已成为一位名家,他开设一间画室,并收了一些学生。1600 年,鲁本斯远赴意大利,在威尼斯,他临摹了
提香(Titian)、丁多列托(Tintoretto)及维洛内些(Veronese)的作品。他除了威尼斯之外,亦曾造访其它的意大利城市。在意大利期间,鲁本斯经常临仿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将大师的造形与构图观念消化后,纳入个人风格之中。

早期安特卫普风格 
1608 年,鲁本斯母病危,他立刻赶回安特卫普,然已不及见其母最后一面。从此,鲁本斯即留居于法兰德斯,并受法兰德斯大公封为宫廷画家。1609 年,鲁本斯与布兰特(Isabella Brant)成婚。他为大公画肖像,并在沃普置产,成为罗马风格画家公会之一员。 一直到 1612 年止的一段时期可谓为鲁本斯的「狂飙运动」(Sturm und Drang)时期。在此期间,画中的造形极度夸张,而尺寸亦放大。1609 到 1610 年间,他为安特卫普作了
「贤士来拜」(博士来拜)(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一画,肯定地证明了鲁本斯的大家风范与技巧。

巴洛克风格成熟期 
1620 至 1630 年间,是鲁本斯系列作品产生的时代,其风格由构图清晰均衡的罗马风格转为巴洛克风格。设色也由清楚的颜色层次转为混合色,他精致热烈的色彩,令人联想到威尼斯画派风格。1622 年,他开始为卢森堡宫第一画廊制作著名的「玛莉.底.麦第奇的生平」(The Life of Marie de Medicis:巴黎,罗浮宫)21幅一组的系列作品。这一系列连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鲁本斯风格之精华,并被推为成就最高的作品之。1626 年丧偶后,鲁本斯于 1628 年被派往西班牙,在该处,他曾为国王及皇族作画并临摹了一些提香的作品。 

晚年成熟期 
1630 年 12 月,年事渐高的鲁本斯与富曼(Helene Fourment)成婚,从此新婚妻子就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泉源。1630 到 1640 年间是鲁本斯完全成熟的时期,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用色柔和而带感情,年轻时代的火躁锐气,已为圆熟技巧所表现之醇美取代。 鲁本斯在麦克林与维尔沃间的史坦购置了新的产业。在此地他退休了几个月的时间,笔下产生不少愉悦而震憾人心的作品。同时,由于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以往极少作的风景画也有重拾起来。这个时期的风景画,构图自由写意,具有生动、直接的动态,精心经营的气氛使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已远远脱离了巴洛克风格。

鲁本斯的成就在于融合法兰德斯和意大利的传统艺术,复兴法兰德斯画派,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其作品丰富,被尊称为法兰德斯第二个黄金世纪中最突出的艺术家。

鲁本斯是法兰德斯大画家,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鲁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欢画肖像、风景与神话画.这些作品几乎全出之于亲笔,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朴素,更能予人以亲切之感,这些作品以其画法的潇洒与极度精确及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胜。

17世纪欧洲出现四位鼎立的大画家:意大利的卡拉瓦乔、佛兰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和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其中唯鲁本斯最幸运,他不仅是佛兰德斯最伟大的画家,而且可以代表17世纪的整个西欧绘画。

      1630~1640年, 他已进入老年,因患风湿病而手指成为畸形,但仍坚持作画。 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笔更加奔放自如 , 虽然画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学生来协助完成,但他亲手 制作的那些油画草图,仍可看出他的绘画到后期又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鲁本斯的绘画对佛兰德斯以及整个西方绘 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7世纪后期巴黎的法国皇家美术 学院就出现了一批鲁本斯主义者。18~19世纪法国画家A.瓦 托、E.德拉克洛瓦P.-A. 雷诺阿和英国画家J.雷诺兹、J. 康斯特布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

《阿玛戎之战》    约作于1617-1618年     121×165厘米     木板      收藏:现藏慕尼黑古代绘画陈列馆
       画家在这里描绘的是神话中一则由英雄忒修斯与阿玛戎女王希波吕忒发生爱情而引起的战争场面。两队人马在桥上狭路相逢,战斗异常激烈,前仆后继。
  英雄忒修斯远行至亚细亚的克律姆诺伊,见到阿玛戎女王希波吕忒并向她求婚。婚后英雄携她回家。这引起了阿玛戎部落的不满,发兵攻打希腊,一路所向披靡。其时忒修斯正去克里特岛的迷宫中翦除牛怪,直至他得知后赶到雅典,阿玛戎女族即将进抵雅典。忒修斯立即率军迎敌。双方在特尔摩顿河桥头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战斗:阿玛戎人为保住自己的军旗正拼死地搏斗着,希腊军队从左侧桥头冲去,势不可当。桥边出现人仰马翻的惊险形象。画上色彩流动,线条飞旋,一切都处在一种惨烈的杀戮风暴中。画家通过敌我激战的情景,烘托了夺军旗的英勇行为。阿玛戎虽处劣势,仍显出不可动摇的战斗意志。右边已出现脱缰狂奔的战马,滚落河中的阿玛戎战士,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全画气势激越,令人震颤。
  画面总的动势好象一团旋风,紧紧朝向桥的右侧滚动着。人物的层次绵密,所有的造型服从于一种连续性的运动。色彩所表现的激情已达到了最高点。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幅画是鲁本斯受到达·芬奇的一幅《安加利之战》或提香的《开多尔之战》的影响,这是不确切的。鲁本斯没有见到过那两幅画,即使他当时能见到,也只能是这两幅画的摹本或素描稿,要说汲取前人的构思,至多只是桥上的夺旗战斗。就鲁本斯这幅画的总构思看,他没有摹仿前人的动作,画家是凭借自己娴熟的写实技巧,使线条与色彩取得生动的呼应,并且有他的独创性。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1617-1617年(一说作于1618-1619年左右)  222×209厘米 慕尼黑古代绘画陈列馆

       希腊神话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传系廷达瑞俄斯和丽达的儿子,统称狄俄斯库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实波吕刻斯是丽达与宙斯所生的儿子,两人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这幅描写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马头、人手、马脚、人脚,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悦的游戏。不管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的心愿还是双方的敌对,对画家鲁本斯来说是并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烈的场面。这种动势的色彩,和他在另一幅《阿玛琮之战》画面一样,线的运动与裸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近乎方形的构图,本来是稳定的,但形象组成了X形,却又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画面左侧一角,画家又添画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它给整个画面作了一点暗示:这是一种爱情的暴力。

《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  1622-1625年 风格: 古典主义 题材: 历史 规格: 394cm×295cm  布面油画 存藏处:巴黎 卢浮宫藏

       画家在这幅竖长画面上,描绘玛丽皇后的宫船刚刚进抵马赛港,她已盛装待迎,准备接受法国最高规格的礼仪。这时,立在船头上的一位象征法兰西的姑娘,头戴军盔,以古罗马的庄严装束,向皇后伸开双臂表示法兰西在欢迎她。豪华的宫船下面有许多海中女仙在尽力拽着绳缆,要让这条幻想的宫船靠近港岸。
  为使画面充溢着美感,画家除了刻意描绘船上的盛装皇后与法兰西姑娘以外,还在船下舷侧画了一些美丽的仙女。肉体的魅力加强了画面的神话色彩,同时还在天上画了许多迎客的天使。这些仙女叫涅端伊得斯。她们是海神涅莱斯与多里斯所生的五十多个女儿。这些仙女专门援救在航海中遇险的船只。此外,她们还象征乐观与载歌载舞的形象。这些穿着薄薄衣衫的仙女周围,还有几头海怪陪伴着。

 《上十字架》1609-1610年作     此画作于木板上。尺寸462×340厘米       现藏安特卫普大教堂里

        在《上十字架》一画上,鲁本斯集中以冲突与运动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的对角线构图。强光来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现在与强光相背的方向。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刑具是从画面的右下往左上方向竖起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行刑的人物都很紧张,右边一个兵丁紧拽着绳索,左边的执行者托着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绽开的样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现出坚定的神态,脸上毫无痛苦的表情。他举目斜视着天际,突出了一种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稣与下面一群执刑的暴徒,构成了力度上的对比。
  鲁本斯很善于在这类画上添上些很生动的风景细节。右上侧那棵大树,叶子似被狂风吹得翻卷乱颤,而与此相对,左下角画了一只张着嘴的卷毛狗。全画处在一种旋风般的激情中。这些形象使我们想起了丁托莱托的某些画面。意大利风格在这幅画上是以传统的色彩与笔法来映衬的,因此,虽然显露着威尼斯的情调,然已展现出鲁本斯的个性特征了。特别是在造型结构上,他用心于自己的塑造风格。

 《下十字架》   此画作于1611-1614年间作 最初作于木板上 尺寸462×340厘米 现藏安特卫普大教堂里

       鲁本斯在《上十字架》完成后,相继创作了同样的祭坛画《下十字架》。基督被钉死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亲友和信徒们络绎不绝地来悼念他。有一位叫约瑟的亚利马太城人,受众人之托求见罗马祭司彼拉,允许埋葬基督的尸体。《下十字架》就是描绘这个情节。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布置画面,人物组合成对角线式安排:基督的尸体处于中心的亮区顶端,那位老者用嘴含着布,托着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约瑟。承受降下基督身体的穿红袍者是约翰,对应的那位长胡子老人是彼得;抬手扑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圣母玛利亚,那位虔诚而多情地捧着基督脚的是抹大拉。在这幅画中没有激烈的人物动势,没有强烈的激情,只有充满崇敬的爱和深沉的哀伤,画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

 《圣乔治斗恶龙》 木板 油彩   尺寸:31×27 cm    年代:1505年 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圣乔治斗恶龙,题材源于《圣经》,也是欧洲古代壁画常用的题材之一。据基督教史所述,圣乔治原是一殉教者,约活动于公元3世纪。自6世纪起,传说他曾因从一条恶龙爪下拯救过一个女郎而被后世颂扬。约从8世纪起,便被神化为圣者,还成了英格兰的保护神。鲁本斯在这里表现了一个威武的骑兵来充当圣乔治,与拉斐尔的画上或者后来法国画家安格尔的同名画上的圣乔治迥异其趣。战士正在马上左顾右挡地刺杀这条恶龙,笔法具有速写性质,发挥了画家善于以热烈的色调描绘动乱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使这场战斗充满激情。尤其是圣乔治的那匹马,画得极有精神。

《三美神》1639-1640年   油画 尺寸:181×221厘米     收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三美神是指贞洁女神、美神和爱神。也有人说是指美神维纳斯、温柔女神塔利亚和欢喜女神阿格莱亚。 在鲁本斯的笔下这些女神都有着健壮丰满、充满生命力的形体,有着秀丽俊美的面孔,整个形象充溢着激情与艺术魅力,体现了画家对女性美的理想。

       这幅神话画一般被视为鲁本斯的晚年之作,为使色调与笔触产生流畅的效果,他曾把树脂混入油中。画在林间的3个裸女(右端一人是画家的第二任夫人耶丽奴·富尔曼)对于学习古典美术和意大利绘画的鲁本斯而言,乃是根据不断刺激他的古代模本来创作的。但他的主要目的仍然在于赞美充满生命力的肉体。
  1633年,鲁本斯退出官场。晚年的画家过着半退隐的生活,所以更能将精力贯注于他的创作。这时的作品大多亲手完成,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画家后因风湿病卧床不起,终于1640年与世长辞,直至死前还在不停地作画。据传鲁本斯与海伦娜的婚姻生活还是和谐美满的,尤其在事业上,她是他晚年艺术创作灵感的无尽泉源。
  不过,作为后妻,难免怀有对前妻的妒意。这一幅《三美神》的油画,左边的裸体女神是以海伦娜为模特儿画的,但由于右边的裸体女神画家根据记忆画上了前妻依莎贝拉,所以在鲁本斯死后,海伦娜要烧掉这幅作品以发泄她的醋意。最后,多亏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保护——他以高价购下了这幅作品——才使此杰作免遭横祸。让两位妻子置于同一画面,后因嫉妒而几乎毁了一幅名画,这大概也算得上是模特儿史上的一件大事了。鲁本斯去世时,海伦娜才26岁,后来又与一位叫布鲁克?波恩的贵族再婚,成为伯爵夫人,度过了幸福的后半生。

 

《苏姗娜·芙尔曼肖像》

           鲁本斯于1609年和一位安特卫普律师的18岁的女儿伊莎贝拉结婚。因怀念意大利,他们住在意大利式的邸宅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时他画了一些很好的肖像画,其中一幅即是《画家与妻子》,1609-1610年作),哪知16年后,妻子病逝。过了4年,鲁本斯又和一绸缎商的女儿,年仅16岁的海伦·芙尔曼结婚。鲁本斯非常喜爱这第二个妻子。他晚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以她为模特儿。不仅如此,他还画了妻子的姐姐苏姗娜·芙尔曼许多肖像,这幅《苏姗娜·芙尔曼肖像》算是他最成功的一幅(作于1631-1632年;一说作于1625年左右)。 这幅肖像是用漂亮和生动的色彩笔触来描绘的,线条十分流畅。和他的主题性绘画一样,举凡人体形象,都画得骨质健壮,过于肉感,这是鲁本斯笔下的妇女形象的特点,也许这就是画家眼里的理想美的标准吧。在这里画家还刻画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样子,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贵族身份,但不傲气;从这幅肖像上,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 鲁本斯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他一生总共画了达两千幅油画,题材的广泛性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而他与海伦·芙尔曼结婚(1630年)以后的10年,则更是他艺术上的光辉时代。 此画绘于木板上,约有79×54厘米大,现藏伦敦国立画廊。

《海伦·芙尔曼和她的两个孩子》   约于1635年完成     113×184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画家着力描绘了海伦·芙尔曼及其儿女间的轻怜蜜爱。他采用奔放的细笔触,着重展现海伦的文静姿态与丰满的体形。宽松的衣裙绘以素色,美丽的帽上羽饰配以棕红色。颜色用得单纯,充分发挥色彩的素描意义,这里不作细部苛求,只注意整体和人物的情绪表现。在这段时间,鲁本斯不大关心社会世事,谢绝一切政治活动,一心投注在他心爱的人儿的形象描绘上。通过美丽多姿的女性体态(有时通过披在肩上的皮大衣的深暗色与肉体的粉红色对比),来寻求女性的肉体美。海伦·芙尔曼沉浸在遐想之中。两个儿子,一个伏在膝下,最小的儿子被抱在怀里。背景被淡化了,椅背上衬着一块红色丝绒,这是为了加强人物的空间感。琢磨入微的细致观察,为后来许多画家所仿效。

《土与水》1618年  神话     222.5cm×180.5cm     布面油画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藏

  土与水孕育了万物,这里以"土与水"命题,在于表现画家的一种思考。鲁本斯把这种思考化为典型性格的神人一体,代表土与水的男人和女人,在作品中显得强健丰硕,生命力极强。左侧的裸女扭动身姿,柔和流畅,极尽风韵。而右侧背面的男人,虎背熊腰,刚猛异常。他们显示了美好的生命与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将因此得到绵延,大地永远葱绿,河水永远流淌。鲁本斯发挥了他卓越的油画技巧,用色厚重,造型精微,尤其是运用男人体与女人体的刚、柔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的希望和人生信念。

《农民的舞蹈》

  鲁本斯一生过着王子般的生活,49岁时爱妻去逝,53岁时又与一位16岁的妙龄少女海伦?富尔曼结婚,仍然过着幸福生活。在他63岁时走完了自己艺术的一生,为人类艺术宝库贡献了三千余幅艺术珍品。法国美术史家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一部分天才。

玛丽.德.美第奇像     鲁本斯
    油画 1622年 130×108厘米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爱的花园》(1632-1634)画布、油彩    198*283公分 收藏地点: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这是一幅充分表达肉欲享受的作品。整幅画被金黄色的明快、温馨气氛所围绕,人物造形也展现出鲁本斯强劲、洗练的笔触,让画中随意或站或躺于草地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摆脱了他早年在人物造形上,与雕像或纪念碑雷同的情形。

       鲁本斯的画风承袭自乔尔乔内和提香的作品风格,对这两位大师来说,风景是精神的象征,因此在这幅描绘露天聚会的作品中,人物和风景之间结合得相当紧密,用这样的感觉,来象征画中人物感情联系密切。对于如何让风景更容易与人物结合,鲁本斯在反复修正后得到的结论是:“人物要比风景先画,要将风景和谐地融入画中,一定要避免一再地润色与修改。”

       画中人物都有着温文儒雅的气息,这样的感觉来自鲁本斯用了许多描绘丝绒的色调,也因为这幅画展现出温馨、柔和以流畅感,曾经被国王菲力普田四世装饰于卧房中。


《巴黎审判》或《末 日审判》 

 

 《伊莎贝拉·勃兰特》

  此画作于1625年前后,鲁本斯与伊莎贝拉结婚至此已满16年,伉俪情笃。事业与家庭幸福的双重精神力量是我们欣赏这幅肖像画时理解画家内心的依据,伊莎贝拉此时已三十四岁,徐娘半老,她的矜持、文静与内心和谐的微笑,正是画家所要刻画的妻子的性格。肖像被画得很精细,伊莎贝拉右手持一珠宝盒,左手搭在右胸侧的饰带钮扣上。这一双手的描绘,从某种角度上看,似乎要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那双手画得还要情深意浓些。当这幅肖像完成的第二年,伊莎贝拉?勃兰特就因病去世。对于画家来说,它是最后给他留下来的一张熟悉的面容。不妨说,画家在这幅画上浇注着画家对妻子16年的燕尔情谊。如果说,妻子之死是画家抱恨终天的大事,那么这幅肖像就是他唯一的慰藉。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后,先后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肖像,然后唯独数这一幅《伊莎贝拉?勃兰特》在表现上最富深情厚意。 

 《博士来拜》 木板油画 1617-1618年 245 × 325 cm   德国哈格曼画廊

  哈格曼画廊的《博士来拜》(油画,)极其珍贵,不仅是因为这幅作品确定是鲁本斯的真迹,而且没让任何一个学生帮他一起画这幅画。弗兰德斯画派的主要服务对象主要是宫廷,教会和贵族。当时,鲁本斯接到教会的订单,要求创作一幅命题为《博士来拜》的3m×2m的大作,为此鲁本斯亲自绘制了草稿以及木板油画稿,最后交给教会的成品则是与他的助手共同完成的。最终的成品巨制收藏在法国里昂博物馆。而其中的木板油画稿就是哈格曼画廊的画作。
  鲁本斯在绘制这幅《博士来拜》时,抓住了三个国王见到耶稣之后的最具戏剧化的场面进行细致的描绘。虽然这件作品是受教会委托,并且描绘的是宗教题材,但是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将这一宗教场面描绘为一场发生在普通乡间的世俗场面,围观的村民都和普通村民的表情和着装无二,这体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兴起的人文主义精神。而鲁本斯公认的西方色彩大师,在这幅画中鲁本斯用鲜亮明晰的色彩将三位国王的身份凸显出来。由远及近的动感构图将画面的重点引向圣子所在的位置;鲁本斯喜用红色,在这幅画面中间一位国王身上红色的长袍甚为抢眼,这些特点表明这幅创作是鲁本斯的典型绘画图示。

 鲁本斯更多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油画经典:大师鲁本斯(高清)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作品欣赏
鲁本斯:笔触如刀,刀刀见血
17世纪欧洲代表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
鲁本斯作品铜版画原拓《自画像》、《上、下十字架》及其他
鲁本斯:美术界的绘画王子,53岁时邂逅16岁真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