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雇佣关系、劳动力资本化和就业通论(中)
 

雇佣关系、劳动力资本化和就业通论(中)

清湖渔夫

  雇佣关系与劳动定价

  因为劳动力的资本化,对人的劳动或者活动也就开始了评价过程。在整个主导的市场体系中,这种评价活动的工具也就是货币,从而资本对人的活动的评价意志得以在货币数量上得以具体体现,这就是人的活动在市场中的被定价过程。在市场体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活动都会被定价,比如工人下班后回家的步行活动,家庭主妇从住家附近去市场购物,在企业内部工作的工人在工作休息之时打电话和老朋友商定晚间聚餐的地点…等等。在市场体系中,人的活动能否被定价,其界限在于人的劳动能力是否在达成资本循环的目的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企业对劳动的评价或者定价的部分仅限于雇佣关系所界定的范围。

  作为对人的劳动定价的结果——工资和薪酬的产生,首先内在于整个雇佣关系的内涵中,而又仅仅是这种人与人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从每一份劳动合同的签订直至企业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的解除,对企业而言不仅包括劳动时间,而且包括以特定技能为基础的为一定的生产目的而规定的劳动内容、对这些劳动的评价方法等等,而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不仅包括工资或者薪酬,还包括休假的时间、危险工作环境下的津贴、工伤和失业保险、根据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产生的奖金和福利。这些因素都是在具体的资本循环环境中发生变化。其次,劳动者与企业签订工资合同只是雇佣关系的形成或者初步确立,而完整的雇佣关系还包括劳动者和企业双方为了执行这些合同或者协议所进行的“交货”与“付款”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向行动,直到活动停止和合约的解除。再次,发生在某个劳动者与某个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区别于其他维度的其他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这是因为这两个主体的特殊性,比如劳动者的技能及其发挥的程度差别、企业提供的劳动工具和劳动环境的不同及其专业性质、双方相互获取信息的结果的片面性或者有限性、企业对劳动者的绩效评价依不同的评价者的固有观念和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在某个企业与他的众多雇佣劳动者之间,存在的是一组雇佣关系簇,不仅不同的岗位的劳动者之间相互区别,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工种,因为劳动过程的差异及其绩效评价差异也会彼此不同。一般而言,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雇佣关系维度。

  而且随着交货过程和付款过程的特殊性,相应的雇佣关系所涵括的内容因为双方行为的不同而不同。两个不同的劳动者之间获得的工资依他们交易关系内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交易对象或者标的。对工资或者薪酬进行比较,更多地可能来自于劳动者对自身生存条件和劳动结果的关注,而且需要得到其他劳动者的信息,并且试图在后续的双方的互动博弈中或者新的找工作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处境。就企业对雇佣的劳动者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支付货币而言,企业面临着对劳动者行为的信息缺乏的限制;如果在劳动者进入某个企业之前,企业通过一些信息传递途径对劳动者有着企业认为足够的了解,那么企业对整个合同的拟定以及对这个劳动者的劳动定价,在谈判时或许能当场作出决定;如果企业认为劳动者提供的信息不够,那么就有可能采取试用的办法,经过一个观察期之后根据观察所得的信息才跟劳动者签订合同。无论是前者或者后者,工资和薪酬都依赖于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特定的雇佣关系维度的形成。这也可能是所谓“工资价格离散理论”的现实基础。

  在人们既有的工资和薪酬观念中,人们常常认为劳动力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关系是一种物与物的比例关系,还将劳动时间作为所谓价值的基础,也就是劳动时间的价值。这中谬误的产生,一方面在于人们在考察过程中仅仅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且还刻意地隐去了这种交换活动的主体——人!在雇佣关系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中,雇佣关系首先是劳动者与企业这个贯彻资本占有者私人意志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从而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易关系,而不是劳动力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关系,因为商品和货币都只是他们交易的对象或者客体。实际上社会评价或者价值形成离开了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的活动为了人的生存的意义,价值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雇佣关系的形成与调整的成本与代价

  解决生存问题的迫切性的急缓,首先会影响他的行为方式;如果储蓄或者支撑他继续寻找工作的其他经济来源所剩无几,他就会倾向性地立即找到一份工作;如果情况相反,它就会继续寻找下去,从而有可能将几个潜在的雇用他的企业进行多方面比较,俊鸟择木而栖;现实的生存状况的分析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找到工作的估计,成为他寻找工作和与潜在企业商谈的行为方式的诱因。其次,这种解决生存问题的迫切性的急缓情形还会遭遇来自于潜在的同行的冲击,他在某个潜在岗位上的职业角色是否有很多的可替代者;毕竟雇用关系的形成要他和潜在的企业两厢情愿,而在潜在企业能够得到多个应聘者的有关意愿和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同样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进行挑选。当然很多劳动者会面临多次的工作岗位调整,这些岗位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也有可能来自于其他的企业;人往高处走是劳动者择业原则;雇佣关系的重定同样意味着新的谈判,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环境与待遇。就企业而言,企业同样面临自身的资本生存问题,企业活动或者资本循环的继续是由人的来进行的。每一个岗位的设置,按照企业的成本原则,不仅要考虑对实现资本循环顺畅和周转的必要性,比如企业生产和组织体系的必要;而且还要考虑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对实现企业利润多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企业就会寻找新的更好的员工并且在多个应聘者之间挑选,或者为了稳定自己的某些岗位上的员工而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环境或者待遇;或者在找到更理想的员工的情况下对他认为不能胜任其岗位的员工解除雇佣关系。企业在内部进行这些调整的时候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至少能够维持必要的资本循环的进行,或者调整之后预计会提高企业的利润,并且因此也愿意付出调整的代价,这些代价包括岗位空缺的等待、新员工的寻找、新员工的培训、新员工与老员工的关系磨合、企业内部可能面临的组织调整、对离职或者退休员工补偿等等。就企业和劳动者双方而言,他们的雇佣关系的形成与调整都是具有成本或者代价的。

  集体性谈判与交易

  和普通商品市场中存在多个交易主体以及多维交织的交易关系组合一样,在劳动力与货币的交易活动中,同样存在多个交易主体和雇佣关系的多维性与交织性。在单个的企业中,企业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的而形成,呈现一对多的特点,也就是多个劳动者与企业这个主体进行劳动力与货币的交易,从而在企业按照生产的物质特性和技术特点形成的岗位上劳动力被组合到资本的预付之中。在企业的资本循环的特定环境下,企业内众多的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形成的雇佣关系簇表现出垄断的特征,呈现出一种辐射型的关系维度结构;这种垄断的雇佣关系簇结构使得这个企业在面对任何单个的被雇佣劳动者时具有主导地位,从而在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对企业有利;要么劳动者创造同样的劳动成果而企业只需支付更少的货币,或者企业在支付更多的货币的同时,劳动者所取得的劳动成果给企业所带来的利润的增长大大超过货币或者待遇的增长。

  在雇佣关系上的不利地位,同样会迫使劳动者开始联合,进而形成他们的组织,这种组织最常见的是工会。在一个企业内部工会的产生,会推动者围绕着这个企业的雇佣关系的改变。相对于以前的企业雇佣关系结构,首先是关系主体的变化,比如工会就作为一个卖方的垄断者出现,开始代表他的会员们与企业博弈,其次是企业内部劳动力商品的交货过程与货币支付过程发生变化;在约定和劳动合同的确立上,相应的条款和内容发生变化,工会这个会员群体或者组织的意志更多地被体现;在信息传递上,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新的交涉机制建立起来;在绩效评价过程中,企业的所有者的意志和评价标准不再是货币支付的全部依据而要将工会的集体意志纳入。再次是博弈方式发生变化,双方因为利益和意志的冲突,会达到企业这个资本个体存续的极限;工会组织的罢工和企业所有者威胁关闭企业解雇所用工人,都是威胁对方生存的重要武器。

  而在资本私人占有的前提下和既有市场体系中,企业资本循环的继续,不仅能够给资本(企业)、而且给劳动者带来市场生存。相对于企业与单个的雇佣劳动者而言,企业解雇现有的工会成员、重新寻找所有重要岗位的所有员工所面临的成本或者代价将会是无比的高昂,而且对企业组织体系即使另起炉灶,在产业链上的已形成的相对低成本优势也就不再;企业设立的目的本身是为了有利可图,如果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企业资本循环会实际停止,迫使企业关闭、退出相应的产业领域而在市场体系外处于游离状态。对于劳动者而言,工会的产生同样是需要费用的,比较常见的是工会的会费;如果产生罢工,工会会员们还会在罢工期间失去全部或者部分收入。雇佣劳动者参加工会并且付出代价,同样是有底线或者企图的,希望他们实际获得的交易结果相对于单独与企业形成的雇佣关系有所增加,至少不会下降。一般而言,因工会组织的形成而产生的集体谈判和交易是以雇佣关系的存续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双方的利益调整,双方更多的是交涉和协商,在相互妥协中寻找交易的新联结点,这种调整的最终结果因时因地而变化。工会的最后武器是罢工,而企业占有者的最后武器是关厂;无休止的罢工和企业所有者关闭企业的手段,都走向了问题的反面——与各自的生存目的冲突,毁灭企业或者劳动者双方的生存。

  当然集体谈判与交易也不会限于单个的工会与企业之间,也有一个工会组织与多个企业进行集体谈判和交易的情形,比如行业工会的存在。当然这些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同样会发生变化,一个或者多个卖方垄断同盟的形成,必然会推动新的买方垄断同盟的形成,从而将利益冲突与博弈发展到更宽广更复杂的社会层面,卷入更多的社会组织与人群并对他们产生影响;他们在相同的利益立场上协调一致,并且依据组织成本与代价、博弈后的利益分配而确定与市场对手的冲突的行为方式,新产生的行为模式的运行结果又为其他组织和人群提供经验示范与失败教训。在这里社会政治过程仍然服务于生存利益的产生与分配,从而产生社会局部的行为规则,直至全社会性的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会组织在一些工业化国家得到了广泛发展,从而开始改变劳动力商品市场的买卖关系的内涵与外延。在西方的观念中,因为西方学者忽视人的主体性,从单纯过程和客体的角度来观察,常常将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割裂开来并且对立。而集体谈判和交易本身首先是一种社会组织过程,也就必然地成为社会政治过程的一部分;而这种集体谈判和交易毕竟是以人为主体的,由此又构成雇佣关系——这种人与人的经济社会关系形成和终结的方式或者模式。

  围绕劳动力商品本身的资本循环

  因为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人们的劳动力也就越来越专门化。在劳动力形成越来越专门化的情况下,人的劳动能力或者劳动技能的培养与生成,也逐渐被纳入资本的社会生产过程;指向或者围绕着适应于资本循环的人的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养成也就是作为资本生产和循环构成的人的要素的生产;通过特定的文化教育、训练与维护过程,劳动能力这种商品被生产出来。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大学教育、职业培训学校教育的商业化和资本化。在这些学校中,资本同样对学校的建设进行投资,资本预付表现在建设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购置教学设备、雇用老师。学校把学生当成“产品”进行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按特定技能的形成设定专业类型,倾向性地进行各种必备知识的灌输以及思维和实习训练;毕业的学生成为学校这个加工厂的标准化“产品”,不达到标准的不予毕业或者回炉重造;资本回流则来源于学生的学杂费、企业委托培养学生的费用、政府的补助、社会上各种助学赞助的收取。当然教育产业的资本化不限于大学、职业培训学校这两种类型,只要是有利可图,资本循环的机制同样被植入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医院也是为了维护劳动能力正常状态的社会组织,不仅为劳动者的个体生存服务,也为劳动能力的维护发挥作用。医疗机构部分作用发挥在劳动者的精神与生理的健康上,从而维护劳动能力自然载体。医疗机构同样被产业化和资本化,资本预付表现在医院门诊和住院楼宇、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工资和其他杂费,资本回流则是病人们缴交的各种诊疗费用。

  人的劳动能力商品的生产,还被延伸到企业内部。企业会支付费用进行上岗前的培训,甚至在上岗后的职业训练还和企业的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来看,职业训练和学习过程几乎贯穿职业生涯的全部。这种劳动能力的培训和养成过程在企业内部来观察,常常被归于企业管理过程;而从人的角度来观察则是一种文化过程;这也是 “企业文化”理论的依据。这种企业内部的雇佣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质的提高,本身构成企业资本循环的预付部分。

  随着劳动力的商品化,改造雇佣关系链的资本投机活动同样产生。这种资本循环内置于雇佣关系的交易关系体系中,一方面向劳动者群体,另一方面向企业,从而赤裸裸地将人作为生意的对象;这种生意可谓历史悠久,可以溯源到“地理大发现”后的几百年的奴隶贸易在当今也不乏贩卖妇女与婴儿以牟利的例子,不过也不乏另外一些更“文明”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职业介绍机构的例子。这种企业形式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劳动者找工作进行服务。在劳动者和潜在雇佣企业的相互寻找过程中,他们充当信息传递的角色,从而节省劳动者寻找和获得信息的活动、企业发布招聘广告和等待新的合适员工的带来的费用,从而将双方的联系途径和渠道程式化、固定化和缩短双方的相互等待时间。这种企业的资本预付主要用于机构选址的房屋租赁、适当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而其资本回流则是向求职者收取职业介绍费用。我们再来看看劳务外包公司的例子。这种企业的产生来自于一些企业或者社会组织招募定期使用的工作人员,并且为了自己的目的制定劳务人员使用的种类、技能水平和数量。这种企业有可能为某些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专门提供某个方面的工作人员并且长期服务,也有可能为某一批公司提供劳务人员,比如城市里的清洁公司、保安公司和海外的安保公司。这种公司的资本预付在于企业的办公场所租赁和设备购置、日常杂费、维持公司日常运作的人员的工资,资本回流则在于将劳务输送给需要使用劳务人员的企业和机构并且收取劳务外包费用。

  资本对劳动的投机的社会性体系

  在初始产品交换关系中,个体的生产者将他们生产的产品,除了自用的部分之外,用于向其他生产者交换另外一些种类的产品,用于自己消费。就用于交换的产品而言,人们在这部分产品上的劳动是为他人生产,而自己消费则依赖于他人。随着市场交易关系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类被卷入市场中来,从而构成在某个区域内所有的人们共同参与和共同劳动的生存体系或者系统。在资本私有的前提下,随着资本循环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体系的扩展、社会生产分工的逐渐深入和细化,资本循环过程一方面不断挤垮个别的小生产者,剥夺他们所拥有劳动工具和生产条件从而在整个社会中推动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工具、条件和劳动对象的分离,这些劳动工具、条件和劳动对象等等物质基础逐渐归于资本占有者群体,他们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资本循环范围的扩展和相应的交织联接的交易关系体系网络逐渐丰富,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和劳动技能的日益专门化;社会分工体系越来越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内部以商品交易关系为纽带的复杂的生产协作体系。从初始的自然资源开始,一直到最终能够为人们所消费的产品生产出来,人类的劳动产品从基本的矿产采掘和动植物采集、经过一些列中间产品,然后才成为适宜于人所用的最终消费产品。这些产品是在不同的企业中完成的,加入生产这一系列产品的企业构成通过它们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构成产业链或生产链,形成以满足人类某一方面需要的产品的不同的产业门类或者种类。而从人类最终消费的不同种类的消费品的角度来观察,这些不同种类的消费品的各自产业链又彼此交织,构成人类的生产体系。在企业内部,不同的劳动者处于企业生产过程的不同位置和环节,它们之间彼此进行劳动协作,同时构成一个生产性的社会组织或者联合劳动组织;而人类的生产体系,则是由处于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市场的交易关系体系合成的,社会生产体系也就是纳入这个体系中所有人共同参与的联合劳动体系。

  资本的占有者持有它的货币,到达资本循环的起点,购买劳动工具、生产条件与雇佣劳动者,才能开始作为社会生产过程一部分或者某个环节的劳动过程。在这些不同的部分或者环节中运动的资本,我们称之为产业资本。产业资本范畴的核心在于资本与劳动者形成的雇佣关系,从而私有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劳动条件等等人类生产与消费的物质基础才能与劳动者相结合,开始劳动生产,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产业资本的社会个体形态就是企业;处于产业链某个节点上的企业,在向产业链上游的一批企业购进商品(比如物资流通企业)或者作为商品的一批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设备、原料和租赁的厂房)的同时,也开始雇佣劳动者,进行资本循环过程中的第一次交易,完成自己的资本预付;然后将自己的产品作为中间产品卖给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作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必要要素,进行资本循环过程中的第二次交易并且收回更多的货币,从而完成自己的资本循环;在产业链上各个企业的资本循环前后相连,一个企业资本循环的结束也是下一个企业资本循环的继起。

  从初始的自然资源采集(矿产和动植物)开始,一直到最终消费品的形成和销售完成,产品的时间递延、空间不断转移和它们自然属性和状态发生变化,都是经过处于产业链上不同企业中的劳动者的劳动进行的,一个产品从自然资源状态转变为适宜于人使用的产品并且到达他们的使用者或者消费者手中,都是产业链上的所有劳动者共同劳动和协作的结果;它是劳动的产物,而不是别的什么的产物。就以劳动成果或者劳动产品作为自己的生存来源的大多数人类而言,如果要生产劳动产品,就必须与私人占有的劳动工具、条件和劳动对象相结合,否者就无法加入社会生产过程。在社会生产领域,资本在不同的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通过雇佣关系将劳动者吸收进来进行劳动,并且在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或者产品的同时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或者薪酬。这是资本对劳动进行投机的起点,工资或者薪酬成为资本买进劳动的价格。而在社会消费领域,通过不同产业链中无数企业的所有劳动者共同生产出来、被资本占有和循环的产物的最终消费品,又被资本回过头来再卖予这些生产他们的劳动者。消费品的卖出价格总额远远超过劳动者在各自企业中被支付的工资总额,这个最终消费品的市场价格总和的背后的交易关系的所有维度,构成资本对劳动投机的终点。

  消费品的卖出价格总额远远超过劳动者在各自企业中被支付的工资总额的差额,也就是社会总利润。利润的产生不是一个主观价值估算体系的结果,也不是一个客观价值体系分割的结果,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雇佣关系和资本循环所依赖的交易关系体系运行的结果。在市场体系中,产品或者商品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生产的,但是对劳动产品的评价确实由资本在交易关系的形成过程中进行的,这是一个资本(企业)之间相互联结的社会评价过程或者体系,或者称市场的社会价值体系。货币在它的社会关系属性上作为价值尺度,而在它的自然属性上作为交换手段或者流通手段。市场体系既是劳动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流转体系,也是劳动产品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分配体系。在以企业为交易主体、以市场交易关系联结起来的产业链中,处于每一个节点上的企业既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或者薪酬,又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交易并且获取利润。利润和工资经过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的步步累积,经过交易关系体系的分配分解与合成,最终汇总到最终消费品之中;在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他们在生产与消费的层面上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投机过程进行社会博弈,从而构成社会总工资和社会总利润的分配结果。而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它们又围绕着整个社会生产或者整个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润,在这些企业(资本个体)之间具体分配,通过交易关系的形成相互博弈。

  因为资本主导了整个市场体系,所以整个社会生产与消费过程也就体现为资本对劳动的投机过程,这是一种社会性的分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劳动者获得工资,资本占有者获得利润,从而各自获得他们的生存来源。但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后果上看,因为在产业资本循环领域资本获得利润,而在金融资本循环领域又引起主导资本对中小资本绞杀过程,社会产品的绝大部分也就向社会人群中的极少数人集中,这些人因为他们的生理限制,即使是穷奢极侈,也无法在最终消费领域消费掉归于社会总利润部分所有的产品,而获得更多利润的贪婪反而使社会资本加快资本积累的进程,从而将社会生产扩展到极限;因此资本主导的社会生产过程与社会消费过程也就出现天然不平衡的状态,生产过剩或者私人占有的劳动产品过剩也就成为常态。(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VC/PE新渠道:在产权交易平台上实现资本循环
能吃苦耐劳就行?
解除劳动关系后企业有哪些附随义务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浙江省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体系(试行)》
徐景一 | 算法主导下的平台企业劳动关系与治理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