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婴戏图

CHILDREN

宋代婴戏图

宋代无疑是婴戏图的成熟期,黄宾虹先生《虹庐画谈》概括宋画家选题之风尚为“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可见,画家创作时对婴戏题材的偏重。

宋代婴戏图发展、繁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联。两宋期间,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生多艰,“生子不举”、“溺婴”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据史料记载:“东南数州之地,尚有安于遗风,狃于故习……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习俗相传,谓之薅子,即其土风。宣、歙为甚,江宁次之,饶、信又次之。”“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江南尤甚。”“多止育两子,过事不问男女,生者投水盆中杀之。”“不举子”陋俗愈演愈烈,给当时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人口的减少和劳动力不足。再加上当时的战乱与饥荒,宋朝人口本就较前代下降了很多,人口增长成为关乎国运的现实问题。朝廷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婴童生命的措施,颁布胎养助产令且严厉打击民间生子不举的陋俗,如,“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育者,给钱养之。”“应福建路有贫乏之家生子者,许经所属具陈,委自长官验实,每生一子,给常平米一石、钱一贯助其养育。”“杀子之家,父母邻保与收生之人,皆徒刑编置。”此外,政府在各地还设立了“婴儿局”“慈幼庄”“慈幼局”等专门机构救助弃婴,针对幼儿的哺育、衣食、教养等采取了系统而有力的救助举措。这就使得宋代的“溺婴”等陋习得以有效遏制,加之传统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观念推助,宋人对于“生子传嗣”“后代繁盛”“优生优育”的愿望变得愈发自觉与强烈,就连放达的苏东坡也发出了“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的感慨。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求子、继嗣的现象,如“在宋代,可以随意买卖婢妾姬奴,因无子而纳妾与领取养子,或以他人之子为继嗣的风气十分普遍……至于娶妻无子而买妾生子,则是最通常的做法。更有甚者,为了生育儿子,竟不惜借用他人妻妾。”在这样集体心理的驱使下,宋代继承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繁琐的育子礼俗,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的育子礼俗包括催生礼、三朝礼、满月礼、百晬礼、周晬礼等,足见宋人对于养子、育子的重视程度。另外,据史料记载,宋代皇家的子女夭折率是相当高的。著名宋史研究专家王曾瑜先生在《宋代人口浅谈》中写道:“宋代朝从赵匡胤开始,其皇室子女的死亡率占皇室总子女人口数目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据范帅统计:“北宋灭亡时被掳至北方的皇子占北宋皇子人数的37.66%,占宋代皇子总人数的27.10%。”“宋代虽然有107位皇子,但早亡的皇子就有33位,占总人数的30.84%。”因此,宋代皇室的血脉延续与皇位传承也是一大问题,皇帝因无子嗣,皇位或传位于皇弟或传于收养宗室弟子的养子。重视子嗣,不仅限于社会上层,而且渐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宋代婴戏题材的大量出现并非偶然,正是顺应官方力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果,它寄托了宋人祈盼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家业繁盛的朴素情感,并成为宋代流行的美术样式与风俗画重要的内容之一。

01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

苏汉臣

绢本,设色

高197.5厘米,宽108.7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两个锦衣孩童在庭院围着黑漆圆凳玩一种推枣磨的游戏。头梳双髻的女童似乎正向年幼的男童传授游戏的玩法,左手扶凳,右手指点,眼睛盯红枣,动作逼真,眼神明亮。旁边头顶一绺黑发的男童,在女童的指导下,正凝神屏气,用手中的树枝小心翼翼地推动一只红枣,表情十分可爱。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庭园中,一柱擎天的太湖石旁,芙蓉与雏菊摇曳生姿,点出秋日庭园景致,树石、器物皆刻画入微。画的左上方有乾隆手书的七言绝句:“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讵止传神诩,寓意原存相让风。”

推枣磨又叫“小驴推磨”,通常在秋天进行,是一种以旋转枣为乐的儿童游戏。秋天枣熟后,取一枚大枣横切去一小半,露出尖尖的枣核儿。在半枣的下部插上三根小竹签使其站立。再取一根长长的扁签,两端各扎上一枚枣,将扁长签的中心担于半枣的枣核儿尖上,使其平衡,小枣磨就完成了。小朋友可以推着小枣磨让其转圈圈,有的地方也用泥巴团来玩推磨。

苏汉臣,南宋画家,河南开封人。画人物、仕女及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尤工于货郎担和婴儿嬉戏之景,情态生动。其存世作品有《货郎图》、《秋庭婴戏图》等。

02

宋人冬日婴戏图轴

佚名

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二童在庭院嬉戏,男孩左手拿着一根用红线缠着的孔雀羽毛,女孩右手持一面色彩斑斓的旗子,一只黑白花猫在他们一旁自顾自地玩着毛绒球,两人的眼神落在花猫的身上,正欲逗耍。山茶、白梅、绿竹与湖石点缀其中。画中女孩身穿右衽镶边素色长袍,腰系红色绸带,头发以红白相间的发带装饰,盘发三髻,即“髽髻”。

这幅画的笔墨、皴法、描法与《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相似,尺寸大小也相仿,有学者认为这两幅画很可能是同一画家的作品,也可能四景屏风中的冬景,然在构图搭配的完整性上较不如。本幅钤有清宫收藏印,然石渠宝笈初编未见著录。

03

宋苏汉臣灌佛戏婴轴

苏汉臣(传)

高159.8厘米,宽70.6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四个孩童在玩类似“过家家”的游戏。灌佛是佛教的一种仪式,又称浴佛,用各种名贵香料所浸之水灌洗佛像。相传农历4月8日为释迦牟尼的生日,每逢该日佛教信徒举行这种仪式。画面的背景为一处园林,雕栏玉砌,芳草萋萋,古树参天,青竹苍翠,鲜花盛开,湖石峭峻。大树下一个儿童双膝跪地,两手作揖,神情虔诚,模仿大人礼佛;一个孩童坐在地上,手捧一尊佛像,另一孩童手持水瓶,躬身灌佛;另外一个孩童手捧花篮,装扮成佛教信徒模样。四个孩童表情严肃,煞有介事,令人忍俊不禁。

全图设色明丽,笔墨精到。幅上并无作者款印,旧传为宋苏汉臣之作。

04

宋人婴戏图轴

佚名

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作者款印。图绘四个孩童模仿傀儡戏的场景。假山围栏、蝶穿牡丹的背景下,一童子隔着布幔,专注操作提线木偶,正在演着跳钟馗的民间宗教仪式。只见他微微弓着腰,双手提线,很有一种正式演出的感觉,他操纵的木偶人抬腿甩袖,很是逼真。台前围坐有打点鼓、敲牙板及作逗趣状的三名童子,身着卍字文背绣团龙文服饰。细审画中人物五官、发型、服饰,率皆钩染细腻,神情毕具,饶有苏汉臣一派“著色鲜润、体度如生”的意趣,然配景花树、湖石苔点,失之刻镂,画法已近明人习气。以是,推断此幅原应有所本,当属明代仿宋的佳作。

05

宋苏汉臣重午戏婴图轴

苏汉臣

绢本,设色

纵165.1厘米,横116.2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端午日,树阴敞榭,曲桥池沼中荷花绽放。群婴欢戏,扮戏、舞旗、摘荷、击钹、捉蜻蜓等等,其乐融融。人物描绘生动,地面上罗列各色玩具刻划入微。

06

宋苏汉臣婴戏图轴


苏汉臣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春日庭院,胡床屏风,三位婴儿据床观赏瓶中游鱼,两位于草地上玩弄陀螺,旁有一婴孩着红衣,脸戴面具,高扬朱笔,另一婴孩,背负幼儿,循阶而下,前来相会。

07

宋苏汉臣画五瑞图轴

苏汉臣(传)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竹院芍药,五童子聚戏行大傩舞,或涂面,或戴面具,或播鼓,耳挂环,手川钏,绣袴文裆。

从孩童所带的面具,可猜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最前面勾画八字眉似小丑脸谱,单脚站立,身体前倾的孩童,扮演的就是大家最讨厌、害怕的小鬼——瘟疫。旁边涂白脸,身着红袍,状似官吏面貌的是判官,主要掌管缉拿录判,其手正指着鬼怪一一数落着罪状。后方脸上带着一个狰狞恐怖面具,双手拿着播鼓的是雷神,可震摄妖魔鬼怪使其不敢妄动。戴着老头面具,背后斜插着膏药的是药师,专门治疗各种瘟疫疾病,阻止妖魔散发瘟疫。拿着笏版,穿着绿袍,戴着黑脸红胡子面具的是钟馗,是最有名的捉鬼大师,可以袪妖镇邪,其正以笏版指地,喝令妖魔就逮。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除疠疫的民间习俗。《论语》中就有“乡人傩”的记载。《后汉书》记载:“先腊一日,大傩,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唐代《乐府杂录》中描写说:“用四方相,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持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似除也。侲子五百,小儿为之,朱褶青襦,戴面具,晦日于紫宸殿前傩,张宫悬乐。”到了宋代,傩除了驱除邪祟之外,还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

此幅无款印,旧传苏汉臣画五瑞图。

08

宋人扑枣图轴

佚名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院角的枣树结实累累,小孩群来攀扯,枝桠不停晃动,粒粒枣子摇落满地,有的牵起衣角,有的捧着盘子拾取,又玩又吃,一片兴高采烈之情,跃然于绢素之上。

09

宋苏焯端阳戏婴图轴

苏焯

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三婴儿,一儿左手执折枝双榴,右手以绳系蟾蜍,欲置一儿头上,一儿两手捧头,蹲坐地上,状甚惊恐,一儿跃前欲夺之。三婴儿表情姿势互异,容貌圆浑可爱,笔致工稳,衣衫图案细腻,褶纹处用笔劲挺,设色淳雅。

苏焯,河南开封人,苏汉臣次子,善画人物、婴戏,任职孝宗隆兴(公元1163-1164年)画院待诏;其子苏坚,也善画佛道、人物,任职宁宗庆元(公元1195-1200年)画院待诏。

10

婴戏图页

宋(960-1279)

苏汉臣

绢本,设色
纵18.2厘米,横22.8厘米

现藏天津博物馆

图绘两个儿童扑蝶嬉戏的情景:时当盛夏,婴儿皆身着薄纱衣裤,其中一个男孩正轻步向前,张开双手去捕捉飞舞于野花间的蝴蝶;另一个孩子伏坐在地上,手执纨扇注视着他的伙伴。两个婴孩一静一动,在扑蝶的情节中相映成趣。

11

婴戏图斗方

南宋

苏汉臣(传)

纵22.7厘米,横25厘米

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Title: Children playing with a balance toy

图绘两孩童在玩推枣磨的游戏。

12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

苏汉臣(传)

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桐荫蔽日,三童子聚集于树底消暑,中一人持细棒斗促织为戏,旁二人亦喜亦惧,欲试又止,情态异常逗人,惟人物比例暨衣饰敷染稍嫌板刻,疑为后代画家托名之作。

13

侲童傀儡图

南宋-明(13-17世纪)

绢本,设色

纵23.6厘米,横23.2厘米

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庭院周边,湖石耸立,花木绽放,一空地处三名儿童正在表演杖头傀儡戏,其中一人执杖表演傀儡,一人敲鼓,一人观看,惟妙惟肖,妙趣横生。

傀儡戏即木偶戏,历史悠久,在宋朝已经达到极盛时期,在当时非常流行。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大抵弄此多虚少实,如巨灵神姬大仙等也。”

此图收录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唐绘手鉴《笔耕园》中。传苏汉臣作。

14

芭蕉唐子图

南宋-明(13-17世纪)

绢本,设色

纵25.2厘米,横21.7厘米

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绘三个孩童呆在一个似沙窖一样的场地里,二孩端坐,一孩侧卧,皆专心致志玩耍;后面一块蓝色湖石耸立,形状奇特,数棵芭蕉长势茂盛,叶面碧绿宽大,生机勃勃。

此图收录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唐绘手鉴《笔耕园》中。传钱选作。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清癯老人、巽峰,晚年更号溪翁,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生卒不详,主要活动在13世纪中后期至14世纪初。南宋景定(1260-1264年)年间的进士,入元不仕,遂寄情山水,流连诗酒,隐于绘事,终其一生。他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花鸟、山水、人物、鞍马无一不擅,且造诣颇深,时人有“老钱丹青当世无”的赞誉。元初,与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肖子中、陈天逸、陈仲信、姚式并称“吴兴八俊”。 

15

宫女图

南宋-明(13-17世纪)

绢本,设色

团扇形

纵24.4厘米,横25.8厘米

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图收录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唐绘手鉴《笔耕园》中。传刘松年作。

刘松年,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居清波门,俗称“暗门”,因有“暗门刘”之称。淳熙年间为画院学生,其师张敦礼是李唐的学生,故画风与李唐一脉相承,而笔法俊秀,墨色亦显清淡,绍熙年间升至画院待诏,历经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其画作有“院人中绝品”之名。工人物、山水、界画,是“南宋四家”中画风最为精致细微的一家。

16

牧童图

南宋-明(13-17世纪)

绢本,设色

纵25.6厘米,横22.8厘米

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绘河岸边柳树下,绿草茵茵,三只水牛低头啃草,体格肥壮;一个牧童手持草帽和长棍在岸边看牛,另一个牧童倒骑于牛上吹笛自娱。草木淡设色,自然、清新,人物活泼可爱。

此图收录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唐绘手鉴《笔耕园》中。传戴泽作。

戴泽,生卒不详,宋代画家。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

17

骷髅幻戏图页

南宋

李嵩

绢本,设色

纵27厘米,横26.3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设色画,圆形,左侧款“李嵩”,对幅王玄真书黄公望句,钤“信公珍赏”、“黄氏子久”等印21方。

画面中一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在操纵着一个小骷髅。大骷髅旁有一副演傀儡戏担子,担上有草席、雨伞等物,骷髅身后有一哺乳婴儿的妇人,或许是傀儡戏艺人的妻子。大骷髅坐于地上,左腿曲折着地,右腿弓起,左手按于左大腿骨近膝盖骨处,右手提线索控制小骷髅。小骷髅对面有一个小孩儿,昂首伸右臂,像是竭尽全力去抓小骷髅,似乎也想把玩一下。

李嵩(1166-1243年),南宋画家,钱塘人。少为木工,后为画院待诏李从训养子,随其习画。历任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擅长人物、佛像,尤长界画。

18

宋人秋庭戏婴图页

陈宗训

绢本,设色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绘三小儿嬉戏的场景。画面中右边两个小孩争夺一柄木枪,搦手蹬脚,气势十足。旁边另一小孩持枪回望,蹑手蹑脚,意欲躲开这场争斗,神情天真活泼,真实可爱。身后假山一座,石后绿页扶疏,地上小草聚散,画面具有自然真实之趣。

《宋名流集藻册》共十二帧,为北宋、南宋十二画家的代表作:纳凉观瀑、碧山绀宇、丹林诗思、鸡雏待饲、蕉阴击球、无花果图、山馆读书、三高游赏、秋柳双鸦、秋庭戏婴、玲峰鹁鸽、春溪水族,画面左侧皆有乾隆帝题诗一首。

陈宗训,杭州人,师从苏汉臣,宋理宗绍定年间画院待诏,是郭靖、杨过同时代的人物。

19

蕉阴击球图页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横24.5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作者款印,有清高宗弘历御题诗一首“汉臣人物称精工,多作货郎宫市事。此幅却看具别撰,蕉荫球击双童戏。其母凭案俯慈顾,弗为画荻教识字。绘形曲肖寓意失,不及前㡧李迪艺。兴我无边体民心,慎其叹隅告诸吏。”诗后分别是白文印“清吟寄遐思”和朱文印“取益在广求”,所钤位置在题诗左下角。钤有乾隆“古稀天子”“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所钤位置在题诗与画的中间。画上有一印“东莱”,所钤位置在画面右下角。

图绘南宋贵族庭院里的婴戏小景。庭院内奇巧的湖石突兀而立,其后隐现茂盛的芭蕉数丛。石前的少妇正与身旁的女子专注地观看二童子玩槌球游戏。一童手持木拍正欲坐地击球,另一童子则向他急急地喊话。图中四人的目光同时落于童子所欲击打的小小球体上。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显示出作者善于观察人物并且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此幅在构图上巧妙地将玲珑剔透的湖石正立于画心中部,以其自身的完整性起到了镇住画面的作用,聚拢了交叠张扬的芭蕉叶及分散的人物,避免了画面因景物繁杂而出现轻浮感。此外,湖石拉开了前景人物与背景芭蕉间的距离,增强了画面的纵向层次感。在笔法上,作者注重物象间的对比互衬关系。人物与芭蕉为中锋运笔,线条工整细匀,如行云流水;着色渲染浓淡相宜,清新明洁的色调有助于表达轻松活泼的主题。湖石则以粗笔重墨表现,线条劲练,转折顿挫中见洒脱。湖石所呈现出的坚硬质地成功地衬托出人物纤秀婉约的形象及芭蕉飘逸润泽的自然美。

在宋代类似于《蕉阴击球图》的作品很多。以写实的笔法描绘民间生活、反映“市井细民”的审美趣味是宋代绘画的一大特色。当时涌现出众多绘风俗画的著名画家,如王居正、张择端、李嵩、苏汉臣等人,他们的作品以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题签作者为苏汉臣。此幅虽在题材、笔法上与苏汉臣的画风较为接近,但在艺术表现的造诣上却远不及苏汉臣,因此,此图当是与苏汉臣同时代的佚名画家之作。

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20

宋人画蕉石婴戏图册页

佚名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小庭不见秋千架,湖石忠厚芭蕉花。垂髫公主端庄甚,总角君王满地爬”。图绘十五名儿童在一庭院嬉戏。栏杆旁的山石周围,芭蕉绕石而生,蕉叶伸展,花朵硕大。芭蕉和湖石周围,三五成群的婴孩嬉戏为乐,婴孩形象活泼天真,或站,或爬,或奔跑,各具情态。其中,画右侧湖石角落里,有一女二男三名儿童在表演傀儡戏,其中身着红衣女童席地而坐,在幕后手执杖头傀儡表演。幕前着红裤儿童手中执木槌,腿部放置一小鼓,正在击鼓伴奏,另一儿童坐地观看。

21

宋元明画册·宋人小庭戏婴图页

佚名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绘四个活泼可爱的小儿在竹栏环绕的庭院中争抢打闹的情景。院内右上方湖石点缀、翠竹丛生、小草如茵,一穿绿衣的小男孩高举左手,右手抓住另一个小男孩的衣领,仿佛在质问对方;而中间的那个小男孩注视着他俩,最左边的则起身躲开。右侧小方凳旁散落了一地的玩具,有小铜锣、小球等。方凳坐面是棕藤编织物,四腿之下是四只如意形脚,显然这是一只上等人家使用的精心制作的方凳。画面虽然描绘的是孩童之间的矛盾冲突,却仍透露着一种祥和的气息。

图中四个男孩的衣料均薄而透明,衣色均浅,上衣均为对襟,腋下左右开衩。下裤裤管较宽大。鞋均浅帮薄底。左一童胸所挂为吉祥物。

22

荷亭婴戏图团扇

南宋

佚名

纵23.9厘米,横25.8厘米

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Title: Women and children by a lotus pond

图绘七个孩子在凉亭外场地嬉戏。一个戴着面具,一个带着纱冠,其余的敲打鼓钹乐器。凉亭中,一妇人抚拍着榻上的幼儿,或许是孩子们的欢乐喧闹打破了凉亭的宁静,少妇担心吵醒正在酣睡的婴儿,回头向孩子们挥手示意。神态写实逼真,无比生动。妇女的装束反映了南宋的衣饰样式。凉亭内外的结构、布置,刻画详细。旧传为五代王齐翰作,但从风格看,应为南宋作品。

23

狸奴婴戏图团扇

南宋

佚名

纵24.5厘米,横25.7厘米

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Title: Child with his pets in a flower garden

24

浴婴仕女图

南宋

绢本,设色

宽24.5厘米,高23厘米 

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Title: Palace Ladies Bathing Infants

图绘三名宫中仕女给婴儿洗浴的场景。画中仕女们极为疼爱这几个婴孩,帮他们脱衣服,给他们洗澡,其中一个孩子流鼻涕了,一位仕女正在帮他擦鼻涕。画中孩子天真活泼,头上的小鬏鬏样式各异,显得细腻生动。画页的右上题“周文矩”,而细观画幅,运笔、构图和用色却都是南宋的院画风致。

此页原是《历代名笔集胜》十八开册页中的一页,收录在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十一中。旧传为周文矩作。

25

仿周昉戏婴图卷

宋(960-1279)

佚名

绢本,设色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itle: Palace Ladies Bathing Children

图绘五个女子与七个幼孩嬉戏、为幼孩洗浴、穿衣的生活场景。图上方是两女子在给孩童洗澡和洗头,澡盆中一裸身的小孩学着用小手擦洗头颈,而盆后站着的一顽童似乎正欲戏惹他。图右是一个女子在与两个孩童游戏,一孩子坐着,伸展双手想从女子手中接什么,而另一孩子则放弃正在玩的玩具,匍匐着伸出一手,意欲争夺。图左的两个女子正在给孩子穿衣。三组图各行其事,却又相互呼应,每一组的大人和孩子的组合又各具特色,尤其是孩子,或站,或坐,或匍匐,或趴于背上,萌态尽显。

周昉《戏婴图》已失佚,此为宋人临摹,技法设色均有周昉风格,保留了五代到北宋期间人物画的很多特征。

26

宋缂丝上元婴戏图轴

佚名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上儿童三五成群,或游戏,或读书,或奏乐,或放风筝,整个画面仿佛充满了乐器声、说笑声、玩耍声,营造出了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缂丝,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27

宋缂丝新韶婴戏轴

佚名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孩童十人,于新春过年时节,戏耍于花间,有着官服,有穿仆役、马夫服饰,扮演官员出巡、差役鸣锣开道的戏码,阵仗威风,既富趣味,又具吉祥意涵。

28

宋缂绣开泰图轴

佚名

高216.6厘米,宽63.8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一位身着蒙古服饰孩童骑羊回望,另有两位童子与其他八只羊共组成谐音“九羊开泰”之吉祥寓意。本幅以缂丝及刺绣二法织绣而成,技艺精湛。图中童子、九羊宛然如活,并缀满松、梅、坡石、云水、花草,通幅充盈,色泽鲜丽,饶洋洋喜气。

29

宋苏汉臣开泰图轴

苏汉臣

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梅花下童子骑羊的欢乐场景。画面中以各色大小造型不一、矫健欢腾的羊群为底衬,画面正中一位富贵童子骑着大羊,十分神气。在生活中,羊并非骑乘的动物,但画中白羊被配上如神骏宝象般的鞍辔,散发着非同一般的宫廷贵气。群羊在草地中或饮,或食,或奔走,或徜徉,悠然自得的环绕在童子身边。画面背后还以长松梅花做背景,点有一双喜鹊,意取“喜上眉梢”。童子神采飞扬,群羊热闹欢腾,整幅画面充满了一派富丽祥和之气。而苏汉臣“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的画风在此图中也可见一斑。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丝染兼备,且变化极为丰富,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衣服华丽的质感,这些细微的处理,将官宦人家孩童的常态呈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跃然于纸上,栩栩如生,令人心生爱怜。

此幅旧题签做苏汉臣九孝图,不知何意。改开泰图比较契合图意,做童子骑羊,寓意吉祥,多子多孙之意。

30

宋人山羊图轴

佚名

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松梅下,一富贵人家的孩子跨坐在一只长角白羊身上,周围有小羊围绕。画面富丽堂皇,应是内廷之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多幅童子骑羊图,寓意吉祥,反映出人们对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31

宋郭思戏羊图轴

郭思(传)

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梅花树下,一贵族童子牵着一只山羊。羊通吉祥,梅花是正月之花,这是一幅寓意新年吉祥的宫廷画。童子的衣服上有双龙绣,可见童子的身份并不简单。要知道古代人身上有龙的图案,不是太子就是皇室后人。此图托名郭熙之子郭思,无据。观山石画法与朱端极为接近,或是明代宫廷画家合作作品。

32

宋人百子嬉春页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6厘米,横27.7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绘百子嬉戏游乐的场面,包括舞狮、放风筝、傀儡戏、浴佛礼佛等,热闹喜庆,表达了对春节的美好祝愿。

画面中最抢眼的是舞狮:一个小孩左手拿着绳索,右手牵着一头金镀眼睛、银贴齿的狮子,摇头摆尾,憨态十足,此狮是由两个小孩扮成。旁边三个孩子正在观看戏耍,组成一幅童子戏狮的舞蹈场面。狮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更是得到广泛的发展。在宋代的百戏中,有孩儿扮狮戏球舞,还有狮豹合舞。

画的左上部描绘的是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广泛的户外活动,《武林旧事》写道:“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翦截,以线绝者为负。”

画中描绘了几名儿童正在表演傀儡戏,妙趣横生。傀儡戏即木偶戏,木偶艺术是我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巧,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到了宋代已非常盛行,不仅广为流行于民间,而且成为儿童们的一种游艺活动。《东京梦华录》记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

画中的假山附近描绘的是浴佛情景。浴佛又称灌佛,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于朝廷和仕宦之间,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普遍流行。画中的几个儿童神情虔诚,将一尊佛像放入池中。画的右面是一群儿童礼佛场景。画中有一尊佛像,两侧插有红烛,像前四个儿童装扮成佛教信徒模样,表情严肃,双手合掌,面向佛像低头鞠躬,嘴中念念有词,煞有介事,令人忍俊不禁。

清乾隆皇帝在鉴赏此画时曾题诗一首:“春苑风和蔼戏场,狰狞头角总圭璋。问他粉本从何得,应在鲁论第五章。”

33

百子图

南宋

佚名

现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Title: One Hundred Children at Play

图绘庭院中百名儿童正在进行骑木马、戴面具、打锣、吹笛、舞蹈、演戏等各种娱乐嬉戏的场景。此画一般用作喜庆礼物,旧传苏汉臣所作。

画中儿童看似嘈杂,实则排列井然有序。百子分成左右两边,每边正好五十个,每一边都分成下、中、上三组表演队伍,每一组都可分成外围的乐队、中心的演员以及穿插其中的龙套。

团扇的左边:

左下部的表演以三位身着异族服装的歌舞者为中心,尤其是面对面舞蹈的一对,背面的是男性,正面的是女性。

中部的表演核心是呈三足鼎立姿态的三位化装人物,一位拿着硕大的毛笔,身穿宋代低级文官的青袍,头戴宋代官帽展脚幞头;一位黑衣黑巾,脚穿木屐,手拿铜钹;还有一位穿着红袍,头戴戒箍。这一幕表现的可能是“乔三教”。“乔”意为“乔装打扮”,即装扮成儒、释、道三教形象进行表演。戴官帽、扛毛笔的无疑是“儒”,所谓“学而优则仕”,一切全靠一支笔,通过笔来考试,通过笔来治国。在三人中,他占据中心,这正是儒家地位的显示。右边黑衣人头戴的是南宋隐士常戴的头巾,在南宋绘画中多有表现。比较特别的是他脚踏木屐,木屐可能是强调其隐士的身份。黑头巾、黑袍以及木屐,都是在指向隐者,而道家往往与隐相关,所以这个形象应为“道”。红袈裟、戴戒箍的是头陀打扮,脚蹬草鞋,是行脚僧,应为“释”。

最上部表演的是“竹马”。两个小孩套着竹马,手拿旗帜,似乎在打斗。他们戴着类似北方少数民族的帽子。前面还有两位拿着盾牌的军士,究竟是表现什么故事尚不知晓,可能是“双排军”,即装扮成两个兵丁进行滑稽表演。也可能是“蛮牌”表演,即舞盾牌或者是滑稽的格斗。

团扇的右边:

下部的核心是一对打着伞盖的公婆;中部的核心是一对年轻一些的夫妇,妇人手中抱着幼婴。可能是文献记载的所谓“乔亲事”或“乔宅眷”之类。上部的中心是一个装扮成仙鹤的人物,旁边还有几个滑稽形象,围着仙鹤。可能是渔民形象,手拿的是渔网或船桨,表现的是“渔家乐”。不过更有可能的是,弓腰背着仙鹤道具的儿童可能就是所谓的“乔像生”,即模仿各种人、动物进行表演。

34

宋苏汉臣百子欢歌图卷

苏汉臣

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5

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

苏汉臣(传)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局部

图绘春、夏、秋、冬四时百童嬉戏情景,有荡秋千、骑木马、下棋、钓鱼、采荷、扑蝶、斗蟋蟀、踢球等各种游戏。户外庭院,四季景色分明,孩童尽兴玩耍,个个天真活泼。旧传为苏汉臣之作。

36

仿周文矩宫中图卷

宋(960-1279)

佚名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itle: In the Palace

《仿周文矩宫中图卷》局部

37

童戏图

佚名

册页

绢本,设色

陈之初旧藏

38

婴戏图

南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私人

图绘孩童们在玩类似现代滑滑梯的玩具,三个孩子从上往下滑。

39

秋庭婴戏图


苏汉臣(传)

绢本,设色

40

婴戏图

苏汉臣(传)

41

牧童图

南宋

李唐

宽24.2厘米,高24.8厘米 

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Title: Water Buffalo, Calf, and Herdboy

李唐(约1049-1130年),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省孟县)人。约在北宋宣和年间入宫廷宣和画院供职;金兵陷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南渡流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以近八十的高龄入绍兴画院。其山水宗法荆浩、关仝、范宽,又加以变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小斧劈皴,墨色与勾皴往往一次完成。用笔劲健,积墨深厚,画风沉郁雄壮。晚岁遂自成一家,开启南宋山水画一代新风,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共创南宋“院体”,画史并称为“南宋四家”。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轴、《采薇图》卷等。  

42

乳牛图

南宋

李唐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牧童趴伏在母牛背上,小牛紧随在后,引颈低呼,母牛摇尾相应,亲子间孺慕之情,借由小牛眼嘴神态的传达,表露无遗。幅中二牛体,皆先用墨笔钩出轮廓,再以细劲的墨笔丝出呈涡纹状走向的牛毛,而后再于牛的下腹等处加以烘染,二牛形体神韵描绘俱佳。田野的竹丛以及芦苇,亦敷色清雅,层次分明。

本幅并无作者款印,裱绫有清代鉴赏家梁清标所书之题签,云:“李晞古乳牛图”。不过本幅牛体、皴石之用笔皆与李唐画风有别,或属明代早期之作。

43

李唐牧牛图页

南宋

李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绘初春时节,一边无叶的树枝上红花灼灼,空中一只燕子拍翅而来;树下一头体格强壮肥牛爆了脾气,似不愿听从牧童引导,故而孩童骑在牛角上,似与壮牛一比高低,童趣十足。

44

骑肩随行

北宋

现藏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莫高窟藏经洞珍品。父母时刻牵挂儿女,出门也让孩子骑着母亲的肩头随行。母亲满头钗钿,前额发梳,宽袖襦服,长裙曳地。父亲着窄袖袍服,边走边逗弄孩子。享乐和舒适让予孩子,辛苦和劳累留给自己。

45

苦心养育

北宋

现藏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莫高窟藏经洞珍品。父母在田间辛苦勤作,父亲戴幞头,着缺胯衫,穿麻鞋;母亲束高髻,插发梳,上襦下裙,穿云头履。他们用汗水耕耘出一片茁壮成长的禾苗,目的就是为了养育孩子。一旁安卧在栏车的儿童,与正在劳动的父母形成鲜明对照。

46

分娩、浴儿

北宋

现藏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莫高窟藏经洞珍品。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妇在房内就褥,丈夫在一旁陪伴。屋外是浴儿的情景,一妇人抱婴儿在高底座的盆中洗浴,旁立一梳双丫髻的侍女。

47

制陶之家

现藏敦煌莫高窟第454窟

陶师在树下正紧张地劳动,身下是木圆轮,周围摆放着已成型的各种器皿。不远处是陶师的妻子和孩子,家庭气氛显得祥和、安乐。此图是家庭作坊的形象反映。

48

持花供养菩萨

现藏敦煌莫高窟第016窟

宋代多在甬道两壁绘大型供养菩萨,均向主室内主尊方行进,作礼拜供养。图为北壁三身菩萨,头戴宝冠,项饰璎珞,衣饰华美,手持牡丹供养。菩萨间饰缠枝莲花,顶端化生童子。表现方法细腻,采用沥粉堆金,色彩丰富,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

49

敦煌遗绘观音童子图

北宋

佚名

50

金黄色牡丹莲花童子纹绫


长43厘米,宽40厘米

1973年湖南省衡阳宋墓出土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丝织残片,服装面料。质地为绫。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中国传统丝织物,光滑柔软,质地轻薄,盛行于唐宋。面料织纹为童子在缠枝或对枝的牡丹、莲花之中嬉戏玩耍的场面,生动形象,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51

金黄色牡丹莲花童子纹绫


长43厘米,宽40厘米
1973年湖南省衡阳宋墓出土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服装面料。质地为绫。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中国传统丝织物,光滑柔软,质地轻薄,盛行于唐宋。面料织纹为童子在缠枝或对枝的牡丹、莲花之中嬉戏玩耍的场面,生动形象,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52

婴戏纹绫

北宋(960-1127)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itle: Textile fragment with boys in floral scrolls

53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

北宋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孩童的造形为枕,孩童低平的背部为枕面,或有宜男枕的意涵,祈求多子多孙。取健康可爱的男孩为形,曲肱伏卧榻上,着长衣长裤,外罩背心,右手持璎珞绣球;头侧伏在交叠的手上,明眸凝望,口齿微张,充满童稚好奇的表情。卧榻周侧壶门处作云螭纹凸起;平底无足,露灰白细胎,榻尾及底各有二圆孔,内部中空。底刻乾隆三十八年 (1773) 的御制诗铭。从制作痕迹看来,此枕的头与身体系分别用前后两模模制接合后,再将头与身接合成,故其长衣下摆的朵花锦、背心前襟的毬纹锦、榻座的装饰等皆模印成,与北京故宫的另件婴儿枕几乎相同;但造本器的匠者又在背心背部刻划缠枝牡丹纹,暗示此为衣锦华丽的富贵小儿。此器兼采刻花、印花,是宋代瓷雕塑中的上乘佳作。

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瓷枕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

54

定窑白釉孩儿枕

高18.3厘米,长30厘米,宽18.3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翘。身穿长袍,外罩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为长圆形,四面开光,正面开光内印螭龙纹,背面开光内光素,两侧开光内印如意云头纹,开光之间亦以如意云头纹为饰。通体施牙白色釉,底素胎无釉,有两个通气孔。

定窑匠师独具匠心,将瓷枕塑造成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男孩儿形象。孩童眉清目秀,眼睛圆而有神,神情悠闲得意。整件作品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名品。

古人喜欢使用玉枕、瓷枕,因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品种有白釉(白釉划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黑花)、黑釉、青釉、青白釉、黄釉、绿釉、三彩等。造型有长方形、八方形、银锭形、腰圆形、如意形、虎形、狮形、孩儿形等。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5

定窑型婴儿枕

北宋-金

背心刻划缠枝四季花纹与双钩宽卷草边,长衫衣摆模印双花组成的团花纹,壶门光素。釉色略带灰黄,器表多经摩擦、细碎裂纹与污渍黏附,原烧造时窑温似乎控制不当。《梦梁录》载:“七夕,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儿架之……”这种雕塑婴孩,以襕座供奉,为从汴京至杭州都盛行的风俗。本件作品除童腰凹处可为枕外,应也呈现了这种雕塑彩装节庆用物的样貌。

56

定窑孩儿枕

北宋(960-1127)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itle: Base of a pillow in the form of a boy

定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57

定窑孩儿枕(残)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枕长方形托座,上饰一枕臂侧卧的熟睡小童,小童双眼微合,面带微笑,腰侧为枕面,枕面残缺,只余一小部分,可见釉下印有婴戏莲花纹。托座底中空,涩胎,无釉,上有墨书“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刘谨记此。”此枕通体施白釉,釉色温润,纹饰清晰,线条飘逸,具有北宋定窑白釉器的显著特征。“元佑”为宋哲宗年号,元佑元年为公元1086年。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我国北方著名窑场,历经唐、宋、金、元,大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以宋代最为兴盛。定窑瓷器以白釉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与流畅的刻花、印花、划花装饰为宋代白瓷之魁。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收藏的孩儿枕,堪称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写款识。北宋有明确纪年款的瓷枕极少,此件孩儿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动,制作精美,纹饰清晰,而且带有明确的纪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写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识的瓷枕,其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断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58

定窑白瓷孩儿枕

宋(960-1279年)

成都地区出土

枕面15.5×25.5,底10.6×18.6,高12.8厘米

现藏成都博物馆

此件定窑白瓷孩儿枕下部为一个侧卧在榻上的男孩,左手枕着头,右手自然搭在胸前,头朝上,身着花肚兜,双脚相叠,正呼呼大睡,其上支出一小截做枕面。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始创于隋代,流行于唐、宋、元间,“孩儿枕”是瓷枕的一种样式,以定窑、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精美。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今天的河北省曲阳县,以白瓷为主,也烧制其他的品种,它的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这件定窑白瓷孩儿枕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情状貌表现得恰到好处,男孩天庭饱满,两颊丰腴,表情自然安定,加上瓷胎细腻,釉色白中发暖,整体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

59

三彩荷叶童子枕

高15厘米,纵33厘米,横16.5厘米

河南上蔡城关二郎台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枕面为荷叶形,其下是一童子伏卧于长方形托板之上。童子左侧躺卧,头顶有一绺长发,颈戴项圈,两只手腕均戴钏,右臂袒露,手握一束荷叶莲花,左肩披长衫,臂向前弯曲,用力支撑身体。童子赤足,着短裤,右膝向前拱曲,左后腿蹬作欲跃状。通体施黄、绿、白三彩。

60

白瓷孩儿枕

高24厘米,纵7.7厘米,横15.2厘米

现藏苏州博物馆

枕作孩儿伏地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手交叉放于胸前,头微微向上抬起,双目直视前方,双肘和膝盖着地,头饰两黑色丫辫。童子全身施白釉,釉色微泛黄,釉面有开片纹。整器造型别致,童子神态生动,宽额丰脸,憨态可掬。

61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腰圆枕

高10.4厘米,长29.9厘米,宽22.5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枕面前低后高。通体施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装饰。枕面边框以双线勾勒弦纹及如意形开光,弦纹与开光间饰四组卷枝纹。开光内绘婴戏主题图案,两个婴孩相对站立,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  

在磁州窑器物装饰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不论是游戏、玩莲或赶鸭,寥寥数笔,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用笔简练,却生动传神。

磁州窑是北宋、元、金代北方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磁县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宋代属磁州,故名。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瓷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白地釉下黑、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器物除瓶、缸、罐、碗、盆等日用品外,以瓷枕颇为著名,枕底往往有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等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的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瓷枕上往往书写宋、金流行的词牌、曲牌,如《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等,开创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白地黑花是磁州窑系特有的品种之一。其工艺过程是在成型的坯胎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用毛笔蘸一种含铁量较低的褐铁矿石料在白色的化妆土上绘画,再罩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经高温烧成。纹饰题材多来自民间生活,黑白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醇厚的乡土气息。

62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

磁州窑

长29厘米,宽22.1厘米,高11.8厘米

现藏河北博物院

枕呈腰圆形,前低后高,两端略翘,周边出檐。枕面用粗细两道弦纹为框,内绘童子垂钓图。童子身着长衫,手持鱼杆,神情专注地盯着鱼漂。水中几条小鱼围着鱼饵觅食。画面简洁,主题突出,寥寥几笔就把恬静的乡间生活景象和儿童天真可爱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枕壁绘粗犷的卷枝蔓草。瓷枕底部压印“张家枕”戳记。

63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

磁州窑

长30厘米,宽18.5厘米,高10.8厘米

现藏河北博物院

枕呈八角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枕面出檐。沿枕沿用一粗一细两条黑线绘出边框,内绘童子蹴鞠图。童子身着长袖花衣,下穿肥宽的长裤,双眼盯着皮球,摆臂伸腿作踢球状。着力描绘童子踢球时那种专注认真神态,笔墨不多但生动传神。枕壁绘粗犷的卷枝蔓草,瓷枕底部压印“张家造”戳记。

64

珍珠地划婴孩纹腰形枕

北宋

河北定窑

长24.3厘米,宽19.9厘米,高11.4厘米 

现藏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印花是宋代河北定窑普遍采用的工艺高超的技法之一。工艺素雅的定窑印花瓷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的珍品。这件瓷枕是珍珠地花纹枕中的佼佼者,也是定窑罕见的珍品。所谓珍珠地,是在纹饰的空隙处填印细而密的珍珠纹,故又称珍珠地划花。它在灰白色瓷胎上施以印花珍珠作地纹,在枕面中心划一丰腴肥满的婴孩,枕侧面配以印花纹和珍珠纹,整件瓷枕造型完美,构图匀称,划法流畅,充满了健康的艺术美,也充分展示了定窑完美的纹饰水平。

65

宋磁州窑“张家枕”款白地褐彩

摇扇娃娃图八方形瓷枕

现藏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八方形枕。枕面随形黑彩绘双线框,内白地黑褐彩绘摇扇娃娃图案。底钤“张家造”横款。浅红胎,施透明釉,釉水匀净,殷厚泛红。

66

磁州窑白釉黑彩婴戏图枕

现藏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

腰圆形,枕面中凹,四边出沿,前低后高,卷边圈足。除底部外,通体施白釉。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写意卷草纹,开光内绘婴戏图,稚童手牵四轮鸭形玩具木车在户外嬉戏,透射出天真可爱的童趣,画笔简练,画面生动,枕四壁绘卷草纹。枕后壁正中偏上有气孔,枕底有竖式长方形“张家造”戳记。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古代瓷窑,窑址位于今河北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一带,因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它始烧于北宋中期,一直延续到清代。因其烧造的器形和纹饰多为民间喜闻乐见,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也影响了当时北方的其他窑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而著称,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技法应用于瓷器装饰,引人入胜。为宋代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7

磁州窑童子玩鸟图枕

北宋

 现藏北京市大兴区文物管理所

68

北宋白釉珍珠地娃娃卧莲瓷枕

北宋

现藏开封博物馆

枕面纵19.5厘米,横30.9厘米,高15厘米,为豆形,白地绘赭石色花,枕面周边饰回纹,中间刻划折枝莲花,一带兜肚婴儿,两腿一伸一蜷,仰卧在莲花之上,作玩耍状,画面空隙处布满赭石色小圆圈。前后壁均刻划有莲叶纹饰,后壁有一圆孔。底部无釉,胎呈灰白色。

造型优美,纹饰繁缛,特别是枕面纹饰生动活泼,人物造型准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是典型的登封窑器物。

珍珠地,古陶瓷纹饰之一,又称珍珠地划花。河南密县西关窑于唐代首创,系仿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之纹饰制作而成,宋代此种纹饰较为流行。河北、河南、山西都发现有烧制珍珠地划花器物的瓷窑。如河北磁州窑,河南密县窑、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修武窑、新安窑,山西介休窑、交城窑等,珍珠地是我国北方瓷窑普遍使用的装饰方法之一。珍珠地纹饰的呈色、珍珠的大小排列方法,各窑稍有区别。其制作工艺过程大体为:首先在器物胚体上施白色化妆土,再于其上划出主题纹饰,在纹饰以外的空间(或在纹饰内)用小圆孔工具戳印出如珍珠状细小的圆圈,最后在器物上施透明釉入窑烧成。各窑烧制的珍珠地划花颜色各不相同,有桔黄色、土黄色、黑色等,以桔黄色为最美。

69

婴戏图枕

南宋

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Title: Pillow with decoration of boy playing in landscape

70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

陶器

现藏河南博物院

枕高9.8-11、面长48.5-48.8、面宽17-18、底长47.6、底宽13.9厘米,1976年小学师生在济源县勋掌村镇安寺前翻土时被发现。

胎质呈浅红色,坚硬细密。体呈长方形,前低后高,中间微凹。整体模制而成,器形规整。器表施绿、黄、褐红、黑、白诸色釉。枕面中部的主题纹饰为婴戏图,两端为折枝牡丹纹,枕四侧刻划连续花叶纹。婴戏图描绘三个儿童在庭院围栏边、树阴下嬉戏的场面,右边儿童头顶蓄发一撮,两侧挽髻,身着绿衣白裤,坐在绣墩上,右手执一提线木偶;左边的两个儿童配合着他的表演,一人头上无发,身着绿衣黄裤,坐在地上用左手提锣,右手拿棰作击锣状;一人头顶蓄发一撮,黑衣白裤,吹笛而舞。这三个孩童发髻服饰、姿势动作和表情神态各不相同,个个生动传神,稚气十足。装饰采用刻划填彩的传统方法,花纹线条流畅。

71

 宋金三彩婴戏图长方枕

 宋金

 纵44厘米,横16.6厘米,高10.5厘米

现藏广东博物馆

72

南宋景德镇窑划花童子戏莲碗

南宋(1127-1279)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itle: Bowl with two boys and foliage

73

婴戏图碗

现藏大英博物馆

Porcelain bowl. Ding ware. Decoration shows children amidst lotus scrolls and is moulded. White glazed; also copper rim.

74

耀州窑青釉印花童子玩莲纹碗

高4.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3.3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碗撇口,腹壁斜收,矮圈足,足底沾窑渣。通体施青釉。碗内印莲花一束和四童子,四童子分别手持莲花一枝,身体呈不同的姿势作嬉戏状。

此碗婴戏纹饰抓住了孩童体态的主要特点,用洗练的轮廓线将其五官的稚气和胖乎乎的体形生动地刻画出来。

宋代耀州窑青瓷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动物、人物及宗教题材应有尽有。人物题材以婴戏纹较为多见,赤裸身躯的孩童,有的戏于花叶中,有的匍匐扳枝,有的攀树折花,有的驯鹿赶鸭,有的抱球采莲,不拘一格。

耀州窑遗址中出土的印花陶范很多,上面阴刻的花纹因反复使用而磨损,从而证明了这一装饰手法在当时曾大量使用。

75

婴戏图碗

北宋(960-1127)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itle: Bowl with Two Boys among Foliage

76

庭园婴戏图银盘

南宋(1127-1279)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itle: Dish with children playing in a garden

77

傀儡戏青铜镜


边长11厘米,厚0.2厘米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镜方形,有钮,镜背图案描绘了演出傀儡戏时的情形。图案中央自左至右拉起一道帷幕,幕后一童子手执木杖,杖头挑出木偶,幕前几人盘坐在地,手执各种乐器,配合着木偶的动作奏乐,中间两个童子的脑袋凑在一起,似乎在为木偶配音,青铜镜右上方还有一人坐台阶上,正观看木偶表演。整个画面构图巧妙,虽人物众多,却相互呼应,场景生动。

傀儡戏即今木偶戏,最迟在汉代已经出现,至唐代渐趋完善,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及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傀儡戏出现兴盛的局面。《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梁录》及《西湖老人繁盛录》等书,均载有宋代都城的傀儡戏活动。根据这些记载,宋代的傀儡戏有三种表演形式:一是悬线傀儡,即提线木偶,傀儡头部和四肢均有线绳联结,表演者在上方提线操纵其动作;二是杖头傀儡,傀儡两手用竹竿做支架,表演者用棍举起傀儡并操纵其动作;三是水傀儡,是在水上进行的木偶表演。这面铜镜表现的是“杖头傀儡”演出时的场景。

78

宋泥孩儿

宋(960-1279)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itle: Sitting boy

79

宋代泥塑童戏像

现藏镇江博物馆

国家一级文物。1976年与1996年在江苏省镇江市五条街小学一处宋代遗址先后出土了一批宋代泥塑童戏像,并发现了宋、元时期的泥塑手工作坊遗址。这套泥塑童戏像1976年出土于镇江市五条街骆驼岭的宋代遗址,为一组反映摔跤场面的捏塑泥孩儿。高约10-19厘米,取当地生泥捏塑,经过烧制,外施彩绘。泥塑像神态各异,把儿童的天真、幼稚、可爱,表现得维妙维肖。身后有的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孙荣”等楷书阴文戳记。吴郡、平江均为宋代苏州的别称,包成祖、孙荣应为捏塑名匠。     

80

彩绘拍手、击鼓童子俑

  1965年陕西省旬邑县出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击鼓俑高12.2厘米。击鼓儿童光头,身着衲袄布裤,腰间束带,带头下垂为饰,穿布鞋,左手托一圆形鼓于肩部,右手执鼓棰击鼓。

拍手俑高12厘米。拍手立童光头,身着窄袖圆领长袍,下着阔腿裤,腰间束窄带,小嘴张开,双手伸出,歪头作拍手击节状。两人稚气盈盈,造型生动,十分可爱。

两件俑皆为红胎素烧,外施白色化妆土并彩绘,形态逼真,表情生动,塑造精细,颇显宋代泥塑的魅力。

81

沐浴儿童俑

高6厘米

      1978年陕西省旬邑城关镇出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俑为红胎,胎质坚硬。表现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正坐在葵花形浴盆中戏水洗澡的情景。他双脚搭在盆沿上,胖胖的小手正往身上和头上撩水,显得非常的惬意。

沐浴俑在塑造上抓住了人物的年龄和动作特征,将幼童的可爱天性表现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是宋代雕塑艺术表现儿童生活的杰作。

82

宋青釉瓷荷叶童子

宋(960-1279)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itle: Doll of a boy

83

定窑白釉童子诵经壶

北宋

北京顺义辽代净光舍利塔基出土

现藏首都博物馆

诵经壶做成童子形象,童子束冠,闭目;以双手捧着翻卷的经卷为壶流,经卷中心孔作壶嘴,身后有柄;人体中空为壶腹,头顶部有孔用来注水,底部略呈六棱形。

84

白釉瓷婴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85

玉举莲花童子

高7.2厘米,宽2.8厘米,厚1.1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着细袖衫、肥裤,外罩一长马甲,马甲上刻方格“米”字纹。童子头向左侧,露右耳,双手举莲花一枝,花朵置于头顶。清宫旧藏


作品为宋代玉童子的典型形象,五官表现简单,以少量的短弧线表示衣纹。衣、裤、马甲等装束在同类作品中多有出现。唐代时,器物中已有荷莲童子图案,宋以后,这类玉雕童子日多,作品有“连生贵子”的含义,寓意吉祥。

86

青玉手攀云条卧婴童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87

玉童

宋(960-1279)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itle: Figure of a Boy

88

孩童

北宋-金

高3.5厘米

现藏美国赛克勒美术馆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Title: Figure of a boy holding a lotus leaf (fragment)

89

孩童

北宋-南宋

高3.6厘米

现藏美国赛克勒美术馆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Title: Turtle with boy’s head

关注公众号:老窑

90

老人童子像长方砖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91

刘明达卖儿砖雕

北宋

高19.2厘米,宽26厘米,厚3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部刻“刘明达”3字。壸门内左侧雕刻一骑马男子怀抱幼儿前行,右侧一女子正急步追赶,探手呼唤。背景衬托树木山石。

画面讲述的是古代二十四孝中“刘明达卖儿”的故事。刘明达家贫,无力兼顾母亲与孩子的口粮,见老母日渐消瘦,无奈之下,遂将孩子卖给路过的王将军。妻子见儿被卖,连声呼唤,肝肠寸断,自尽而亡。

刘明达的故事类似于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另一则“郭巨埋儿”,郭巨也是因为家贫不能供母,要把儿子活埋。二者相比较,刘明达的行为显得稍为合理,减家口以孝亲,不一定非要将亲生儿子活埋,如果人人都闹到自身无后,孝从何来?

二十四孝,中囯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源于汉代,至北宋形成,但取材并不完全一致,较为常见的有郭巨埋儿、董永卖身葬父、曹娥投江、陆绩怀橘、老莱子彩衣娱亲等。

92

郭巨埋儿砖

北宋

长19.1厘米,宽25.5厘米,厚3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像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壸门内浮雕人物故事。正上刻有“郭巨”2字。左侧男子头罩巾,着窄袖袍衣,腰中系带,足穿芒鞋。他手持铁锹作挖土状。右侧女子怀抱小孩,女子面庞清秀,神色平静,仿佛视埋儿为平常事,但小孩却紧紧抱住母亲,神色紧张,似乎意识到危险的临近。画面中央偏下一釜黄金闪闪发光。从画面及题记可知,此画像砖刻的是孝子郭巨埋儿的故事。

郭巨,汉朝人,家贫,每次供给母亲饭食的时候,其母必分给孙子吃。郭巨便对妻子说,自己的儿子分吃了母亲的食物,因为家里穷而使母亲吃不饱,这样是不行的。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却只有一个,不能让母亲饿着。所以决定把儿子埋了,其妻也认为理所应当,然而当他掘地三尺后却发现黄金一釜,釜上丹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夺,人不得取”。

郭巨埋儿图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所藏北魏孝子石棺上便有线刻的郭巨形象;河南博物院所藏邓州出土的南朝彩绘画像砖中也有此一场景,并有“郭巨”“妻子”“金喜釜”等字。此题材在北宋时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一,成为当时之流行的故事。

这个结局完满的孝道故事,历代歌颂者众多,在二十四孝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并流传至今。但其很难赢得今人的同情与赞赏。鲁迅在读了《二十四孝图》之后,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当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的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93

宋浮雕婴戏牡丹纹砖

三级文物

长26.5厘米,宽15厘米,厚3.2厘米

现藏平凉市博物馆

泥质陶,长方形,左侧切去成楔状,正面浮雕婴戏牡丹纹,施饰手法细腻,表现孩童娇憨之态,生动逼真,背面平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婴儿枕 」
观瓷博物 | 定窑白釉孩儿枕
宋天青釉童子荷叶枕赏析
这个萌娃是谁?它就是独具匠心的镇国之宝——北宋定窑孩儿枕
定窑白瓷
定窑白釉孩儿枕(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