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0年江苏一卷烟厂长被毛主席亲自接见,妻子:毛主席是你什么人
文史黄金屋
关注
2023-04-13 00:06
来自重庆
原创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卷烟厂厂长,竟然对中南海的警卫说,想见一见毛主席。更让人意外的是,毛主席不仅见了他,还对他的到来十分惊喜。
1950年,江苏一家卷烟厂的厂长王勋去北京出差,专程抽出时间来到中南海。毛主席得知他来,亲切接见了他。
回家之后,王勋按捺不住兴奋的情绪,将此事告知了妻子。妻子听罢,竟提出了一个疑问:“毛主席是你什么人?”面对妻子的问询,他会作何解释?
毛主席少年时代便立志救国救民,毅然决然地走出韶山,走出湖南,开启了自己的革命征程。受到毛主席的影响,毛家的兄弟姐妹们也大多投身革命,成为了青史留名的人物。
毛泽民、毛泽建,他们都是令毛主席感到无比骄傲的亲人。晚年时,毛主席也多次提起他们,言语之间满是怀念。
而据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主席偶尔还会提到“毛泽全”这个名字,并称对方为自己的小堂弟。
毛泽全出生在1909年,正是中国革命风云变幻之际。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是16岁了,时常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又或是奔波在外,参加各种进步运动。总之,他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
可即便如此,毛泽全还是最喜欢这个不常见面的三哥。在他眼里,三哥见多识广,身上总是带着沉稳又踏实的气场。跟三哥待在一起,他总是感觉非常舒服。
童年时代的他最爱对毛主席说的一句话就是:“三哥三哥,你今天又在外面碰到什么有趣的事情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胸怀壮志的毛主席虽然十分忙碌,但对这位始终充满好奇心的小堂弟却仿佛有着无尽的耐心。每当听到对方这么问时,他总会弯下身子,将毛泽全抱起来,缓缓开口讲述今天的所见所闻。
他会给毛泽全介绍对方从未见过的植物,会给他推荐适合他这个年龄段阅读的书籍,会用一些他听不懂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想。
家里人都开玩笑说,毛泽全就是毛主席甩不掉的小尾巴。他听了这个称呼,觉得自豪极了。或许从那个时候起,小小年纪的他就已经将家中最渊博的哥哥视为了偶像。
渐渐地,毛主席不再回家,长辈们说他出去干大事了。他不理解所谓的“大事”究竟是什么,可他总觉得哥哥在做很了不起的工作。
直到上学读书,一点点接触了各类思想书籍,他才逐渐理解,原来毛主席做的是救国救民之事,实现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理想。
他想:既然我以三哥为楷模,那我当以他的精神为榜样,与他走上同样的道路。
就这样,1927年,毛泽全来到了我党革命根据地,像一个真正的“小尾巴”那样,追随着毛主席的脚步。
主席反复强调,希望毛家人低调、踏实,切勿因为身份原因而行差踏错。所以在填写个人资料的时候,毛泽全在姓名那一栏填上了“王勋”这个化名。
他知道毛主席在革命同志心中的分量,也知道毛泽全这个名字,一定会让人联想到他和毛主席之间的关系。他不想给堂兄的工作增添麻烦,更不想利用堂兄的光环来实现自我成长。
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一定要自己从荆棘之地中走过。
就这样,王勋这个名字伴随着毛泽全度过了接下来的革命生涯。
在接受工作安排时,前来分配岗位的同志对他说:“你的身体素质没有那么突出,所以我们就不安排你去部队一线了。我们的后勤部门同样也十分重要,希望你能够在那里发挥实现你的价值。”
因为不爱运动,总喜欢捧书阅读,他的身体素质确实不如大多数同龄人。因此,对于组织上的这个决定,他也是乐于接受的。
他对对方说:“请组织上放心,无论在哪里开展工作,我都绝不会有所懈怠。”
王勋的适应能力很强,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对后勤部门的工作熟悉起来。他和战友们之间也是关系融洽,因为乐于助人的性格,他在这里更是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他在后勤部门认识了一位兰心蕙质的女同志,徐寄萍。两位年轻人颇有些共同语言,又都具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所以他们很快由彼此欣赏的感情转变为了互生情愫的状态。
决定和徐寄萍步入婚姻殿堂之前,他曾在私下找过毛主席。婚姻大事,他总觉得还是应该倾听自己最信任也最尊重的三哥的意见。
毛主席不会对堂弟的人生大事多加置喙,只祝贺他得遇良伴,又叮嘱他主动承担责任,对爱人负责,对婚姻负责,对家庭负责。
在毛主席的祝福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王勋和徐寄萍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的一天,王勋特意把徐寄萍拉到自己的身边坐下,对她说了一件事。
他说:“王勋其实是我的化名,我本来叫毛泽全。之所以会使用化名,是因为这样开展工作会更加方便。”
同为革命人士,徐寄萍对此完全理解。她虽然觉得毛泽全这个名字有些熟悉,但也没有多问。
她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十多年之后,知道丈夫和毛主席之间的关系。
由于后勤工作表现出色,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部队多次筹措资金、药品和武器,并实现了抗日大后方资源储备的成倍增长,王勋得到了组织上的重用。
1945年解放战争爆发之后,他就被任命为华中野战军的供给部部长。当然,他还有一个用于伪装的身份,那就是江苏一家卷烟厂的厂长。
在上任厂长以后,他就对卷烟厂的员工提出了“利润翻番”的目标。许多员工还在私下讨论,认为厂长是个爱财如命的商人。
平时的工作中,这位新上任的厂长也时刻以身作则。
只要有空,他一定会亲自出去洽谈商务,与社会各界的客户应酬,打开卷烟厂的产品销路,尽可能扩大市场规模。员工们常常在大半夜见到厂长应酬归来,又一个人坐进办公室,开始做下一阶段的市场规划。
有时候,办公室的灯一晚上都不会熄灭。
迟到早退,更是绝不可能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员工们互相嬉闹着走进工厂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到他正襟危坐,在办公室里埋头苦干,颇有些筚路蓝缕的意味。
晚上下班,总要秘书前来多次催促,他才肯拿起公文包,疲惫地揉着鼻梁回家。
他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在接手卷烟厂半年之后,这里的利润直线破万,最后停留在过去利润四倍左右的水平。
结合他的工作表现,再结合卷烟厂的销售成果,工人们更加肯定,厂长一定是个合格的商人,把赚钱当成最大的目标。
但众人皆不知晓,他之所以如此拼命,是因为他身上还背负着重大的任务。
解放军前线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常态,虽然经过抗日战争的磨炼,我军战力大大增强,但我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之间的资源差距,我们也必须正视。
前线战士们需要粮食,需要药品,需要子弹和火炮,需要御寒的棉衣棉鞋……这些需求,都成为了压在王勋身上的大山。
所幸,他的任务完成地十分出色,华中野战军的后勤资源补给线从未间断,各项战备资源也被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
他认为,虽然不能在战场上执枪杀敌,但能以这种方式为革命做贡献,倒也不算全无用处。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隐藏在卷烟厂中的王勋热泪盈眶。他听着收音机里毛主席郑重的宣告之声,想象着开国大典的宏大场景,内心被兴奋和感动的情绪交织着。
1950年,因为工作需要,他必须亲自去北京出差。在前往北京的道路上,王勋特别激动。他计划着,若是能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自己一定要去中南海寻找毛主席。
或许是因为有所期待,他的工作效率很高,原定三天完成的任务,他仅仅用了两天便成功收尾。第三天,他穿戴整齐,郑重地来到了中南海。
他对警卫员说:“同志,麻烦您告诉毛主席一声,就说江苏来的王勋想要见他,他一定会让我进去的。”
警卫员满脸怀疑地进去传话,在他看来,毛主席日理万机,并不一定会亲自接见一个普普通通的卷烟厂干部。况且,跨级汇报工作,总是不太合适的。
可他没想到,主席听说王勋前来,竟然面露惊喜之色,连连让警卫员把人请进来。
王勋被带到了菊香书屋,阔别许久的兄弟俩终于见面。
主席问他:“自从离开延安,你都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没找到你,我这个做哥哥的很是牵挂啊。”
此时在主席面前,他也脱下了“王勋”的外衣,回归了最本真的模样。他回答说:“三哥,我一直在后勤部门工作,而且表现得还行,没给三哥丢脸。”
想到“王勋”这个化名,毛主席又笑着开口:“说起来你这个名字取得不错,王没了小尾巴,倒是比我们毛干脆利落得多。”
他被毛主席的幽默逗笑了,久别重逢的二人也很快聊起了近况。毛主席先是高度肯定了他在解放战争当中所做的贡献,而后又鼓励他,给了他更高的期待。
团圆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很快晚饭时间已经来临,主席本想请王勋在此用饭,可他用担心太过叨扰,坚决不吃饭,与主席告别之后便离开了。
需要完成的任务已全部完成,他也不再耽搁,抓紧时间坐上了返回南京的列车。
回家以后的王勋,还停留在与三哥重逢的兴奋情绪中。与毛主席聊天时的场景,他总是一遍遍回想。见到妻子徐寄萍以后,他卸下满身防备,对她倾诉了在北京发生的事情。
徐寄萍震惊地问:“毛主席日理万机,竟然有空亲自接见你吗?”问完,她又敏感地想到了什么,接着开口:“毛主席是你什么人?”
眼前之人是与自己相伴多年的妻子,王勋也终于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他问徐寄萍,是否还记得他那“毛泽全”的本名。
接着,他又向妻子解释,他和毛主席本是一家人,因此与毛主席的相见也是亲人间的团聚。
得知真相的徐寄萍,直到跟着调任的丈夫一起来到北京生活时,都处于震惊状态之中。因此,在收到毛主席关于中秋节家人聚会的邀请时,她甚至感觉有些云里雾里。
中秋节那日,跟着丈夫坐在餐桌边的她,始终拘谨着不敢言语。
毛主席或许是察觉到了她的紧张,便特意对她说:“不必拘束,今天是家宴,我是你们的三哥,大家都放轻松一些,想聊什么都尽管聊。”
毛主席的平易近人,让徐寄萍大为感动。她也渐渐与周围的亲人熟络起来,彼此敞开心扉,谈天说地。
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聊到了,牺牲在革命斗争当中的毛泽民毛泽建等其他兄弟姐妹,主席说:“我们福大命大,活到现在,不要辜负时光呀。”
在这场聚会中,她也清晰地感受到了丈夫对毛主席的崇拜。
王勋似乎还像多年前的那个“小尾巴”,主动向三哥汇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听到主席问话时,也会认认真真作答,不会有丝毫敷衍。他望向毛主席的眼中,始终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而一家人其乐融融欢聚一堂的场面,也令毛主席万分欣慰。毛家满门忠烈,众多亲人都为了革命而献身,再也无缘与家人相见。如今他们还能一起欢度中秋,实在是一件莫大的幸运之事。
革命先辈们的亲情,总是如此令人动容。正因为有了这一批前赴后继的先辈,后人才得以在每一个中秋佳节与亲人团聚,与所爱之人共赏明月。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0年江苏一卷烟厂长被毛主席接见,妻子:毛主席是你什么人
1950年丈夫去北京看望毛主席,引妻子疑惑,丈夫解释:我是毛家人
50年男子出差看望毛主席,引妻子疑惑,丈夫坦白:毛主席是我堂哥
毛主席的堂弟毛泽全,改名参加新四军,成为新四军的重要功臣
丈夫出差看望毛主席,妻子惊讶不解,丈夫坦白:他是我三哥
89年一老人逝世,李敏千里送花圈,人们才知其与毛主席关系不一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