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弘扬清廉家风,赓续红色血脉 | 红色家风系列故事·第一期——《张人亚》

红色家风系列故事·第一期——《张人亚》

北仑霞浦是一个江南小镇,张人亚故居就位于霞浦的霞南村。走进这里,远远地,“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守护者”的标识牌,如一道亮光射进我们心里。放眼望去,瓦蓝的天空下,那白墙黑瓦的民居楼房就像未经装束的少女,亭亭玉立在河畔,河水泛着丝丝涟漪,似在诉说这里沉淀已久的红色记忆。1898年5月,在北仑霞浦的农户张爵谦家里,儿子张人亚呱呱坠地了。靠轮种族中几亩祭田和兼作厨师为生的张爵谦,从小以“展祠基、隆孝养、敦友爱、恤宗族、励行俭、勤职业、谨防闲、御群下、省材用、戒争讼、慎嫁娶、俭奁妆”的家范,来教养子女,在极度清贫的生活中,他依然设法让几个孩子读书识字。

与张爵谦同住一个四合院的张晚荷先生,虽是位前清秀才,但深厚的国学修养让他始终记着人之为人的道理,尤其是在他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后,他开设霞浦学堂,并常常在族学里向学生灌输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还要求人亚及同学们背诵北宋理学家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霞浦学堂遭到破坏之时,他就将教室搬进了住宅的四合院里,所以少年张人亚每天早晨都是在这种琅琅的背书声中醒来的。但毕竟年少学浅啊,少年张人亚,开始时并不懂得这课文里讲的是什么,只是像阿宝背书似的将它认真背了下来。直到他稍长,尤其在上海进夜校读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忽然如有一束光照亮了他的双眼,他开始懂得了做人就要切为着人民、民族、家国,为万世开太平。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上海“四·一二”政变,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滩。在这紧急关头,张人亚想到平时学习后保存下来的党的文件书报,对于党的革命事业太重要了,他得想办法把这些资料珍藏起来。思来想去,突然一个念头闪现在脑海:送回乡下老家去!于是,一个冬日的午后,他悄悄地带着一大包文件书刊,回到了霞浦老家,“爹,这些东西比我的生命更重要!”父亲看着他焦急探询的眼神,默默地点了点头。

等到张人亚离家,张爵谦老人四处寻找珍藏文件书刊的地方,书柜里、夹墙中……甚至粮仓、地窖,他都想到了,可这些地方都不是长久之计。他后来将儿子舍命带来的包裹,用油纸包好,放进了张人亚早逝妻子的棺材里,然后在长山岗上修了墓穴,将这些珍贵的文件资料存于这个衣冠冢里。为了掩人耳目,他特意在基碑上少刻了张静泉的“静”字。

也许是山河阻隔、赤白对立,也许是战争年代讯息难通,张人亚逝世的消息没有传到他的家乡。事实上,自从1928年冬天,他回到老家一次后,家人就再没有见过他。只是从他给家中捎来的一封信得知他已到了苏区“方伯伯”处。

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就这样一直等、一直盼,一等他、盼他回家。20年过去了,年届8旬的张爵谦老人看到上海、宁波和祖国大陆都解放了,可心爱的儿子依旧杳无音信。于是,他在上海《解放日报》上连续刊登了寻人启事。1950年老人把他的三儿子张静茂——一个跟着二哥干革命的中共干部从上海叫回家中,向他讲述当年的事情。第一部党章被张人亚之父藏在衣冠家中长达20余年的传奇经历,也随之解密。

一个衣冠冢,守护着革命的星火,让红色的基因代代相传。张人亚当年藏着党章的行李箱,更像是一份无言的家书,封藏着早期革命家的理想。正因为张人亚一家有着良好的家风,也有着红色基因,也正是这样有觉悟有胆魄的父亲,才才有了这段“守护初心的红色传奇”!

故事来源 | 《理想照耀中国——守护》片段故事整理 | 王思嘉编辑 | 王忆宁一审 | 杜晨昕二审 | 陈露辉三审 | 史灵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共首部党章竟在他的墓穴秘藏数十年
《齐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
承传红色家风
有一种基因是红色丨公私分明成家风 传承前辈那抹“红”
红色家风里的爱国情(董润泽)
闽浙京行之霞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