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哥窑散论 之一

哥  窑  散  论   之一

一、 引言

    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哥窑”可谓是学术界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考证与古陶瓷有关的古文献,自明代起至清末,述及“哥窑”这一关键词的文献次数之多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窑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明人把“哥窑”列入宋代五大名窑之中,其中汝、官、定、钧等窑都曾经为“贡窑”或“官窑”,产品被选入宫中作为宫廷用瓷而显得其地位高贵。唯有“哥窑”,文献中称其为“民窑”、“私烧”,但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流传绝少见,恰能在宫中用瓷中找到其实物遗存。考证清宫中留下的“哥窑”遗物,有龙泉窑黑胎“哥窑”与“传世哥窑”之分,学者们又常将它们与宋代“官窑”相提并论,乃至今日拍卖市场上,“哥窑”之价几乎与宋官窑器等同。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绝为稀见的现象。一个民窑是如何成为“宋代名窑”的呢?又怎样进入宫中成为宫廷用瓷的呢?出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哥窑”便成为藏家和研究者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1][2][3]

    本文试图通过对古文献的重新梳理,并结合最新考古发掘资料,从工艺学的角度入手,对“哥窑”的工艺、特征、用途、产地、分期进行研究,探讨并揭示“哥窑”、“传世哥窑”与“杭州官窑”、“龙泉窑”之间的本质关系。

 

(a)宋代哥窑贯耳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b)宋代龙泉哥窑 白菜瓶 藏四川博物馆

                    图一(a)、(b) 宋代哥窑典型器

 

自白我们俩是正宗的宋代哥窑,我们的家乡在浙江龙泉,龙泉章氏窑业“生一窑”便是我的家。我们是北宋徽宗朝出身,别以为我出身在大山深处,我家在当时龙泉窑青瓷产区可算得上是豪门贵族,五代始我家生产的青瓷便被选为“贡瓷”入宫。龙泉秘色瓷也是出自我们家族的“贡瓷”之一。普天之下有谁不知有谁不晓龙泉章氏窑业的大名,章生一窑世称“哥窑”便是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可是,有人还真的不认识我们,把我们当作“仿南宋官窑”来看待,我们真是有口难辨啊!

 

(a)“传世哥窑”鱼耳炉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b)“传世哥窑”胆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二(a)、(b)“传世哥窑”典型器

自白:我们是来自宫中的“传世哥窑”,因为我们出身高贵,自面世后便长期深居宫中,故一直被世人尊为“宋传世哥窑”。与龙泉的兄弟比,我自愧不如,本来这个尊号应该是他的,但谁要我身上流的是皇族的血呢?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不是宋代之物,我是清康、雍时期出身的,我的家乡也不是浙江龙泉而是江西景德镇,你可别看它是个偏僻的小镇,那里的制瓷窑场可是正宗的“皇家御窑场”,我是由雍正爷亲自定样到景德镇皇家御窑场定制的,尽管是仿宋哥窑,可我是正宗的“格格”呢。后来是乾隆爷一直宠着我而让世人尊我为“宋哥窑”的。我可不是有意要抢人家这个尊号的,是宫里人强给我扣上的。这个秘密只告诉你一个人,你可别与人家乱讲呵!人家不是亲耳听到肯定会不相信的,没有关系,让他们永远蒙在鼓里吧!

 

 

二、   关于“哥窑”的古文献研究

    研究“哥窑”,离不开查阅古文献。考证“哥窑”一词,据现有可查到的资料最早见于元人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一书[4],该书刊于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所述之事发生在乙未年即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书云:“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今在庆元(宋时庆元一直属龙泉县管割,据《今县释名》,宋庆元二年分龙泉松源乡地置县,始以年号为名设立庆元县。笔者注)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该书是目前最早与“哥窑”有关的文献记载。尽管这条文献中没有出现“哥窑”二字,但一般认为“哥哥洞窑”、“哥哥窑”与“哥窑”是同一事物之不同称谓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提到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与“旧造”的“古官窑”相提并论,还与庆元产的“龙泉窑”相比较。“哥哥窑”与“古官窑”、“龙泉青瓷”与“旧窑”相互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孔齐为何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讨论呢?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若论“哥窑”之确切称谓,所有文献中最早见“哥窑”一词的是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该书卷下《古窑器论》哥窑条[5]:“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据考证,曹昭此书成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而由王佐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始至天顺三年(1459年)历时四载增补的《新增格古要论》[6]则云:“哥哥窑条”:“旧哥哥窑出……(缺文),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王佐增补时基本内容不变,唯独把“哥窑”改为了“哥哥窑”。王佐此处不知是为了迎合孔齐的“哥哥洞”呢还是笔误不得而知。这样一改,却把元末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与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两则原本互不相干的文献紧密联系起来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昭与王佐对“哥窑”的实物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但对其哥窑的产地和确切年代未能确定。二人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元末新烧的不如“旧哥窑”好。但“旧哥窑”又是怎样的呢?“旧哥窑”的创烧上限是元初还是宋?文献中未能说明。

把“哥窑”与宋代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相提并论,并被后人冠以“宋代五大名窑”之名的文献依据出自吕震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记述:宣德三年,从“内府收藏柴、汝、官、均、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均、定中,并选得二十有九种。” 据该书记载,作为制造铜器的参考样式,在仿造这些瓷器式样而做成的铜器中,有仿造“宋哥窑”样式的狮首马炉,还有仿造“哥窑”样式的象耳大彝炉等。书中记述有六大名窑,据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云[7]:“柴窑之外,有定汝官哥四种,皆宋器也……”。柴窑为五代名窑,其余为宋代名窑。目前,除柴、哥两窑尚未找到其窑址外,其余的汝、官、均、定都陆续已找到窑场出处,并经专业部门的考古发掘,大量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古文献记述的真实性。因此,宋“哥窑”虽找不到其生产的窑场,但亦不能轻易否定。

   明·陆深的《春风堂随笔》是最早对“哥窑”的产地、产品特征进行具体描述并把哥窑与章氏兄弟主窑的故事完美相结合的记载。《春风堂随笔》云[8]:“哥窑浅白断文,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处州之龙泉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据考,陆深(公元1477—1544年),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为太常卿。该书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前成书。作为士大夫的文人笔记,所述之事应该有一定的可靠性。真如陆文所述,那么,“哥窑”便出自“章氏窑”即“龙泉窑”,严格说应是“龙泉窑”包含“章氏窑”,“章氏窑”是当时“龙泉窑”的典型代表。章生一主窑产“青器”,类官窑,章生二主窑所产之物名“哥窑”!陆文所述内容在其过世17年后的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胡宗宪,薛应旗修的《浙江通志》记述了相似的内容[9]。“(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于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文中所述琉田即今日龙泉大窑一带。明人把这则本是流传民间的章氏兄弟主窑的故事编入了官方志书,有学者怀疑这是明人得自传闻的臆造之作,“纯属传闻演绎而来”,不可信。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推断,笔者认为,编纂地方志这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明人对志书中记述的每一件事绝不会草率从事,更何况是名人名仕记载家喻户晓的龙泉窑。近年来有关考古部门在龙泉大窑枫洞岩发掘出自明代洪武起,永、宣时期一直旺烧的青瓷窑场,经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表明,该处生产的“龙泉青瓷”器是宫廷命烧,“定特制样”的,就其制品本身的用途和性质而言应是“官窑器”。该窑场规模非常之大,发掘者在元、明地层揭露面积1600平方米,清理了窑炉、作坊、大型房屋等一批重要的遗迹,出土了以数十吨计的古代瓷器残件和瓷片标本。此处正是宋时琉田龙泉窑青瓷产区的中心窑场区域。明人在志书中记载这样一个一直为历代历朝官府重视,并为当朝重用的特殊窑场是绝不会马虎从事的。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浙江杭州人郎瑛的《七修类稿续编》卷六《事物类》二窑条载[10]:“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文,号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显然,郎瑛的观点与陆深、胡宗宪等的说法是基本相同的。郎瑛更明确地指出,章生一、生二为南宋时人,生一主窑称“哥窑”,生二主窑称“龙泉窑”,今温州、处州人统称其为“章窑”。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龙泉窑”与“章窑”其实是具有相同含义的二种不同称谓而已。

   关于“哥窑”与“龙泉窑”,上述文献已给出了较为清晰的解释,官方和私家记述基本一致。此后明清二朝历代言及“哥窑”多取材于此,说法大同小异。

  图三  宋龙泉黑胎青瓷  哥窑把杯   浙江吴兴 宋墓出土

自白:我是龙泉窑场章氏窑业生一窑产品,世称哥窑,亦被后人误称为“龙泉官窑”或“龙泉仿官窑”,古时属“贡瓷”。这件是宫廷贡瓷中挑剩的被埋入宋官家墓葬的。

 

 图四  宋龙泉窑青瓷粉青釉宋弟窑凤耳壶  浙江松阳博物馆藏

自白:我是龙泉窑场章氏窑业生二窑产品,世称“弟窑”亦泛称“龙泉窑”,古时曾选作"贡瓷"。这是一件迄今为止最漂亮的龙泉青瓷。釉色呈粉青,质感特好,如冰肌玉骨。

     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古代文献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所谓的“传世哥窑”四字,更没有具体描述所谓“传世哥窑”特征的任何文字。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陶瓷历史文化(55):哥窑、弟窑、龙泉窑—被传说带偏的名窑⑷
五大名窑之哥窑与官窑之谜
因祸得福的哥窑,这样的祸不如多来几打
哥窑的探讨(转载)
中国美的巅峰——宋瓷,汝、官、哥、钧、定外,还有龙泉与耀州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