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出对古代陶瓷认识的误区 YS

走出对古代陶瓷认识的误区

【2012-05-02 10:19:52】【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字体:大 中 小】【颜色:红 绿 蓝 黑】

  近见《中国文物报》2005年6月1日第7版的《对高古瓷的甄别》一文,感到在民间收藏界还存在着许多尚需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摒弃在收藏中出现的急功近利心态

  现在的民间收藏界比文博系统更关心青花瓷的起源和国内是否存有最高水平的青花瓷器。大家纷纷在找各种证据,来证明“唐青花”、“宋青花”的存在以及最精美的散落在中国内陆的“元青花”的遗存。

  这些想法和行为无论是出于民族情结还是个人目的,都缺乏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

  “唐青花”、“宋青花”的有无,要看如何界定青花瓷器。如果不管青色是钴元素形成,还是铁元素形成;不管青色是在釉下、釉中、釉上,不管器胎是玻化程度很高的瓷胎,还是吸水性很强的陶胎,只要有蓝色斑、条纹饰,就称“青花瓷”的话,那么,唐代确实烧过“青花瓷”,这在科学考古和民间收藏中已得到证实。

  如果我们以江西景德镇在元、明、清乃至今天仍在烧造的青花瓷作为界定青花瓷的标准,那么可以说唐、宋两代根本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青花瓷器。

  结合《对高古瓷的甄别》一文中的五件青花瓷器照片(虽然黑白照片不清楚,但还是可以认定这几件青花瓷器并非唐宋时期烧制)来看,三个盖罐的器形及纹饰画法,在唐宋时期各窑口瓷器和与绘画有关的艺术作品中从未出现过,这种缠枝花卉画法更像明代风格。一个碗内带六个支钉痕的青花瓷碗被定为唐代,若依该文作者之见,唐代青花瓷在当时应该是非常珍贵的,当时烧造者们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支烧方法呢?这种碗内叠烧的方式,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却反而证明了当时青料来之容易。再看碗内纹饰,与明代时期风格比较接近,由于照片的原因,无法断其呈色胎质、釉色等特征,只能大概判定这是一件明代江西、浙江地区小型民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碗内支烧痕,说明了当时窑业竞争的激烈,进而迫使窑工在有图案的部位上叠压支烧。之所以稀少,说明了它是由地方性窑场所烧,流通地域小,社会需求量不大,故不为人们所知。所以,这几件青花瓷器,并不是南方窑场烧制的“唐青花”、“宋青花”瓷器。

  在同一期报纸的第5版上,登出了河南新乡出土的“唐青花”瓷器介绍,应是唐代所烧制真品无疑,但它不仅难以和元、明、清代的青花瓷相媲美,就是和同时期所烧的唐三彩、越窑、邢窑瓷器相比,也显得比较粗糙,这大概就是唐代青花瓷器生命短暂无承的原因之一。

  二、客观对待民间鉴定企业的存在,不要在打破一个迷信的同时又制造了另外一个迷信

  由于民间收藏的兴起,随之催生了许多民间鉴定企业的发展。我之所以强调它为企业,因为这些民间鉴定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无论它的鉴定人员曾是或现在仍是文博系统中的一员。

  该文作者曾提到了在一次鉴定会上,两名专家对自己收藏的青花瓷盘质疑的经过,从而对专家的水平产生了认识上的动摇。

  事实上,民间收藏的兴起,使许多民间收藏者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人对几十年来文博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少数不恰当观点提出了商榷,这是非常正常的,同时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不少媒体在鉴定活动中也请一些文博工作者出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或限于业务水准,或出于商业利益而出现的错误,加深了人们对“专家”的信任危机,人们不再迷信书本知识,不再迷信经过几十年实践检验的理论和经验,加上一些急功近利心态,使民间收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今国有文博单位的鉴定部门在为文物作鉴定的时候,仍采取以“目鉴”结合科学仪器主辅相承的鉴定方法,并非是一两个人就说了算的,这其中包含了人、物等方面的付出,绝非民间鉴定机构靠一两个专家“一锤定音”的。这里面尤其要注意区分什么是“高科技”,换言之,“高科技”并不是“照妖镜”。

  科学鉴定需要大量的采集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实物标本,进行数据排比、印证。唐代青花瓷不仅出土数量稀少,且多藏于文博系统的机构中,无法为民间的科学仪器鉴定提供足够的样本,而《对高古瓷的甄别》一文的作者所示唐代青花瓷器与江苏扬州地区、巩义窑地所出相差甚远。作者自认为“南方窑口”的唐代青花瓷器却未见有出土标本和整器面世,那么这家民间鉴定企业以什么为依据,断定它是唐青花瓷呢。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并不是某个人对某件器物的不同看法,这几件青花瓷器,无论是某人认为它是唐代也好,宋代也好,甚至汉代也罢,它只代表了个人对知识的取舍和认同。但如果一个由国家工商部门注册,被法律认可的民间鉴定企业为利所惑,指鹿为马,它的社会危害性,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

  文物艺术品鉴定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也允许出现差误,但不能出现良心错误,那种没有道德约束、泯灭良知为利所惑的故意错误是不能以“水平有限”而一言以蔽之的。

  科学研究领域,本身应十分严谨客观,“伪科学”的混入、严重损害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仰和认同,损害了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

  当败坏的道德和“伪科学”结合在一起,它对社会道德、科学认识、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危害将成倍的“放大”。

  我们感谢《中国文物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沟通的平台。一篇文章无论其内容优劣,都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帮助:好文章,能让我们在获取知识时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有问题的文章也能给广大读者以警醒并以此为戒,从而使那些爱好收藏的朋友者尽量减少损失,让那些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从事文物鉴定工作的人承担起良心的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探解元青花之谜(下)
秘民间有元代青花瓷器精品吗?
元青花图片及价格,元青花鉴定
成化瓷器鉴定基本知识
吾不识元青花
文人化的成化帝,造出了明看成化的顶级瓷器文物|瓷器鉴定真知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