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文物普查是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建国60余年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由国务院统一领导,集中技术和人才力量,对我国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并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从而实现全国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动态管理。
20本词条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正文缺少必要目录和内容,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20个积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又名
国宝大调查
目录1普查概念
2普查时间
3普查原因
4普查目的
5普查内容
6普查范围
7组织实施
8普查意义
普查概念
普查时间
普查原因
普查目的
普查内容
普查范围
组织实施
7.1 实施步骤
普查意义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普查概念折叠编辑本段
可移动文物普查是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由专业部门采用现代信息手段集中调查统计的方式,对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认定和登记,掌握可移动文物现状等基本信息,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对国有机构代表国家保存的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统计,即公众所理解的“国宝大调查”。
普查时间折叠编辑本段
普查的时间和标准时点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2016年12月结束。
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3年12月31日24时。
普查原因折叠编辑本段
我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收藏体系多元。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起完整的档案,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从未开展过全国性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国有可移动文物的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着家底不清、现状不明等问题。全国可移动文物年度统计的数量和范围,仅限于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单位登记在帐的馆藏文物,既与我们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与各民族创造多样文化财产极不相称,也与我国现存可移动文物的实际数量有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成为制约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普查目的折叠编辑本段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目的,是通过普查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效发挥文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积极作用。
普查内容折叠编辑本段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的内容是: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11类附录信息以及照片影像资料,收藏单位基本情况。涵盖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信息,包括藏品的客观信息,也包括保存管理状况。
普查范围折叠编辑本段
这次普查的范围,覆盖我国100多万个国有单位,范围很大。而普查内容,则包括:1949年(含)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还有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此外,还包括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1949年后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范围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人民解放军及武警部队四大类国有单位,涉及19行业和系统。普查对象为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有关的代表性实物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生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组织实施折叠编辑本段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组织根据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进行。国务院成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全国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文物局。
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家各有关部门组织本部门本系统有关单位,配合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普查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本级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发布的实施方案、标准规范及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的可移动文物普查。
重点文物收藏单位和收藏相对集中的行业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相应工作机制。
实施步骤折叠
普查分为工作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发布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
1.成立普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成立本行政区的普查领导机构,并设立普查组织、文物认定、信息登录等专门职能机构和相应专家库。重点文物收藏单位和收藏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国有单位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2.编制普查实施方案。各省根据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统一要求,制定本省普查实施方案,并报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编制并落实经费预算。各级普查机构、国有单位编制本地区、本单位普查经费预算。
4.制订颁布可移动文物普查标准与规范,制定普查文物认定程序,编印普查工作手册。
5.组建各级普查队伍,编印普查教材,开展各级普查培训。
6.开发普查软件,建设普查信息管理平台和普查工作网站。
7.制定普查宣传方案,开展普查宣传。
第二阶段,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础,开展文物调查认定和信息数据登录。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建档、边整理、边报送、边审核、边登录。
1.各级普查机构制定本行政区域文物认定程序,开展国有单位收藏、保管文物情况摸底排查。有关单位开展文物清库、完善相关档案记录,按要求登记申报。
2.各级普查机构对各单位文物申报信息进行核查认定,经认定收藏有文物的单位列入登记范围。
3.在普查机构指导下,列入普查范围的各文物收藏单位根据国家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资料采集和登记,并即时将文物信息通过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上报。也可以纸质或者离线电子数据方式将文物信息报送各地普查机构,由普查机构统一录入上报。
4.各级普查机构依权限组织专家对各单位上报的文物信息进行网上审核和现场复核。
5.各级普查机构向上级普查机构按季度报送普查进展情况报告。
第三阶段:2016年1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普查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1.公布全国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名录;
2.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及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编码系统;
3.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
4.编制可移动文物普查档案;
5.编制普查工作报告。
6.完成项目的结项评估和审计工作。
普查意义折叠编辑本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逐步建立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 5月24日颁发的第一个文物法规就是《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此后,1961年国务院颁发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全国人大制定和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后于2002年、2007年进行了修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按照《文物保护法》、《统计法》、《物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要求,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
一、是有效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工程。我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遗留下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及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加强文物资源的调查、展示和利用,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是切实履行法律责任,加强国有文物监管的基本要求。我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全面掌握、统计分析和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及价值,健全可移动文物的登录备案机制,保障文物安全,是政府在国有文物安全监管的重要职责和紧迫任务。
三、是充分提升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011年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正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增长。开展普查,将极大拓展文物资源,促进文化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全面摸清我国可移动文物家底,普查的目的不仅仅是调查统计文物数据,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文物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服务人民群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州摸清文物“家底”:国有单位共有可移动文物三万余件
沽上撷珍——天津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
快来看看这张藏宝图!
苏州市率先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认定工作
重磅!国家文物局将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盘点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