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辽墓”

叶茂台辽墓

叶茂台辽墓群位于法库县叶茂台村西北和北山的山坡,是辽北地区较集中的辽代古迹。法库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时总会很自豪地说,我们这儿是“宰相故里”。纵观辽代200多年的历史,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就是设立了北府、南府宰相这一重要职位。我国历史上,正式用“宰相”来命名官职就是从辽国开始的。

史书记载:(神册)六年(公元921年)春正月,以皇弟苏为南府宰相。南府宰相,自诸弟构乱,府之名族多罹其祸,故其位久虚,宗室为南府宰相自此始。 ”

从辽国的北府宰相职责上看,其权力大于南府宰相,因为北府宰相主要负责管理辽国的军政大事以及几个重要的部落。

与现有的法库县225个行政村相比,辽代村落遗址数量竟然和这个数字相符,可见,辽代法库地区人烟稠密,城郭相望,道路畅通,市井繁荣。

位于辽河流域的西部叶茂台村,它的周围有数座辽代头下州城,南与辽滨塔仅数十里之遥,辽滨塔是辽代辽州故址。出法库县西南行50公里,便是叶茂台镇叶茂台村。叶茂台村西北两公里处,但见山丘兀起,形成倚西北、面东南的一道天然屏障。连绵的山丘裁为三截:西面为“圣迹山”,东面为“唐房山”,中间为“老虎窝山”。

叶茂台村北和西有二百米左右高的小山丘,在这里发现、清理挖掘辽墓二十座。出土不少华贵的随葬品,特别是两轴绢画,木制房形棺床小帐,铜丝网罩等珍贵文物。对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等,在考古学上有重大收获,在国内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从叶茂台出土的墓志得知,此处是辽朝后族萧氏的家族坟地。

萧氏是契丹民族,契丹原是我国北方西刺木伦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原分为八部,五代后梁时期,由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公元九一六年建立契丹政权,后改称辽国。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及建立政权期间,得到萧氏的帮助,从此耶律氏与萧氏成了辽朝的统治集团。《辽史·本纪》:载“四年(公元九一O年)秋七月戊子朔,以后兄萧敌鲁为北府宰相,后族为相自此始”。叶茂台萧义墓志记载:“葬于辽川之右,圣迹山阳,先茔也”,可见萧氏居此时间甚久。是辽丞相 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墓的型制多样,文物丰富,对研究辽代历史和契丹民族习俗有重要意义。

叶茂台辽墓群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一直被国内外、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所关注。法库县叶茂台镇境内,在1000多年前曾是辽代契丹人休养生息的一方区域。从1953年至今,在漫长的半个世纪中,这里曾经相继发现了20余座辽代墓葬;经过考古专家考古发掘,先后出土了大量的国宝级珍贵文物。叶茂台辽墓群,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圣迹山辽墓群,从解放后便以其极高的考古价值闻名辽北地区,先后在此发现墓葬23座,最重要的有1952年发掘的用条石砌成的八角形壁画、1974年发掘的辽早期贵族墓葬,还有辽天祚帝时期的北府宰相萧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对研究辽金和北方历史,特别是契丹文化有着重要价值。限于篇幅简单介绍以下:

一九七四年春,发掘的第七号辽墓,出土三百多件华贵的随葬品,其中的绢画、双陆棋、木制房屋式棺床小帐、刺绣的衣被等,是辽墓初次发现的珍贵文物。这座辽墓中随葬品丰富,陈设的富丽,保存完整,在我国已发现辽墓中较为少见。

一九七五年《文物》十二期,刊发一组简报介绍此辽墓的情况,经专家学者考证,判断墓葬年代约在公元九八○年上下,即辽景宗乾亨初年,这时辽朝正处于上升时期。

一九七五年,在墓群之中发现第十四号辽墓,从骨骼分辨墓主人是一青年妇女,随葬品的特点,大都是军事用品,有宝剑、箭、枪、刀、钩、叉、铠甲、战鼓、提梁铁罐等,其中提梁铁罐嵌有银丝图案,是军事提水之物,马鞍、马蹬、马铃等等。

一九七六年在辽墓群中发现一座较大的墓葬,因早期被盗文物不多,但有一方墓志和大幅壁画。墓志记述,墓主人是辽代后族萧义。萧义做过武宁军节度使,辽兴军节度使,乾统五年(公元一一O五年)拜北府宰相。他的次女是天祚皇帝耶律延禧的妃子,封为德妃,甚得其宠。天庆元年(公元一一一一年)萧义坚请辞政,归故里以度晚年,同年十一月十八日薨于私第,享年七十有三,以二年三月十三日葬于辽川之右……。萧义《辽史》中有传,记为萧常哥,墓志说他字子常。《辽史(道宗)本纪》记载:“三月辛酉,燕国王延禧生子,癸亥,赐名挞鲁,妃之父长(常)哥迁左监门卫上将军”《辽史·(天祚皇帝)本纪》载:“五年春正月乙亥,夏国遣李造福等来求援。且乞伐宋,庚寅,以辽兴军节度使萧常哥为北府宰相。” 萧义,在辽道宗,天祚皇帝两朝任重要官职。

墓志中载有:“诏免拜礼,进位守司徒,别赐推诚,守正之号”。可看萧氏家族在辽朝中的地位显赫,共掌统治大权。

叶茂台辽墓中出土的文物有数千件,器物品种繁多,内容复杂,本文受篇幅所限,只能选其精者,重点介绍。两轴绢画,这两轴绢画是一九七四年春,出土于七号辽墓。一件是“山水画”,另一件是“花鸟画”。这两轴画原挂于墓中棺床小帐的两壁上,发现时画已经脱落在棺房的木板上。壁上挂画的铁钉仍在。“山水画”的画面构图是峰峦叠嶂,林木繁茂,山庄楼阁,峡谷清幽。阁前有二人对奕,一人观棋,山下有一高冠士人携杖登临,后随二童,前者背上负有盛物行囊;后者肩上扛着罩衣古琴。下部还绘有山石溪水,青苔小草等。充分反映出封建时代文人隐士幽雅生活的主题。花鸟画:画面绘有竹丛,在三杆竹上落着三只麻雀,动式各异,竹丛下有三株野花,左为蒲公,中为地黄,右为白头翁。在野花前草地上绘有二只小兔在觅食。这两幅画技法上虽然不如中国历代名画,也无名款,但是就画的构思,用笔并排一般,尤其是出土于近千年的古墓之中,更为罕见。因此它一出土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九八一年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杨仁恺同志,应美国克利弗兰博物馆和纳尔逊博物馆的邀请,前去作“叶茂台第七号辽墓出土古画考证”的学术报告,参加会的除美国学者,还有来自欧、亚各国从事中国绘画研究的学者二、三百人,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烁先生也应邀莅会。杨仁恺的学术报告,引起与会学者们很大兴趣,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先生的夫人当面邀请杨仁恺同志去波土顿哈佛大学讲学时,请到她们家中作客,杨仁恺回国后又有许多外国朋友来信要求将报告讲稿印刷出版。一九八四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这一专著印成单行本。书名为《叶茂台第七号辽墓出土古画考》,作者对两幅古画出土的意义,创作年代和画的内容,辽代绘画艺术风格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作了反复论证,这本书深得考古界、美术界及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两幅辽墓出土的珍贵的绘画,成为我国绘画遗产中的重要部分,叶茂台辽墓也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与想往。棺床小帐:同时出土的一架完整木制的棺床小帐,是一座“小帐”式屋建筑,屋顶有九脊,螭吻为两个木雕龙首,装有两角,龙口外向,无瓦垄檐椽等结构。周围是板壁,前有门窗下有围栏成长方形须弥座台基(木制),束腰周围雕出壶门,内有彩绘牡丹花、行狮、虎头等图案,栏外置两处踏步,各三级。这类棺床小帐,迄今是辽墓第一次发现,为研究唐、宋、辽代建筑提供条件,特别是未经修葺古建筑原做的形状,更是难得的实例。铜丝网罩:一九七六年秋,辽墓群中发现一件比较完整的铜丝网罩,墓中有两具尸骨,其中一具有网罩,从骨骼特征分辨,罩网者为女尸,除了头部已破碎外其它部位都完好,全长一米三十七公分。加上头部死者身高约在一米六十公分上下。这是全国首次发现一具契丹民族用的全身铜网罩,乌盟也发现了全身铜网罩,时间是在叶茂台之后。铜丝网罩:出土于萧氏坟地之中,萧氏家族有此礼俗,对契丹民族的原始信仰,宗教的考证、研究提出新的线索。除此之外发现有:精美的瓷器,巧妙的雕刻,艳丽的壁画,技艺高超的刺绣,玲珑剔透的金属制品、战鼓、刀、枪等军事用品,以及文娱用品、车马具等等。

去年法库县叶茂台镇叶茂台村新近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沈阳地区入选的村镇仅有两个。也是因为拥有辽墓群、古枫林等多处历史自然景观。

叶茂台古枫林中位于圣迹山下,是我国最古老、面积最大的人工种植五角枫古枫林,占地400余亩,有枫树1000余株,其中有百年以上树龄的达400余株,最古老的树王已近千年,其胸径达到1.6米,树冠面积600平方米以上,被称为“中华枫王”。希望法库能加大辽代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开发工作,打造好“大辽福地、宰相故里文化品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宁老建筑-法库:叶茂台辽墓群】
【法库老故事】从法库辽代墓葬品味大辽文化
【【国际辽代研究精粹】】新上最全契丹辽金代研究资料目录。将陆续转载辽代研究论文 - 玉器 ...
科右中旗出土辽代木椁室及尸床浅析
古墓出土一壶酒,考古学家尝了一口,然后…
叶茂台7号墓发现“棺床小帐”,距今800多年,专家:至少20个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