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周评论丨鹤鸣九皋——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馆史与馆藏漫谈

1

作者钱雨琨:我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6级考古学专业的本科生。由于专业原因,我经常去我们学校的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赛克勒博物馆”)学习。课外,我也是博物馆的志愿者,因此对博物馆的很多方面都还算熟悉。

馆史沿革与立馆宗旨


首先说一说馆史。谈到一座博物馆或者美术馆,我们常会联想其中的重要藏品,比如谈到伦敦国家美术馆时,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列奥纳多的《岩间圣母》及其与卢浮宫之同名作之间的关系,或者另外一些著名的馆藏艺术作品,而不是其馆史。

事实上,伦敦国家美术馆自19世纪上半叶对公众开放以来,一直实施免费参观政策,这一点对于一个现代化社会来说,是公众艺术教育的曙光。当今日的我们走入这座艺术殿堂时,我想我们应该知道甚至铭记这一段馆史。
回到赛克勒博物馆,她的历史沿革可以回溯到上世纪20年代。在蔡元培校长“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立校宗旨下,当时的北京大学设研究所,置国学门,其下分设数个研究机构,其中便有考古学研究室。另外,还设置了古物整理室。如果追溯北大博物馆的馆史,那么源头应追到这里。

1948年,北京大学成立博物馆,建馆宗旨是服务于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历史系集中了清华、燕大史学的资源,下设考古专业,考古标本收藏于历史系标本室,其来源主要是北大博物馆和燕大史前历史博物馆。

1983年,北大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独立建系,这些考古标本也便很自然地归入了考古系标本室。不久后,美国著名医学家阿瑟·姆·赛克勒(Arthur M. Sackler)先生便向中国政府表达了希望在北大捐建一座博物馆的意愿。
赛克勒先生毕生从事医学研究,但他同样热爱艺术,珍视艺术品,他视科学与艺术为人类心智的两种表现方式。在对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中,赛克勒先生尤为自豪的是其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这一点与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一脉相承的。

当中国政府请求赛克勒先生将这一部分中国收藏捐给中国时,赛克勒先生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希望这一批收藏留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让更多国家的人欣赏中国艺术品,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但与此同时,赛克勒先生也希望用一种方式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事业做一些事情,他选择了在中国建立一座高校博物馆。

1986年9月,赛克勒博物馆在北大鸣鹤园内破土奠基。与之一同建设的还有其西侧的吉尔·赛克勒雕塑园。不幸的是,1987年5月26日,赛克勒先生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留下的是他的遗孀吉尔·赛克勒女士和他在中国建一座博物馆的遗愿。此后,赛克勒夫人顶住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完成了这一项目,博物馆于1993年5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外景
赛克勒博物馆的老师们时常向我们提及世界上的三座“赛克勒博物馆”(另两座为分别于1985年、1987年建成的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和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促成了赛克勒先生在世界范围内捐建了三座博物馆(尤其是其中有两座为高校博物馆)?最近翻阅往年展览图录时,我找到了赛克勒夫人关于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建馆宗旨的一段话,

He had recently agreed to establish the Arthur M. Sackler Museum at Harvard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85—— noted by the citatory), and he offered to set up a similar teaching museum at Peking University which would be a repository for the best of the University’s collection, and which would enable Chinese students to learn museology for the first time;he also envisaged what he felt could be the finest sculpture garden in the world. He knew how important it was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various roles of such an institution—the teaching of history, visual appreci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wess and progress. He stressed that the new facility must be of the highest quality. To wards that goal the best technology together with state of the art techniques of object conservation. I therefore believe that at the timeof its opening this museum will have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display, light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in the country. As Arthur remarked: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ntribution is not monetary. Its evaluation relates to the extent to which it enhances scholarship, preserves cultural heritages, advances the common good, and fosters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esteem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s and countries. In respect to all of these,those who are qualified can exercise and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history will provide the ultimate judgement.”


这一段话出于赛克勒夫人之口。爱人离世后,在赛克勒夫人面前留下的是属于夫妻二人的未竟事业,我想,引领她最终完成这一遗愿的最大动力莫过于这些有关建馆宗旨的表达。

如果将这一段话与目前我们普遍使用的ICOM(国际博物馆协会)2007版博物馆定义相比对,我们便可以发现,其中额外强调了这样两点:从博物馆职能来看,是培养博物馆学人才;从博物馆观众来看,是突出强调中国大学生。这就是高校博物馆!
纵观赛克勒博物馆的馆史,我想这两点确实一直闪烁着,它们引领着博物馆的发展,并在赛克勒博物馆建成之际达到了高潮。正是在这样的建馆宗旨下,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即配备了德国的展柜和斯洛伐克的照明系统(这与上引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display, light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in the country” 相合)。

据说当时一个展柜的购入价是三十万美金,一位学长曾跟我开玩笑说,如果当时用这笔钱去买一套四合院的话,我们今天何愁没有经费呀!
展厅一览
当然,也正是在这样的建馆宗旨下,赛克勒博物馆的业务范围得以明确。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和博物馆的志愿者,在我的视角下,博物馆目前的业务包括承担我们学院博物馆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各临时展览项目这两项(当然还有继续教育等我不甚熟悉的部分,也就不谈了)。

我们学院博物馆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托于赛克勒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的,我常能看到我们班级里博物馆专业的同学在赛克勒博物馆实习,或以赛克勒博物馆为题,完成“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等课程的作业。博物馆方向的研究生也常会参与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如展览设计、布展、撤展等,有些还以这些展览为题完成了毕业论文。

另外,我们学院各方向的考古学研究生,以及我们学校艺术学院艺术史论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也常参与博物馆的馆藏整理、展览设计等工作。在这样一座不大的博物馆内,我们习得知识、参与实践,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友谊和对未来的志向。


展览近况


赛克勒博物馆的展览从内容上主要可分三类,分别有关考古、艺术和学生三个方面。前两者和我们的馆藏有关,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使不同学科的同学有一个极好的互相学习的平台。
自我入学以来,让我记忆犹新的考古主题展览有“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展”、“寻找致远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些展览的内容涉及面极广,作为博物馆的志愿者,由于需要承担每周末的公众导览服务工作,因此在展览开幕前或开幕后的头几天,我们需要学习大量内容,不仅应做到对展品信息了然于心,而且需要涉猎尽可能多的背景知识,以期向观众传达更生动的、更全面的导览内容。
“寻找致远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展厅一览,展厅正中是致远舰舰载的一门加特林机枪
我尤能依稀记得在入学后举办开学典礼的那几天里,我们(志愿者队全体成员)聆听了敦煌研究院的专职导览员对展品(一幅幅敦煌壁画高清扫描图)的细致解读,其中难免遇到一些疑惑之处,除了向人请教外,我也尝试通过网络获取一些信息,遂知道了“中国知网”这样一个学术知识平台,下载了不少《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等期刊上的文章.

虽然现在回望那时的自己,对于这些知识,可以说绝对是半懂不懂的,但如果连贯地看待已经过去的三年大学生活,当时在导览准备中了解并慢慢熟悉的若干种搜集文献的方法,着实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除了此类让同学大开眼界的考古展外,我们也常利用馆藏的中国古代文物策划一些类似通史陈列的展览,比如去年5月,值北大120周年校庆,我们举办了“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系统呈现了北大考古人数十年来的成就。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我们又启动了“燕园聚珍”系列展,并推出首个主题展“文明的曙光”,利用馆藏文物叙述中国史前的考古学文化。虽然以一馆之力,我们没有能力做到全面周到,但我们以学术问题为纲,着力解读“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聚落考古”等史前考古的核心问题和方法。
下面再说说艺术类展览。目前,赛克勒博物馆举办的艺术展,主要包括馆藏西方画作展和当代艺术展两类。这些展览的诞生必须感谢两位外国人——唐纳德·斯通(Donald Stone)教授和吉莉安·赛克勒(Jillian Sackler)女爵士。

斯通教授是我们学校外国语学院的特聘教授,是研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的学者。同赛克勒先生一样,斯通教授酷爱中国,在我们学校执教的过程中,他的课屡受同学们的好评。斯通教授自幼喜爱艺术,收藏有不少艺术品,他觉得北大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应该欣赏一些西方画作,一方面获得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培养跨文化的视野。

基于这一理念,斯通教授自2007年起,每年都向赛克勒博物馆捐赠西方画作,并根据逐年累积的馆藏,策划特定主题的展览。受惠于此,博物馆现收藏有600余幅西方画作,并拥有了此类展览丰富的策展经历。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馆藏作品较少,展览主题基本都以艺术家为中心(如德拉克洛瓦、毕加索等)。渐渐地,随着画作年代、作者愈发丰富,我们的展览内容开始具有越来越强的逻辑性、叙事性,比如2016年的主题为“人与自然的瑰宝:从提香到伦勃朗——文艺复兴与17世纪西方版画”。

展览主要呈现了文艺复兴与17世纪著名艺术家的版画作品(或后世模仿的版画作品),每一时段、每一地域都紧扣“人”(包括神话、宗教题材中的人物和世俗人物)和“自然”这两个主题。

而2017年的画展则聚焦于18、19世纪的英国“印刷文化(print culture)”,威廉·霍加斯、托马斯·庚斯博罗、乔治·罗姆尼、威廉·布莱克、约翰·康斯坦布尔、约瑟夫·马洛·威廉·透纳……展览中贯穿这些英国美术巨匠的版画作品,从中几乎可以读出一部现代派出现以前的英国美术史。
“人与自然的瑰宝:从提香到伦勃朗——文艺复兴与17世纪西方版画”展览海报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在“霍加斯的叙事版画”这一展柜中,我们展出了霍加斯的“妓女生涯(The Harlot’s Progress)”“浪子生涯(The Rake’s Progress)”“时髦婚姻(Marriage à la Mode)”这三个著名系列中的版画各一幅。

由于我们馆藏作品数量以及展厅空间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展出这三个系列的所有画作,但策展人(主要是斯通教授)为了向观众完整展示霍加斯在讽刺画方面的成就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是值得赞美的。
从藏品构成的角度来看,赛克勒博物馆所藏西方画作主要为版画作品,也有一定数量的素描和水彩画。很多人认为赛克勒博物馆收藏的只不过是版画而已,又不是油画,没什么价值。我想,这种说法实在不动听,而且无意义,甚至失之草率。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版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传播有关,即古代的画家希望扩大画作的影响力而选用版画的形式对油画进行复制。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版画使美术教学方便化。在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中,我们常会涉及“谁影响了谁”的问题,对于绘画来说,视觉的感知应是影响力发生的条件,而版画为这种视觉感知提供了便利。而从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来说,版画,较之油画,在社会各阶层的教育中应是起到了更为广泛的作用的。这一点,在现代社会诞生伊始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我已经反复强调了赛克勒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的特殊性,即它的职能相当程度上偏重于辅助教学和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斯通教授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在资金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选择为博物馆购入价格相对低廉,但覆盖面广而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

从这些展览的展品中,同学们可以在宏观上把握西方美术史,可以做相应的学术研究(包括版画技法方面的、版画艺术风格方面的、版画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影响方面的),甚至可能因此萌发跨文化的包容心态和博爱精神。这样的学生关怀是赛克勒博物馆的精神内核,我很高兴也很自豪地说,我们正在并将持续坚定不移地践行!
在古典美术之外,近年来,赛克勒博物馆每年还会举办一场当代艺术展,这一系列展览都属于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其关注的主题常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比如2017年,我们邀请了生于厄瓜多尔的艺术家尼古拉斯·埃雷拉先生举办其绘画作品展,名为“迷人的自然:森林砍伐与环境”。

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有那么一点抽象的动植物元素(主要取材于画家家乡附近的南美洲森林),从中可以读出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及其暗示的严重后果,比如有一幅作品以前后两排树木构成画面的主要内容,在其中的一棵树上面,有一只红色的小鸟正栖息其上,十分醒目,在它旁边的两棵树的顶上,同样有一抹亮色,远观都似鸟儿,但走近以后定睛一看,发现只是一抹彩色,而不是动物,刚刚在心头萌生的三只鸟儿齐歌唱的活泼场景一下子变成了诺大森林中只有一只小鸟的凄凉。

这样的艺术感染力,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萌生了迫切的环境保护的想法。博物馆志愿者队也依托此次展览,举办了数场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活动,用学习单的形式引导小同学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导览培训:博物馆志愿者正在接受“迷人的自然:森林砍伐与环境”展览的培训
“迷人的自然:森林砍伐与环境”展览教育活动
今年的当代艺术展主题是“世界的花园:民族与文化的融合”,展出了艺术家玛利亚姆·纳杰德的系列作品,它们分别是全世界各国的国花(有些未经官方认定)。在艺术家的笔下,各国国花是美丽、纯洁的,它们在不大的展厅中相聚熔融,指引观众联想并思考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宽容和文化间的融合。

在这一系列的当代艺术展览中,赛克勒夫妇对科学和人文的关怀得到了充分表达。赛克勒女爵士曾在多种场合流露出他们的宏大愿景——愿所有人都能在艺术、哲学、科学的指引下,在和平、健康、快乐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而有关学生的展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举办的毕业展。在这两年的毕业季前夕,博物馆向毕业生征集了能够承载其燕园记忆的物品,在博物馆展厅里分类、依展线加以展示。这样的展览由博物馆专业的同学策展,内容源于同学,又服务于同学,可以说是赛克勒博物馆的一张名片。
 

 馆 藏 

 
最后再简单说说馆藏。其实上文已经提及不少。赛克勒博物馆目前的藏品数在13000件(套)以上,显然,我没有能力详述,哪怕是粗略地浏览每一件藏品。因此只能就我的所观、所感略加介绍。
从博物馆的沿革我们就可以知道,赛克勒博物馆的馆藏主要是中国考古学各阶段的标本,从根本来源上分,主要有采购和田野发掘所得两种。前者比如一件刻有“三啬云”卜辞的卜骨、一件正始石经的残片和一件佉卢文铭井阑,后者比如我们学院在营口金牛山、华县泉护村、长岛北庄、邓州八里岗、天马—曲村、磁县观台窑址等国内各时段考古重要遗址进行发掘(或发掘实习)时采集的考古标本。
如果纯粹从珍贵文物的数量来看,赛克勒博物馆可能不十分出众,但我们的考古标本覆盖面较广,且承载着历代馆员和教员、学生的智慧和汗水。
赛克勒博物馆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座右铭:“考古传递理性,艺术激励创新”。不论是采购还是发掘所得,我们的考古标本类藏品无不体现着北大考古人和博物馆人的专业精神,也即理性。

事实上,考古标本类藏品中即有不少兼具较好的(甚至极好的)艺术欣赏价值,比如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一件鸮面,从中甚至能读出一些当代艺术的感觉,它也是我们学院主持的“源流运动”平台标志图案的原型。借用“源流”这个词,我们致力于发现我们的“源”,并鉴于此,去探讨我们的“流”,这大约便是“艺术激励创新”。

在建馆之始,我们博物馆之所以定名“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也是基于文物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一点的。2007年以来,斯通教授的慷慨捐赠,使我们博物馆的藏品在艺术品方面有了坚实的发展,也使得博物馆更加“名副其实”。

《诗经·小雅》有言“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赛克勒博物馆坐落于校园西北隅的鸣鹤园内,我不知道鸣鹤园在定名的时候是否参考了这两句诗。不论如何,赛克勒博物馆在我心目中都是一只鹤,驻立于燕园,其鸣声优雅,或可声震于天!

唐代铜镜:这是我们博物馆馆藏的一面唐镜,镜背纹饰中有一只形似鹤的禽鸟

注:本文图片来自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网站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1美术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探索十九世纪欧洲吟游诗人笔下的艺术
【清单】2018最后的时光,我想用艺术展来收尾
品读:大学里的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之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福建将乐窑文物首次对外展示 133件完整器亮相京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