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

高6.7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10.4厘米

1960年出土于长沙杨家山南宋夫妇合葬砖室墓

炉直口,筒腹,平底,三蹄足。胎白质坚,除口沿一周露胎外,通体施白釉,釉色如象牙般柔和滋润。纹饰简朴,光洁的外壁上、中、下各饰以2、3、1道凸弦纹,具韵律美。此炉造型简单大方,制作极其精致,器形甚为规整,仅口部一周无釉,覆烧法烧成,为定窑瓷中精品。

这件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出土于长沙杨家山南宋夫妇合葬砖室墓,据残缺的墓志和专家考证得知墓主是王趯【tì】夫妇。王趯,生于1104年,卒于1170年,宋代有名士大夫,宋史中几次提及他,清人为其补传。王趯青壮年时经历靖康之难,力主收复北宋失地,因反对秦桧主和而入狱。后任右朝议大夫、知广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晚年,因疾养病于长沙,逝后葬在长沙东郊。该炉是王趯身前物件,死后葬品,足见其珍贵。王趯葬于1170年,说明炉的时代下限在1170年,即南宋早期,因此,这件白釉三足炉在研究这类器物的断代和时代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

(陈锐/文)

深入探索

1.定窑简介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黄釉、三彩釉等陶瓷器,习用划花、刻花、贴塑、印花、剔花和描金花等装饰技法,尤以印花最令人称道,为诸窑之冠。定窑先进的工艺和精湛的技法对宋金时期窑业影响广泛,对后世窑业影响深远。其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野北村、北镇村和东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县唐、五代、北宋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始烧于中唐。胎体厚重,胎色灰、含杂质,釉青黄、施釉不到底,器古拙,质不高。

定窑执壶  中唐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兴盛于晚唐五代。产品质量较初创期大幅提高,胎白质坚,釉白光亮;产量大增,供应国内外市场;产品有细瓷和粗瓷之分。这一时期的定窑开始为皇室和官府生产日用瓷,出现了品质极高的精细白瓷,胎薄,釉洁白莹润,制作考究,代表当时定窑最高水平。

定窑白釉刻“官”字款五尖瓣口盘 晚唐 西安博物院藏

鼎盛于北宋和金代。在晚唐五代不断改进、博采众长、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定窑进入大繁荣大发展的宋金时期。此时的定窑品种最丰富,展品质量有高中低多档,可满足广大需求,既烧制贡御之瓷,又生产官府用瓷,还大量烧造百姓日用瓷。装饰手法多样,工艺成熟,烧成不少瓷中杰作。

定窑白釉孩儿枕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对我国窑业贡献最大的是宋金时期进行的改革创新:发明支圈覆烧法、普及模印、改造窑炉结构和改烧煤炭。支圈覆烧法是将碗盘类器物口部朝下,用支圈间隔,依次相叠,与一器一匣的仰烧法相比,此法最多能在竖向增加四倍以上的装烧量。此法烧造的器物口沿均无釉,即所谓的“芒口”,是此时定窑碗盘类器物的特征。模印法不仅可快速美化器物,而且能规范器形利于支圈覆烧,一举两得。这些工艺被远近窑口竞相效仿,很快普及到全国,大大提高了我国瓷业的产能。

定窑水禽游鱼纹印花碗模 金 河北省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

定窑白釉印花花卉纹盘 金 河北曲阳县文管所藏

衰退于元,元末以后逐渐停烧。

2. 分散各地的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

通过梳理找到9件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它们分别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津艺术博物馆、台湾鸿禧美术馆、瑞典亚洲博物馆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其中,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两件是2009年~2010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考古队对定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的。一件出于北宋地层,另一件出自金代地层,口沿和足底无釉,仰烧法烧制。这两件白釉三足炉带有准确的地层信息,对研究此器物的时代特征和理出其时代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  北宋 河北省考古研究所藏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  金 河北省考古研究所藏

故宫藏的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是宫廷旧藏,在器形和装饰上,与我馆的白釉弦纹三足炉可谓一模一样,只是尺寸大些,高10.2厘米,口径15.9厘米。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 宋 故宫博物院藏

台湾鸿禧美术馆和瑞典亚洲博物馆藏的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口沿镶银边,即所谓的银釦装饰。定窑高端白瓷产品在晚唐时就使用金釦、银釦、铜釦装饰来提升瓷器的品质和价值。包贵金属于瓷器口边和底边的现象不只定窑器具有,汝窑、越窑、耀州窑等也用此法装饰高品瓷。

定窑白釉釦银弦纹三足炉 宋  鸿禧美术馆藏

宋代朝议大夫的随藏品、宫廷传世品、高品瓷均可作为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的名片标签,可见它绝非普通百姓所用,而应是为统治阶级烧造的瓷器品种。

3. 弦纹三足炉的祖形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炉器形简单,符合宋人精致简约的审美观,但并非宋人首创,而是早在战国时便已出现。汉晋大为流行,那时此器不叫炉,而称为樽,1962年在山西出土了2件汉代铜酒樽,器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筒腹,平底,三足,有盖,铭文为:“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二十四斤,河平三年造”。随着考古发掘,全国各地汉晋墓葬中出土了不少樽,有铜樽、玉樽、大量的原始瓷樽和陶樽。在汉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上的歌舞宴饮场景中更是少不了酒樽的身影,酒樽通常放置在宴饮中间,樽内置长杓,樽旁有耳杯。1986年江苏发现的东汉《乐武君》画像的第三层右侧清晰的再现了一人用杓在樽里酌酒,另一人手捧耳杯的情景。东汉名士、大文豪孔融常常感叹道:“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毋庸置疑,汉晋时筒形三足樽是一种容器,多用于盛酒。

《乐武君》画像第三层右侧  东汉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

鎏金鸟兽纹青铜樽 西汉 国家博物馆藏

玉樽 西晋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宋代考古、尚古、仿古之风盛行,弦纹三足炉便是宋人追摹汉代器物的例证。宋代士人审美水平高,在古器中融入自己的美学元素和需求,摒弃了汉晋樽上的复杂纹饰,独留简练的弦纹;去掉樽盖,独存器身。汉代酒樽在宋人的创意下演变成为弦纹三足炉,体现着宋代质朴的美感。

尽管宋人崇尚考证古器,但囿于资料所限,出错在所难免,将樽误认为是妆奁。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收录的两件青铜樽和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中收录的樽均以奁来命名,认为是盛梳妆用品的匣子。于是,宋人称弦纹三足炉为奁。《武林旧事》列张俊进奉高宗的礼单中有汝窑“大奁一,小奁一”。这里的“奁”便是弥足珍贵的汝窑三足奁,如今全球仅存两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英国大维德中国美术馆。汝窑三足奁和定窑弦纹三足炉的器形、装饰几近一样。唯装烧法不同,汝窑为裹足支烧,而定窑有覆烧和仰烧两种。

汝窑青釉弦纹三足奁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4.弦纹三足炉的功用

宋人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在宋代熏香已不仅限于除臭、驱虫、避秽、防疾等传统功能,更是一种生活习惯和乐趣,少之不得。从宋人诗文和绘画中能清晰的体会到焚香的无处不在。赋诗时“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小憩时“梦断午窗花影转,小炉犹有睡时烟。”抚琴时“夜深人静,月明当轩,香爇[ruò]水沉(注:名贵香料),曲弹古调,此与羲皇上人何异。”待客时“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薰。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斯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那淡淡的清香似有魔力,引人入幽居清境,予人以悠然恬静。

弦纹三足炉极有可能是书斋内焚香的小香炉。陆游《斋中杂题》“棐[fěi]几砚涵鸜[qú]鹆[yù]眼,古奁[lián]香斫鹧鸪斑。”诗中的鹧鸪斑是一种十分名贵的香料,古奁即仿古樽式香炉。弦纹三足炉敞口,无盖的特征符合宋人小室熏香的需求,李渔《闲情偶记》中称香炉盖的作用是遮风不让炉内香灰飞扬,若香炉放置无风的室内则不需盖,“香炉闭之一室,刻刻焚香,无时刻闭,无风则灰不自扬,即使有风,亦有窗帘所隔,未有闭熄有用之火而防未必果至之风者也。是炉盖实为赘瘤,尽可不设。”弦纹三足炉仅见宋代名窑生产,尤其是贵为汝窑品种。汝窑仅宋徽宗在位时烧造宫廷用瓷,汝瓷精工细作,对外保密,存世量少,到南宋高宗时已是“近尤难得”,有“片汝值千金”一说。从而可见弦纹三足炉的名贵,应为帝王和上流士大夫斋中香炉,可熏香、可把玩、亦可陈设。

这类器物的定名值得思考。在汉代称为樽,盛酒器,宋人借其器形,因此名为三足樽似乎不太合适。宋人自称其为奁,名为三足奁合乎情理。宋人用奁焚香,今称其为三足炉,指明功用,尚可。若称樽式炉或奁式炉,道明器形渊源和功用,更为妥当,但不通俗。

(陈锐/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炉中乾坤之定窑弦纹炉 ~
收藏品知识普及——古代名窑名瓷(组图)
中国五大官窑
宫廷陶瓷器鉴赏:宋
“五大名窑”奠定了中国陶瓷霸主地位
如何通过款识鉴定古陶瓷(上) ——元以前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