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徽博物院,文物精华

人面具

长16.2、面宽12.7、厚0.15厘米
1976年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宝山苏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人面具形似人面,眼睛周围凹陷,近似心形图案,眼球凸出,中为圆孔,鼻子高起,双耳横斜而出,耳朵中部铸有孔洞,嘴部镂空并铸有两排牙齿。面具正面突起,背面光滑内凹。殷商时期的宗教以多神崇拜为特征,形成了自然神、祖先神和上帝的信仰体系,其宗教活动主要有祭祀和占卜,这些青铜人面具可能是巫师主持祭祀仪式或巫术仪式时佩戴的面具,起到沟通神人的作用。

父甲簋
西周
高16.4、口径21.8厘米
1999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大郭九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父甲”簋,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兽首形双耳,下有垂珥。颈部饰有云雷纹填地的夔龙纹带,前后增饰浮雕兽首,圈足饰兽面纹带,器内底铸铭文“父甲”。“父甲”,表示是为祭祀“父甲”而作。这种“日名”的称呼方式是商文化的产物,即以天干联缀在亲称“祖”“父”“母”等之后,表明此器是专门用来祭祀本族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父癸(guǐ)爵
西周
通高20.5、流至尾通长17.4厘米
1964年征集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爵,是饮酒用的酒杯,是目前所知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在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有出土,盛行于商代,是高级贵族使用的酒杯。西周早期的青铜爵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承袭晚商,但作为酒器,爵的使用逐渐减少,西周中期以后,几乎不再出现。

(fū)卣

西周
通梁高36.4、口径14.8、口纵11.6、腹深19.6厘米
1971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兴隆镇高家堡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铭文释文:

乍(作)父戊尊彝,戈
  青铜卣出现于商代早期,是青铜礼器中延续使用时间较长、器型较多的一类酒器。这件卣深腹下垂,圜底,体侧有扉棱,盖面、腹部各饰两组相对的蜗身卷体夔龙纹。器内下饰两组双身共首龙纹。盖缘、圈足均饰卷尾龙纹,通体用细云纹填地,龙纹均饰鳞片,全器极其精致华丽。器内底铸铭文7字,盖铭中“

”为作器者,即墓主,生前做过戈国君主,曾经秉政执事,地位尊贵荣耀。

工师初铜锺

战国
高31.5、腹径22.4、口径11.7厘米
旧藏
咸阳博物院藏

  铜锺肩部有一对兽首衔环铺首,肩至腹部饰三周弦纹,在肩部铺首附近刻有铭文5行15字:“二年寺工师初、丞拑,禀人莽。三斗。北寝。”圈足上刻有铭文“茜府”二字。铭文记载了秦庄襄王二年,寺工机构的工师名初,与其丞名拑共同接受此器,校量其容积为三斗,并刻上其使用地点“北寝”,此锺后来又转手至“茜府”使用。秦国宫廷中的工官机构繁多,寺工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机构,主要制造各种器物及兵器。秦国宫廷内对铜器、兵器的铸造、保管和分配使用都有完善的制度,从而使铸造权和分配使用权都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秦昭王簋
战国
高15、口径20、腹径70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簋通体分五棱六段,从上至下刻云纹,云纹内镶嵌不同颜色的宝石、绿松石,已大部脱落,器底有铭文“二十五年口口”、“一斗八升”。秦国国君在位超过二十五年者惟秦昭王和秦始皇,此器具有战国晚期特点,故定为秦昭王簋。此簋在制作上使用青铜器镶嵌工艺,即在铜胎上先用纤细的线条勾画出图案,然后刻成工整的浅槽,再将金、银、宝石等材料镶嵌在浅槽内,使器物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和色彩效果。

“廿六年诏”陶权

高12.4、底径15.3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灰陶制成,陶质细腻。整体为覆钵形,上有桥形提钮,钮下穿圆孔。腹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为统一度量衡颁发的诏令,共8行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陶制秦权出土较少,有铭文的更是罕见,因而这件“廿六年诏”陶权,是始皇帝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见证,极显珍贵。

楚国“陈爯(chēng)”金版
战国
长7、宽6.5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西毛大队路家坡村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

  楚国“陈爯”金版,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路家坡村,同时共出土八枚,分圆形和瓦形两种类型,戳有“陈爯”印记十余处,背面有阴刻记号。“陈爯”金版主要见于陕西咸阳、河南襄城、安徽六安、临泉、山东费县等地。公元前278年,秦攻取楚郢(yǐng)都之后,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成为“陈郢”,“陈爯”金版应铸于此时。“陈爯”金版也被称为可以用剪刀剪下来使用的货币,在购买贵重物品时,可以剪下等值金版支付给对方。

塑衣式男侍从俑

身宽23.6、身厚18、通高62.1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陶俑通体施黄色彩绘,面庞圆润,黑须红唇,两颊有丝带垂至颏下,脑后冠下梳髻。身着直裾三层深衣,腰部系带,袍缘呈喇叭状,长及足面。双臂下垂,拢于袖内,左肘内侧偏上有一长方形狭孔,原应为插剑之处,双膝微屈,着方头履。展现出恪尽职守、恭谨唯命的文吏或侍从形象。

“千秋万岁”瓦当

直径18.1、厚3.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汉景帝阳陵建筑遗址出土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汉代瓦当多为文字、几何纹瓦当。该瓦当瓦头中心凸起半球形,十字双线将当面分成四等份,各有一阳文篆体字,上下读右起为“千秋万岁”的吉语,寓意皇帝寿命和王朝统治延绵不断的美好愿景。

彩绘戴冠长甲扛械俑

高49.5、宽16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西汉墓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

  1965年发现于咸阳东北汉高祖刘邦长陵附近的杨家湾汉墓,据传墓主人为汉初太尉大将周勃、周亚夫父子。在陪葬坑中出土了2549件陶俑,包括了骑马俑583件,步兵俑和乐俑1965件以及指挥俑一件,出土时号称有“三千人兵马俑”。杨家湾步兵俑为武士形象,巾帻裹发,头戴箕形冠,冠两侧有带子结于颌下,有的身穿长袍,有的身披带肩长甲。步兵俑依据身份的不同,服饰、姿态、神情也各有差异。

彩绘骑兵俑

最长35.4、最宽14、最高38厘米
2004年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公安分局移交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收藏的这组骑马俑,是咸阳市渭城区公安分局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现场收缴的。骑手身着战袍,头梳汉代骑兵特有的发髻,双手平举胸前似执马缰,造型逼真。这些骑马俑综合运用塑、绘、刻技法,用线条塑造形体,用红、黄、蓝、绿等颜料描绘局部,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其服饰、神态等造型风格均与杨家湾出土的西汉兵马俑一致。

三彩女立俑

高4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中堡村唐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女俑头梳乌蛮髻,上身着蓝底黄花窄袖衫,下穿白色兰花曳地长裙,右肩搭黄色披帛,足蹬黄色尖头翘首履,白居易的“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正符合这件女俑的形象。面庞丰润,下颌微抬,以优美的角度向上仰视;双眼弯弯,红唇微启,笑容甜美。轻薄的衣裙与丰腴的体态完美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唐代女性的柔美风雅和端庄高贵。

黄釉吹排箫女坐俑

高19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中国是排箫的发源地之一。传说黄帝命令乐官伶伦发明了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的乐器,称为“参差”。迄今发现最早的排箫,是河南省鹿邑县出土的西周骨排箫,由十三根长短不一的禽类腿骨制作而成。

鎏金双狮纹银碗

口径12.5、高3.5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碗外腹壁捶出十朵如意云头纹,内底装饰鱼子纹地,中心有鎏金双狮,双狮上下为折枝花,用绳索纹、波浪纹环绕一圈。这种在碗壁上以捶揲技术制作出凹凸纹样的手法,在古代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都十分流行。碗中双狮是受到了佛教艺术影响的翼狮,有吉祥寓意。双狮周围环绕着的绳索纹、波浪纹圆框,是萨珊银器中常见的“徽章式纹样”。双狮口中的折枝花和碗壁的如意云头纹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纹样。这件银碗是融合了中西方艺术风格的精美之作。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口径15.8、高1.4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盘为六曲葵花形,盘心处凸起并剔刻出一只鼓翼扬尾、偶蹄双足、牛首独角、鸟身凤尾的飞廉形象。飞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风神,最早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该银盘制作工艺繁杂考究,飞廉纹饰是用模冲的方法制作,经鎏金处理后,金光灿灿,其剔刻工艺技术则更为高超,线条清晰准确,刀法纯熟,展现了唐代金银器工匠的睿智巧思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何家村金银器使我们对唐代的金属冶炼、机械设计及加工、焊接、制作等有了直观的认识。专家推测当时可能已经使用简单车床对材料进行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三彩骑马驿使俑

高42.7、长43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朝邮驿以长安为中心,干道呈放射状遍布全国。奉差传送公文者,都被称为驿使。唐代诗人岑参有诗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生动地再现了唐代驿使的奔波状态。

三彩鞍马

高45、长47厘米
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官僚贵族墓葬中“备马出行”是必备的内容,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三彩马身躯健硕,已备好的鞍鞯仿佛正在等待主人的到来。唐高祖武德年间,康居国进贡良马四千匹,《唐会要》记载:“康国马,康居国也,是大宛马种,形容极大”。由于马匹在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唐朝设立了完备的马政管理制度,全国有牧监六十余所。贞观至麟德年间,唐官府马匹数量从初期的五千余匹,猛增至七十万匹,使得大唐国力大大增强。

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阏伽瓶

腹径12.9、通高19.7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阏伽瓶是壇场作法的法器之一,也称功德瓶,主要用于盛装净水以供诸尊洗涤烦恼尘垢,也可以用来盛放其他宝物或插放花果枝条等。阏伽瓶整体钣金成型,鎏金纹饰。阏伽,译为净水,为佛教密宗必备六供之一,即香、花、灯、涂、饮食、阏伽等六种。地宫出土阏伽瓶四件,圈足内分别墨书“东”“南”“西”“北”,为晚唐大兴善寺密宗大师智慧轮供施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早“中国”二字看何尊,三百周秦汉唐文物到清华
【湖南博物院】与天无极 璀璨秦中——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
博物馆文创的无限可能:专利授权 跨界发展
强悍的汉朝,也有很多小巧的美物
国宝归位!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年第一特展已正式开幕
故宫文华殿:何以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